1990年秋天,我在张岂之先生指导下开始涉足中国近代学术史的学习和研究。在学习过程中,我遇见了刘师培像流星一般的生命。想起侯外庐先生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引用过刘师培的一些论述,我萌发了将他的学术成果加以研究和整理的愿望。今年夏天,经程钢兄雅意推荐,董士伟先生和钱宏先生约我承担《刘师培评传》一书的写作,拟纳入国学大师丛书。早已读到钱宏先生《重写近代诸子春秋》的宣言和已经出版的一些国学大师评传,叹服丛书立意深远。于是不揣浅陋,接受了《刘师培评传》的写作任务。
考虑到刘师培学术生涯的特点,我选择了从乾嘉学术向近现代学术发展的角度来评述刘师培。我有这样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自明末清初以来,中国学术研究就面临着新的转机。鸦片战争后,学术革新的转机更加明显。近代学术的进步取决于学者对于时代问题的认识的深度,取决于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科学化程度,也取决于学术方法的进步程度。在20世纪初年,章太炎、刘师培提出了与康有为、梁启超有别的民族革命和学术革命主张,采取了与孙中山等有别的文化思路,这既有文化学术背景,也有地域因素。它不失为对于中国学术发展方向的可贵探索。
但他们的独特主张也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前进,有的彷徨,有的后退。刘师培则属于后退的一类,他最后回到了他开始学术革命的起点。这主要由于他无法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无力解决学术研究如何科学地服务于社会现实的难题。刘师培学术生命是中国近代学术文化中值得加以研究的文化现象。
最近数年,人们开始关心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并回过头来反思近代学术走过的历程,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也是钱宏先生致力于国学大师评传并取得成果的原因。拙见以为,近代学术研究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确实为我们预计未来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只有独立地、科学地探索出一条学术研究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途径,我们才能避免学术研究的误区,将中国学术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而学术研究如何科学地为社会现实服务,不仅要靠我们公正地评价前辈学者不同的学术观点,更需要我们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索。
围绕这一线索,我特用前四章的篇幅评述刘师培学术革命主张的前后变化及其原因,后五章则具体评述刘师培在中国近代经学、史学、子学、文学领域的成果和地位。我力图使刘师培的学术生命得到尽可能真实的反映。但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书中挂一漏万之处在所不少。且书生胸臆,每患迂愚,说长论短,谅也有失当者。加之成书仓促,词不达意,此书或许有负读者朋友的厚望。
在此,我要向我的导师张岂之先生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如果不是他指点我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和观点,就不会有目前这部小书。我还要感谢钱宏先生、董士伟先生给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感谢程钢兄的盛情厚意和他对本书目录和内容提要精到的翻译。
愿此书得到读者们的批评。
方光华
1995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