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心仪新学

  早在童年时代,环境和教育已在章太炎胸中撒下了叛逆的种子。当时,外祖父朱有虔课读之余,对于这个小外孙,就常常“以明、清遗事及王而农、顾宁人著述大旨相晓”。章太炎十一二岁时,朱有虔给他叙述了雍正年间曾静、吕留良文字狱的情况,告诉他,“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衣冠人物亦与之俱亡”。随后,章太炎自己得读蒋良骐的《东华录》,“见戴名世、吕留良、曾静事,甚不平,因念《春秋》贱夷狄之旨”。十六七岁后,他又读了留云居士的《明季稗史》、全祖望的《鲒埼亭集》和王夫之的《黄书》,得知明末清初大批志士抗击清兵的事迹以及一姓兴亡轻、民族盛衰重,“华夏不自畛以绝夷狄,则地维裂矣”等等理论,更深受震动。这就是他自己所述的:“睹全祖望文所述南田、台湾诸事甚详,益奋然欲为浙父老雪耻。次又得王夫之《黄书》,志行益定。”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稍后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这批刚从旧营垒里分化出来的知识分子,怀着对旧秩序的愤怨,对新事物的敏感,逐渐提出了变法自强的要求。他们看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强盛起来,于是,热烈地要求学日本,搞维新。

  早在进入诂经精舍之前,章太炎就已同这股新思潮有了接触。他曾回忆说:

  昔年十四五,迷不知东西,

  曾闻太平人,仁者在九夷,

  陇首余糇粮,道路无拾遗。

  古代以“太平”代表太阳升起的东方极远的地方。这首诗中所说的“太平”和“九夷”,正暗喻日本和其他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用玫瑰色描绘出来的这幅乐园图并不是“九夷”的生活现实,但是,这幅图景却说明了他所憧憬的究竟是什么。

  在诂经精舍中,章太炎注意阅读史籍,特别是典章制度,目的是了解古来政治兴亡得失的轨迹。同时,他也开始注意阅读此前江南制造局、同文馆和广学会所译述的一些西学书籍,《膏兰室札记》1893年冬以后所撰写的许多条目,便利用了不少从这些书籍中得来的新知识。比如,在疏证《庄子·天下》、《淮南子》中《俶真训》、《天文训》、《地形训》、《览冥训》及《管子》中《侈靡》、《白心》等篇时,他便引述了欧几里得著,利玛窦、徐光启、伟烈亚力、李善兰译的《几何原本》;侯失勒著,伟烈亚力、李善兰、徐建寅译的《谈天》,赫士、朱葆琛译的《天文揭要》;雷侠尔著,玛高温、华蘅芳译的《地学浅说》;韦廉臣编的《格致探原》;李提摩太编的《七国新学备要》等专著,内容涉及近代天文、地质、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等方面。从章太炎考订疏证的各条目可以看出,引起他关注的有天体演化学说、生物进化学说、细胞学说、物质由以构成的粒子与元素学说等近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最新成就。这些新知识,打开了章太炎的眼界。

  甲午之战的败耗促使章太炎深思。他痛切地感到,人们要振作起来,国家要振作起来,必须挣脱传统习俗和社会势力所织成的重重蛛网。中国大大小小的家族、宗派,他们盘根错节的习惯势力,使社会四分五裂,使沉沉暮气弥漫于中国。这些势力,号称为“群”,其实只是为“大群之贼”的“小群”。他强烈地意识到,要使中华民族结成一个真正巩固、奋发有为的“大群”,就必须冲垮这些“小群”,而这又必须依靠树立敢于同流俗相背、敢于蔑视旧社会种种习惯势力的“大独”精神。他断言:“大独,大群之母也。”他还着重指出,“大独”绝非那种鼠目寸光的妄自尊大或闭目塞听的一意孤行,“大独必群,不群非独也”,真正的“大独”是同种种“小群”决裂,而以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命运为归依,即一要“群于国”,二要“群于无告者”,三要“群于知方之士”。他呼吁,君王、将帅、官吏、学者、师长,都要自觉地树立起“大独”精神。在谈到他自己时,他写道:

  余,越之贱氓也,生又羸弱,无骥骜之气,焦明(鸾凤)之志,犹憯凄忉怛,悲世之不淑,耻不逮重华。……知不独行,不足以树大旅。

  章太炎开始了学业上的新探索。他加紧阅读各种西学书籍,力图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那时,译成中文的西学书籍不过四百多种,国人所撰述的介绍各国状况的书籍也只有一百多种。章太炎凭借这些读物,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他在回溯自己思想发展过程时说过:“自从甲午以后,略看东西各国的书籍,才有学理收拾进来。”

  同时,章太炎又重新精读《管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著作和《通典》、《通鉴》等史籍。他发现,这些古代思想不少正切中时弊,以此,他说:“遭世衰微,寻求政术,历览前史,独于荀卿、韩非所说,谓不可易。”

  1895年11月,康有为鉴于“沪上总南北之汇,为士夫所走集”,在上海发起组织上海强学会,打算通过这一组织,“群中外之图书器艺,群南北之通人志士,讲习其间,而因推行于直省”。章太炎立即汇去捐款16元,报名入会。然而,上海强学会成立仅一个多月,就与北京强学会一起,因御史杨崇伊奏劾强学会“植党营私”而被封禁了。不久,强学会又被解禁,被勒令改组为专门负责译书的官书局。章太炎感到失望。对于诂经精舍冷清而枯寂的生活,也越来越难以忍受。1896年8月18日,他给正在武昌的谭献寄去一信,希望获得他的引荐,西游江汉,以摆脱精舍中那陈腐了的环境。他写道:“自违辟咡,终日枯坐,与蟫鱼相对。朋辈鳞萃,以《汉书》人表、晋代中正格之,尟当上中品者。浙中文学,陵迟衰微可知也。……自有此身,匆匆三十年,白日骏驱,岁不我与,非裹粮游学,终无以德进业。”章太炎渴求投身到维新人士荟集的维新运动中心去,使自己的思想、学业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谭献还没有来得及给他引荐,维新变法运动的喉舌上海《时务报》的经理汪康年邀他去上海参加编纂工作。章太炎不顾老师俞樾的劝阻,离开诂经精舍前往上海,投身维新运动。

  梁启超任主编的《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旗帜最鲜明、影响最大的阵地。章太炎期待《时务报》“驰骋百家,掎摭子史,旁及西史,近在百年,引古鉴今,推见至隐”。即要认真研究本国的学术文化与历史实际,参照西方国家近百年来的社会变动的历史进程,进行切实的探讨,确定救国救民的方案。他在《时务报》论说一栏发表了两篇论文,一篇是《论亚洲宜自为唇齿》,另一篇是《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前者着重批判了清朝政府的亲俄卖国外交,强调要把注意力放在改革自己的内政上,这就要坚决清除“惟旧章之守”的恶习,“发愤图自强,综核名实,使卒越劲,使民悫愿,使吏精廉强力”。结俄以为奥援,恰好是引狼入室。他分析了当时远东局势,主张“外昵日本,以御俄罗斯”,而这又当以中国“发愤而为雄”为前提。

  《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抨击当国者长期来一面“以其权力势藉锢塞诸生”,一面又“为之饩廪利禄以羁靡之”,使“天下之士,肥瘠不相顾,痛瘼不相知”,“卷勇股肱之力,经画取与之智,不及俄罗斯;居奇操赢,使天下敛袂,不及英吉利;弭兵善邻,折冲于樽俎,不及美利坚”,终致国势日颓,四夷交侵。号召维新志士们“合耦同志,以建学会,于息壤之将倾,天保之未定,沈忧噍杀,朝夕讲贯,虽摩顶放踵所不敢辞”。并要求清朝政府改弦更张,对于各种学会,“宜有以纠之、合之、礼之、养之、宣之、布之,使比于宾萌,上说下教,以昌吾学,以强吾类”。

  离开诂经精舍而进入时务报社,以及发表这两篇文章,表明在新学的启迪下,章太炎的思想与学术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