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节 高塘行

  有大湖的地方必有大山,这就应了那句俗话,山清水秀。鄱阳湖是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为了成就这一湖清水,近处有庐山,远处有武夷山、五龙山、大洪岭、怀玉山,洪波涌起,秀峰叠翠。

  说水必要论山。鄱阳湖半岛都昌深处就有这么一个去处叫高塘,藏于武山山脉,那里是又一个桃花源。

  相约草长莺飞时去看高塘的紫云英。紫气氲氤,是少女的情怀。等待的约定却那么缓慢。

  周末,踩踩好友空间,分享好友相册,看他人一颦一笑,赏天南地北的山水风情,是消磨时光的最好方式。刚登录QQ,就有提示跳出来:你的好友刘波涛相册更新。近绿远黛,层峦叠嶂,水面如镜,拖溢出细纹长长,似小船划痕。二十多张不同角度的山水照,比“百里江流千幅画”的漓江多了份恬然,比“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多了份淳朴。静态的美摄人心魄,竟让我漾起了少女般的冲动。

  “在哪儿?好。赶快开车过来,带你去一处好地方!”我不假思索拨打闺蜜电话。

  “中邪了?这么热的天,不热死人还要晒死人!”闺蜜嘟嘟囔囔把车开到楼下。

  车行至大港水库的山脚下,震耳欲聋的水声不绝于耳,一层压一层的浪花从狭长的泄洪沟里倾泻下来。顺湍急的水流而上,有一道大闸门,密密麻麻的钢管之间有丝网缠绕。闸门外有俩小伙子,赤膊着上身,着一条短裤,手持一柄三米长的钢叉,活脱脱是鲁迅笔下的闰土,守网刺鱼。

  推开车门,阳光炫目,热浪窒息,鞋跟似乎被融化,粘着在水泥地面。闺蜜扭转身想又钻进车里。我故意惊呼着:白鹤,快看!其实只有四个白色大字镶嵌在碧绿的堤坝上——大港水库。

  大港水库于1956年开工,抽调了全县三千多人,手搬肩挑车推,弯弯曲曲的大坝筑好了。第二年,九曲十八弯的山洪汇聚于此,大坝功亏一篑。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们抄家焚书,把“臭老九”关牛圈,或送去劳动改造。大港水库劳动工地是最好的劳改场所,所以很多“臭老九”被赶进了这深山老林,用躯体筑拦水坝,用劳苦筑防修坝。这些“臭老九”与贫下中农一起,组成了一支很特别的筑坝大军,拿米带菜,寄宿在山里老表家里,朝出暮归,历时几年,完成了一座蓄水4761万方、聚雨面积58.5平方公里、坝长327米、坝高33米的大港水库。

  闺蜜被我说得一愣一愣的,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似乎是说,你我一样大,五十年前都不知道在哪,说得像真的似的!我笑道,这真不是我编的,我婆婆的父亲就在这群“臭老九”里。当年她父亲为了回家见临嫁的女儿一面,写了十页纸的保证书,才博得队长的一丝怜悯,等到日落西山,才怀揣一个馒头上路,漆黑的山路,凛冽的北风,冷不丁几声山里的怪叫,足以让你知道什么是心惊胆战。走了一个晚上的夜路,天亮才到白都张家,她父亲硬是在冒着红红火苗的灶塘前睡着了。锣鼓声响起,迎娶的队伍来了。她父亲抹一把睡梦里的口水,喝一碗青菜粥,简单地叮嘱了出嫁的女儿几句,紧了紧身上的破棉衣,又返回大港工地。

  一辆豪华的商务车擦肩而过,紧挨着我们的车停了下来。一个高挑的小伙子跳下车,撑开一把大得有点夸张的黑伞,很麻利地拉开后车门。一双浅蓝色的网格运动鞋落地,走出一个健硕的中年男子。中年男子皮肤白皙,方方正正的脸上架着一副蓝色边框的墨镜。

  “过来,站过来些。”中年男子朝身后的人挥着大手,“看见这水库没?这就是老董事长总催着要代他看一回的地方。”

  “哇,真美!”随行的人群中有一着粉绿色连衣裙的女子,甩动着披肩长发,扭动着腰肢,靠在水库坝上的垛口,有点嗲声嗲气地说,“蓝得纯净,绿得深沉,云朵白得没有丁点纤尘!”

  绿衣女子摆着各种姿势,口里喊着:“快,来一张。”“这个地方也不错,再来一张。”“多照些,回家给老爷子看。”“哦,跟我们合一张!”

  中年男子被她弄得有点烦了,皱了下眉头,轻声斥了一声,“跟他们站一起去,不是光照相来了,老爷子在这节骨眼上催我来找这穷乡僻壤的一水库,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女子撅着嘴,乖乖站队伍里了。

  “兄弟们,这大热的天,我们可不是来游山玩水的。我们是来拾回一段记忆,一段老董事长艰辛而又难忘的记忆。”那些人满脸肃穆,双手放背后,静静听董事长训话。我有点好奇,这些讲普通话的人肯定不是都昌人,他们来这到底是为什么?我拉着闺蜜的手悄悄向他们靠近。

  六十年代末时,老董事长,也就是我父亲从德安下放到都昌,下放到这山沟沟里。生性内向,加上语言不通,父亲只埋头苦干,吃住在这下面的一个山里人家里。这户人家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僧多粥少,那饿哦,可真是前胸贴后背呐!筑大坝时,父亲又被赶到四根树桩搭的茅棚里,晚上就着松油灯画图纸做测算,白天跟着村民挑泥石。父亲个子瘦小,沉甸甸的箩筐压得他像个虾公似的。那个山里人家的女儿五大三粗,高出父亲半个头。她常跟在父亲后面,歇担时就趁父亲不注意换担箩筐。女人挑的都是小箩筐,男人一律挑大箩筐或者推土车。有过几次后,父亲发觉了,就死活不让她换了。

  父亲是个爱书成瘾的人,红卫兵抄家也没扫清他的藏书。这女孩子看样子大大咧咧的,心眼却细,父亲的藏书被她发现了。《唐·吉诃德》、《普希金文集》、《飘》等,这些可都是禁书。更让父亲捏一把汗的是女孩子竟把书拿到坝上来了。父亲慌紧慌忙得把女孩子拉到一山洼树林里,央求着把书还他。女孩子这下可牛了,说:还书可以,你要教我认字,还要乖乖在半路换担挑……到这时,父亲只有头啄米的份。

  下雨冰冻天,不能出工筑大坝,父亲就用烧黑了的柴火棍在石头上写字,教女孩子认字。月黑夜静时,父亲画图纸,女孩子就着松油灯为他纳鞋底做棉鞋。爱情在艰苦的岁月里也能开出幸福的花,长出甜蜜的果。第二年,夏日炎炎,我便哇哇坠地了,女孩子就是我母亲。父亲感动这山水赐予,给我取名:港生。

  “哦!”绿衣女子竟生出了一点不屑,“土得掉渣的名字!”

  中年男子充耳不闻,继续说:有人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可父亲却视为凤凰涅槃。正如这崇山峻岭之中的溪水,或跌宕,或浅唱低吟,抑或被岩石撕裂,一旦汇入平湖,旋即平静了,平淡了,只是思想着的还是奔流的激情。

  那一群人眼睛里全是迷离,又像是一点点明白。“不懂了?”中年男子换了个表情,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今年的楼市就是一场浩劫,我们必须挺过阵痛,剔除浮华,沉淀自己,兴安公司的明天会更好!”

  “噼里啪啦!”掌声一片。

  “噼噼啪啪”泄洪沟里的小伙子也叉上一条急于逃网的青鱼,足有十几斤重。

  那一群人又是一通欢呼雀跃,央求着小伙子把鱼卖给他们,他们想要来一顿美味的水煮活鱼!

  大港水库是高塘的门户,进得门来,岂能不入高塘一行!

  高塘村在崇山峻岭的最深处。想出得山涧,必要走上一大段崎岖的山路。行至仅容得下一小舟的小溪,方可乘舟而行,水面渐行渐宽,入得大港水库,小舟就可自由舒展。有赏景之心的,或站或坐,悠然自得,让小舟顺岛屿缓缓游弋。虽没有庐山西海的千岛之壮美,却也有虾公岛、宝山岛、团山岛、坳上岛,似卧,似立,似跃,似奔,四岛映趣,别有韵味。有急于出山办事的,让船家稍点竹竿,小舟箭般飞驰,笔直而行,舟行至处,即是码头,船家麻利得抛一长矛,掷一长竹排。竹排轻轻闪动,送出一批又一批高塘之人。

  2008年大港水库除险加固,钢筋混凝土的堤坝起来了,长长的护坝墙垛起来了,随之而来的是出行小舟消失了。叮叮当当,轰轰隆隆的交响乐奏响了“天路”,“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公路弯弯曲曲到高塘,更有大桥横跨水库,连通土目源。这个开门见山,后门亦是山的老林古村——土目村始建于明代。村中只有十几户房舍,净一色的青石头砌成,就连高低落差的土坡、山岸亦是用参差不齐的青石头砌成筑牢。环绕古村的山林只有毛竹,葱葱郁郁。风婆娑,竹影婆娑,拂过古村亦婆娑。

  过土目古村,顺蜿蜒盘旋山道而行。越危险,隐藏得越深,比如这油绿的茅草,还有茅草中探出的各色野花,招引得蜂蝶飞舞,殊不知这美景之下就是悬崖峭壁,峭壁之下就是几十米深的大港水库,稍有疏忽就是万劫不复。再加上这山道弯急,刚捏把汗转过一弯,心还未落定,又是一弯。我们坐在车里双手紧抓住前排的椅背,大气不敢出,冷汗却直流。

  进山前还是烈日灼灼,转几个弯,竟然从山涧冒出几片云来,哗啦啦雨点就落下来了。迷迷茫茫,云遮雾绕,模糊了山与雾。雾越来越浓,竟分不清是车在云层里跑,还是云在车底下飘,犹如西天行宫。突然发现有一点青灰色矗立不动,紧接着有两点、三点,乃至数不清的青灰色。我急欲拨开云雾,一探究竟。矗立不动的青灰色却不急不缓得伸展身姿。青灰,雪白,翠绿……终于能一览无余了!秀美的山村——高塘村到了。

  高塘村在武山山脉的北部双尖峰旁,海拔高度为486米,为全县最高村。南宋时游姓迁至于此,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村中有三口天然水塘从不干涸,村因塘名。村里古木参天。春天,一树玉兰花开,家家屋顶落花瓣;秋天,一株桂花开,全村香气飘上天。最数那棵古银杏,身高几十丈,腰身四人抱,冠盖半个村,风吹叶落,满地金黄,只剩满树的银杏果,叮叮当当奏欢歌。还有那古柏、古枫、古杉等,遮天蔽日的,四季变换,精彩纷呈。青瓦白墙的小屋像小鸟依人般,缠绕在这些古木树下。

  夏天看水,秋天看落叶,春天自然是赏花,哪儿的花儿最美?自然是高塘的紫云英啦!如霞似织,美得让人窒息。刘波涛老师如是说。我没来对时间,自然无法看到紫云英的盛宴。我们只能下车来,顺着这些沟坎寻觅另一番风景。

  雨点似乎不想停,从一片树叶滑落到另一片树叶,一滴接一滴,轻盈娴熟,滴滴答答,蹦跳在青瓦上,串起在屋檐下,又钻进我们的颈窝里,凉飕飕的。我们歇脚在高塘卫生所。一栋低矮的小三间屋,屋中有一桌子和几把竹椅子,右侧房有一些药箱药罐子,左侧房撑了几个吊针的木架子,非常简陋的诊所。小诊所只有两名医生,一名是土生土长的接生婆,另一名医生是个干瘪老头,头发花白,额角高挑,脸小得估计还没门前的古枫叶儿大。女医生拧出桌子底下那个锈迹斑斑的开水瓶,依稀还能看出瓶上有“模范”等字迹。她一边给我们递上热茶,一边说:“这是石瑛医生。”

  一根扁担挑出大爱无边的“扁担医生”——石瑛,不算如雷贯耳,却也是略有所闻。一根扁担,一双脚,两个药箱,两只手,翻山越岭,风霜雪雨,为散落在山山凹凹里的乡邻送药治病,几十年如一日,从青春少年挑成了白发老翁,从健硕腰板挑成了边驼子。

  踩着云雾进村,竟错过了好风景。好风景只能从这扁担医生嘴里絮絮叨叨里获得。村前有座观音寺,寺旁有块巨石,石因寺而得名——观音石。青苔枯萎了又绿,绿了又黄,层层叠叠,写满观音石。寺庙不大,却有一盏神奇的长明灯座走过春夏秋冬,刮过东南西北风,座上长明灯经年不息。

  村北边的山岭有夫妻石。为何叫夫妻石?扁担医生也答不上来。翻过山岭,密林深处还有很多天然溶洞:雷公洞、老虎洞、龙洞、鼹子洞、野猫洞等。洞里有洞,洞连着洞,溶洞成群,每一个洞都是一个神仙洞府。洞内溪水潺潺,洞外瀑布如帘。有豁然开朗的,容得下上万人;也有花明柳暗的,仅够一个人匍匐前进。我目不转睛得盯着“扁担医生”,他嘴巴里蹦出来的都是那么神奇。可能我的目光让他更加来劲。他继续说,这些溶洞还应该算得上是红色基地,当年,陈毅将军曾率红军以洞为家,在深山老林中打过游击……

  我兴奋起来,有点急不可待,可雨点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开始在屋檐下踱着步。“叽叽喳喳”,居然有鸟声,很奇怪,这大雨天的。我循着声音。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是吓一跳,一个小小的屋檐下居然有四个燕子窝。窝里的小燕子探出脑袋,“叽叽喳喳”,彼此呼应着,一高一低,一唱一和,似在公开说着情话。

  更奇怪的是,抬头四望,居然每家每户的屋檐下都筑满了燕子窝。古有“朱雀桥头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秋去春来的燕子,飞越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却独爱这山旮旯里的寻常百姓家。南方的寻常百姓都把燕子当成福鸟。屋檐下有燕子筑巢,这家必定是家和万事兴。燕子渴望着祥和,它们选择这些淳朴的山里人做乡邻,是因为这山里充满了祥瑞。燕子是寻常百姓的一种文化记忆。寻常百姓身上有燕子渴望的温暖、美好、和谐和自由。你不要小瞧了燕子的这种自然印象,这恰恰是燕子的灵性与人的灵性在意象世界的一种交汇,算得上是“君子之交”。

  雨停了,天放晴了,车想顺山道爬行,一探溶洞,却被泥泞阻隔,只能折道回来。出得山口,居然发现山外滴雨未下。山里山外两重天,人也仿佛是在两个时空里穿越。

  就在出山口的瞬间,我顿悟了。大港水库之美不是山水,而是水库里藏着的故事;高塘之美不是故事,而是山水之间飘浮着和谐和自由的空气,只要你呼吸了一次,就永远留在记忆里。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