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2月17日,萧伯纳(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著名的幽默作家、世界反帝大同盟名誉主席)在环游世界途中来到上海停留一日。他之所以要在上海停留一日,目的只是想会见宋庆龄等人。可是,由于中国文化界人士颇为仰慕他,因而受到了热烈而隆重的欢迎。而林语堂便是最热心的一个欢迎者。
那天清晨5时,宋庆龄便偕同两人乘小火轮前往吴淞口迎接萧伯纳。林语堂也很早就来到新关码头等候萧伯纳的到来。他在码头上足足站了两小时。后来听说萧伯纳在宋庆龄的陪同下,于10时30分登岸后,先去中央研究院拜访蔡元培,然后与蔡元培一起赴利哀路29号孙宅。于是,他立即赶往孙宅。
宋庆龄在自己家中,设午宴用中国肴馔招待萧伯纳。蔡元培、鲁迅、杨铨、林语堂、伊罗生等作陪。林语堂英语会话能力强,一直跟萧伯纳作无拘无束的交谈。他们从赫理斯和亨德生分别为萧伯纳写的传记谈起,谈到素食、中国家庭制度、大战、英国大学的教授教莎士比亚戏剧、中国茶等问题。通过交谈后,林语堂深深地感受到,萧伯纳“是神经锐敏的人”,“有一种特别超逸的神气”,“又是质朴无华的文人本色,也是很近人情守礼法的先生”,“随便扯谈,的当自在,诙谐徘谑,然而在我们听来,真如看天女散花,目不暇顾”。
餐后,大家到花园里照相留念。那时,上海天气经过连日微雨后放晴,花园里充满阳光。这使身躯高伟和白发苍髯的萧伯纳,格外具有一种庄严的美丽。于是,有人说:
“萧先生,你福气真大,可以在上海看见太阳。”
“不,这是太阳的福气,可以在上海看见萧伯纳。”机智的萧伯纳回答。
林语堂听见萧伯纳的这一答语后,立即想起穆罕默德的名言:“穆罕默德不去就山,让山来就穆罕默德。”这说明博学的林语堂,对萧伯纳的幽默感产生了强烈的感应。
下午,林语堂还在世界学社听了萧伯纳的演说。当萧伯纳讲到“作家实亦劳工,不过其工资较之劳工更少耳”时,他插话说:“先生未必尽然。”这可看出他们之间已像老朋友那样默契了。
萧伯纳虽然在上海只停留了一日,但轰动了上海文化界和新闻界,也使林语堂感到莫大愉快。为了纪念这一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盛事,林语堂特地于1933年3月1日《论语》第12期出了迎萧专号。其中有蔡元培、鲁迅、林语堂和邵洵美等人的迎萧文章,而林语堂一个人就有五篇:《萧伯纳与上海扶轮会》、《萧伯纳与美国》、《水乎水乎洋洋盈耳》、《欢迎萧伯纳文考证》、《再谈萧伯纳》。此外,还刊有《萧伯纳过沪谈话记》(镜涵)、《萧伯纳敬告中国人民》(宋春舫译)、《泰晤士报记者与萧伯纳谈话记》(开洋)等。这一迎萧专号,可说内容丰富,并有不易看到的思想见解。因而,鲁迅曾称赞它是好的,“发表了别处不肯发表的文章,揭穿了别处故意颠倒的谈话”。这大概是指《萧伯纳过沪谈话记》和《泰晤士报记者与萧伯纳谈话记》。因为前文是经过宋庆龄审阅和手订的,披露了他对南京政府的态度和看法,以及中央苏维埃政府曾发表宣言表示愿与南京政府共同抗日的信息,等等。而后文则报道了萧伯纳赞扬共产主义和苏联建设成就的言论。
由此可见,林语堂为欢迎萧伯纳访问上海并扩大他的影响,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