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重逢鲁迅与在中央研究院任职

  林语堂于1927年9月到达上海后不久,鲁迅和许广平也于10月3日从广州来到了上海,住在爱多亚路长耕里的共和旅馆里。林语堂闻讯后,当晚便前往拜访。他们在这年年初,各自怀着想为社会做点事的愿望,或往广州,或往武汉。结果,那激烈动荡和急剧变化的时代风雨“轰毁”了他们的“思路”,使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上海。此时此刻,林语堂为能与鲁迅重逢,感到十分高兴和激动,当晚与鲁迅交谈到深夜才告别。

  次日上午,林语堂又前来拜访鲁迅。中午,由孙伏园兄弟在言茂源请鲁迅、许广平和周建人吃饭,林语堂作陪。下午,林语堂与鲁迅、许广平、周建人、孙伏园等人一起合影。这是林语堂自厦门送别鲁迅往广州合照后,又一次留下极其珍贵的留念。7日上午,鲁迅在言茂源请李小峰、孙伏园、周建人和林语堂喝酒吃饭,饭后又一道往百新(星)戏院看电影。

  此后,林语堂跟鲁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曾请鲁迅、许广平吃饭,并与鲁迅不断有书信往来。可见,他与鲁迅确实有过较深厚的交谊。他曾说“始终敬鲁迅”。当年他对鲁迅的态度的确如此。

  林语堂通过与鲁迅的接触,思想上显然与鲁迅不无相通之处。鲁迅到上海后两个月内,深感“时事纷云,局外人莫名其妙(恐局中人亦莫名其妙)”,因而“凡关涉政治者一概不做”,“大抵译书,间或作文”,不时用曲笔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而林语堂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亦持静观默察、时有所讽的态度。

  林语堂到上海后,还有一件幸运的事,就是受到了蔡元培的器重。

  1927年10月1日,南京政府成立“中华民国大学院”,并附设“中央研究院”,均由蔡元培担任院长。中央研究院成立后,蔡元培即聘林语堂担任外国语编辑主任(实际上是蔡元培的英文秘书),聘鲁迅、江绍原等人为特约撰述员。1928年10月,蔡元培又聘林语堂为国际出版品交换处处长,直到林语堂1931年创办《论语》时为止。月俸为300元,这对于没有固定职业的林语堂来说,无异于提供了生活保障。

  林语堂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就对蔡元培怀有尊敬之心。他认为蔡元培曾留学法国、德国,在国民党元老中是一个“西方通”,思想很开明。他担任北大校长时,采取“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的方针。一方面引进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沈兼士等《新青年》一派人物,另一方面又聘请刘师培、黄侃、辜鸿铭等旧派国学家。致使当时的北大充满民主精神和学术自由空气。同时,林语堂也感受到蔡元培平易近人,态度谦和,但对重要问题却严格认真,绝不马虎。蔡元培给林语堂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1919年北京诸大学教职员在清华开会反对《凡尔赛和约》将我国山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与会者激昂慷慨,并拟发通电抗议。那时,蔡元培站了起来,以低微的声音说:“我们这样抗议,有什么用处?应该全体总辞职。”第二天,他果然搭上京沪快车离开了北京。

  林语堂现在又幸运地在蔡元培领导下工作,心情自然颇为愉快。他每天早晨和蔡元培同乘一辆汽车到研究院上班时(因他住在跟蔡元培住址愚园路不远地方),常常喜欢发议论,而蔡元培总是很客气地说:“是是,你的说法不错。”因而,他更加感到蔡元培“果然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长辈”,但又有“临大节凛然不可犯之处”。

  林语堂的办公室安置在研究院二楼一间小房间,里面存放着许多元明善本书。他要处理的事并不多,因而经常有时间翻看那些书籍,充实了不少国学知识。而且,他只须上午去研究院上班,下午便可以自己写作或做其他事情。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