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印度哲学的形态与特征

  在《印度哲学史略》中,汤用彤对印度古代、中世纪哲学进行了分析,这种分析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以下,我们依据汤氏的分析,简要地列出其主要论述。

  (一)《梨俱吠陀》及《阿闼婆吠陀》。

  《梨俱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典籍,吠陀主要是关于神的颂歌和祷文的文集。汤氏指出,“吠陀一字古译为明,于今义为学。因其书渐受尊礼,而此字义转为圣典”。吠陀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多种译法,音译有毗陀、围陀、薜陀、吠驮、吠陀等,意译为明论、知论等。《成唯识论述记》中就说:

  明论者,先云韦陀论,今云吠陀论。吠陀者,明也。明诸者实事故。

  一般而言,吠陀包括四部,(1)《梨俱吠陀》,又名《赞诵明论》,共十卷,收集了对自然诸神的赞歌和祈祷文共1027首(一说1028首);(2)《娑摩吠陀》,是将《梨俱吠陀》的极大部分赞歌配上曲调的歌曲集成旋律集,用在祭祀场合歌唱之用,除小部分颂歌外,其余的都取自《梨俱吠陀》;(3)《夜珠吠陀》,一译为《耶柔吠陀》,为祭祀最重要的典籍,说明在祭祀时如何应用这些诗歌和如何进行祭祀的集子;(4)《阿闼婆吠陀》,是巫术、咒语的汇集,共二十卷,主要记录了如何驱逐病魔、恶神,避免自然灾害反击宿敌暗害以及祈求战斗胜利、部族繁荣、事业发展、家族幸福、长寿健康等等的巫术和咒法。汉译《长阿含经》卷十四说《阿闼婆吠陀》:“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种种厌祷,无数方道恐热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又能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驴马,亦能使人聋盲喑痖,现诸技术,叉手向日月,作诸苦行,以求利养……或诵知生死书,或诵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或诵一切音书。”与前三集相比较,《阿闼婆吠陀》成书时间虽晚,但其所叙宗教形成却较前三集古老。汤先生认为按照“宗教演进程序,早期者多咒语,信魔鬼,其后乃有颂歌崇拜神祇”,所以他对认为阿闼婆思想为魔教,较梨俱之神教为尤古和谓梨俱代表雅利安人之宗教,而阿闼婆则多土著之思想的说法,“言之虽无可征考,而理或然欤”。这种分析就区分了印度本土文化的真正起源与外来文化(雅利安)的关系和区别,说明了印度文化的真正根由。

  (二)梵书及奥义书。

  在公元前一千年中叶至公元前一千年,雅利安人从印度河上游向东推至恒河、朱木拿河流域平原之间,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后吠陀时期”或“梵书、奥义书时期”。所谓梵书,即是对吠陀的解释,是说明吠陀本集有关祭祀的起源、目的方法和赞歌、祭词的意义等内容的文集。这种解释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在释圣经与祭祀之关连,一在释其中之象征。”吠陀的各个派别都对本集作了很多的梵书。梵书最后附有森林书,意思是说“深义密意须在森林寂静中传授”。在森林书的里面附有奥义书,这是纯粹的“推阐哲理之书”。

  汤氏认为“婆罗门教根据吠陀,偏重于祭祀,为梵书之学说”。因此在“梵书之婆罗门教”中,汤氏着重分析了婆罗门教的形成与发展。自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以后,当时的土著民族就成为“第四阶级”,与此同时,在雅利安人中也分成了三级:僧侣、帝王、贫民。汤氏指出,这种区分“迹其始意,并非阶级”。阶级古译作种姓,也就是说,这种区分还不是种姓制度,按照汤氏的说法,“盖阶级者,重婚律,其义在保持血统之清洁,故婚嫁必限同级”。在佛典中,虽然有称誉种德婆罗门,但种姓原义并非阶级,“其限制结婚,在乎种族,而不限于同级,且非婆罗门之各种族均可互婚,异种异色之结婚尤时有所闻,而所生之子,且可为武士或僧侣”。但阶级制度形成后,就没有此种现象了。尽管在当时,种姓制度还没有最后形成,但僧侣的权力在逐渐增大,愈到后来权力愈大,尤其是维护风俗礼教,渐渐成为了婆罗门的特权。这种特权,也导致了婆罗门教的衰败。

  梵书主要是“敷陈礼仪”,属于“法之事”;而奥义书深探哲理,属于“智之事”。奥义书梵文为Upanisad,原义是“近坐”、“秘密地相会”,引申成为师生对坐所传的“秘密教义”。奥义书内容十分复杂、庞大,包括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以及吠陀本集各个不同派别的宗教哲学和社会伦理思想。奥义书中最重要、最有名的为十三种,最早成书于佛陀出世以前。汤氏将奥义书概括为“梵即我是也”,也就是所谓梵我合一。

  梵在梵文中原义为颂(魔术咒语即曼荼罗),为礼节,为唱诗僧;后来引申为礼节所得之魔力,再引申为世界的主宰或哲学的最高本体。在奥义书中,梵被当作宇宙的本原,生命的根本,所有事物存在的原因。奥义书通过阿提茫(一译作阿特曼)将梵与我联系起来。阿提茫一词在吠陀中已多次出现,它或指世界之原质,或指个人之生命。但在奥义书中,阿提茫多指自我,“自我者,乃人类固定不变之本质,永住妙乐,如无梦眠,虽彼实无知而实知之。但彼所不知平常之知。(何以故)盖以其不灭,(平常之知有生灭)而知者之知无已时”。这样,梵我两个概念就等同起来了,也就是说作为外在的、宇宙终极原因的梵是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的阿提茫(自我)在本性上是同一的。“梵我同一”后来成为了吠檀多派有名的格言。

  奥义书中还有所谓轮回解脱的思想。轮回之说,前已言及,在《梨俱吠陀》时期已有萌芽,到这时则被系统地提了出来。这种轮回业报的思想,“悉由无明”而起。轮回解脱的主要内容是:每一个人的灵魂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躯壳里复活,一个人重新转世的形态,首先是取决于他过去本人的行为——业(羯磨,karma),即取决于他奉行婆罗门、刹帝利的要求和保持那些树立在各种姓之间的界限认真到什么程度。汤氏指出,奥义书所说的解脱之道在于“智慧”,以智灭苦是印度各派学说的一个共同特点,这里所说的智慧“非为平常知识,乃彻底之觉悟,而得之禅定者”,也就是要达到梵我合一的境地。汤氏认为在印度哲学中,“智慧之见重,于此可见一斑。是亦印度哲学特性之一也”。

  (三)瑜伽论。

  瑜伽是印度正统派六派哲学之一。它与数论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常常被相提并论,总称为“僧佉瑜伽”。僧佉(数论)可视为瑜伽学行之理论背景,瑜伽可视为僧佉学说之修行方法,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自在天,瑜伽承认自在天,故称为“有自在(天)僧佉”,而数论则被称为“无自在(天)僧佉”。在论述瑜伽宗时,汤氏主要陈述了瑜伽宗行法(因瑜伽派别众多,汤氏所述主要为王瑜伽),包括瑜伽宗的来源、发展的经过及与数论的关系。

  瑜伽是梵文Yoga的音译,在《梨俱吠陀》中已多次出现,其意义为“枷或驾(如服牛驾马之意)”,所以引申为联系、合一等含义,在我国古代典籍中译为“相应”(在汉晋佛教传入之时,曾译为“道”,以后又译为“禅”、“相应”等)。汤氏认为摄一切见集所说的“个人之我与胜义之我相合”,就是瑜伽。“盖人我沉溺罪欲,而与大我分散,故一切罪恶之根为分散,不统一,求去罪恶,须有精神之统一。”奥义书及世尊歌中反复阐明了这种意义,就是瑜伽。瑜伽本来是指一种修行的方法,从《梨俱吠陀》以来,宗教苦行或净行为人所重,所以瑜伽就成为“制服情欲方法之名称”,后来瑜伽偏重指“内心之修养,追求真际之智慧”,禅定修心的方法,渐被世人注重。苦行净行,也被认为是致神通之法。这样一来,瑜伽就与僧佉(数论)并称,这在《迦塔奥义书》、《白骑奥义书》及《慈爱奥义书》中表现得很清楚。僧佉主要致力于义理上之研究,瑜伽专指实行之功夫。在奥义书中,瑜伽已成为了专有名词,“确指禅那与三昧”。在《慈爱奥义书》中,将瑜伽分为六支:一调息,二制感,三禅那,四静虑,五思择,六三昧。但巴檀阇黎的《瑜伽经》分为八支:一夜摩,二尼夜摩,三坐法,四调息,五制感,六执持,七静虑,八三昧。二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大体相似,《瑜伽经》除去夜摩、尼夜摩关于德行者外,仅用坐法代替思择。所以汤氏断言“在此奥义书时代,瑜伽宗行法已具有雏形”,并以禅定与思择的关系,推断“慈爱奥义书》中瑜伽六支为最古之禅定学说,而为《瑜伽经》之先导”,这样,就阐明了《瑜伽经》的历史源头,使人明了印度这一古老学说的面貌。

  更进一步,汤用彤从瑜伽的修行方法与佛经的比较,认为瑜伽之学与佛教关系密切。汤氏列举了三个方面:第一,佛经(如中部一之十六)言信、精进、思维、定、慧,为通瑜伽之路。《瑜伽经》(一之三三)亦有此说。第二,二者均注重慈悲喜舍之四无量,而此说颇不见于印度他宗。第三,《瑜伽经》悲观意味甚重,亦有似佛教,而经中并有四圣谛(二之十五十六十七)。瑜伽叙人生缘起,有似十二因缘,而无明特居首位。对瑜伽经与佛教的关系,汤氏在此只是略加提及,没有展开论述,因为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汤氏对此要做专门论述。

  关于瑜伽与数论的关系,汤用彤认为“就僧佉颂之数论,与瑜伽经之瑜伽言,数论自较瑜伽为早”。但这两种学说要成为一个系统,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在奥义书中就有数论和瑜伽之名及其学说,所以汤氏推论“或者在最初二者未分化成二固定系统,实原出一源”。古籍中所常说的“僧佉瑜伽”就反映了这一事实。两者分立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受佛陀时代反对神教之影响,并重智慧,而演为僧佉宗。一方面受神教之影响,并偏重修持,而终组成瑜伽论。”因为两者同属一源,在基本理论上没有多少差别,但既然是两个派别,当然也还是存在着差别,汤氏经过仔细分析,指出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自在天”。

  接着,汤氏又根据瑜伽经详细叙述了瑜伽经的八支行法,说明了瑜伽宗的宗教实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哲学思想。

  对吠檀多派、数论、胜论、正理论等,汤用彤都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先叙源流,后叙内容。从上面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叙述方法能使人明白清晰地了解一种学说的发展情况,弄清楚其来龙去脉。

  在分析了印度各派哲学后,汤用彤将印度哲学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为业报轮回,二为解脱之道,三为人我问题。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