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玄学与音乐、绘画

  魏晋时期作为一个文化的新时代,不仅仅表现在哲学方面,而且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所表现。玄学所赖以建立的方法论——得意忘言,不仅仅适用于玄学哲学,也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文学、艺术、音乐、绘画等。关于玄学与音乐、绘画的关系,汤用彤没有专门的篇章进行论述,但在《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一文中有所论述,从中可窥见汤氏的深邃蕴意。

  关于玄学与音乐的关系,汤氏认为其理论基础是玄学的“得意忘言”说。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就是这一理论的产物。据载,嵇康妙解音律,《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引《魏氏春秋》曰:“康临刑自若,援琴而鼓,既而叹曰:‘雅音于是绝矣!’”嵇康还能弹奏“声调绝伦”的《广陵散》。《晋书》本传说:“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妙解音律,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写作了包含较深玄学理论的音律篇章《声无哀乐论》。嵇康将音乐称为“自然之和”,“音声有自然之和,无系于人情”,音乐的自然本质或属性不以人的爱憎改操,哀乐改度,“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音声虽无哀乐,但可以诱发人的哀乐之情,“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哀言。言比成诗,声比成音。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尽管声音可以与人的感情发生关联,但是声音是属于自然的,而哀乐之情属于主观,“夫哀心藏于苦心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岂复知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哉”。在这里,和声只起一种媒介作用,本身不具有哀乐之情,也就是和声可以表现为哀乐,但哀乐不是和声,这样,就与玄学的“得意忘言”之旨完全相符。声无哀乐即无名,但由声而“欢戚自见”,就好像道体绝言超象(无名),而万象由之并存一样。所以汤氏指出,嵇康虽言“声无哀乐”,“盖其理论亦系于‘得意忘言’之义”。

  嵇康《声无哀乐论》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养生论》、《言尽意论》(一说为《言不尽意论》)成为玄学“三理”,到南朝时,仍然为“言家之口实”。

  与嵇康同时的阮籍也受玄学影响,在音律问题上表达了同样的见解。在《乐论》中他说:“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也就是说,乐本为天地之体,万物之性,如果有充足的媒介,发成音乐,就可以充分体现天地之体,万物之性,展现乐的自然本原。“若夫空桑之琴,云和之瑟,孤竹之管,泗浜之磬,其物皆调和淳均者,声相宜也,故必有常处。”犹如用琴瑟、管、磬等不同乐器,可以调和淳均,演奏协美的乐章一样,而“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圣人制乐本来依本自然,所以“圣人立调适之音,建和平之声,制便事之节,定顺从之容,使天下之为乐者,莫不仪焉”。所以音乐只是一种表现自然的媒介。

  音乐既然是一种表现宇宙本体、自然之道的媒介,所以音乐必再现宇宙的和谐,也就是说,音乐曲调之取得来自宇宙本体之度量,因此,如果“不执着其有限,忘言忘象,而通于言外,达于象表,则可‘得意’也”,了解音乐的实质。这正是玄学“得意忘言”之旨。

  当时绘画也深受玄风影响,这种影响与人伦品鉴直接相关。在汉代,人们重视骨相,由外貌差别推知体内五行之差别。汉魏之际仍有此遗风,如刘劭《人物志》认为人物的高下优劣由其性情决定,尽管内在的性情难以认识,但人“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这样就可通过人的外形而察知其内在精神,所以他说:“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征,著于形容,见于声色,发于情味,各如其象。”形体可知,神气难言,这样人伦识鉴就由重形体而变为重神气,而入于虚无难言的领域。当时的人物画也受之影响,重视传神,从顾恺之的画论中就可以窥知。顾恺之说“凡画,人最难”(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世说新语·巧艺》篇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转引《书钞》一百五十四引《俗说》云:“顾虎头为人画扇,作嵇、阮,都不点眼睛,便送还扇主,曰:‘点睛便能语也。’”这些表明传神之难,以及眼睛对传神之重要。因此,当时人物画不重在四体妍蚩,而重在传神写照,而这已经接近于“精神境界、生命本体、自然之美、造化之工”,能传天工,汤氏指出,顾恺之的画理,“盖亦根植于‘得意忘言’之学说也”,是玄学学说的表现。

  绘画注重传神,但历来人物品藻多用山水字眼,《世说新语·赏誉》载:李元礼如劲松风下;邴原如云中白鹤;王夷甫(衍)岩岩清峙壁立千仞;和峤森森如千丈松;周侯嶷如断山。玄学家用山水字眼来传人物之神,从而探寻生命的本源,摹写自然的造化。由此人们受到启发,“渐觉悟到既然写造化自然用人物画,而人物品藻常拟之山水,然则何不画山水更能写造化自然?”因此,导致了山水画的产生。《世说新语·巧艺》载:“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人问其所以?顾曰:‘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丘壑中。’”谢云“一丘一壑”之事据《世说新语·品藻》载:“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由于谢幼舆(鲲)自谓比庾亮“丘壑过之”,所以顾恺之画谢鲲在岩石里,用画山水来寄托老庄之思想情趣。从人物画到山水画的转变,汤氏认为这是晋人“为宇宙意识寻觅充足的媒介或语言之途径”,由于人们意识到这是“发揭生命之源泉,宇宙之奥秘”的更好媒介,所以这时“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将这种媒介用之于诗,就兴起了所谓的山水诗。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