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节 汤翁故里的学术奇葩——评东华理工大学《临川地方戏曲研究丛书》

  江西抚州(临川),就其经济而言,并不能称为发达昌盛之地;就其交通来说,也不能算是十分发达的地域;就其政治来讲,亦偏离政治中心,但是,就在这样一块神奇的热土上,产生了许许多多令中国文化感到骄傲、自豪的人物与现象。仅在古代,就有彪炳史册的大家,如晏殊父子、曾巩、王安石、陆九渊、汤显祖等。当代著名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评价道:“临川市,江西一名城也。昔王羲之、颜真卿、谢灵运先后为之守,拟岘之台,清风之阁,五峰之堂,胜迹流传。祝穆称‘其俗风流雅儒,乐读书而好文词’。人杰地灵,天水以还,文化传统,绵延千祀。”(《临川才子论集·序》)

  就艺术而言,在临川这块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土地上,不仅孕育了“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并且蕴藏着十分丰厚的民间戏剧资源:南丰傩舞、宜黄古腔、广昌孟戏等,被称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是亟待保护与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中国地域文化出现的这一独特现象,“临川文化”已愈来愈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研究“临川文化”的论著也纷纷问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临川之地的学者们,更是对乡土文化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因而也创造了卓有成效的学术业绩。

  最近,我怀着喜悦、敬佩的心情通读了位于临川的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编撰、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的《临川地方戏曲研究丛书》(共六册),不禁为该校学者新颖的学术视野、严谨的研究态度、顽强的治学精神所折服、所感动:这无疑是他们多年心血的结晶,也是地域文化研究中有相当学术价值的论著。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是在该校原“临川文化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被列为江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不少颇具份量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版,如罗传奇等著《汤显祖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罗传奇等主编《临川文化史》(广东高教出版社1993年版)、邹自振著《临川才子论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涂木水主编《临川文学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黄建荣主编《临川近现代文化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版)等。

  进入新世纪后,该校明确立足于地方戏剧文化研究,进一步整合现有学术力量,在戏剧戏曲研究方面展示了独特的学术基础和明显优势,先后又有以下论著出版:邹自振著《汤显祖综论》(巴蜀书社2001年版)、章军华著《临川傩文化》(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年版)、黄振林等著《临川地方戏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杨安邦著《汤显祖交游与戏曲创作》(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等。该中心负责人黄振林先生在其所著《临川地方戏剧史》“后记”中云:“我们希望《临川地方戏剧史》的出版,能唤起更多关爱临川地方戏剧繁荣和发展的有识之士,为这段关乎中国戏剧史面貌的历史,作出更加完整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描绘。我们也将以此为起点,深入下去,为先贤,也为后人,捧出一份更坚实的成果。”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黄振林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的不懈努力,这些愿望已付诸实现。捧读六巨册“临川地方戏曲研究丛书”——《宜黄腔流变史》、《抚州采茶戏发展史》、《孟戏》、《临川戏曲评点研究》、《临川戏曲与地方社会》、《东华理工大学戏剧戏曲学学术论文集》等论著,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研究领域拓展深入,并有新的发现

  如黄振林等著《宜黄腔流变史》认为:

  1、明代并没有宜黄腔的专称,汤显祖剧作中“宜伶”演唱的宜黄腔,实际上还是谭纶引入的海盐腔,或称“宜黄化”的海盐腔。

  2、“宜伶”首先把“临川四梦”搬上舞台,然后迅速在戏曲活动十分繁盛的江浙地区传播开来,昆腔艺人也很快在各地搬演“四梦”。

  3、清代真正意义上的宜黄腔,与明代特定意义的宜黄腔并无联系,其来源于西秦腔,又从西秦腔脱颖而出,成为一种与曲牌体截然不同的戏曲新腔,并很快流传到北京,与弋阳腔、秦腔并肩比美。

  以上三点见解,是著者对清代宜黄腔的源流、剧本、艺人、戏曲文物、戏曲音乐作了深入调研和精心整理后得出的令人信服的结论。可以说,此论也是流沙先生《宜黄诸腔源流探》(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后的又一枝学术奇葩。

  章军华等著《孟戏》,则以至今仍在广昌乡村春节期间宗族祠堂内搬演孟姜女故事题材的祭祀剧中,傩面扮演的习俗等,从另一思路探索与审视中国戏曲沿革与发展的源流问题,为戏曲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另类思考,也是很可贵的发现。

  二、研究方法灵活多样,取得多种成果

  可以看得出,六册书的作者们力图摆脱以往单一学科的研究领域,而采取与文化学、社会学、评点学、比较学相结合的立体研究方法。如在研究古剧遗存、演剧场所、剧目班社等方面,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将研究对象置于相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考查,不仅突出了文化生态环境,而且也使研究对象面目更加清晰。

  于少海等著《临川戏曲与地方社会》,从戏曲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审视临川戏曲,通过对戏曲与地方社会互动关系的考察,对戏曲功能流变过程的探究,以求冀望能解释戏曲与社会生活方式的结合、戏曲与宗族社会结合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徐国华等著《临川戏曲评点研究》,从评点的角度去研究汤显祖、徐奋鹏等临川戏曲家的文艺观,可作为传统方法上的通过理论著述探讨剧作家文艺思想之补充。

  黄建荣等著《抚州采茶戏发展史》,相当仔细地甄别该剧种与黄梅采茶戏、其他地方戏及其他江西采茶戏分支的异同,通过考证、比较后指出:抚州采茶戏正是在浓郁的戏曲氛围中,在抚州周边地区戏曲种类和特点的影响下,在当地民间歌舞、花灯戏和采茶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三、坚持田野调查,寻找实证材料

  地方戏曲的研究对象,大多是以口头、风俗、物质等非官方的形式流传的文化传统,而不是书面记录下来的传统,因此,仅从各种书面记录和史料典籍中去寻找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要让这些“死”的材料转化为“活”的材料,一个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田野调查。

  “丛书”中的好几部论著都是作者多年来坚持田野调查,利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地方戏曲的结晶。如《孟戏》、《宜黄腔流变史》、《抚州采茶戏发展史》(还包括前著《临川傩文化》)等。他们放弃春节期间与亲人团聚的欢乐,深入南丰村寨调研傩祭,远行广昌乡间考察孟戏,诚恳拜访年逾古稀的宜黄戏艺人,风雨无阻地穿行于乡间小镇考察采茶戏演出……

  在当前,由于各种原因,学术界的浮躁之风,急功近利之风,轻视实证、脱离现实而热衷于理论空谈之风愈演愈烈,而东华理工大学地方戏曲研究者们,却数十年如一日,如此细致人微、全面系统地对临川区域的戏曲文化遗产进行田野调查、资料积累和整理研究,这种优良的治学风气,将会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研究方法和价值观上提供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四、提倡集体攻关,建构学术团队

  毫无疑问,文化资源是全民族共享的,也是需要共同挖掘的。如果有一个大家共同兴趣且有一定研究基础的课题,合作研究就比较适当。生活在汤显祖故里的东华理工大学学人,对汤显祖剧作、临川区域的戏曲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以传承、光大临川文化,挖掘、整理临川地方戏曲文化为己任,“每念及此,心中就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催逼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倾注更多的心血和汗水。”(黄振林等著《宜黄腔流变史·后记》)

  以他们从事临川地方戏曲研究的历程看,似乎前期还偏重于学者个人的分散研究,形不成集体的力量。但正是缘于上述理由,他们为历史的责任感、时代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所驱动,终于进入了常规有序地进行地方戏曲研究的良性循环状态,并在短时期内获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令人可喜可贺。

  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黄振林、黄建荣、徐国华、章军华等中青年学者即开始致力于中国近现代话剧理论研究、元明清文人戏剧作品研究、傩戏与民间戏曲研究等三大主要戏剧戏曲形态研究且获得显著的成绩,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级科研项目二十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二百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多次获邀参加戏剧戏曲学全国性、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在学术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影响。

  “丛书”中的《东华理工大学戏剧戏曲学学术论文集》即是这一成果的集中展示。《论文集》共收“现代话剧研究”、“汤显祖与明清戏曲研究”、“傩戏与民间戏曲研究”3个版块三十余篇论文,既有宏观阐述,又有入微分析,既有总体归纳,又有细致比较,显现了深厚的理论素养与思辨能力。著名戏曲史专家、中山大学康保成先生赞扬说:“在繁重的教学之余长期关注当地戏曲文化,并能持续在科研中有所作为,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孟戏》序)诚如斯言!

  《临川地方戏曲研究丛书》虽然只是研究临川一个地区的戏曲文化现象,但是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地域的界限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台湾著名学者曾永义先生给中国戏曲下过这样的定义:“中国戏曲是在搬演故事,以诗歌为本质,密切融合音乐和舞蹈,加上杂技,而以讲唱文学的叙述方式,通过俳优妆扮,运用代言体,在狭隘的剧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文学和艺术。”(《戏曲源流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曾永义先生认为,“研究中国戏史必须始于单元性而归结于综合性、整体性、有机性的考察与论证,乃能兼顾宏观与微观的需要”,“这就需要具备学术考证和质疑解难的功夫。”(出处同上)我以为,东华理工大学的同行们正是如此实践的。

  东华理工大学坐落在汤显祖的故乡,校园姹紫嫣红开遍,水光潋滟方好,戏曲大师汤显祖的墓地即在校内西湖之畔。牡丹亭上三生路,良辰美景今日天。我有幸在这座令人神往的城市、记忆犹新的学府生活、学习、工作了近三十年,如今看到熟悉的友朋们结出沉甸甸的学术硕果,确实感到一种无限的快慰和对作者的向往之情,在此祝愿他们获得更有创新意义的新成就。

  (原载《东华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