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俗小说研究难度不在于阐述思想主题与艺术成就,而在于理清各种版本之间的来龙去脉。版本研究是与文本专题休戚相关的,这也是数十年来诸多学者热衷于小说版本研究的原因之一。郭英德先生以难度较大的《水浒传》为例,强调古代通俗小说版本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方法,显示了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论文提出“一书各本”的现象,认为研究版本的目的不是恢复一书问世之初的文本“原貌”,而是致力于恢复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版本系统的文本“原貌”;不同版本系统均有其自身价值,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论文针对古代通俗小说的特点而提出,符合当时的创作实际。小说的阅读对象不同于诗文,除知识层外,更多是文化不高的市民层;小说除精神产品的属性外,其商品性更强烈。市民层不讲求文字的典雅而更多追求故事的有趣与热闹,也造成其版本的多样性。论文提出“一书各本”的概念,解决了阐释学与版本学叙述的不同,避免了类似“两种《水浒》,两个宋江”等提法上的混乱。论文旗帜鲜明地反对为了恢复所谓一书文本之“原貌”而人为地制造“四不像”的版本,认为这是古代通俗小说版本研究之大忌。论文认为可以通过不同版本的研究去探讨各个时期社会思想、审美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变迁,为古代小说史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值得商榷的是,可否将“一书各本”的现象改称为“同一题材,多种版本”?这样可能更符合古代通俗小说的实际情况。另外,小说问世之初的文本“原貌”虽然探究十分困难但仍应探究,因为它还是有意义的。
(本文为2004年9月福州“文学遗产》论坛”论文评议,刊《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