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福州晚报》2001年3月23日文化新闻版报道,“另类红学家”刘心武称曹雪芹可能受莎士比亚的影响。刘心武说,去年他在伦敦大学作的《红楼梦》学术报告中提到,清代有个英国商人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写成《龙之帝国》一书,书中提到曹雪芹知道莎士比亚并听过有关莎氏的戏剧故事。刘心武当时对听众说,此书目前很难找到,希望大家能够在英国帮忙寻找。目前,刘又告诉记者,伦敦方面传来消息说已经找到英文版《龙之帝国》,有关专家正在鉴定其中的真伪。
其实,这条新闻的发现者并非刘心武先生。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苏州大学研读明清文学,曾在王永健教授处读到1982年由江苏省红楼梦学会编印的《江苏红学论文选》,此书系江苏省红楼梦学会成立大会暨红学研讨会的论文结集。集中收有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黄龙的论文《曹雪芹与莎士比亚》。黄龙先生称在英国找到了威廉·温斯顿1874年在道格拉斯出版的《龙之帝国》一书,并将书中与曹氏有关的内容翻译如下:
余祖腓立普在华经营织品交易期间,有缘结识曹頫君,当时彼任“江宁织造”;并应曹君之请为该厂传授纺织工艺。曹君极其好客殷勤,常即兴赋诗以抒情道谊。我祖亦常宣教《圣经》,纵谈莎剧,以资酬和。但听众中却无妇孺,曹君之娇子竟因窃听而受笞责。
按,目前红学界对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为曹寅,一般没有异义。但关于其父亲的说法,却无确凿证据。一说曹雪芹的父亲为曹寅的长子曹颙,雪芹是曹颙的遗腹子;另一说其父为曹寅弟弟曹荃的儿子曹頫,即上文所提到与英国商人腓立普交往的“曹頫君”。
显然,《龙之帝国》的作者威廉·温斯顿在书中记载了他的祖父腓立普于康熙年间来华结识江宁织造曹頫(并不是刘心武先生所说的“江南织造”,也非“曹颛”),并与之交往的情况。问题是,书中所提到的“娇子”,是否曹雪芹,还有待于学术界深入研究,不可轻易就下结论。
但无论怎么说,这则在二十年前发现的重要材料,对于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研究,都是不可忽视并饶有趣味的问题。
回顾上文,“曹君之娇子竟因窃听而受笞责”,此“娇子”若为雪芹,与《红楼梦》中“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第三十三回),岂非如出一辙?贾宝玉不通世故,“愚顽怕读文章”,“流荡优伶,表赠私物”,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古今不肖无双”的逆子,故贾政对宝玉不假宽贷,免其日后“弑父弑君”。雪芹书此一段,是否追忆往事,“自叙”当年?考诸《龙之帝国》,稽诸曹氏身世,参较莎、曹之作,是否曹氏少年时代似曾因闻腓立普之口述,而在心灵深处打上《圣经》与莎著之烙印,故在《红楼梦》中渗有《圣经》之虚无思想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也未可知。
再看“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第十二回):贾瑞对凤姐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甚至奄奄一息,仍要“拿了镜子再走”;而熙凤“巧撒香罗捕浪蝶,暗抛情网陷游蜂”,与莎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同出一辙。罗密欧、朱丽叶与“红楼二玉”(贾宝玉、林黛玉),同属封建主义之牺牲品,福斯塔夫与贾天祥同遭浪孽邪障之报,前者共赴殉情天,后者俱陷相思局——尽可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课题。
至于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我很赞同把他列入“另类红学家”之册。在我看来,他的“学术小说”《秦可卿之死》、《贾元春之死》、《妙玉之死》只是把《红楼梦》作为文学创作素材的一种,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可卿是否雍正政敌的后裔?元春讨皇上欢心是否因为大乳?妙玉是否嫁给了忠顺王爷?这些充其量只能如他所云为红楼“探佚精品”,或者是胡适所批评的索隐派的遗响。故而除老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外,至今红学界对刘心武先生的“红学研究”未置一言。
(原载《福州晚报》2001年4月9日“兰花圃”副刊,为2001年8月天津“新世纪海峡两岸中青年红学研讨会”参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