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一节 试论林纾的戏曲创作

  一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徽、秉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又自号六桥补柳翁、长安卖画翁、践卓翁、蠡叟等。闽县(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终生未入仕途。曾执教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城讲舍,北京金台书院、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等。林纾工诗文,善书画,著述甚富。所译各国小说达二百余种,为我国最早介绍域外文学之第一人。其年谱、生平等资料可参薛绥才、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林纾著有传奇《天妃庙》、《合浦珠》、《蜀鹃啼》,闽剧《上金台》,今皆存。

  就戏曲书录而言,最早著录林纾三部传奇的是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简目(上)》。后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附录一“近代作品”亦著录。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附录一《传奇蜕变期现存作品简目》“林纾”目下云:“蝶归楼》1卷,民国六年(1917)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北京图书馆藏。”查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所藏只有题“清)古樵道人,(清)今樵道人著,天虚我生、董晰芗参订”的《蝶归楼》传奇,民国六年(1917)上海中华书局刊,并无林纾本。而此本《蝶归楼》实为黄治所作,可详周妙中《江南访曲录要》。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十二·下编传奇四·清代作品(下)“黄治《蝶归楼》传奇”条按云:“许之衡云:有印章《梦楼》二字,疑即王梦所作,误。……一说林纾作,亦非。”

  实际上最早记载林纾剧作的是朱羲胄《春觉斋著述记》,其卷二“书录上”对三本传奇有提要。寒光《林琴南》除了论述此三本传奇外,还附记了林纾尚有计划而没有写好的传奇二种。一为林纾《红礁画桨录·译余剩语》中所记载的《哀王孙》传奇:

  余伤寿伯茀光禄之殉难于庚子,将编为《哀王孙》传奇。顾长日丹铅,无暇倚声,行思寄迹江南,商之于南中诸君子耳。

  一为林纾于光绪三十年(1904)写的《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序》中所自述:

  余挚友长乐高子益而谦,孝友人也,曾问学于巴黎之女士。迨子益归,而女士贻书子益,言父母皆老,待养其身,势不能事人,将以弹琴、授书活其父母,父母亡,则身沦弃为女冠耳。余闻之恻然,将编为传奇,歌咏其事,旋膺家难,久不填词,笔墨都废。

  计划中的这二种传奇虽未能完成,但同样可见林纾根据自己经历与见闻撰作传奇的创作特点。

  林纾《畏庐漫录》卷二“秋悟生”条云,秋悟生作有《霜劫》、《落花风》二传奇。二剧今未见传本,亦不见其他著录。郑丽生认为,此二剧亦为林纾所作,“秋悟生”乃其伪托,其《明清两代福建戏曲作者考略》一文中云:

  按他《七十自寿诗》十五首,其三有“书楼宁负美人恩”之句,自注:“余悼亡后,有某校书者,艳名震一时,初不相识,必欲余从,屡以书来,并馈食品,余方悲戚,且不与相见,同辈恒以为忍。”与此条所叙正复相同,是“秋悟生”就是他的化名,所云《霜劫》、《落花风》二种传奇,当亦他所拟写的剧本。

  林纾的译著中,有欧洲作家剧本两种,一为《膜外风光》一卷,系法国克里孟索(Geocges。Benyamic Clemenceau。)原著;一为《泰西古剧》三卷,系英国达威生(H。C。Davidson。)原辑,皆仿中国古代传奇关目,唯不填词。

  二

  《天妃庙》原署“畏庐老人填词”,载《小说海》第三卷第二、三号,民国六年(1917)2月5日、3月5日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藏。同年二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1928年11月再版。

  《天妃庙》全剧共十出,写光绪年间以松江人侯廉蜚为首的某些留日学生,不事攻读,寻花问柳,回国后,自感身无一技,便以“提倡革命”为名,捣毁了商家集资修建的天妃庙神像而办“新学”,引起崇明一带商人们的愤怒,遂将七处学堂毁坏。致使事态急转直下,一发而不可收拾。上海道台(总督)白人雷胜俞即令兵轮前去镇压商会,营务督办福建福宁人谢让(字子鳌)从中斡旋,单骑前往商会,迅速平息纠纷,避免了一场血腥惨案。谢让却因忤上海道台雷胜俞意而获罪,被革职遣戍。剧首作者以自号“践卓翁”叙述写作缘起:

  [缕缕金]乍归自,沧海东。人人携武器,要兴工。好把觉罗氏,一齐断送。不成革命不英雄,安排共和种。

  剧末加《余波》一出收场,再述寓意,作者以“现身说法”的手法,借“外”这个角色,扶杖出场云:

  老汉天生野史才,史家名誉早抛开。谢郎风节人人服,演作传奇唱一回。老汉践卓翁,今年六十有三矣。要尝贫穷况味,是个馆子老厨;若说富贵骨头,轻似一根羊毳。老汉倒也不管。只嫉恶之心过严,服善之情逾笃。昨遇同里谢君,说他一生事实,动起老汉传奇之兴,成此一篇臭腐文字。虽然臭腐,倒也近情。要请我老友后斋先生正谱,不知肯也不肯。(内问)到底谢君遣戍回来没有?(外)呆子,他不回来,老汉怎生遇见底?

  这段自道独白,无疑寄托着作者的爱与憎、怜与恨。《天妃庙》系根据当时实事写成,传说剧中雷、谢二人有所影射,主人公谢让系作者同里,作品的真实性极强。

  此剧的角色安排也值得注意:其一,剧中留日学生姓名均以谐音法出之,如丑扮侯廉蜚,即厚脸匪,贴扮他的同学:木廉,即没廉,绰号就地滚;卜修,即不羞,绰号三寸皮;陶器,即淘气,绰号没遮拦;胡绕,即胡闹,绰号闹跶天。其中表现出作者对这群想发“造反财”的假洋鬼子及其所作所为的否定态度,而对谢让的赞扬之情则亦显而易见。其二,此剧第九出《忆外》出现了旦扮谢让之妻施氏出场,唱曲三支,有说白,有科介。此出中且有小旦扮婢女上场。以往许多学者包括杨世骥、郑振铎等人均以为林纾三种传奇中全无旦角,由此剧可知,这种说法显误当改。

  《合浦珠》亦署“畏庐老人填词”,载《妇女杂志》第三卷第四至七号,民国六年(1917)4月5日、5月5日、6月5日、7月5日刊,国家图书馆藏。同年二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1928年11月再版。张庚、黄菊盛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戏剧集一》收有此剧。

  《合浦珠》全剧共十二出,写福州寒士陈伯沄安贫乐道、为人忠厚仗义,得到本埠南台富商王廷瑛器重,王廷瑛聘陈伯沄为自家布庄司账(帐房)。因独子王寿嫖赌吸毒,挥金如土,无法成器,王廷瑛临终前将家产托付给陈伯沄。王廷瑛去世后,陈伯沄毫无侵吞他人巨额家财之心,而是苦口婆心,百般设法,开化引导,诱之向上,终使沦为乞丐的王寿浪子回头,痛改前非。最后陈伯沄将王廷瑛临终交付给他的王家财产尽数归还王寿。

  《合浦珠》关目与元人秦简夫《东堂老劝破家子弟》杂剧相似,据说此剧有所讽喻。王廷瑛巨眼识人才,陈伯沄忠诚不欺人。作品通过对陈伯沄这一忠厚笃诚之士的描写,表现了对传统道德情操的认可和肯定,特别是对诚信忠义笃厚等内容的向往。这种道德观念和表现方式在晚清民国时期沧桑巨变、传统道德理想和传统文化遭受深刻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当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对时代风气和传统道德情操的关注和怀想,也反映了林纾在时代巨变之际思想意识的重要特征。

  《蜀鹃啼》仍署“畏庐老人填词”,载《小说月报》第八卷第四、五期,民国六年(1917)4月25日、5月25日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藏。同年二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收有此剧。全剧共二十出,取材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中发生的一件实事,即义和团事件中吴德潇(字筱村,剧中人称吴德绣)全家遇难事,其间穿插作者好友林迪臣忧国而亡之事。剧中有末脚“连书字慰闾”上场,就是“林纾字畏庐”的谐音。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三剧本皆为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七年(1928)十一月再版本。

  《蜀鹃啼》写浙江西安县(今衢县)知县吴德绣得省中严札,命其诛杀郡中教士教民。吴德绣因不愿盲目遵谕妄杀洋人,遂将文书压下,抗檄不行,致使义和团愤怒,当地绅董将其全家杀死。同官坐视不救,唯求自保,地痞从中挟嫌,借机报复。这一故事暴露了清政府对待义和团起义和教士教民的亦恨亦惧、又打又拉的政策和心理,揭露了晚清官场派系林立、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对官员庸碌、地痞横行的时代风气也多有披露。此剧与其他作家的同类作品一道,反映了清末民初传奇杂剧创作中比较明显的纪实作风。

  蜀中名士吴德潇及其家人在庚子事变中的遭遇当时影响很大,作者是吴德潇的挚友。林纾《畏庐文集》中有《纪西安知县吴公德潇全家被难事》一文记其事,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卷十《三哀诗》之二《哀吴季清明府》亦写此事,写此事者还有署名伤心人的小说《铸错记》等。反映庚子事变的戏剧作品,以阿英《庚子事变文学集》所收义和团事件题材剧作最详备。林纾《蜀鹃啼》传奇反映了士绅对庚子事变的基本态度,即“拥教反团”(反对义和团的反洋教运动),政治倾向性很明确。

  对于林纾剧作的艺术性,评论界向来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其积极进行艺术革新,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但也批评其剧作的“无旦角”之弊。此说的流传系沿袭郑振铎、杨世骥等人旧说。1924年,郑振铎写了《林琴南先生》一文,其中指出:

  他的传奇也很可使我们注意。所谓“传奇”向来都是叙恋爱的,叙“悲欢离合”之刻板式的故事的——只有极少数是例外——林琴南的传奇则完全不是叙述这些事的;他的《蜀鹃啼传奇》叙杭州拳乱时吴德绣殉难的事,他的《天妃庙传奇》叙谢让遣戍的事,他的《合浦珠传奇》叙陈伯澐推产还原主的事。旧的传奇,必不能无“旦”,第一出必叙“生”,第二出必叙“旦”,他的三种传奇则绝未一见旦角;旧的传奇必有四十出或五十出,他的传奇则至多不过二十出,少则只有十出;他可算是一个能大胆的打破传统的规律的人。

  杨世骥指出:“就体式言,旧的传奇必不能无‘旦’,而林纾的这三种传奇都没有一个旦角,且音乖律违的地方极多,我们可知它也是改途易辙的作品了。”寒光《林琴南》中亦持相同观点。时至今日,亦有多人持此观点,如韩洪举所著《林译小说研究——兼论林纾自撰小说与传奇》。

  其实,认真阅读此三剧会发现,剧中是有旦角的。而郑振铎、杨世骥、寒光等三位论者均以为林纾三种传奇并无一个旦角出现,则与事实情况不符,是相当明显的共同失误。上已言及,《天妃庙》第九出《忆外》就几乎全是以旦为主的旦角戏。又如《合浦珠》第四出《别母》,由老旦扮陈伯沄之妻谢氏,与其子王寿进行对话。孙彩虹《林纾三部传奇研究与校订》一文对此亦有论述。

  当然,林纾三部剧作的艺术性确实是值得肯定的,如剧作的节奏感强,高潮迭起;人物鲜活,有现实感;唱词精致,富有个性化设计等。韩洪举认为,林纾“注重借鉴外国小说和戏剧擅长刻画人物心理的艺术技巧。如果我们把林纾之前的传奇称为‘情节剧’的话,那么林纾的传奇则可以称为‘心理剧’,这在我国戏剧史上是个了不起的贡献”。

  寒光更在所撰《林琴南》一文中指出这三种传奇是“林氏一种完美的文艺物”,认为林纾“简直是中国传奇的压阵大将,干干净净的把住阵脚而收军回营”。寒光还曾进一步分析林纾传奇作品的独创价值,指出:

  中国从前的传奇,大多数是以生、旦做主角,第一出必叙生,第二出必叙旦。此外又有什么排场,必有起伏转折,什么填词长折例用十曲,短折例用八曲等等呆板不灵的格式;而且所谓生旦的传奇,无非是写描写恋爱的故事。替才子佳人团圆式的滥调小说别开一条偏路。当林氏那时代,这个风还未销歇,但他偏能独树一帜,极力打破以前的旧俗套,创造出一种轻松、美妙的新传奇。他所做的传奇三部,内中完全没有旦角丝毫也没有肉麻式恋爱的痕迹;所叙的不是国事就是社会事,而且事情翔实,文笔简白,像他《闽中新乐府》一样的,都是十分通俗的好文字。

  上述对林纾传奇创作的评价,可谓非常充分,有的地方甚至有言过其实之处。但寒光强调说林纾“简直是中国传奇的压阵大将,干干净净的把住阵脚而收军回营”,似有夸张林纾在戏曲历史上的地位之嫌。至于卢前指出林纾的传奇“不合于曲律”,这其实是清末民初传奇杂剧作家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创作倾向。

  三

  闽剧《上金台》亦为林纾所撰,创作年代均早于《天妃庙》、《合浦珠》、《蜀鹃啼》三部传奇,全文分载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福州《闽剧月刊》第二、三两期,距离写作时间已相隔四十年,离作者逝世业已十余年。张俊才《林纾著译系年》附录一中亦有著录。该剧敷衍唐人薛调《无双传》(即《古押衙义救无双女》)的故事,曲调悉用福州地方声腔“逗腔”。徐奋进《闽剧〈紫玉钗〉发展小史——闽剧〈紫玉钗〉研究之一》中有云:

  《上金台》作者林琴南。林高慧在《上金台剧本简介》中谓:林琴南尝语人曰:“余欲编一传奇,驾乎《紫玉钗》之上。”遂采取“古押衙营救无双女”故事,编成此剧,命名《上金台》。两易蟾圆。始得脱稿。全剧修辞精美,引典堂皇,琢句工整,用笔宛转,即科白口吻,亦惟妙惟肖,可歌可泣。俾知蒲三善之《紫玉钗》;邱琴舫之《墦间祭》,不能专美于前也。郑丽生在《明清两代福建戏曲作者考略》谓:“此剧有一特点,就是唱词悉用逗腔曲调,如急板、宽板、双板、急板叠、自掏岭等,与《紫玉钗》相同。”是剧水平自然不低,可是始终没有演出,大概为了他对音律不大内行的缘故。

  可是该剧不见于林纾的自述,亦未见其他著录。今此剧列入闽剧传统剧目。

  《上金台》是一出折子戏,系根据唐人传奇改编。故事讲的是唐代大臣刘震的外甥王仙客,原本欲娶刘震的女儿无双为妻。无奈泾原造反,王仙客避走襄阳。待三年战乱平定后回到京师,却得知舅父刘震因受伪命已被处死,表妹无双因此而入掖庭的消息。王仙客后任富平县尹、长乐知驿。某日得知有中使押领内家三十人宿驿站,无双也在其中。王仙客派亲信假作驿吏在簾外煮茶。无双认出此人,深夜请他取走书信交给王仙客。信中告知富平县古押衙可救自己。王仙客寻访古押衙,泣拜以告实情。古押衙答应救人,但半年未果。一日,古押衙求得一神药,服此药者立死,三日可后转活。乃派人假作中使,以无双逆党,赐此药,令自尽。后以百缣赎回尸首,与王仙客救疗得愈。王仙客终与无双回到襄阳,白头偕老。

  《上金台》一剧可谓充满传奇色彩,情节简练,文字典雅,文学价值极高。剧中塑造了坚贞的无双女和义侠古押衙两个传说人物的鲜明形象。唐传奇所叙的是古押衙三救无双女,林纾则改为古押衙深夜越墙入宫掖中,一次就把无双女救出。这个改动,既适合折子戏的情节,同时突出了古押衙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

  据赵家欣、杨湘衍《林纾编写〈上金台〉的前前后后》一文,林纾此剧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此年二月花朝日,福州诗人陈衍、陈香雪、吴曾祺、何振岱、洪星帆等人,在乌石山双骖园设宴欢迎自京返乡的林纾,并演戏助兴。演出的是儒林戏名作《紫玉钗》。林纾对《紫玉钗》极为赞赏,下决心要写一个剧本与《紫玉钗》相媲美。同年端午节,福州西湖开化寺主持品峰法师诚邀林纾、陈衍等名士湖滨品茗,观看龙舟竞渡。林纾取出《上金台》剧本,并说已请洪星帆协助编曲,成为一出折子戏。众人传览,交相称许,乃推荐闽班“驾云天”排演。

  后来的三个多月,林纾隔日即到戏班,讲解戏文,督促排练。时值重阳佳节,乌石山涛园主人沈瑜庆约订“驾云天”作《上金台》首演。林纾与陈衍、陈宝琛、林绍年等福州名流悉数到场。“驾云天”是福州最著名的儒林戏班,饰男女主角的马伊侬、胜玉环又是红极一时的艺人。爱好家乡戏曲的观众纷至沓来,人山人海。这是林纾创作的唯一一出闽剧《上金台》的唯一一次演出。这段史料,对于研究儒林班时期的闽剧演出和清季以来闽剧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也是林纾研究不可或阙的珍贵文献。

  《上金台》是与闽剧儒林班时期以唱腔艺术与文学见长的名剧《紫玉钗》、《墦间祭》风格相同,而其文学价值无疑是超过此两剧的闽剧早期作品之一。闽剧在其长达四百余年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早有闽都著名文人参与创作队伍之中,如曹学佺、林章、何璧、陈介夫、陈轼、郭柏荫等明清名士,而近现代之交的林纾为求“驾乎《紫玉钗》之上”,全剧“修辞精美、引典堂皇、雕琢工整、用笔婉转”,而精心创作《上金台》是足以称道的闽都剧坛幸事。

  综观林纾的剧作,可谓贴近现实,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但其大部分作品重在抒情,疏于叙事,因而虽情感浓烈,但情节平淡,少奇峰突起,缺乏戏剧冲突,成为极少演出而仅供欣赏的案头文学。但这不是林纾的过失,而是戏曲这一文学样式在清末民初的时代命运。

  (本文为2012年11月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林纾文化研讨会”论文,刊《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