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节 古近代小说考论三题

  本文考论古近代小说三部(篇):佚名小说《梅妃传》极大地丰富了李(隆基)杨(玉环)故事的内涵,对后人同题材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俞达的狭邪小说《青楼梦》是模仿《红楼梦》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反映了封建末世下层知识分子颓废的精神状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诚鼓吹者陈天华的《狮子吼》则是20世纪初年影响最大的政治小说。

  一、佚名《梅妃传》

  《梅妃传》取自明人陶宗仪辑、陶珽重校的文言小说丛书《说郛》,撰者佚名。

  在历代的帝王和后妃中,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为人们所熟知。以李、杨的“钗盒情缘”为题材的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自中晚唐、五代起,直到晚清,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和欢迎。当然,历史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宫闱情事,之所以能成为一千多年来广为流传的著名爱情故事,主要还是得力于白居易的诗《长恨歌》和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宋代佚名的《梅妃传》和乐史的《杨太真外传》二篇小说,在唐代上述两部作品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李、杨故事的内涵,亦值得重视。

  与杨玉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不一样,梅妃之事不见史传,唐人笔记中未见称引。梅妃江采萍,很可能是宋代人出于对杨妃误国的义愤而编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唐人对杨妃是充满同情的,宋人对她就严厉多了,把失国的罪过,算在她的头上。从文末提到的叶少蕴为北宋末年人,可证这篇小说出于宋人之手。但《梅妃传》虚构的梅妃其人其事,为李、杨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新的人物和关目。明代吴世美的昆腔传奇《惊鸿记》更以梅妃为主人公;清代洪昇的昆曲名作《长生殿》中,亦有主要敷演梅妃关目的第十八出《夜怨》和第十九出《絮阁》。自从梅妃进入了李、杨故事之后,一般读者和观众误以为当年唐宫中确有一位曾与杨妃争宠的梅妃。如此弄假成真,亦足见《梅妃传》中梅妃形象的艺术力量。的确,作者的艺术手法相当高明,小说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姿态明秀”,温柔善感,且又自命不凡的妃子形象。

  小说中的梅妃亦是高力士选入宫中的一位绝色佳人,亦曾得唐明皇的专宠。不过,她的气质、性格和爱好,却与杨妃迥然不同。文中这样写道:“妃能属文,自比谢女。尝淡妆雅服,而姿态明秀,笔不可描画。性喜梅,所居栏槛,悉植数株,上榜曰‘梅亭’。梅开赋赏,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妃有《萧兰》、《梨园》、《凤笛》、《玻杯》、《剪刀》、《绮窗》七赋。”

  杨妃入宫之后,宠爱日夺,但唐明皇对梅妃仍无疏意。由于“太真忌而智,妃性柔缓,亡以胜。后竟为杨妃迁于上阳(东)宫”。明皇与梅妃在翠华西阁的幽会,被骄妒泼辣的杨妃闹得不欢而散。面对明皇的软弱无能,梅妃仿效汉代司马相如为陈皇后撰《长门赋》,自作《楼东赋》,尽情地抒发了心中的寂寞和怨恨,以及对往日“君情缱绻”的怀恋。当明皇在花萼楼“命封珍珠一斛密赐妃”时,梅妃又赋诗曰:“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梅妃在婉言谢绝之词中,含有无限的辛酸和幽怨。如此柔婉温良而具有诗人气质的梅妃,哪里是杨妃的对手?其悲剧遭际实在令人感伤与同情。

  安史之乱中,梅妃死于乱兵之手。之后,明皇东归,寻梅妃不得,在梅妃“画真”上题了一首情真意深的“忆昔”诗:“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明皇暑月昼寝,梦见了梅妃,于是寻到尸体,以妃礼易葬。这也可说是这位庸懦而又多情的帝王对于梅妃的一份真情吧。

  《梅妃传》的主人公,当然是梅妃。但小说对明皇和杨妃也有画龙点睛式的成功刻画。如梅妃与明皇斗茶时,明皇“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的几句话,把梅妃如何得宠,表现得淋漓尽致。明皇与梅妃在翠华西阁叙旧爱,被杨妃发现,杨妃与明皇的一段对话,也充分显示了杨妃的地位与性格。其中对明皇周旋于杨妃和梅妃之间的二难苦衷和神态的描写,相当真实地揭示了封建帝王的爱情特色。

  篇末的议论颇精辟。在论述明皇由青年时代的豪侠之举,到登上皇位的治乱过程后,对以往女人祸水之论表示异议,其批判锋芒,直指明皇晚年的昏聩淫逸与失政误国:“议者谓或覆宗(指杨妃),或非命(指梅妃),均其媢忌自取。殊不知明皇耄而忮忍,至一日杀三子,如轻断蝼蚁之命。奔窜而归,受制昏逆,回顾嫔嫱,斩亡俱尽,穷独苟活……是岂特两女子之罪哉?”可谓透辟入理,发前人之所未发。

  此篇小说对后人的创作颇有影响。明人吴世美传奇《惊鸿记》即根据《梅妃传》改编;《梅妃传》中的部分情节,又为清代洪昇传奇《长生殿》所采用。

  二、俞达《青楼梦》

  《青楼梦》,一名《绮红小史》,书凡六十四回,原题“厘峰慕真山人著”、“梁溪潇湘侍者评”,卷首有清光绪四年(1878)金湖花隐序和邹弢序,书当成于是年。慕真山人即俞达,潇湘侍者为邹弢。

  俞达,生年不详,卒于光绪十年(1884)。达又名宗骏,字吟香,自号慕真山人,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据其好友邹弢《三借庐笔谈》记载,他中年落魄,好作冶游;晚年志在山林,终因“尘世羁牵,遽难摆脱”,以风疾座。除小说《青楼梦》外,尚著有《醉红轩笔话》、《花间棒》、《吴中考古录》、《闲鸥集》等。

  《青楼梦》以狎妓为题材,叙吴中风流才子金挹香,自称“半身诗酒琴棋客,一个风花月里身”,与青楼三十六位名妓结为知己,朝夕往来,诗词酬应,说不尽旖旎风情,但一方面又不忘事君荣亲。后来官授浙江余杭知府,娶一妻四妾,尽皆青楼中佳丽。父母跨鹤仙去之后,金挹香也看破红尘,悟道飞升,入山修道。平生结识之三十六妓,原来皆为散花苑主座下司花仙女,因尘缘已满,纷纷归回仙班。

  《青楼梦》所写均系梦幻,纯是作者的一场白日美梦。书前《题纲》云:“当世滔滔,斯人谁与,竟使一介寒儒,怀才不遇;公卿大夫,竟无一识我之人,反不若青楼女子,竟有慧眼,识英雄于未遇时也。”表明他感到怀才不遇,故求知音于妓女之中。但他所说青楼女子“识英雄”及作品所写三十六美皆深爱金挹香等,都是为了抒发其“游花国,护美人,采芹香,掇巍科,任政事,报亲恩,全友谊,敦琴瑟,抚子女,睦亲邻,谢繁华,求慕道”(见第一回)之理想,故小说纯属失意文人主观幻想之物。作为理想,既要享艳福,又不忘富贵功名;忠孝仁爱之外,再加上得道成仙。可以说,《青楼梦》在反映逛妓狎伶社会风俗的同时,表现了封建文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变异心态。主人公金挹香,一方面尽忠、笃孝、义和,另一方面又放恣、率真、痴情。他无视封建礼法,豪荡不羁;他无视传统的贞操观念,敢于明媒正娶风尘女子;他拥妓冶游,眠花宿柳……这些均反映了在爱欲与事业对立的文化背景下,封建知识分子在遭到人生挫折后转向风月场中寻求知音和慰藉的一种变异。它自然并不值得赞颂,但从另一角度看,它却肯定了人欲,也就肯定了人的个体意志,反映了那个时代新的人格理想标准。

  作为小说中心情节的第三回《幻景迷离游洞府 柔情缱绻证良缘》,在艺术手法上显然刻意模仿《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青楼梦》第一回亦仿《红楼梦》开头,写石头入红尘游历的手法,叙述慕真山人得道人赠一镜,观镜后身入仙境,托生苏州府长洲县金家,名挹香,经历了一番繁华生活后,被道人棒喝而醒,于是“将镜中所作所为,录成一书”,即《青楼梦》。全书尽是叙梦,首二回犹未入梦,第三回始得入梦。此回写“话说挹香与丽仙一夕幽欢”,犹如《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与警幻仙姑之妹乳名兼美字可卿者共儿女之云雨欢事。金挹香事毕乃迤逦而行,异境别呈,极尽崔巍,无限旖旎。在晋谒了苏小小、薛涛、关盼盼、马湘兰等前代有名的妓女后,进而至《红楼梦》之“薄命司”黛玉等人之仙居,启“江南册”视之,下有偈语数行。正当疑惑不解之时,忽听仙乐悠扬,一声大喝,没命而逃,乃至醒来,方知是美梦一场。

  “梁溪潇湘馆侍者”(即邹弢)曾评《青楼梦》第三回道:“此书以梦起,以梦结。此一回之梦,原为一部之主脑。此回之梦,入梦之梦;后来之梦,出梦之梦。且天地,梦境也;古今,梦薮也;挹香、众美,梦中人也;吟诗咏赋,梦中情也;求名筮仕,梦中事也。他人以梦为真,挹香以真为梦。以真为梦而梦易醒,故后日挹香参破梦情,跳出梦境。于是乎誓不作梦矣。”从全书看,《青楼梦》显然妄图表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哲理的思考,小说中屡屡出现梦境的描写,试以虚幻之境来暗示人生一世犹如春梦一场。

  道光、咸丰(1821-1861)以后,清廷内外交困,社会濒于崩溃,士人的道德品质愈加卑污,社会上嫖妓女、玩戏子之风愈加昌炽,以《青楼梦》为代表的狭邪小说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它显然是《红楼梦》之仿作,但却只学了《红楼梦》形式上的一些皮毛。作品中的诸妓女,个个锦心绣口,外秀内慧,而且慷慨大方,凛然有巾帼丈夫之气。博学多才的俞达终生渴望功名,认为“为须眉者必期显亲扬名”,但他怀才不遇,感慨“公卿大夫无一识我之人,反不若青楼女子竟有慧眼识英雄于未遇时也”。于是,便把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青楼梦》的创作,写多情公子金挹香如何得到三十六名女子的青睐、爱戴以及与她们的种种感情纠葛。

  小说在反映妓女悲惨命运,从而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极力推奖她们高尚的追求和过人的才华。这无疑是《青楼梦》的进步之处。对书中描写的士子文人与妓女的感情,不能简单地斥之为腐朽、没落的东西,而应看作是失意文人的某种寄托。这些“才子”的境遇与妓女的命运确有相通之处,他们都是那个社会的牺牲品,因而极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所谓“美人沦落,名士飘零,振古如斯,同声一哭”(金湖花隐《青楼梦》序)。小说一问世就被人认为是《感士不遇赋》,作序者金湖花隐一再强调“倘谓为导人狭邪之书,则误矣”。

  自乾隆年间《红楼梦》面世后,续书纷纷出现,随之,模仿《红楼梦》的小说亦一时蜂起,《青楼梦》既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但《青楼梦》与《红楼梦》最大的不同,乃在于其无视当时封建大厦哗啦啦倾倒的现状,却在一味粉饰太平。一方面是烟花巷陌里的莺声燕语,一方面是书香门第中的金榜题名,然后功成身退,白日升天,得逍遥之乐,把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表现得酣畅淋漓。《青楼梦》中的主人公金挹香,“父母的恩也报了,后裔也有望了,众美人已分离尽了,妻妾房帷之乐,已领略尽了。向年愿毕,奚妨谢绝红尘,到处云游,寻一个深山隐避”。这便是封建末世知识分子于现实中无望之际作的非非之想。金挹香不仅在风月场中左右逢源,还能登科入仕,而功名利禄到手后又修成了“神仙”,显然这是作者的一种幻想。

  作者俞达生活的时代,一般的下层知识分子生活落魄,人生抱负难以实现,面对现实,他们既无法回避又无力抗争,也只能在幻想中求得心理上的平衡;然而这种幻想却反映出封建末世下层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状态,这无疑对我们考察那个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陈天华《狮子吼》

  《狮子吼》仅八回,是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天华没有写完的章回小说,1905年底连载于日本东京的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号思黄,又号过庭,湖南新化人。他出身贫苦,“少年即以光复祖国为志”。1903年到日本留学,1904年与黄兴等人组织“华兴会”,1905年参与发起“同盟会”,并参加同盟会书记部和《民报》的编辑工作。同年,在反对日本政府取缔中国留学生的斗争中,投海自杀,以示抗议。

  狮子乃百兽之王,发声震吼,一切禽兽闻狮子吼皆慑服,威力巨大。早在公元5世纪,我国佛学就有借用“演说无畏,犹如狮子吼”之语。陈天华把小说命名为《狮子吼》,信心十足地向人民宣告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理想是革命的吼声,显示了中国青年的大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气概。在小说中,他把中华民族喻为一头睡醒后的雄狮,预示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和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厚爱。作者始终充满了革命的理想与激情,并借小说中的主人公狄必攘的梦境,对祖国光辉灿烂的前景做了一番生动具体的设想:

  扫三百年狼穴,扬九万里狮旗,知费几许男儿血购来,到今日才称快快;

  翻二十纪舞台,光五千秋种界,全从一部黄帝魂演出,愿同胞各自思思!

  那时已是革命成功五十年以后的情景。在那个时候,由于经过“百计号召”,“十年茹苦”,以武力推翻了“满清政府”,打退了列强的“干涉”,而且人人“都解自由”,建立了“共和国”,并在建国后“着着进展”,在各方面都跟列强开展“竞争”,所以,“文明进步,几驾欧美而上之”。国家的首都,是“一个极大的都会,街广十丈,都是白石砌成,洁净无尘。屋宇皆是七层,十二分的华美。街上的电车、汽车,往来如织;半空中修着铁桥,人在上面行走;火车底下又穿着地洞,也有火车行走。正是讲不尽富贵繁华,说不尽奇丽巧妙。恐怕伦敦和巴黎也没有这样。”狄必攘又走到右厢看看,只见挂着“共和国图书馆”的牌子,那里面的“书册不知有几十万册……有一巨册上面金字标题‘共和国年鉴’,内称全国大小学堂三十余万所,男女学生六千余万;陆军常备军二百万,预备兵及后备兵八百万,海军将校士卒共一十二万,军舰总共七百余只,又有水中潜航艇及空中战艇数十只;铁路三十万里,电车铁路十万里;邮政局四万余所;轮船帆船二千万吨;各项税银每年二十八万万元,岁出亦相等。又一大册,用黄绢包裹,表面画一张狮子张口大吼之状,题曰:‘光复纪事本末’,共分前后二编,总计约有三十万言。前编是言光复的事,后篇是言收复国权,完全独立的事”。陈天华的这种设想,表明了辛亥革命时期先进的中国人民力图摆脱贫穷落后的强烈愿望和超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雄心壮志。

  作者还具体设计了舟山群岛上一个“民权村”,这个民权村“把那皇帝官府杀了,另建一个好好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领导下,民权村“真是世外的桃源,文明的雏本”,“有议事厅,有医院,有警察局,有邮政局,公园、图书馆、体育会,无不具备。蒙养学堂、中学堂、女学堂、工艺学堂共十余所。此外有两三个工厂,一个轮船公司”。启发民智的总教习叫“文明种”。很显然,这些都是根据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制度而为祖国绘制的宏伟蓝图。显然,作者借民权村的故事,以粗豪劲炼的笔法,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鼓吹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意在警醒东亚睡狮,扑杀野蛮,驱除虎狼,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新国家。

  小说的楔子和当时许多革命派作家喜欢以寓言、隐喻方式表现政见一样,通过对“混沌国”(寓指中国)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反清思想和创建新国家的理想。小说的头两回,作者将笔锋直接转向现实。如第一回《数种祸惊心惨目 述阴谋暮鼓晨钟》开头,即以诗言道:“红种凌夷黑种休,滔天白祸亚东流。黄人存续争俄项,消息从中仔细求。”这里即讲了民族危亡的严重局势,又提出探讨救治“黄人存续”的希望,接着作者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讲到赫胥黎的《天演论》,从世界黄、白、黑、棕、红五大种族的“竞争”讲到俄国彼得大帝富国强兵的业绩和“并吞全世界”的野心,还讲到日本仿效俄国企图霸占中国的阴谋。如果说第一回的重点在讲世界形势,那么第二回则主要是讲国内的时局了。小说从第三回开始才转入对故事本身的描述。可惜只写到第八回,作者就殉国了,他的狮吼之声也随之成了绝响。

  《狮子吼》是声讨清王朝的檄文,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宣言,充满了如火如荼的激情,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由于作者急于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热情,因此,小说长于思辨、议论,而短于形象的描绘,说教宣传有余,形象事实则不足。作品的第一、第二回几乎成了无形象、无情节的历史事件的叙述,楔子也近乎是一篇政论。

  陈天华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诚鼓吹者。他说:“革命者救人救世之圣药也,终古无革命则终古长夜矣。”(《论中国宜改制民主政体》)他的许多作品都贯穿着这种思想,都能表现出跳踉博跃、激越澎湃的气势。小说《狮子吼》正表现了这样一种特点,它以浪漫主义色彩与理想主义精神,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政治小说。阿英(钱杏邨)说它“笔力很劲练,较之《自由结婚》、《洗耻记》都好,可惜不完”。(《晚清小说史》)

  (本文三篇为“中国文学鉴赏辞典大系”撰稿,刊董乃斌、黄霖等编《古代小说鉴赏辞典》上、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5月、12月)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