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四节 侯方域散文论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号雪苑,河南商丘人,在明末与桐城方以智、如皋冒襄、宜兴陈贞慧被美誉为“奋然为天下持大义者,有四公子”之一,又与魏禧、汪琬同称清初散文三大家,自编有《壮悔堂文集》十卷和《四忆堂诗集》六卷,后人替他辑补诗文遗稿各一卷。侯方域少年即以诗及时文闻名海内,后肆力古文,推为当时第一。他的散文,以人物传记见长,虽然有人诋为“其佳者尚不脱小说家伎俩”,但这正是他文章的价值所在;他的许多斥责权贵和抒写怀抱的书信,才气奔放,直抒胸臆,表达了他的嫉恶如仇和亡国之痛,是他文章中的精华;他针对(天)启、(崇)祯时文坛的极弊文风提出的论文主张,接迹唐宋派,开清初散文的新风气。

  一、“以小说为古文辞”正是侯文的新价值

  侯方域生活的年代,正值腐朽的明王朝迅速走向衰亡,清军乘虚入主中原,轰轰烈烈的全国农民大起义和抗清武装斗争风起云涌的动荡岁月,这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汉族地主阶级与满族贵族政权的一次生死大较量、大搏斗。这种斗争必然要打破封建统治的秩序,削弱统治阶级的力量。反映在文化战线上,便出现了“思想解放”的苗头,涌现了像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具有反封建进步倾向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们对明代诗文的各个流派都有不满,王夫之说:“三百年来,李、何、王、李,二袁、钟、谭,人立一宗,皆教师枪法,有花样可仿。故走死天下如骛。”他们也很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顾炎武说:“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在顾、黄、王民族思想和经世致用文学主张的影响下,明末清初的许多古文家,既不满于前后七子的拟古,也瞧不起公安、竟陵的纤佻,他们探讨前人的创作经验,注意文学的特点规律,创造自己的风格面貌,文章情真意切,脍炙人口。侯方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侯方域、魏禧、汪琬三家中,人品、身世、文章风格都大不一样。汪琬所作力求纯正,摆着一副道学面孔,他就对侯方域的文风大为不满:“至于今日,则遂以小说为古文辞矣。太史公曰:其文不雅驯,搢绅先生难言之。夫以小说为古文辞,其得谓之雅驯乎?既非雅驯,则其归也,亦流为俗学而已矣。夜与武曾论朝宗《马伶传》、于一《汤琵琶传》,不胜叹息。”“其实在三家中,侯的散文最富于现实主义,前人多尊汪琬,说其”学术既深,轨辙复正“乃是一种不足为信的正统看法;所谓”以小说为古文辞多唐人小说气致近俳优,却正是侯方域的新探索,他用小说传奇体打破传统的古文写法,是散文创作的一个突破。

  自明后期到清前朝,确有一大批造诣较高的诗文作家,积极参与了传奇小说的写作。鲁迅先生曾指出:“迨嘉靖间,唐人小说乃复出,书估往往刺取《太平广记》中文,杂以他书,刻为丛集,真伪错杂,而颇盛行。文人虽素与小说无缘者,亦每为异人侠客童奴以至虎狗虫蚁作传,置之集中。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一些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如黄宗羲的《柳敬亭传》、《张南垣传》,王猷定的《汤琵琶传》,魏禧的《大铁锥传》等,大都有离奇的意境、清隽的语言,并能细致地刻画人物,我们何尝不可以把它们作为小说来看待呢?后来成为清代传奇《桃花扇》蓝本的《李姬传》,更是文笔流畅,结构谨严,叙事贴切,堪称中国传记文学中的珍品,也是侯方域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是作者生活的一个实录,它着重凸现了李姬的“侠而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文是通过她的三段话记叙三件事而使她的形象丰满起来的:

  “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妄耶!”

  “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琵词也。妾亦不复歌矣!”

  “田公岂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

  当时金陵为南方重镇,也为进步党人集中地,政治斗争多发生于此,因此秦淮河畔的歌妓也受到影响,被卷入这一斗争中去,她们倾向于东林党而坚决反对阉党。李姬能表明自己的坚决、勇敢、不妥协、不受利诱的鲜明政治态度,充分说明她对侯方域的爱情与一般的儿女之情大不相同。她的三段话离不开对侯的爱,更离不开鲜明的是非观点,说的并不是豪言壮语,而是符合她身份的普通道理,在平凡中闪现了不平凡的光芒。通过市民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并体现性格,是侯方域特殊的生活经历所造成的。他于崇祯十三年(1639)与李香君相会,时“雄才灏气,挟万金接客”,“骋骛于诗酒声色之场”。由于他善于从生活中体察人物的声容笑貎并纳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因而使文章写得简洁生动、错落有致。

  从《李姬传》的写作看,侯方域是受了当时文风影响的,他往往把市民小说中的语言和手法运用到古文里面,使文章具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新气象。在这一方面,他是有意识地向《史记》和唐宋八大家学习如何掌握语言技巧的。韩愈就说过,“憔古于词已出,降而不能乃剽贼”。韩愈注意运用语言的创造性,所以成就极高。后于侯方域的方苞,认为“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在语言的运用上给自己划了许多框框,所以格局狭窄,创造性不强。

  侯方域的传记散文不仅以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取胜,还以人物自身的行动擅长,《马伶传》就是这样的一篇名作。作者写一个戏剧艺人为追求精湛的演技,演好明朝奸相严嵩,竟卖身相府为奴,仿严嵩的活替身——当时权相顾秉谦,潜心研磨三年而艺成。当时昆曲流行,金陵又是演出中心,侯那个时期“放意声伎”,对戏曲艺术是颇为熟习的。他从一个演员钻研角色的经过得出艺术的高峰在于百折不挠、不断索求的哲理。马伶作为一个戏剧演员,他竭力争取做到演什么像什么,于是不惜暂停演出,亲身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来充实、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结果终于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事情出奇,其精神更感人。侯主要是通过马伶的行动来表现他艰苦、辛勤钻研艺术的感人经历和胸怀大志的性格。

  侯的传记散文多是以有胆识有气节的下层人物为描摹、赞颂的对象。《任远邃传》描写了平民出身的任远邃辗转流离,愤而反清,被捕后仍立而不跪,大义斥贼,不屈而死的故事。当任远邃被捕,敌人命之跪时,“远邃睁目曰:‘若独非故明臣乎?我恨不杀汝,何跪为?’乃断头而死”。何等威武英勇、视死如归!这里面既表达了普通民众反抗民族压迫的不屈意志,又有侯方域自己的寄托所在:“四大藩镇降三,江南将相握兵者亦或窜或降,而江阴尉阎应元独固守城八十日不屈死。”通过对比描写,侯痛斥抨击了明军官兵的丑态,表现了对腐朽软弱的南明统治者的鄙视。这是一篇战地抗清的火线记录,是血与泪的报告文学!最后作者赞叹道:

  呜呼!远邃功不成,节乃见矣。故明养士三百年,或得其报或否,岂在贵贱者!远邃死时年二十五。或曰:“以子之年,盍少待!”远邃曰:“子惟其待,乃不能死也!余何待?”卒斗而死。悲夫!

  真乃太史公之笔法!后来极力称颂侯方域散文的邵长衡,就继承了他的写作手法,在《阎典史传》中,讴歌了阎应元等与清兵在江阴浴血奋战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我们认为,侯的散文是现实主义的:通过李姬之口痛骂阉党余孽;通过马伶扮演严嵩的过程中,以顾秉谦作标本,来向他刻意模仿一事,对魏忠贤党徒进行讥弹;通过任远邃的不屈抗清,反映了当时的民族斗争……这些,在《壮悔堂文集》里是处处可见的。

  人物传记的写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中的许多篇章都是记奇人异事的,不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写得十分精彩。后来,传记文学的领域扩大了,除史官写传记外,一般文士也完全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写传,可以为达官贵人写传,也可以为一般劳动人民写传,也出现了描写民间一些特异人物的传记和游戏、寓言文章。韩愈的《圬者王承福传》、《毛颖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马中锡的《中山狼传》等,都是久经传诵的名篇。柳宗元的许多散文,形象逼真,故事性强,简直可以说是寓言小说。归有光的散文吸取了小说手法,通过细节和对话来表现人物。侯方域是继承了《史记》以来的古文传统的,他的传记体散文,如上所述,有为妓女立传的《李姬传》,有为戏子立传的《马伶传》,有为“布衣”立传的《任远邃传》,甚至还有为毛驴立传的《蹇千里传》。徐作肃评此文说:“极老靠,尽节奏,人人能见不必赘誉,然亦直叙耳,神味都从中出,觉处飞动。可见文不在妆点,一涉妆点便拙,拙便死;提顿分明则神姿四映,无所为神姿也,老靠耳,老靠固节奏所出。”就连他写的碑传、墓志铭,也都含有人物传记和小说的成分,如《郭老仆墓志铭》,写他父亲司徒公的一个老仆一生生活的几个片断,写老仆荒怠如画,再现他的音容笑貌,真为绝妙的小说材料,使人读后顿觉人物呼之欲出。贾开宗评此文是“通篇淋漓写生,从来志铭中第一”。以清新、凝炼的笔墨摹写生活细节,于纡徐平淡之处显示出悱恻动人的艺术力量,又分明看到侯方域受到归有光散文的影响。与此相类似的文章还很多,如写左良玉的《宁南侯传》,写贾开宗的《贾生传》,写汤兆京的《汤御史传》,以及《徐作霖张渭传》、《吴伯裔伯胤传》,也都是侯方域散文中的佳作。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评:“方域步骤史迁,而才足以达之,故行文娇变不测,如健鹘摩空,如鲸鱼赴壑,读之目弦魂惊,令人叹绝……才情横溢,震荡雄奇,直摩史迁之垒,则商丘所独也。”虽有过誉之辞,但也从一方面说明了侯文的特色。他的传记体散文,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斗争,艺术方面也有独到的成就,所谓“不讲法度”,不是古文“正宗”之说可以休矣。

  二、斥责权贵和抒写怀抱之作是侯文的精华所在

  侯方域散文的美,并不由于它的词藻比其他作家的更加美妙,而在于它们包含着较为活泼、较有生命力的思想。如果说他描写现实生活人物传记的篇章,有一种浪漫主义气质的话,那么他的许多斥责权贵的书信,就寓严正于坦率,含讽刺于委婉,气势更加充沛,文笔更为畅达,充分表现了他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李香君断然回绝了阉党余孽马士英同伙田仰对她的无耻收买,使侯方域深为敬慕。他怒斥田仰:“以执事三百余金之厚资、中丞之贵,曾不能一动之,此胸中必自有说,而何待乎?”措词婉转谦恭,不失文人风度,而讥讽之意时寓语中。在此之前,阮大铖也曾企图拉拢侯方域,以洗刷自己的罪名,遭到侯的严词拒绝。清兵入关后,马士英拥立福王于南京,阮大铖欲加害方域,方域因受追辑而避走宜兴,行前挥笔致书阮大铖,无情地揭露了阮欲制造党狱,罗织罪名,以“杀尽天下士”的险恶用心和无耻行径,表达了对这个阴狠毒辣的权奸的深恶痛绝:

  仆今已遭乱无家,扁舟短棹,惜此身甚易。独惜执事忮机一动,长伏草莽则已,万一复得志,必至杀尽天下以酬其宿所不快。则是使天下终不复至执事之门,而后世操简书以议执事者,不能如仆之词微而义婉也。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

  真是洋洋洒洒,气势逼人。他义正词严地警告阮大铖将要在历史上遗臭万年,更是表现他的少年气盛和血气方刚。他的同时代人说他:“方域豪迈,多大略,少本有济世志,尝与吴应箕、夏允彝醉登金山,指抨当世人物”,“痛饮悲歌,以寓其牢骚不平之志”。但“颇以节慨自勉”的侯公子,终因热心功名,“素性不耐寂寞”,在南明灭亡以后,为了保存家产,向清廷献了《上三省督府剿抚议》,并参加了清政府强迫他参加的河南乡试,后来又因此抑郁不堪,不久便郁郁而逝。尽管违反了自己的心愿,但丧失民族气节,给自己留下污点,总是洗刷不了的。不过无可否认,在侯方域后期的文章尺牍里,仍可以看到他对屈节事清的“壮悔”,对反清复明的期望,寄托了他深沉的爱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不承认这一点,就不能全面认识处于颠沛流离遭遇中的侯方域及其散文精华所在。

  侯方域的祖父侯执蒲、父亲侯恂、叔父侯恪,都因东林党关系,反对宦官专政而遭受弹劾,或罢官,或入狱;侯方域也曾主盟复社,在东南文士中颇负盛名,因此遭受阮大铖的迫害,无处容身,到处逃避。南明亡国后,大多数复社文人和爱国志士,始终不肯出仕清朝,坚持了高贵的民族气节。他们有的直接参加反清的政治、军事斗争,失败后以身殉国,如吴次尾、夏完淳;有的拒绝征辟,削发为僧,如方以智、万寿祺;有的藏身草野、隐居不出,如陈贞慧、冒襄、魏禧等人。侯方域本也是关心国事、注意名节的。他曾劝阻好友吴梅村不要入仕新朝,但梅村为了身家性命,答应了清廷的征荐,当上了国子监祭酒,梅村因有“平生有负侯生诺”的诗句。然而侯同时又有软弱和动摇的一面。清兵南下后,南北大地主阶级为了保存其本阶级的利益,都先后降清。侯方域也返回河南故乡,他既不愿仕清,又没有胆力反抗,表现了贵族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病。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写得相当沉痛,既抒发了自己的矛盾和忧虑之情,又表现了对异族统治的高度愤懑。在一些与友人的书信里,他回忆了参加爱国团体复社的活动,抒发了自己的怀抱:“仆与密之交游之情、患难之绪,每一触及,辄数日紫紫于怀,及至命笔,则益茫茫,无从可道。”少年的侯方域,风流倜傥,才学出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他身上,显示了明末进步知识分子的许多共同特征。在《与吴骏公书》中,他倾吐了自己的肺腑之言:“窃以为达权救民,有志匡济之士,或不须尽守硁硁,独学士之自处不可出者有三,而当世之不必学士之出者有二……”在侯方域抒发胸臆的文章里,显而易见地看到归震川的文风对他的影响。归文善叙家庭琐屑之事、凄婉之情,以简淡取胜;侯文茹刚吐柔、纡徐委备,情感很是动人。震川的一些叙述家族琐事或亲旧生死聚散的短文,至今为人所喜爱,在散文中开辟了一片新的境界。朝宗在明亡后困守乡里,加以家族多故,感慨也特别深,所以写得那么真切感人。《祭吴次尾文》、《与吴骏公书》、《与方密之书》之抒写怀抱,都是表现他散文特色的优秀作品。

  仆有方外室三楹,中种闽兰粤竹,上悬郑思肖画无根梅一轴,至今大有生气,并所藏陶元亮入宋以后诗篇,当共评玩之。

  ——《与方密之书》

  此书作于顺治九年(1652),侯卒前两年。这时他虽已中副榜八名,但却郁郁不乐,病倒在家。郑忆翁坐卧向南,不忘宋室;陶渊明隐居田园,寄寓抱负。侯方域倾慕他们能坚持民族气节,这其中何尝不隐寓着他对新王朝的不满和对故国旧土的怀恋之情呢?闽兰粤竹,大明江山全遭清兵铁蹄践踏,侯方域有着难以诉说的亡国之痛!他的诗也咏出了这种隐痛。“稽康辞史非关懒,张翰思乡不为秋”,这是他早期抒发的家乡之念。而当家土沦亡后,他的思绪就升华了:“击辑乘风志,行吟纫芰衣”,他不愿和葬送国家、民族的马、阮之流同流合污,表示要学习祖逖的恢复中原,完悫的胸怀大志,屈原的坚贞不屈,可惜只是书生长叹,不付诸于实际行动,终究无济于事。但是,这些诗文还是如实地表达了他的志向和决心、悔恨和反省。他能写出上述一些诗文是不难理解的,不能因为他参加乡试就说成是“向清王朝屈膝投降”而否定他的作品。

  《壮悔堂文集》还收有很多奏议、试策、祭文、杂著等。他“己卯举南省第三人,以策语触讳黜;辛卯举豫省第一人,有忌之者,复斥不录。既不见用,乃放意声伎,已而悔之,发愤为诗歌、古文。论者谓其诗追少陵,古文出之韩、欧,其应制文尤自成一家,从来作者皆不能兼,独方域兼之”。以他之才,加以他读书积理养气之功,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而一沉僭于学问之中,但不幸早夭,事业未就,使这颗彗星般的早熟英才过早陨落,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憾事。

  三、“讲唐宋以来之矩镬”,开清初散文新风气

  在清初古文三大家中,侯方域虽不如魏禧那样,提出写好文章,“在于积理和练识”,有较完整明确的理论,但散见于他文集里的有关文论的一些书信,集中表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是《与任王谷论文书》,在这篇文章里,方域对明代文坛“文必秦汉”一派的拟古主义者,提出了尖锐的批抨:

  ……高者又欲舍八家,跨《史》、《汉》,而趋先秦,则是不筏而问津,无羽翼而思飞举,岂不怪哉!

  方域不满李、何、王、李的赝古,也反对三袁的空疏,钟、谭的狭窄,他的散文,“讲唐宋以来之矩镬”,“接迹唐、归”,与魏禧、汪琬、戴名世等一起,使唐宋派的风格盛极一时。

  侯方域极力主张读书的重要。他对自己早年文章的功力不足,“体兼华藻,稍涉于浮夸”的弊病也有察觉,在同一篇文章里,他说自己:

  仆少年溺于声伎,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不能发明古文之旨。……然皆从嬉游之余,纵笔出之,以博称誉,塞诋让,间有合作,亦不过春花烂熳,柔脆飘扬,转目便萧索可怜。

  虽然方域的文章气势飞舞,纵横恣肆,可惜根底太浅,所以为文徒然驰骋其辞,以空辩相矜尚,不是文之至也。唐文治先生就曾评侯文是“衙将健儿,一军尽惊”,用魏禧的话来说,便是“波澜激荡,才士之文也”。

  在强调读书的同时,侯方域还提出了文章的好坏首先决定于思想内容的看法。在《答孙生书》中,他指出:

  文之所贵者,气也,然必以神朴而思洁者御之,斯无浮曼齿莽之失。此非多读书未易见也;即读书而矜且负,亦不能见。

  这里所说的“神朴”、“思洁”,指的就是思想的健康;“矜且负”,指的是情绪的自满。侯认为,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气”,这种“气”是只有思想健康和敏捷的人才可以驾驭它,这样才能避免文章空泛和粗俗之弊,而要做到有健康的思想,就一定要多读书,但如果多读了一点书又产生了骄傲的情绪,那么仍然不可能达到“神朴”与“思洁”,作出来的文章也决不会有可贵的“气”。后来桐城派的中坚人物刘大櫆提出“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认为文章的思想虽然和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思想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这个看法显然是和侯方域一脉相通的。

  侯方域还十分注意文章的写作技巧,对文章的骨力、气势、声情、布局都很重视。他认为写好文章有一个技术问题:

  行文之旨,全在裁制,无论细大,皆可驱遣。当其闲漫纤碎处,反宜动色而陈,凿凿娓娓,使读者见其关系,寻绎不倦;至大议论,人人能解者,不过数语发挥,便须控驳,归于含蓄。若当快意时,听其纵横,必一泻无复余地矣。

  ——《与任王谷论文书》

  这技巧问题的中心就是指文章的取舍。他认为文章无论长短,都有个讲究剪裁的问题。如果本来意思就很零碎散漫的地方,那就更应该有声有色地侃侃而谈,使读者能够理会中间的关系,不使人感到厌烦;反之,如果是人人皆知的大道理,那就只须略为发挥几句,引起读者的思索就行了。倘若不如此,只凭自己写得痛快,不管读者愿不愿看,那就会事倍功半,反而收不到什么好结果。这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止”。侯方域是做到了这一点的,他的文章,该抒发的地方就抒发,不惜笔墨,酣畅淋漓。宋荦评他的文章是“雷电雨瀑,飒然交下,可怖可愕;霅然而止,千里碧空”。

  在《宋牧仲文序》中,侯方域指出:“古人之不以巧易拙者有三,而文居一焉:拙于立身者,忠信之徒也,巧则儇矣;拙于读书者,经术纯固之儒也,巧则戋戋则詹詹矣;拙于为文者,大家先正之遗也,巧则鄙信,自以为新奇而朽腐矣。”方域智足以知此,而行不足以副之。他的文章的毛病,亦在于正坐能巧不能拙,流畅通达有余,深厚蕴藉则不足,固不能与并时硕学老儒较短长了。

  针对前后七子的肤滥,公安、竟陵的空灵,侯方域还主张“才与法合”,认为凡有真才必合于法,必达于理:

  其离离然有光者,气之舒也;隐隐然不可得而磨者,质之坚也。所以能扶质而御气者,才也;而气之达于理而无杂糅之病,质之任乎自然而无缘饰之迹者,法也。才与法合,……而为天下转移风会之文也。

  ——《倪涵谷文序》

  关于“法”,就作品来说,是组织结构的规律,即作文之法;就读者来讲,是如何认识这种规律,亦即学文之法。唐顺之就指出:“所谓法者,神明之变化也”,“不烦绳削而合”,他主张师法古人,同时强调变化自得,提出出新意于绳墨之余。方域是继承并发展了唐顺之关于“法”的理论的,在同一篇文章里,他又说:

  公教余为文,必先驰骋纵横,务尽其才,而后轨于法……夫天下之真才,有肯畔于法者,而法之亡,繇于其才之伪也。……离离然有光隐隐然,不可得而磨,发扬于理,变化于自然。

  他主张师法自然,“才与法合”,因而使文章写得简洁明畅,淋漓恣肆。他是唐顺之、归有光唐宋派散文一个有力的继承者,也为后来桐城派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姚鼐的古文遵守“言有物”、“言有序”的“义法”,以辞尚为要,言归雅洁为主,固然不能一定说是受了侯方域的影响,但他们的论点乃是一脉相承的。

  清人邵长衡曾对侯方域散文的历史地位,予以较中肯的评述:“明季古文辞,自嘉、隆诸子,貌为秦、汉,稍不厌众望,后乃争矫之,而矫之者变愈下,明文极敝,以讫于亡。朝宗始倡韩、欧之学于举世不为日,遂以古文雄视一世。”侯方域(以及魏禧,汪琬、戴名世等人)在散文创作上效法唐宋派,推尊韩、柳、欧、曾、王、苏的古文既成传统,对启、祯间的颓靡文风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把市民小说中的语言和手法运用于古文,使散文创作具有一种清新的面目;他的不少作品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现实生活。他们的创作,初步改变了当日的文风,虽然未能形成一个文学运动,像康(熙)、乾(隆)年间崛起的桐城派那样主宰一代文坛,但无疑对于清初和后世的文学产生过影响。

  (原载《抚州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84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