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沈仕、常伦散曲论

  散曲在明代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据凌景埏等编《全明散曲》统计,明代有名可考的散曲作家达四百多人,共有小令一万零五百多首;散套二千余篇,作家作品数量大大超过元代。明散曲通俗易懂,节奏优美,贴近心灵,为世俗平民所喜闻乐见,在艺术成就、艺术创造力、影响力和传播方面都呈现了不同于元散曲的精神面貌。本文试分析沈仕、常伦两人作品十一篇,以了解明散曲之一斑。

  沈仕

  沈仕(1488?——1565?),字懋学,号野筠、子登(或作子澄)、青门山人,别号东海迷花浪仙。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于官宦之家,却不屑仕进。一生浪游山水,足迹北至燕蓟,南至闽越。工诗善画,著有《沈青门诗集》。他的散曲以“冶艳”闻名,号为“青门体”,开明代“香奁”一派。原著《唾窗绒》散曲集已佚,近人任中敏加以重辑,得小令七十四首、套数十二套。

  南“南吕·懒画眉”

  春日闺中即事

  东风吹粉酿梨花,几日相思闷转加。偶闻人语隔窗纱,不觉猛地浑身乍,却原来是架上鹦哥不是他。

  此曲堪称沈仕小令的代表作,开卷微吟,春风扑面,绮丽典雅,余韵未尽,让读者有欲罢未休之感。作者以女子一刹那的错觉来表现对心上人铭心刻骨的相思之情,言简文丰,意内言外,把一个怀春少女的情思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可谓是典型的“沈青门体”风格。

  让我们来通读全曲:东风劲吹,梨花飘香,我们的女主人公已经有好几日没有和心上的人相会了。莺歌燕舞,骀荡春光,不禁引起多情少女的绵绵相思。于是,这姑娘的相思之情顿时转化为郁闷之情。突然,隔着窗纱,她仿佛听到有人在说话——“不觉猛地浑身乍”!听到人语,姑娘浑身上下都颤抖起来!刚才的百无聊赖,顷刻间被这话语吹得烟消云散!那种惊喜、亢奋的感觉如同云开雾散,雨过天晴。姑娘马上打开窗纱一看,又顿时傻呆了:原来是架子上的鹦鹉在说话,而不是她的心上人来找她。

  这无疑是一个特写镜头,很像影片中亟待抢拍的“蒙太奇”。作者抓住闺中少女偶然间听到鹦哥学语,误以为情人到来的情感的表现,十分传神地描摹出热恋中少女的心灵冲动。“不觉猛地浑身乍”一语最为传神,是全曲警句及精髓所在。翻遍唐诗宋词元曲,没有那首能像此曲一样,把一个少女的热恋之情写得如此激切、如此透明、如此淳厚。她错把鹦鹉学舌当作情人之语,实在是爱得太深、太傻、太痴、太苦了。

  到了清代,曹雪芹也写了一只鹦鹉让一个痴情少女泪如雨下的故事,这个女孩就是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潇湘馆里那只鹦哥能学舌:“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便让林黛玉“那眼泪如断线之珠直滚下来”。未知曹公是否受了沈仕的启迪?

  我们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沈仕笔下这位少女的这份真诚、痴心、呆气的爱。“却原来是架上鹦哥不是他”,怎会把鹦哥当成他呢?自然是因为鹦哥摹仿了他的语言和声调。由此可见,这个“他”曾与女主人公朝夕相处、关系密切,甚至连鹦鹉都已熟悉并模仿他的声音。可是,眼下的少女听到的只是鹦哥的声音——鹦哥尚且不能忘记他的言语,女主人公自然更加难以脱卸这相思之苦了!

  用简洁的口头语言表现绵密细赋的情致,构思精巧而不乏情趣,是这首小令沁人心脾、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

  南“商调·黄莺儿”

  暮春闺思

  莺懒罢调簧,柳成阴日渐长,春归有个人惆怅。诗闲锦囊,针停绣床,相思暗把浓愁酿。最心伤,随风数点,红雨静敲窗。

  在明代散曲作家中,沈仕是一位以男女艳情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名家。在他的现有作品中,十之七八写的是男女恋情。这首小令抒写的就是一位少女的暮春愁绪。

  “莺懒罢调簧,柳成阴日渐长。”曲中首先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派暮春的气氛。莺鸟鸣叫是春天最鲜明的象征,所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时值暮春,连莺鸟都叫累了,故曰“懒罢调簧”。写春光、春意,一般人总离不开桃红柳绿、蝶舞蜂喧,作者在这里选取的却是柳树,“成阴日渐长”,可见确实是暮春了。寥寥二语,把春天的景致刻画得细腻而又传神。“春归有个人惆怅”句承上启下,点出了曲中的女主人公,即闺阁中的少女,她“惆怅”的是什么呢?

  于是,由“春归”而引出后半首,这后半首写的便是“惆怅”的具体内容。

  “诗闲锦囊,针停绣床,相思暗把浓愁酿。”锦囊指专盛诗稿的口袋。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云李贺常骑驴,背一锦囊,遇有所得,即书之投囊中。闺中少女大概也写了不少诗吧,她想寄给谁呢?自然是相思之人了。“针停绣床”说的是针线活没做完被抛在一边,她既没有心思做也懒得去做,她此时的心境是“暗把浓愁酿”。她“相思”的是谁?“愁”的是什么?这里都未明说,但读者仍可以从字里行间感觉到。春意撩乱,春情难谴,暮春相思,百无聊赖,对景呆坐,暗自神伤,曲中之语把少女相思刻画得惟妙惟肖。

  “最心伤,随风数点,红雨静敲窗。”最后三句,一种缠绵忧伤的意绪充溢纸上。赵义山《明清散曲史》评价道:“沈仕)曲中女性,仿佛都是些柔情似水的美貌佳人,虽然锦衣玉食,置身华屋,但却如笼中小鸟,面对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她们只有一人独处的凄凉,满怀伤春的情绪,十分难耐的寂寞与闲愁。……你分明感到一个个美貌婵娟,却似水流年,面对这些薄命佳人,不能不令人产生惜玉怜香的悲悯之情。”

  这首小令前半部分深婉曲折,后半部分率直显豁,既体现文人创作的特点,又不失散曲通俗生动的本色,文中有俗,俗中有雅,这也是典型的“沈青门体”的艺术风格。

  南“仙吕·八声甘州”

  托雁传情

  “八声甘州”如醉如痴,这闷怀深似,沧海无底。烟波迢递,青鸟断绝消息。伤情最怕日傍晚,听幽砌蛩吟苦韵悲。故人,尚离隔万山千水。

  “前腔换头”无奈,遣芳心似织。把雨情云态,何日重会。鸳衾鸾枕,一旦顿成抛弃。相思最苦成病也,料人在天涯犹未归。此情,仗谁人传于消息。

  “赚”万种葳蕤,一度思量一度悲。寻思起,多应别处恋著谁。老天知,你若亏心报应伊,我果忘恩天鉴之。天鉴之,焚香拜告天和地,闷怀不已。

  “解三酲”几曾受这般滋味,到黄昏转添岑寂。灯儿照著形憔悴,奈只影镇相随。谩自沉吟空叹息,直捱到烛烬香消入翠帏。朦胧睡,忽听得雁声儿,叫过楼西。

  “孤雁飞”南来雁儿声嘹唳,一个个声声,似传怨亿。听得心儿碎,教我闷怀堆积。

  “油核桃”告得雁儿雁儿,略停云翅;雁儿,奴家有封书寄。

  “解三酲”此封书烦伊转递,相烦你带将前去,见他道我多传语,问他道几时归?当初共他如鱼水,撇得我长夜如年无尽期。相烦你,把千言万语,说向他知。

  “油核桃”告得雁儿雁儿,这离情那人急知。雁儿,那楼上有个人人似你无二。

  “解三酲”此封书再说个详细,切莫要与奴差寄。那人住在天涯际,门前有粉墙的,青山傍著一带溪,正住在流水桥边略转西。相烦你,把千言万语,说向他知。

  “尾声”离牙床,披衣起,相烦雁足寄音书。唳唳嘹嘹,却原是失群的雁儿。

  沈仕的作品,大多为南曲,几乎篇篇美人,曲曲闺怨,不出男女艳情的范围。这篇《托雁传情》写的也是旷夫怨女离别相思之情。

  全套散曲由八支曲子组成。先看第一曲[八声甘州]。开篇三句“如醉如痴,这闷怀深似,沧海无底”,作者便把闺人离愁似海的意绪和盘托出。明初宁献王朱权在总结散曲内容时,曾概括出“香奁”一体,除一些吟咏妇女姿态者外,多数作品还是以正当的情辞抒写闺情闺怨的。闺怨题材产生的背景,是古代男子或因游宦、经商、行役、戍边,加之交通不便,夫妻长期不能团聚,于是外旷内怨,寓之于歌诗,翻新出奇,表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恨。本曲说,由于心上人远去,“烟波迢递,青鸟断绝消息”,而闺中人“伤情最怕日傍晚,听幽砌蛩吟苦韵悲”。

  “明曲的特点,就是曲中的主人公心太软,情太痴。而且,曲作家仿佛是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每一寸的生活,品味每一分的情感。”(裴钰《明朝那些曲》)[前腔换头]一曲,作者便极写女子对夫妻重逢的期盼,对情怀难寄的感伤。想当日夫君在家时,“鸳衾鸾枕”、“雨情云态”,何等欢畅。而如今,“顿成抛弃”、“天涯犹未归”、“相思最苦”。而此“断肠”之情,“仗谁人传于消息”呢?

  [赚]一曲中“万种葳蕤,一度思量一度悲。寻思起,多应别处恋著谁”,是写闺妇对心上人的猜度和寻思。“葳蕤”,本指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此指众多之意。在中国古代,随着男权的强化,弃妇的现象日趋普遍,弃妇的命运尤其令人悲哀。此时此刻,妇人的万种担忧不时涌上心头,“闷怀不已”:是否一旦分别,“顿成抛弃”?是否他“多应别处恋著谁”?“你若亏心报应伊,我果忘恩天鉴之。天鉴之,焚香拜告天和地。”女子是最痴情的,但同时也是倔强的。他告知苍天:愿天地保佑我们的爱情和婚姻吧!

  [解三酲]一曲,作者着力描摹闺中思妇的离愁相思。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日暮黄昏到“烛烬香消”,她只有“沉吟叹息”,独处凄凉。末句“忽听得雁声儿、叫过楼西”,作者笔锋一转,让妇人托雁儿传书,引入本篇套数对大雁的描写。

  大雁是候鸟,每年春分以后往北方飞,秋分以后又飞回南方。古来的文人墨客写过许多歌咏大雁的诗篇。因为雁声凄楚,动人愁思,很容易引起人们对凄凉孤寂境遇的联想和感慨,勾起人们对亲人故土的忆恋和向往。[孤雁飞]一曲云:“南来雁儿声嘹唳,一个个声声,似传怨忆。听得心儿碎,教我闷怀堆积。”“嘹唳”,形容响亮而漫长的声音。这支曲子和以下[油核桃][解三酲]四支曲子反复表现该女子的思念之愁,并委托大雁寄信传情。

  [尾声]道“离牙床,披衣起,相烦雁足寄音书。唳唳嘹嘹,却原是失群的雁儿”,与宋李易安《声声慢》词“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法何其相似!作者小令《懒画眉·春日闺中即事》末句:“不觉猛地浑身乍,却原来架上鹦哥不是他。”看来,沈仕对这种写法是极为得意的,故而反复运用。

  读这首套曲,极易联想到唐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诗句。唐诗以对象物与抒情主人公之间的强烈反差表现闺怨;而套曲则是通过物我的融汇传达相思。曲作者注重于托物言志、以物传情。曲中似乎处处着笔于大雁的描绘,但句句都灌注着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写法,不仅笔墨精炼,而且使得这首套曲的思想意义得到了升华,令人读来委婉情深,含蓄有味。

  都说沈仕散曲开“香奁体”一派,但这首套曲却多用口语白描,不赖用典,写得自然朴素,读之如闻天籁,不见丝毫斧凿痕迹。这种富有民歌色彩的作品,自然会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获得读者的珍爱。

  南“南吕·梁州新郎”

  月夜游湖

  “梁州新郎”长空如洗,平波如掌,两岸青山相向。画船箫鼓,偏宜老去疏狂。只见青凝丹镜,影彻冰壶,凉透鲛绡帐。乘风来去也,泝流光,碎击空明桂棹长。银海眩,碧波漾,看琼楼玉宇高千丈。须纵饮,莫虚放。

  “前腔”停杯相向,骑鲸欲往,脱落形骸豪宕,恩袍宫锦,曾依尺五清光。只见山河如旧,湖海飘零,风景添悽怆。广寒何处是?舞霓裳,遥隔银河一水长。(合前)

  “前腔换头”叹世情反掌无常,又何必官居卿相?纵繁华今日,岂无兴丧?只见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俯仰皆榛莽。清时难屡得,且徜徉,莫待愁添白发长。(合前)

  “前腔”看横江白露瀼瀼,忽风来凉生仙掌。听高楼何处,笛声嘹亮。只见孤舟嫠妇,千里佳人,极目空惆怅。故园松菊也,已荒凉,一水牵愁万里长。(合前)

  “节节高”深潭倒玉幢,倚兰桨,赋诗横槊风云状。灵槎傍,斗牛旁,星河上,九天零露仙衣爽,紫云玉树何足尚!百岁人生几何时?不必世途空劳攘。

  “前腔”高歌窈窕章,倚新腔,光摇琥柏翻红浪。开新酿,飞羽觞,休推让,猛拼一饮千钟量,醉摇环珮传清响。凡事区区岂由人,富贵倘来从天降。

  “尾声”乾坤万里空凝望,且开怀一醉何妨,斗转参横夜未央。

  沈仕的这首套曲通过作者月夜游湖对湖光水景的描画,表达了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全曲曲词华美,音韵和谐,犹如一幅淡雅的写意山水画,令人心驰神往。

  全曲围绕一个“游”字展开,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作者从容为之,舒徐用墨,显得游刃有余,手笔舒展,逐步渡渠过道,泻入题旨的深潭。

  先看第一支曲子[梁州新郎]。“长空如洗,平波如掌,两岸青山相向。”作者首先展示了一幅浩瀚的月夜湖色图,带领我们乘舟游湖:“画船箫鼓,偏宜老去疏狂。只见青凝丹镜,影彻冰壶,冷透鲛绡帐。”由眼前景激发出胸中情,作者的主观感情初现端倪。“偏宜老去疏狂”,着一“狂”字,实即统摄全曲精神。“老”者,作者自谓。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首句亦云:“老夫聊发少年狂。”“青凝丹镜,影彻冰壶”,极写月光下湖水清澈可见。

  以下几曲,作者一边“纵饮”、一边“虚放”,抒情脉络十分清晰:由月夜冷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入乐。这条线索的起伏形成整首套曲的波澜,而波澜的跌宕带出了全曲的基调和境界的转换。

  “停杯相向,骑鲸欲往,脱落形骸豪宕,恩袍宫锦,曾依尺五清光。”《康熙浙江通志》云沈仕“弱冠有才名,一夕梦游青门山,念邵平隐于此,叹曰:‘吾其隐乎?’遂弃去举子业,芒鞵野服,自称青门山人”。从沈仕一生看,其乃恣情诗翰、放浪形骸之人。以上五句亦其自我写照。沈仕生于官宦之家,却不屑仕进,他自号“东海迷花浪仙”,遨游五岳,追求的是虚无缥缈的境界:“只见山河如旧,湖海飘零,风景添悽怆。广寒何处是?舞霓裳,遥隔银河一水长。”此六句系由上一曲“看琼楼玉宇高千丈”联想而来。在现实世界中,入世不易,出世亦难,“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时时让沈仕这样的文人徘徊困惑。“高千丈”是对高深莫测的官宦仕途的一种比喻,也潜藏着作者对封建秩序的些微抵触怀疑情绪。

  不是吗?“叹世情反掌无常,又何必官居卿相?纵繁华今日,岂无兴衰?”于是,作者发思古之幽情:“只见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俯仰皆榛莽。”前二句语出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榛莽”,指芜杂丛生的草木。正所谓“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不如在山水消遥中及时行乐:“清时难屡得,且徜徉,莫待愁添白发长。”

  [节节高]一曲,作者由凭吊历史人物,引出感慨现实:人生短促,赍志难伸。“灵云槎”以下五句说的是自然界宇宙之无穷。“灵槎”,神话谓乘之可上天的木排,事见张华《博物志》。

  “开新酿,飞羽觞,休推让,猛拼一饮千钟量,醉摇环佩传清响。”这支曲子无疑再次呼应开篇“须纵饮,莫虚放”句。“凡事区区岂由人,宝贵倘来从天降”,让悲苦和怨艾这些区区小事该过去就过去吧,还是让我们来享受富贵、享受人生吧!读到此处,我们似乎进一步触摸到作者旷达的情怀,也了解了他以酒乐山水排遣苦闷,消极颓放的另一个内心世界。

  [尾声]三句,“乾坤万里空凝望,且开怀一醉何妨,斗转参横夜未央”,与宋苏轼《前赤壁赋》文末“洗盏更酌,……不知东方之既白”意同。“斗转参横”,指天色将明。《宋史·乐志》:“斗转参横将旦。”“未央”,未尽。

  自苏轼《赤壁赋》和《赤壁怀古》问世以来,因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古往今来多少读者为之倾倒。自宋迄元,陆游、辛弃疾、刘过、刘克庄、文天祥、元好问等都有仿作和续作。而以散曲的形式,与苏轼的赋作、词作相媲美的,就是沈仕的这篇《月下游湖》了。从以上分析看,曲中袭用苏子词语随处可见,意境、主旨也同出一辙。

  与《前赤壁赋》一样,《月夜游湖》诗意、画意、哲理三者兼备。就景而言,有月色、湖水;就情而言,有悲苦、有欢乐。时而月下泛舟,时而畅言哲理。纵观沈仕的散曲,题材多为冶艳之作,但这篇套曲却妙造自如,掉转灵活,像行云流水,轻轻地把读者送过一程又一程,使读者获得极度的艺术享受。

  常伦

  常伦(1493-1526),字明卿,号楼居子,山西沁水人。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嘉靖三年(1524)因罪罢官回乡。喜黄、老之学,又爱骑射击剑,因酒醉驰马堕水死。其散曲有《写情集》一卷,包括小令一百五十余首,套数九套。内容除有宣扬炼丹求仙和闺情、景物外,前期作品主要表现奋发向上的用世之心和踌躇满志的勃勃之气;后期作品主要表现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厌恶官场而走向山林的避世思想。散曲风格多样,既有豪雄恣肆者,也有清逸朗丽者。

  “中吕·谒金门”

  爱闲的没权,揽权的不闲,两件儿曾经惯。烟波名利大家难,更险似连云栈。洒泪江州,行吟泽畔,笑黄犬东门叹。总不如挂冠住山,到大来无灾患。

  叹世与归隐的题材,元明二代几乎每个散曲作家都写过,常伦也不例外。

  与诗词不同,散曲多用白描直说手法,即使写人写物,作者也往往站出来直接表态,加以批评咏叹,或发表议论。

  曲子开头三句,“爱闲的没权,揽权的不闲,两件儿曾经惯”,一开始便把“爱闲的”和“揽权的”加以鲜明的对比,前者“没权”,后者“不闲”,这两件事(“爱闲”即归隐,“揽权”即作官)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所以说“两件儿曾经惯”。

  从常伦的一生看,他十四岁即能文,作《笔山赋》,论者比之唐杜牧《阿房宫赋》。十九岁举乡试第二,翌年登进士第,授大理寺评事。以酣狂谪寿州判,复庭詈御史,弃官而归。常醉衣绯衫,舞刀跃马,驰骋平林,颇多北方健儿气概。有司起为宁羌知州,不赴。后以乱流济河,马惊落水而死,年仅三十三岁。

  这首小令显然写于常伦弃官归隐以后,呈现出奔放与豪迈的风格。此时他的创作豪爽恣肆,嬉笑怒骂,较少顾忌,这显然与他任侠使气、性格恣纵,“喜跅驰,不可羁勒”的品质有关。

  “烟波名利大家难,更险似连云栈。”宦海风波、官场名利的争夺,对于像常伦这样的古代知识分子来说便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见李白《蜀道难》)“连云栈”为古栈道名,在陕西汉中地区,为川、陕间的通道,全长有四百七十里。元查德卿散曲[仙吕·寄生草]《感叹》:“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此处显然以“连云栈”比喻官场的险恶。

  “洒泪江州,行吟泽畔,笑黄犬东门叹。”作者一连用了三个人物典故,从而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形象性,更具有说明力。第一个说的是白居易。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在送客湓浦口时,听到舟中有女子夜弹琵琶,遂作《琵琶行》,以抒其“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诗末云:“淒淒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洒泪江州”当用此事。第二个写的是屈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忠贞被谗,不被楚怀王所用,遭放逐,“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楚辞·渔父》),最后自沉汩罗江。第三个典出《史记·李斯列传》:李斯在临刑前,“顾谓其中子曰:‘吾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作者在此显然通过白居易、屈原和李斯的遭遇,进一步说明官场“更险似连云栈”,从而点明与肯定了他的结论:“总不如挂冠住山,到大来无灾患。”从而去追求属于他的自由自在的狂放生活。

  描写叹世与归隐,是前人写作的传统主题,但此曲对比鲜明,用事恰切,词语俊朗,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南“中吕·驻云飞”

  窗外青山,一段风光画里看。野景情无限,野处身无患。嗏,倦马已知还,幽谷清闲。云本无心,风度西溪畔。已矣,人间行路难!

  这首小令应该是常伦被黜后的作品,写自己去职之后归隐田园的山林之乐和闲适之情。

  说到归隐田园,我们马上联想到陶渊明。陶渊明无疑是中国古代第一位隐逸诗人,他的大量诗赋作品描写了他辞官归隐时的愉快心情、归田后的悠然自得的乐趣,抒发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一千多年后的常伦正是受了陶渊明的影响与感染,写下这首小令即景抒情,表达自己对世事艰难、倦马知返,欲归隐林泉的感慨。

  作者在曲中写道:“窗外青山,一段风光画里看。野景情无限,野处身无患。”是啊,放眼窗外,一派风光如画,这在喧闹的都市所看不到的山村野景,既可让诗人尽情欣赏,又免去了官场尔虞我诈、人事纠纷的骚扰侵害,确保身家平安。这样的境遇和心情,恰似陶渊明的挂冠去职,归隐田园,于是作者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写下了以下四句:“倦马已知还,幽谷清闲。云本无心,风度西溪畔。”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二句。常伦以“鸟倦飞”、“云无心”以自况来表明自己的心境。《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后初归家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恶浊现实的不满,描叙了摆脱官场束缚、远道归来的喜悦心情和向往淳朴的田园生活的高洁情趣。此处常伦借陶赋来喻己应该说是恰到好处了。只不过在陶赋中是“倦鸟”,但在常曲中却改为“倦马”了。

  常伦早年慷慨任侠,喜爱驰马击剑,本欲大展鸿图,不料中途遭折,被黜而归,犹如马放南山,只得落寞林下。此处易“鸟”为“马”,很说明常伦的性格志趣,亦表明他与陶渊明有同亦有异。

  曲末云:“已矣,人间行路难!”汉魏六朝乐府民歌《杂曲歌辞》中有《行路难》篇目,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情。此处指人心险恶,世道艰难,做人不易。作者在此感叹人生,显然是他经历了宦海风波后有感而发,并表达了自己杜门谢客、绝意仕进、终老田园的决心。

  南“商调·山坡羊”

  没来由卞和闲恨,最知音逢萌安分,伤今吊古叹人海鱼龙混。懒钻头桃李门,且抽身桑柘村。才非王佐敢指望黄金印,野处山居也,乐田家牢瓦盆。醺醺,多多酒入唇;纷纷,纭纭耳不闻。

  此为常伦[南商调·山坡羊]九首组曲第一首,有总括全曲之意。

  常伦少年得志,十九岁即中进士,官大理评事,但因其性情狂放,难容于时,在官场混得并不得意,后弃官而归,难免心里憋着些怨气。因此在他的散曲中,愤世嫉俗发牢骚,讴歌闲适之乐的作品占了七成以上。本首小令即为其一。

  “没来由卞和闲恨,最知音逢萌安分。伤今吊古叹人海鱼龙混。”开篇三句可说是作者对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官场总结。作者以楚人卞和自比,在鱼龙混杂的官场,他自然难以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安分守己力保平安。接下来的两句是:“懒钻头桃李门,且抽身桑柘村。”常伦曾这样评价自己:“少好游侠,谈兵击剑,有古豪士风。甫弱冠则折节读书,好治百家言,尤邃黄、老。”(《楼居先生传赞》)作为一个疏狂之人,他颇自知,他自然无法钻营于桃李之门,“须要退步抽身早”!

  曲的后半部分:“才非王佐敢指望黄金印,野处山居也,乐田家牢瓦盆。”作者又以南宋绍兴年间官至宝文阁直学士的王佐自比,从常伦一生看,他先是以酣狂谪寿州判,又因为得罪御史,终于弃官而归,“野处山居也,乐田家牢瓦盆”。他自罢官后,益纵酒自放,居恒从歌伎,酒间变新声,故曲末云:“醺醺,多多酒入唇;纷纷,纭纭耳不闻。”“一旦走向避世之路,其散曲创作又很自然地归向乐隐乐闲的传统窠臼。”(赵义山《明清散曲史》)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在论明中叶北派散曲家时云:“常伦及壮而卒,才未尽展,然观其散曲,颇见其磊落豪爽之胸怀和富赡盈溢之才情。若论豪放中见沉稳,其不及康对山(康海);若论旷放中透郁深,其不及王碧山(王九思),然若论任真放逸,则楼居又自领风骚。”这几首南[商调·山坡羊]都可作如是观。

  南“商调·山坡羊”

  闷葫芦一摔个粉碎,臭皮囊一挫个蝉蜕,鸦儿守定兔儿窝中睡。曲江边混一回,鹊桥边撞一回。来来往往,无酒儿三分醉。空攒下个铜斗儿家缘也,单买那明珠大似椎。恢恢,试问青天我是谁;飞飞,上的青霄咱让谁?

  此曲为常伦豪雄恣肆风格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一开始的三句就表现了作者洒脱不羁、无所顾忌的情怀:“闷葫芦一摔个粉碎,臭皮囊一挫个蝉蜕,鸦儿守定兔儿窝中睡。”“闷葫芦”指没有打开盖的葫芦,在此比喻难以猜透的世事;“臭皮囊”指人的躯壳和肉体;“蝉蜕”本指蚱蝉所脱之壳,此喻解脱。“鸦儿守定兔儿窝中睡”,意为一天到晚沉睡不醒。此处鸦、兔分别指太阳、月亮,白天、黑夜。作者在这里告诉我们说:世间一切看不透的东西其实都用不着费猜详,世间一切束缚自己的东西都应当尽力挣脱掉,还是让我们沉睡不醒吧。

  中间三句具体形象地描写所他所求的纵酒贪欢、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塑造了一个干净利落、任侠使气、愤慨满怀的人物形象。“曲江边混一回,鹊桥边撞一回,来来往往无酒儿三分醉。”“曲江”即曲江池,唐代长安的游览胜地,此处泛指娱乐场所。“鹊桥”本神话传说,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以群鹊衔接为桥渡银河。故“鹊桥”比喻男女相会之地。这里写出了作者性格恣纵、无所羁绊的自由生活,表现其看破红尘、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

  以下五句纯为作者的抒情。“空攒下个铜斗儿家缘也,单买那明珠大似椎。”“铜斗儿家缘”即铜斗儿家私,喻巨大的家财。这两句揭破了钱财乃身外之物的真相。“恢恢,试问青天我是谁;飞飞,上的青霄咱让谁?”作者在这里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处世态度:我要冲出俗世,到广阔无边的宇宙中自由自在地遨游。颇有《庄子·逍遥游》中的境界与韵味,似乎表现出横扫一切的英雄气概,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让人读来有振聋发聩之力。任中敏评云:“集中余最好[山坡羊]第四首(即此曲)云……亦愤慨,亦解脱,若颠若狂,的是楼居一生行径也。”(《曲谐》卷三)

  从艺术上看,本曲也极富特色。作品大量使用衬字,驾轻就熟,随心所欲。如“闷葫芦”、“臭皮囊”,通俗生动;“一摔个”、“一挫个”,嘎嘣作响。三处用典,信手拈来。末四句用两个二、七言句式,飘逸豪放。整首曲子朴实自然、浑洒自如,口语化、本色化的特点在此曲中得到很好的表现,显示了常伦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

  南“商调·山坡羊”

  二十个春秋冬夏,数十场酸咸苦辣,些娘世事,海来样胸襟大。青白眼一任他,雌黄口尽说咱。藏诸韫椟,珍重连城价。攘攘青蝇也,漫沾法半点睱。喧哗,笑儿曹花木瓜;撑达,看先生海上槎。

  这首小令的风格偏于豪放,是常伦愤世嫉俗之作。

  常伦只活了三十多年,但却经历了人世间二十来年的酸咸苦辣,他居官十余年,却对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感受很深。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已全然看破了人世浮沉,根本不把这些区区小事放在心上,而能以大海般的宽阔的胸襟来对待宦海沉浮和人世艰辛,所以开篇就云:“二十个春秋冬夏,数十场酸咸苦辣,些娘世事,海来样胸襟大。”

  正由于作者有了这种博大的胸怀,所以他能把人生的一切都看成是身外之物,也就不会为那些世俗的干扰所动,始终保持自己洁白无瑕的情操。中间六句就具体描写了他的处世态度:“青白眼一任他,雌黄口尽说咱。藏诸韫椟,珍重连城价。攘攘青蝇也,漫沾法半点瑕。”作者在这里告诉我们:任凭别人对自己如何信口雌黄、百般诋毁,我自岿然不动,照样砥砺品行、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南宋陆放翁《卜算子·咏梅》云:“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此处常伦之心态和陆游是相通的。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那班蝇营狗苟无耻之徒的嗤笑围攻下,作者依然我行我素,遗世独立,不受任何干扰牵累,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神仙般生活。

  曲末四句云:“喧哗,笑儿曹花木瓜;撑达,看先生海上槎。”这是常伦“古豪士风”式性情的真实表达,充溢着一股清高豪迈的爽朗之气,表现了作者豪迈不羁的性格和蔑视世俗的气概。

  南“商调·山坡羊”

  山和水水和山厮环厮辏,醉而醒醒而醉闲迤闲逗,无边光景天付与咱情受。峥嵘万户侯,包藏万古愁,无荣无辱免使得双眉皱。试看那感叹华亭也,便宜杀范蠡舟。悠悠,人心无尽头;休休,人生有尽头。

  常伦性格恣纵,博艺多才,一生只活了三十三年,故其散曲多作于青壮之时,他大多作品爽朗有生气,怒则怒之,放则放之,忧则鸣咽,乐则狂歌,与其“喜跅驰”而“不可羁勒”的气质颇为相契。这首小令也是他放旷主题的代表作之一,亦从中映现了常伦从踌躇满志到遭受挫折后,厌恶官场而走向“隐逸”的心理流程。

  “山和水水和山厮环厮辏,醉而醒醒而醉闲迤闲逗,无边光景天付与咱情受。”作者表面上徜徉于互相环抱、互相交集的山水胜景,闲逛闲停,时走时息,尽情享受这美好的大自然与现实人生,但这显然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紧接下来的三句就刻画了他此时的心境:“峥嵘万户侯,包藏万古愁,无荣无辱免使得双眉皱。”常伦似乎消极避世,参透世情,以放旷不羁的面貌出现于世人面前,但字里行间隐隐透露出的,乃是铅刀一割的胸怀,粪土万户侯,酒销万古愁。唐李白《将进酒》诗云:“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常伦与李白一样,大概也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见李白《将进酒》),无怪乎他“无荣无辱免使得双眉皱”了。

  “试看那感叹华亭也,便宜杀范蠡舟。”这里连用两个典故,先说的是陆机。西晋时华亭人陆机出仕前曾在家中养有一对鹤,后去洛阳,为成都王司马颖的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在与长沙王司马乂交战时败于河桥,被卢志进谗而遭司马颖杀害,临刑前叹息道:“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后说的是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在协助越王勾践灭吴王夫差后,功成身退,弃官乘舟泛于五湖。作者在此借用两个典故,先是喟叹陆机的向慕荣名而被杀,继而称扬范蠡的激流勇退而保身,追求的是一种无荣无辱散淡逍遥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意气风神,与李白因壮志难酬而寄情于神仙醇醪如出一辙。翻开《写情集》,巡视常伦散曲的内容,除描写闺情、景物外,亦有宣扬炼丹求仙之作,看来常伦之心与李白是相通的。

  曲末四句云:“悠悠,人心无尽头;休休,人生有尽头。”作者于此发出人生有限而欲望无穷的感慨,任真放逸,自领风骚,极富人生哲理,很值得玩味深思。

  南“商调·黄莺儿”

  金勒玉骢骄,亸丝鞭过小桥,青莎芳草平沙道。绿摇着柳条,红映着小桃,山光岚气纱笼罩。赏东郊,少年行乐,最称意是春朝。

  这首小令写一男于春游时的欢快、轻松的心情。他满怀喜悦,一马平川。一路上,只见春光明媚,芳草萋萋,柳条轻摇,桃花盛开,山光岚气,美不胜收。曲文充满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欢乐气氛,曲调舒畅和谐,在欢快中似乎透露出作者的政治抱负。

  读完全曲,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春郊行乐图。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人的活力与朝气。草长莺飞的季节,意气风发的年龄,满怀憧憬的希望,该是多么美丽的人生画卷!“赏东郊,少年行乐,最称意是春朝。”让人感觉到一种青春扑面的清新气息。此时此刻,作者与读者都忘却人世间的烦恼了。

  常伦为人疏狂自傲,其散曲风格与性格相称,时人王世贞评为“虽词气豪逸,亦未当家”(《艺苑卮言》);今人赵义山称常伦“使气任侠,有‘幽并游侠儿’气概。其《写真集》中之曲,的确真实地表现了他豪放的人生和恣纵的才情”(《明清散曲史》)。

  (原载赵义山主编《明代散曲鉴赏辞典》,中华书局,2014年1月,其中《沈仕》部分为2012年11月成都“第十二届中国散曲及相关文体学术研讨会”论文)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