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节 林则徐“咏红”诗评析

  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林春耕先生,业余时间倾尽全力搜集有关《红楼梦》的版本和资料,苦心孤诣地研究《红楼梦》,发表了许多有关《红楼梦》版本的极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几年前,作为“有心人”的杜君,竟然携重金于民间意外购得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林则徐(1785-1850)题写的扇面,上面题写的十二首诗全部是吟咏《红楼梦》人物的。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刊《红楼梦学刊》曾影印刊登,并对此作了详细报道。作为左海伟人的林则徐,与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发生关联,实在令笔者兴奋不已。

  以诗、词、赋作《红楼梦》评论的在清代不乏其人,也不乏佳作。在诗、词、赋中又以诗最多,比较地说也以诗的成绩较大。林则徐的“咏红”诗便是其中之一。林公此扇面诗咏《红楼梦》,用蝇头小楷书写,字极称佳,诗歌先后所咏黛玉、宝钗、湘云、宝琴、晴雯、小红、藕官、玉钏、龄官、香菱、平儿等十一位“红楼”女子,除“潇湘妃子”林黛玉二首外,其余十人各一首,共计十二首。现将这组诗歌断句标点抄录如下,并稍作解说,以供读者阅读与欣赏。

  一、黛玉葬花(二首)

  娇嫋飘零此一身,一锄烟雨葬残春。

  观空色色挈花团,埋玉深深未了因。

  收拾珍珠诗外泪,扫除藩溷鬓边尘。

  曲中不尽芳编篮,宁独红楼绝世人。

  远离邱墓附姻亲,蓬梗飘零惜此身。

  况复经过寒食节,更教愁煞断肠人。

  有缘玉骨归香土,无主芳心泣暮春。

  底事红颜同薄命,问花花亦巧含颦。

  按,“黛玉葬花”是林黛玉借花抒情的一段描写,见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飞燕即汉成帝后妃赵飞燕,体轻喜舞,此处喻林黛玉。俗语说,见花流泪触景伤情,这大概是有情人常有的事。林黛玉平日看见桃花落瓣便觉怜惜,常常把花瓣收拾起来,用土把它埋上。这一天,她又来到花冢,由眼前桃花的落瓣不觉又想到了自己的身世,于是便一边葬花一边哭,一边吟出一首《葬花词》来,词句伤感至极:“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葬花”是最能反映林黛玉的遭遇和悲剧的一段情景,是小说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情节,其《葬花词》也确实是对她的性格和身世的集中概括。

  二、宝钗扑蝶

  纷飞蛱蝶绕楼台,暖逐东风扑几回。

  扇影乱摇忙玉腕,粉痕斜溜湿香腮。

  偶因游戏闲消遣,岂为迷藏暗捉来?

  恰怪亭中私语久,防人忽把绮窗开。

  按,“宝钗扑蝶”是指薛宝钗在滴翠亭扑蝶的一个情景,事亦见《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杨妃即杨贵妃,此外喻薛宝钗。小说写道,宝钗本打算去潇湘馆找黛玉,但是当她看见宝玉进去了,自己便决定不去了。她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多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到这里,便抽身回来了。她刚要去寻找别的姐妹,忽然看见面前飞来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于是她就取出扇子向草地扑去。这时候,那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欲飞过河去。宝钗蹑手蹑脚地跟到池边滴翠亭上,结果累得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她也无心再撵了。刚欲回来,便听见亭子外有二人在说悄悄话,她猜是小红和坠儿两人,她怕惊扰他俩,就想了个“金蝉脱壳”法,故意放重脚步叫颦儿(黛玉):“我看你往哪里藏?”既要表示自己没看见,又要使他们能听见。这段描写刻画了薛宝钗性格的另一侧面:既不失少女的天真浪漫,又深藏心机,随机应变。

  三、湘云眠石

  宴罢群芳酒满卮,云根小憩力难支。

  碧萦苔篆侵双鬓,红沁花香入四肢。

  醉态朦胧身欲化,春情约略梦先知。

  偶闻啼鸟微惊觉,扶起还应倩侍儿。

  按,“湘云眠石”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此回写道,宝玉和宝琴的生日到了,大观园的姐妹们赠送了寿礼,又拜了寿,吃了寿面。恰好,这天也是平儿和邢岫烟(邢夫人侄女)的生日,大家便凑了份子钱置酒同乐。宝玉嫌雅坐无趣,大家开始行起酒令来,却不见了湘云。宝玉、黛玉、宝钗、探春等一路寻去,只见湘云醉卧在一块青石板上,四面芍药花落了一身,围着一圈蜜蜂,手中的扇子摔在地上,竟是“香梦沉酣”。“湘云眠石”是《红楼梦》中刻画人物独一无二的佳话,并已成为“红楼”画廊中有名的画题。在史湘云身上,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曹雪芹所追求的一种自然、纯真、唯美的个性。史湘云乐观豪放、豁达开朗、率真憨厚的性格特征与古代的风流名士不无相通之处,无疑表现了作者曹雪芹新的生活理想与时代气息。

  四、宝琴立雪

  新诗咏罢散空庭,微步冲寒酒半醒。

  雪里裘披寒粲粲,风前玉立影亭亭。

  泥人一笑舒眉黛,伴汝双丫抱胆瓶。

  更有梅花颜色好,都应写照入丹青。

  按,“宝琴立雪”见《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此回写道,这几天荣国府好不热闹,原来是邢夫人的兄嫂及女儿岫烟,李纨的寡婶并两个妹妹李纹、李绮,宝钗的叔伯妹妹宝琴等一帮亲戚凑巧一齐赶来,众人十分高兴,尤其是宝玉更是兴奋,嗟叹来了“四根小葱儿”似的女儿。由于人多热闹,又赶上冬天第一场大雪,大伙便决定在芦雪庵另起诗社。大雪纷飞,众人都穿了一色的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的斗篷,好不齐整。宝琴披着一领斗篷,金翠辉煌。书中写道:“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薛宝琴是“四大家族中唯一到过外国”的闺秀,豪门千金的“奢华”气息,自比其他人都要浓些,故小说专为她的“绝色”设计了一段“抱红梅,映白雪”的渲染文字。

  五、晴雯补裘

  熏笼斜倚鬓蓬松,手把裘裳仔细缝。

  未抱衾裯心已碎,强拈针线力还慵。

  剧怜衣上余金缕,何意人间断玉容。

  他日启箱重取认,不胜惆怅对芙蓉。

  按,“晴雯补裘”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小说写道,由于舅舅过生日,宝玉一早就穿着贾母给的孔雀毛做的大衣出了门。晚上回来却唉声叹气,原来大衣被烧了一个洞。宝玉怕老太太知道了不高兴,就连夜去找匠人织补,但无人能揽这个活儿。怡红院的大丫鬟晴雯虽在病中,只好坐起来挣命,连夜用孔雀金线界密了才不露痕迹。宝玉虽然怕她劳累添病,却也无可奈何,因为只有晴雯一人会界线补裘。作者于本回细致地描写晴雯为宝玉补雀金裘,帮宝玉度过难关的情景。晴雯的作为只是为了帮助别人,而从未考虑自己从中得到什么。她与宝玉的关系,亲而不狎,密而不亵,一片冰清玉洁。在怡红院里,晴雯无疑“风流灵巧招人怨”,但“多情公子空牵念”,是宝玉心上第一等的人。晴雯在“抄检大观园”中遭受迫害悲惨地死去后,宝玉为她写了一篇千古未有的祭文《芙蓉女儿诔》,对她进行了热烈的歌颂和深情的悼念。

  六、小红遗帕

  年来心事渐知愁,手帕遗忘何处求?

  感悦无声谁拾取?沾巾有泪自双流。

  秋波斜睨曾留约,春梦微酣尚带羞。

  善幸小鬟能解意,隔窗私语诉绸缪。

  按,“小红遗帕”出自《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小说写道,一次贾芸到怡红院,恰巧宝玉不在,却遇到宝玉屋里一个叫小红的小丫鬟。小红本名林红玉,因“玉”字犯了黛玉、宝玉讳,便将“玉”字隐去。书中写道:“那丫头穿着几件半新不旧的衣裳,倒是一头黑鬒鬒的头发,挽着个髻,容长脸面,细巧身材,却十分俏丽干净。”后来从小红与宝玉的对答中体现了她的聪明伶俐、能言善辩,使宝玉对这个特别的丫头另眼相看。贾芸初见小红,知其答话爽朗容貌俏丽,便有意接触。小红有幸为宝玉倒茶并问话,却被大丫头秋纹、碧痕骂了一顿,她的手帕被贾芸拾去,她竟一夜梦着贾芸。不承想贾芸果真拾到小红的手帕,后托坠儿将手帕交给小红,小红动心,又将一条手帕托坠儿交给贾芸……书中用“手帕情缘”来写小红与贾芸的爱情,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与小说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宝玉赠手帕给黛玉传递情意相呼应。贾芸是宝玉的“义子”,分明也是个情种。芸为草,玉为石,芸红爱情也是一段“木石姻缘”。

  七、藕官焚纸

  逢场作戏历年年,优孟衣冠亦偶然。

  岂料痴心成幻想,错疑结发缔良缘。

  魂消夜月埋香玉,肠断春风泣纸钱。

  扑朔迷离浑莫辨,鸾胶今尚续新弦。

  按,“藕官焚纸”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小说写道,一年的清明节,藕官在大观园里一块山石后边烧纸钱,被守园的婆子发现,回了管家奶奶们硬要拉她去受罚,碰巧遇上宝玉,便把她解救了,让藕官很是感激。宝玉问她为谁烧纸钱,藕官要宝玉问芳官去,后来芳官告诉宝玉是烧给已死的菂官的,宝玉认为“这是友谊,也应当的”。从《红楼梦》前二十回的情节看,贾府因建大观园准备元妃省亲,除从江南采办大量物资回来之外,还从苏州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回来充当梨园子弟,派人教她们唱戏,这就是“红楼十二官”。藕官、芳官、菂官便是其中的三位。抄检大观园后,她们又成了贾府内部矛盾斗争的牺牲品,芳官、藕官和蕊官先后被逼出家。她们的命运很悲惨。

  八、玉钏尝羹

  忆调阿姊恼高堂,强送杯羹暗自伤。

  欲藉柔情消彼恨,故将巧说赚先尝。

  怀疑试辨膏腴味,侥幸微沾口泽香。

  为问噙丹人在否?一径回首转凄凉。

  按“玉钏尝羹”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小说写道,由于宝玉要吃荷叶莲蓬汤,凤姐便命人找来模具去做,并顺便邀请大伙尝尝好汤。汤烧好后,王夫人命丫鬟玉钏儿送去。见到玉钏儿,宝玉便想起她姐姐金钏儿的不幸,又伤心又惭愧,千方百计哄她说话,并让她也喝了一口汤。后来不慎打翻了汤碗,宝玉自己烫了手不觉痛,反而关切玉钏儿是否烫着。讲到玉钏儿,必须回顾到第三十回至三十二回金钏儿的故事。王夫人的丫鬟金钏儿因和宝玉开了几句亲密的玩笑,被王夫人听见后大怒,竟以“教坏了爷们”为借口将她撵了出去,金钏儿遂跳井而死。作者塑造出如此伪善的王夫人形象,其深刻性或许要超过那些表里皆凶狠残暴的封建统治阶级代表人物。

  九、龄官画蔷

  忽闻花外发哀音,知是何人带泪吟。

  身隔云霞难识面,眼随波磔亦关心。

  画成依样文无异,事若书空怪转深。

  急雨飞来浑不觉,相呼始讶各沾襟。

  按,“龄官画蔷”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画蔷痴及局外》。小说写道,一天宝玉在回园子的路上,看见一个“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的女孩子蹲在地上,用树枝画了几千个“蔷”字。宝玉虽不明白根由,却理解这个女孩必有一段说不出的心事。宝玉遂淋着雨,匆匆跑回怡红院。这个女孩不是别人,就是大观园梨香院学唱戏的“红楼十二官”之一的龄官。龄官学唱旦角杜丽娘这位大家闺秀,林黛玉曾被龄官演唱的《牡丹亭惊梦》感动得“心痛神痴,眼中落泪”。龄官因爱上了主管戏班的贾蔷,故在地上画“蔷”字。宝玉的“呆看”,构成小说中让人印象极深的一幅画图。书中说龄官“画了有几千个”,自然是夸张,极言其多,但也表明画字的时间已很久了。此回写龄官已痴,而宝玉更痴,且痴至忘我的地步,连淋了雨也毫无察觉,凸显了宝玉这一人物的艺术形象。

  十、香菱斗草

  艳阳天气草缤纷,因坐庭前喜结群。

  姊妹喧呼皆雅谑,夫妻名色本新闻。

  狂风乱扑揎红袖,积雨微沾涴茜裙。

  恰笑东风情太热,惜花别具意殷勤。

  按,“香菱斗草”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小说写道,一次饭后一群丫头在斗草顽耍,不慎把香菱的新裙子弄脏了。宝玉赶快拿了袭人一条一模一样的“石榴裙”给她换上,又把香菱的“夫妻蕙”和“并蒂菱”挖坑埋了才心安。关于“夫妻蕙”,是香菱所说的一种花草:“一箭一花为兰,一箭数花为蕙。凡蕙有两枝,上下结花者为兄弟蕙,有并头结花者为夫妻蕙。”香菱是曹雪芹笔下的重要人物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副册)排名第一,地位仅次于黛玉、宝钗等“金陵十二钗”(正册),而在袭人、晴雯等“又副册”之上,是《红楼梦》中第一个薄命女。贾宝玉对她充满了同情:“可惜这么一个人,没父母,连自己本姓都忘了,被人拐出来,偏又卖与了这个霸王(贾蟠)。”香菱之为人,是贾府上下无人不怜爱的,宝钗护卫着她,黛玉认真地教她写诗。

  十一、平儿藏发

  行李归家着意看,伊谁剪发赠新欢?

  浪文原是情郎错,表记虽将大妇瞒。

  诡说同心机善变,仅存把鼻罚从宽。

  如何乘间反来夺,深恐留藏作祸端。

  按,“平儿藏发”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小说写道,由于女儿得了痘疹,按照习俗,贾琏必须与凤姐分房而居。短短半个月,贾琏便与一个厨子的老婆多姑娘勾搭成奸。作为信物的一缕头发被平儿整理衣物时发现,但她即时藏了起来,也没有告诉凤姐,并巧言替贾琏掩饰了过去。我们知道,平儿是随凤姐陪嫁过来的贾琏的“通房丫鬟”,是处在一个特殊环境里各种矛盾夹缝中生存的人物。她能有上述这样的表现,是难能可贵的。贾宝玉曾在一次平儿被凤姐屈打之后为她感叹:“以贾琏之俗,凤姐之威,她竟能周全妥贴,今儿还遭荼毒,想来此人薄命,比黛玉犹甚。”确是道出了平儿的酸辛。曹雪芹准确、生动地刻画了这样一个人物,也是对这一社会辛辣的揭露和鞭挞。

  经查,以上十二首诗歌均不见载于林则徐《云左山房诗抄》。究其原因,可能因临时送人而书,未留底稿所致,故未收入集中。“林则徐一生写过许多诗词,可以称为业余诗人。有人称赞他诗宗傅,言其诗风与白居易相近。他所写的诗词,大多反映了他政治活动的经历和爱国主义思想,主要收集在《云左山房诗抄》,以及林氏后裔所辑《云左山房佚诗》和《云左山房诗抄》校录中。现在能见到的林则徐诗词有六百四十首左右。”至于林则徐的字,有关传记中云“精书,法自欧阳询,工小楷”,“林公的书法个性毕显,光彩夺目,可谓自成一家,既有恂恂儒雅的学者之风,又有劲健俊迈的伟人之气,博采众长,兼涉百家,刚柔相济,韵味悠远。”以此扇面书法与其奏折信札翰墨及所书佛经原字对照,完全出自一手,可证其真实性。从扇面末阳文方印“少穆”二字推知,此扇面原为林则徐的同僚或朋友所持有,传之后人卖出,乃留落人间,也未可知。

  从来新夏先生《林则徐年谱》可知,林则徐于嘉庆九年(1804)二十岁中举,到嘉庆十六年(1811)二十七岁考中进士的六年多时间里,大多和同学、友朋一起作诗唱和,写了不少诗歌。又据史料记载,林则徐于嘉庆十六年至二十年(1815)三十一岁,都生活在北京。据不完全的《林则徐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可知嘉庆十八年(1813),林则徐与妻子郑淑卿住在位于北京宣武门贾家胡同的莆阳会馆。《日记》载:“五月初六,申刻到莆阳会馆卸车,与郑象峰同住。”嘉庆二十一年(1816)闰六月前他也住在莆阳会馆。由于《日记》不全,不能得知林则徐在北京还有无其他住处。据记载,林则徐于嘉庆二十五年(1822),还参加了京师有名的宣南诗社的活动。他在诗社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与挚友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湖南邵阳人魏源、江西宜黄人黄爵滋等,经常写诗抒情,咏物寄志。他们曾一起到花之寺观看海棠,到陶然亭吟诗作文。大约在这一段时间里,林则徐曾作了不少各类各体诗歌。

  虽然在林则徐的《云左山房诗抄》中收录的诗歌只有二百多首,而未收以上十二首“咏红”诗,但并不能说明这组诗歌非林则徐所作。另从此扇面看,左上有“×大人雅属”,下款为:“少穆林则徐”,衿一阳文篆章为“少穆”二字。“大人雅属”前面的字被涂掉了,无法判定是题赠给谁的。如果该诗为林则徐早年之作,则据《清史稿·林则徐传》,在林则徐举乡试后,“巡抚张师诚辟佐幕”。张氏系浙江归安人,字心友,号兰渚,早在乾隆时代已为内阁中书。张虽然多年做官,对地方上的名流才子却礼遇有加,大多搜罗到自己幕府中来。据此期间林则徐比较闲适,又尚未出仕,常常作诗抒怀,或者扇面正是此时赠给他的上司福建巡抚张师诚的也未可知。倘若诗作是在参加宣南诗社时所写,则有可能是送给诗友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人的。

  《红楼梦》问世之后,以它耀眼的思想光辉和惊人的艺术魅力,使广大读者一直爱不释手。不少人惊叹激赏,题诗歌咏。《红楼梦》拥有的题咏者人数之众和为之题咏的诗作之多,是其它古典文学作品望尘莫及的。一粟所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红楼梦卷》收录七十余家题咏《红楼梦》的诗、词、赋、赞近千首(篇),为数已经相当可观,但据说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把有关《红楼梦》的续书、戏曲、专著、诗词等的卷首题词,以及追和《红楼梦》原作的诗词剔除不计,至少还有三千余首。

  题咏,是文学批评的一种独特形式,反映着当时读者的思想和着眼所在,“咏红诗”标志着社会上对《红楼梦》所抱的态度和见解。同时,作为一种历史的痕迹,也是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的重要史料。从《红楼梦》最早的手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1754)看,林则徐题咏以上十一位《红楼梦》人物十二首时,距《红楼梦》问世已六七十年,红学研究已经蔚然成风。林则徐从小即善吟咏诗词,公余闲时写作“咏红”诗篇,品评《红楼》诸钗,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再从笔者对林则徐“咏红”诗所点评的小说本事看,林则徐能着眼于《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从书中人物的离合悲欢,从而寄其欣慕或感慨,要而言之,并能紧扣原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点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很值得一读。“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眠石”、“晴雯补裘”等,都是全书中刻画以上人物的重要篇章;他对宝琴、小红、藕官、玉钏、龄官、香菱、平儿等人物的歌咏,也都能抓住最能表现其思想性格之处,要言不烦,足能窥见作为大学者林则徐的文学观与红学观。林则徐志怀高远,又长于骈俪,他的诗“气体高壮,风格清华”(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四),近体尤其对仗工稳自然。在嘉庆初年,《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刊本行世不久之时(程高本系统排印本《红楼梦》问世于乾隆五十六、五十七年,即1791至1792年),林则徐即能写出如此思想深湛、艺术高超的“咏红诗”,实不能不佩服他的识见。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加以研究,定然还能挖掘出新的闪光之处。

  (本文为2008年7月闽江学院“海峡两岸高校学术研讨会论文”,刊闽南师范大学《闽台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原题《林则徐的“红楼”情缘》)

  §§第三章 明清文学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