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我今天所讲的《〈红楼梦〉与中华文化》,是想跟大家一起探讨《红楼梦》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红楼梦》是写什么的?《红楼梦》中的人和事和它的作者曹雪芹之间有什么关系?《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之间有什么关联?红学史上的重大问题和现代的学术研究走向有何关系?特别是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部书,来阅读这部作品?

  《红楼梦》的问世是在1754年,即它的第一个版本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本书只留存十六回,是一个残本。《红楼梦》与其他小说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作者在撰写的过程中,就有好事者一回一回地进行抄录,然后流传于民间。甲戌本由胡适先生早年用重金购得,后来捐赠给他的母校美国康奈尔大学,成为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所以《红楼梦》最早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的,曹雪芹在世的时候有三个比较重要的本子,一个是上述甲戌本,一个是己卯本(1759年),还有一个是庚辰本(1760年),庚辰本距离曹雪芹去世只有三四年,这个本子是比较完整的,它留存了七十八回。因为我们知道曹雪芹只写完了前八十回,高鹗是在曹雪芹死后三十年才续书的。如果大家仔细去看,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无论是思想主旨,还是艺术水平来说相差非常大。也就是说前八十回的人物、事件发展到后四十回,突然会产生很多的变化。或者说这些人物没有按前八十回的艺术逻辑朝前发展,人物的性格发生了许多扭曲,所以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曹雪芹与高鹗这两个特殊的人物。当然我们说作者去写某一部小说,可能有很多他个人的经历在里面。如巴金写的《家》、《春》、《秋》,巴金生活在四川成都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里面,他在书里写的一些人和事,实际上是有他家族的影子。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也有吴敬梓一生在科举制度上不断奋争、不断落魄的某些迹象。但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像《红楼梦》一样,与曹雪芹的家世钩得那么紧。所以要研究《红楼梦》,一定要去了解曹雪芹的家世,否则我们就没有办法读懂《红楼梦》。

  2005年在红学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著名小说家刘心武,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里前后讲了数十讲《红楼梦》。他讲的核心人物是“红楼十二钗”中的秦可卿,是“十二钗”里死得最早的,因为她在小说的第十三回就去世了,是谜一样的人物。按照刘先生的说法,秦可卿实有其人,她是康熙皇帝废太子胤礽的公主,是埋在贾府一个有特殊使命的人物。大家知道康熙后来传位给第四子雍正,雍正执政十三年,如果说秦可卿的父亲做了皇帝的话,那么这个历史必须重写。刘心武用了大量的考证,考证出秦可卿居然是一个这样的人物。这样一来红学家提出了很多质疑,作为一个小说家刘心武,你怎么能把《红楼梦》里的人物等同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人物呢?鲁迅先生说过,他笔下写的一些人物可能是浙江人,但他的衣服在山西,就是说不能把一个人物完全等同,而等同就变成了一种现实生活的图像,这个问题自然引起很大的争论。但无论怎样,对刘心武先生我还是表示敬意的,因为他对红学的普及应该说功莫大焉。我在2002年出版的《红楼梦发凡》(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已经对刘先生的一些说法提出了质疑。因为刘先生最早发表《红楼梦》论文是在1994年,他对“十二钗”之一的秦可卿提出了很多疑问,当时还是很严谨的。这十几年刘先生基本没进行小说创作,他完全钻到红学圈子里去了。其实这也是一个很热闹的现象,当代的文学大家,很多都卷入红学的研究。除了刘心武之外,还有王蒙先生写了《红楼启示录》,后来又出了《王蒙评本红楼梦》。还有一个写过《花园街5号》的李国文先生也有《楼外谈红》。

  最近两年,北京电视台大肆宣扬“红楼”选秀,据说要重拍《红楼梦》,很多人都去报名,福建也有个小姑娘去报名演宝钗,还入了围。但是如果去问这些报名演林黛玉、薛宝钗的,她们很多并不知道《红楼梦》是怎么一回事?她们认为演里面的人物就会一鸣惊人。不是1987年拍三十六集的连续剧,邓婕演王熙凤就出了名吗?1988-1989年又拍了一部六集的电影《红楼梦》,刘晓庆在里面扮演王熙凤,结果并不怎么成功。当年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集中了一些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小伙子,也是在全国精选的。这些女孩子都是水灵灵的,大都是未婚的。当时很多红学家都在世,红学家精心地给他们作红学讲座达四个月之久,通过四个月的了解,他们知道了《红楼梦》是怎样的一本书,《红楼梦》里的人物应该怎样去揣摩。尽管陈晓旭演的林黛玉,生气的样子,噘起小嘴像病西施的那个角度,演得挺好,但是林黛玉的诗人气质,她还是没有办法表现出来。欧阳奋强扮演的贾宝玉、东方闻樱扮演的贾探春,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被大家所认可。

  我认为时下再拍《红楼梦》是很难成功的,因为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比较浮躁的时代,很难能够静下心来读小说,理解小说,而且很多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电视媒体上度过的,因为看电视最简单了,不要动脑筋。大家认可的屏幕上的《红楼梦》版本,一个是1963年由上海拍制的越剧电影《红楼梦》,由王文娟扮演林黛玉、徐玉兰扮演贾宝玉,唱腔非常美,我们现在唱的“天下掉下个林妹妹”,那段唱腔就来自越剧。还有就是1987年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对于后六集是按程甲本、程乙本还是脂批本,红学界各有各的看法,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是比较完整地表现了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还是被大家认可的。过了二十年又来拍,自然《红楼梦》确实可以重拍。不要说新中国成立后,就是新中国成立前也拍了很多“红楼”的电影,甚至京剧也有《红楼二尤》这样的优秀剧作,“红楼”是能永久拍下去的。但是就时下来说,拍是可以拍,但如果《红楼梦》里的人物没有结婚,那么这个演员也就不应该结婚。(大笑)因为贾宝玉说过,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到女子,便觉清爽,我见到男子,便觉浊臭无比。这样的话我跟女同学说,你们可不要太得意,贾宝玉还有一句话,他说女人结了婚就混账起来,这个珍珠眼睛就变成鱼眼睛。

  读《红楼梦》不能用常规。比如说贾宝玉有一种博爱的思想,他对哪个女子都爱,有时候觉得林妹妹好,但是林妹妹也知道贾宝玉用心不专,见到妹妹就说妹妹好,如果见到姐姐,就忘记了妹妹。拿个插曲来说,一次贾宝玉看到薛宝钗,大概是夏天吧,衣服穿得比较少,雪白的手臂就露出来了,薛宝钗比较丰满,他就想宝姐姐的胳膊要是长在林妹妹身上,那该有多好。我觉得这也符合男子的一种性情观。但是贾宝玉对女子不是一种占有,按照《红楼梦》的解释是一种意淫,而不是薛蟠、贾琏之流的皮肤淫。如果舞台上出现贾宝玉和林黛玉拥抱、接吻的镜头,我们能接受吗?我觉得非但不能接受,反而是对《红楼梦》的一种亵渎。英语说“I Love You”,我爱你,我怎么怎么地爱你,西方的语言远远不如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太贫乏了,能不能换一种角度来说呢?难道只有一个“爱”字能够表达吗?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从来没有用“爱”来表达过,没有说过一个“爱”字,但是他们心心相印。他们两人在书中第二十三回读《西厢记》的时候,贾宝玉用了一个比方:“你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贾宝玉以《西厢记》中的张生和莺莺,来比喻自己对林黛玉的感情。林黛玉听了以后“非常愤怒”,她说:你该死的,胡说八道,我要到舅舅那边把你告。旧时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自己表达一种爱,爱是一种非法的行为。所以贾宝玉发誓说,我不敢再讲了,如果再讲就让我掉在池子里变成一个王八。这个很有意思,完全是一种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感情,林黛玉真的会到舅舅面前将贾宝玉告吗?宝黛之间“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是贾母说的话,他们两个总是在吵架、生气,在互相猜忌中,不断地滋生他们的感情,最后心心相印。

  《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呢?人云亦云,有的人说是爱情小说,有的人说是政治小说。曹雪芹在世时、去世后《石头记》均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1791年才开始以《红楼梦》排印本的形式出版,这个就是我们说的程高本。程伟元是书商,高鹗是作者,所以叫程高本。1987年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所根据的版本,前面根据脂批本,后面根据程乙本,所以产生了非常多的矛盾。

  《红楼梦》在清代逐渐成为一门学问,我们来简单说说这门学问。世界上以一本书作为一门学问的名称,只有一个,就是“红学”,它是当代中国的三大显学,一个是甲骨学,一个敦煌学,还有一个就是“红学”。在西方英国有所谓的莎学,莎士比亚给我们留下三十七个剧本。但一部书,一部没有写完的书成为一个学问,就是“红学”。关于研究《红楼梦》的清人笔记非常多。到了光绪年间,有人就把“红学”专门进行治学。当时在清代有研究周易的“经学”。这个红和经,正好都是丝纽旁,如果去掉“一横三曲”,“經”就成为“红”字。关于“红学”,鲁迅先生有一段名言: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

  《周易》既是一本哲学著作,也是一本文学著作。经学家看到《红楼梦》,觉得是《周易》之类的书,因为它跟历史、政治、现实联系太多。道学家道貌岸然,认为《红楼梦》是讲爱情的,男欢女爱的东西比较多,所以到处看见淫,《红楼梦》也确实有色情的描写。才子都是一些书生,看到《红楼梦》有那么多美貌的女子如花似玉,于是就缠绵起来。革命家认为《红楼梦》针对清王朝,认为《红楼梦》就是朱楼梦,红就是朱,怀念的是明王朝。代表人物就是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他写了一本《石头记索隐》,认为《红楼梦》“悼明之亡,揭清之失”,这就是“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红楼梦》是怎么说呢?宫闺秘事,宫廷里面秘密的事情,没有揭露的事情。这个在清代最有人感兴趣。有人说《红楼梦》是写顺治皇帝的事情,顺治皇帝不是出家了吗?贾宝玉也出家了,对不对?顺治皇帝非常爱的一个妃子是董鄂妃,有人说就是“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但据清史专家考证,顺治十四岁的时候,董小宛已经二十八岁了。他怎么去爱她?这不可能。有人说《红楼梦》讲的是和珅家的事情,有人说《红楼梦》讲的是纳兰明珠家的事情。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是满族大词人,他在妻子去世后终生不娶,三十一岁就去世了。显然贾宝玉与纳兰性德有点类似,他们都非常忠于感情。有意思的是,晚清的慈禧太后也非常爱读《红楼梦》,光绪的两个妃子,珍妃、瑾妃也非常喜爱《红楼梦》,曾请人把大观园绣成一幅图,这部书在晚清的宫廷非常受欢迎。《红楼梦》到底是哪一类的小说呢?各有各的说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贾宝玉。鲁迅先生还有一段至理名言,从文学角度充分肯定《红楼梦》:

  《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在红学史上最有贡献的年份是1921年,出了两个红学家。一个我们刚才已经说到的胡适先生,胡适于这一年第一次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红楼梦》所描写的家世和曹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还有就是终身都在研究《红楼梦》的俞平伯先生。1953年,俞平伯把他于1921年写的《红楼梦辨》重新出版,改名《红楼梦评论》。因为这部书写了“资产阶级的情爱观”,不适合当时的时代,结果1954年就兴起了一场批判俞平伯、批判《红楼梦》的热潮。

  毛泽东不是红学家,但毛泽东生前非常喜爱《红楼梦》。毛泽东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的四句话: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红楼梦》确实是写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史王薛三家与贾家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一直接受的都是毛泽东的这个观点。毛泽东从政治家的眼光来剖析《红楼梦》,也是无可非议的。但《红楼梦》绝对不是一部完全的政治历史小说。毛泽东在1956年、1962年中央的两次会议上,都讲到《红楼梦》。他说《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他说中国18世纪上半叶是个什么年代呢?就是产生《红楼梦》的时代,就是资本主义萌芽方兴未艾的时代,就是产生贾宝玉这个叛逆人物的时代。他认为中国文化除了四大发明之外,就是中医中药,还有一个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研究真正得到新生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1980年7月在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召开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标志着红学已走向国际。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有四位红学家参加这次盛会,即周汝昌先生,冯其庸先生,陈毓罴先生,和台湾的潘重规先生。他们四位代表中国去美国参加会议。1980年8月在北国冰城哈尔滨召开中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红楼梦学会,所以这是红楼梦研究的一个崭新时期。为一部小说专门成立国家的一级学会,这是绝无仅有的。《红楼梦学刊》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的会刊。邓小平在他晚年的时候,请他的夫人卓琳专程前往中国红楼梦学会,她说从第一期到现在所有的刊物都要,说明邓小平也非常喜爱读《红楼梦》。现在《红楼梦》研究的著作,国际上包括大陆在内,一年大概有三百多种著作问世,这是一个罕见的现象。

  第二个问题,《红楼梦》到底是写什么的?毛泽东说是写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衰亡史,这个当然对。越剧《红楼梦》是演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这个也对。但我更觉得《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浓缩。《红楼梦》是写人生的,“红楼与人生”,是我今后想开的一个系列讲座。如果听众朋友感兴趣,我们可以用专场的方式深入下去。我觉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都在《红楼梦》里得到表现。从文学来讲,《红楼梦》中诗词曲赋都有,与《诗经》的关系,与《楚辞》的关系,与汉魏乐府的关系,与六朝骈文的关系,与唐诗、宋词、元曲的关系,与明清传奇的关系,那是非常紧密的。第二十三回的回目即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再举一个人物为例,《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史湘云,有人认为史湘云表达了曹雪芹对魏晋风度的一种向往,因为曹雪芹字梦阮,就是敬仰六朝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魏晋时代的人们心态非常开放,这个史湘云便是既有男子的豪爽性格,又有女子的温柔性格的结合体。我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诗化的小说。如果把《红楼梦》里的诗词曲赋拿掉,《红楼梦》也就黯淡失色了。倘若没有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眠石、湘黛联诗、宝琴立雪、龄官画蔷等美好场景,《红楼梦》的诗情画意将大打折扣。《红楼梦》里还有很多曲艺、说书、笑话、烹调、美食、服饰、扎风筝、开药方……《红楼梦》里还有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以及政治制度、官史制度、科举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嫡庶制度、奴婢制度等等。

  清代是中国文化高涨的一个时代,也是中国文化集萃的一个时代,康乾盛世不仅表现在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也包括文化的全面高涨,很多很重要的典籍也是在这个时代问世。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参与《四库全书》、《康熙字典》的编纂,也是《佩文韵府》和《全唐诗》的主编之一。《红楼梦》是写什么的?我觉得一句话很难涵盖。《红楼梦》在世界文化中是颗璀璨的明珠,是哪个国家的名著都难能与其比拟的。我们周边的国家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比如说朝鲜就有一部《春香传》,被称为朝鲜的《红楼梦》。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大家的作品,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老舍的《四世同堂》,欧阳山的《三家巷》、《苦斗》,似乎都有一些“红楼”的影子。张爱玲的《红楼梦魇》更是深受“红楼”的影响。可以这样说,《红楼梦》问世到现在已二百五十多年,还没有一部作品超越它,也没有一个作家敢说我的水平已经超过曹雪芹。所以红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总汇,我们要了解中国封建社会,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是最好的一个读本。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红楼梦》中的人和事,和曹雪芹的家庭是何关系?这个问题也是大家议论的一个中心话题。我刚才讲到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曹寅和清代的王室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曹寅的母亲孙氏是康熙皇帝的乳母,曹寅和康熙从小就在宫廷里读书,按现在时兴的说法就是伴读,是他的同学。当康熙执政以后,对曹寅非常器重。所以从曹寅开始曹家就世袭江宁织造。江宁,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织造就是为皇宫采办衣食住行东西的署衙。曹寅是有高尚文化的人。他本身就是个戏剧家。曹寅曾经在江宁织造府招待过大戏剧家洪昇,演出三天三夜的《长生殿》。曹雪芹虽然没有面见过他的祖父,但是曹家诗书礼仪之邦的家学渊源和他家里丰富的藏书,使他从小耳濡目染唐宋诗词、元明戏剧。曹家与爱新觉罗氏有不解之缘,我们可以再往前溯源,曹寅的祖父曹振彦是随着清兵入关,加入满洲籍的。《红楼梦》第七回写到焦大,说我是跟太爷出兵的,哪里指望生出你们这些畜生,一代不如一代。这就是用贾府来影射曹府跟皇族有关系。所以你看无论是贾母还是王熙凤,经常夸耀她年轻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说明贾府跟曹府确实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康熙有二十多个儿子,在围绕继承权问题,康熙诸王子之间产生很大的矛盾和斗争,甚至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按照端木蕻良小说《曹雪芹》的说法,曹雪芹的一个姑姑,就嫁给康熙第十四子胤禵的一个亲信纳尔苏亲王。所以曹家不知不觉中卷入康熙诸王子的斗争之中,雍正上台以后,显然要扫除他的政敌,曹家于是就倒霉了。首先是雍正五年,曹家被迫迁到北京,曹頫被枷号示众。雍正给曹家定的罪名是“骚乱驿站,款项亏空”,实际上是莫须有的。康熙在世的时候,五次下江南,四次住在江宁织造府,你说江宁织造府有多大呢?《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朝廷拨款修的,贾府是没有能力来修这个大观园的。另外清代也没有贵妃省亲的制度,《红楼梦》第十七到第十八回写贵妃省亲,这实际上是曹雪芹略微说他家和皇族的一种关系。所以曹家在雍正上台以后,逐渐受到各种迫害。

  现在我们可以来讲讲曹雪芹了。曹雪芹命非常短,可以说是英年早逝。我的考证是曹雪芹在47-48岁就过世了。我把他分成三个时期。第一是南京时期,即“秦淮风月”时期,因为秦淮河是南京的一个代表,秦淮风月指的是繁华。这时曹雪芹大概一岁到十一二岁,尚属童年时代。这一段生活对曹雪芹是非常重要的。他在《红楼梦》第一回写到: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则一并使其泯灭也。……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的童年时期主要是在金陵、姑苏,扬州三个地方度过的。秦淮风月时期,曹雪芹生活在女子堆里面,他也接触到这些人和事。所以为后来写作《红楼梦》奠定了某些基础。

  曹雪芹的少年时代,曹家被抄了,被迫迁到北京,他的父辈曹頫或曹颙,被枷号示众,被革去官职,只不过看在已故康熙的面子上,给了曹雪芹的祖母,也就是曹寅的妻子一定的生活待遇。关于第二个时期,我把它称为“燕市悲歌”时期。

  曹雪芹的青年时代,烈火烹油、皇恩浩荡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他要靠自己养活自己。最后一个时期,我把它称为“庐结西郊”时期,西郊即西山,就是香山。香山当时很荒凉,是犯罪旗人居住的地方。曹雪芹到二三十岁的时候,连北京也生活不下去了,几乎被贬为庶民。只好到西山,盖了几间茅草屋住下来。西山时期,他有一些满族的朋友,像敦诚、敦敏、张宜泉等等,这是曹雪芹晚年的一些至交。曹雪芹是从鲜花锦簇、钟鸣鼎食之家,最后落魄到“举家食粥,绳床瓦灶”的地步,正是经历了这种大富贵大悲欢,到最后悲惨地死去。这样的生活造就了曹雪芹,所以他拿起他的笔来,“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第一回就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是一本非常特殊的书,它不像《三国演义》,罗贯中并没有经历过三国时代,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他写《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再加上宋元杂剧民间传说编撰而成。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我们的听众没有弄清楚《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到底有什么区别:《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是小说,它是不一样的。施耐庵写《水浒传》,是根据宋江起义的故事,根据很多民间传说写成的。吴承恩写《西游记》,也是根据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他并没有去取经。至于晚明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他自然也不一定亲身经历过西门庆那样的生活。而曹雪芹写《红楼梦》,实在是跟他的家族、家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你如果不了解曹雪芹,是无法读懂《红楼梦》的。

  第四个问题,对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的后四十回应该做怎样的评价?我可以告诉大家,《红楼梦》的续书至今发现有九十多种,甚至到当代还有人在续写《红楼梦》。我的一个朋友,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研究生,现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的赵建忠先生,出版了一本《红楼梦续书研究》,从他的书里我们知晓,仅见于著录的《红楼梦》续书就有四十多种。高鹗的后四十回,仅是《红楼梦》续书中的一种。高鹗的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确实不一样,按我的想法林黛玉应该是泪尽而亡,不一定像九十七回所写,一方面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一方面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两相比较当然写得非常好,但实际上按照《红楼梦》的原意不应该是这样的。《红楼梦》的第一回跟《西游记》非常相似,也说了一个石头出生的故事,这个石头就是女娲补天多出来的一块石头,这就是指主人公贾宝玉衔玉而生。贾宝玉有块玉,薛宝钗有个金锁,史湘云有个金麒麟,只有林黛玉什么都没有。宝黛两人原先在天上就是一棵绛珠仙草,一个神缨侍者,神缨侍者天天浇灌绛珠仙草,后来两个人下凡以后,绛珠仙草就报答神缨侍者的甘露之恩,这个泪水就是他浇的水。所以到了哪一天林黛玉的眼中已经没有泪水了,那么她的生命也就完了。而不是程高本中写的,把破坏宝黛爱情的罪魁祸首给了王熙凤。我觉得这不合理。因为王熙凤的对手是薛宝钗,而不应该是林黛玉。林黛玉不想掌权,只想爱情,只想读书,写诗,弹琴。薛宝钗温柔敦厚,体恤民情,薛宝钗今后要是成为管家,统治手段应该比搞管卡压的王熙凤来得更高明。大家不禁要问,你认为破坏宝黛爱情悲剧的人是谁呢?是贾母吗?我以为不是贾母,贾母尽管表扬薛宝钗,但那是亲戚呀,看在薛姨妈的面子上,亲家的女儿当然要表扬,自己的外孙女黛玉批评一下也没关系。宝黛悲剧实际上应该是元春赐婚的结果,元春是皇帝的妃子,她说的话一言九鼎。为了贾氏家族的生存,她必须找一个接班人,能够使家族兴旺起来。怎么能找林黛玉呢?所以《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是不一样的。

  研究《红楼梦》有所谓“探佚学”,专门研究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人物前后的不同,这方面著作也出了不少,如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梁归智教授的“红楼”探佚著作。曹雪芹是在大悲大悟的情景下来写《红楼梦》的。而高鹗在补写后四十回的时候,正是他刚刚中举,非常得意的时候,所以后来他把贾宝玉写成中举了,中举以后才去出家。还有李纨的儿子贾兰也中举了,所谓“兰桂齐芳,家业复起”,说明后来贾府又中兴了。这是不符合曹雪芹原意的,按照曹雪芹的写法是,“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者矣”。

  下面我把“金陵十二钗”稍微串一下。上文已经说到,《金陵十二钗》曾是《红楼梦》的原名。第五回写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请他品茶饮酒。宝玉品茶,那茶“清香异味,纯美非常”,就问是什么茶?警幻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宝玉饮酒,那酒“清香甘洌,异乎寻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风乳之麯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显然,在这里“窟”谐音“哭”,“杯”谐音“悲”,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就是说,千千万万美丽的女子在封建末世都遭到令人痛哭的悲剧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堪称为一部以塑造女子典型形象著称的悲剧作品。

  我把“金陵十二钗”分成三组。第一组人物是跟贾宝玉有爱情婚姻感情关系的,按照顺序是黛、钗、湘、妙。黛玉与宝玉,有爱情没婚姻;宝钗,有婚姻没爱情;第三个是湘云,她是贾母的侄孙女,也是宝玉一个表妹。我在大学讲《红楼梦》的时候,学生会问我,邹老师,你既然不喜欢林黛玉,又不喜欢薛宝钗,那你到底喜欢谁?一个女学生说,邹老师喜欢史湘云。(大笑)大家可以仔细去揣摩这个人物。第四个是妙玉,这个人物带发修行,非常特殊,她与贾宝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黛玉会吃宝钗的醋,会吃湘云的醋,但是在妙玉面前,就像本科生在博士面前,觉得水平不如她,只能仰望。《红楼梦》通过茶文化把妙玉写得淋漓尽致。

  第二组是姐妹关系的元、迎、探、惜,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按照谐音就是“原应叹息”。而且正好写了一个春天的过程:元春是正月初一生的,接着迎春,然后探春(踏青),最后惜春,春天过去,隐含着贾府的衰败。元春是宝玉的胞姐,在我看来元春要比宝玉的岁数大一些,元春特别喜爱她的弟弟宝玉,甚至宝玉的文学功底是他的姐姐奠定的。大家可以看到,元春特别关心宝玉的婚事,我刚才也说到了。元春入宫,带来贾府如日中天;元春夭亡,贾府也就彻底衰败了。迎春是宝玉的堂妹,她是贾赦的女儿,但她的母亲并不是邢夫人,她跟贾琏是同父异母的。迎春在“四春”中最早死于非命,预告了贾府衰落的信息。第三个探春,她是《红楼梦》中唯一有政治家头脑的女性,她是带刺的玫瑰,这个人物了不起。同时这个人的出身又使我们感到非常遗憾,因为她是赵姨娘生的,有人说探春为什么不认自己的母亲?她没办法认啊。她之所以认宝玉的母亲王夫人,而不认赵姨娘,因为赵姨娘是妾,是丫头出身的。曹雪芹给了她一个比较好的结局,让她成为“海外王妃”,嫁出去了。第四个是惜春,惜春是宁国府贾珍的妹妹,宁国府除了石头狮子干净之外,连狗儿猫儿也不干净。贾母也让惜春住进大观园,惜春看见姐姐们嫁的嫁,死的死,后来也就出家了。

  第三组人物是凤、秦、纨、巧,凤是王熙凤,秦是秦可卿,纨是李纨,巧是贾巧姐。前面三个人物,都是贾府的孙媳妇、曾孙媳妇,先说王熙凤,王熙凤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我觉得《红楼梦》除了爱情婚姻悲剧,还有一个理家的悲剧,理家的就是王熙凤。王熙凤这个人物有她的优点,也有她非常大的缺陷,“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红楼梦》里面也有改革开放,也有和谐社会的描绘。王熙凤的管家就是管卡压,迟到了就扣分,就开除。贾探春的管家采取一种承包责任制,把那些园子都包给那些老妈子,到了过年交多少钱,你自己赚了多少我不管。在两百多年前,就有这么先进的思想,所以《红楼梦》是永垂不朽的。第二个人物是秦可卿,这个人物给我们留下非常多的疑问。秦可卿是《红楼梦》里长得最美的女子,俞平伯提出“钗黛合一”的人就是秦可卿。这个人物是值得作深入研究的。再下一个人物是李纨。如果说凤姐有权欲,秦可卿有情欲,这个李纨既无权欲,又无情欲,实际上她是古代“三从四德”女子的一个代表,大观园里领导第三代的人物就是李纨。李纨的品德是最完美无缺的,但是她又是最悲剧的,因为宝玉的哥哥贾珠早早就去世了,她是一个寡妇。女人最大的本分是相夫教子,李纨精心培养她的儿子,后来贾兰不是中举了吗?最后一个人物是生于七月初七的贾巧姐,这个人物跟刘姥姥有关系。如果说王熙凤生前做了很多坏事,但她周济刘姥姥这件事绝对做好了。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正好写了贾府从盛到衰的过程。刘姥姥后来去解救贾巧姐,所以《红楼梦》里面唯一得到新生的就是贾巧姐。

  《红楼梦》的内容实在是博大精深,一次讲座很难能满足大家所愿,但我觉得还是完成了几个话题:《红楼梦》是哪一类的小说?它是写什么的?小说中的人和事跟曹雪芹有什么关系?对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怎样评价?下次我将开设《红学与人生》系列讲座,共分六讲:一、曹雪芹的人生经历与《红楼梦》的创作;二、脂砚斋批语与《红楼梦》的版本;三、《红楼梦研究的历史回顾》;四、贾宝玉与“金陵十二钗”的人生悲剧(上);五、贾宝玉与“金陵十二钗”的人生悲剧(下);六、《红楼梦》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我将尽我的学识与能力,把红学的相关问题一一向大家展开。感谢省社科联和省图书馆给我这么一个机会,也是我今后红学研究面向读者听众的一个预演。非常感谢在座的老中青朋友们来听我的讲座,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本文根据2007年3月10日福建省社科联与福建省图书馆主办的同名讲座录音整理,刊《东南周末讲坛选萃2》,海峡文艺出版社,2011年9月)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