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五节 汤显祖友人郑之文的戏曲创作

  宋元以来,江西就有“戏剧之乡”的誉称,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剧作家来讲,南宋的波阳姜夔,元代的高安周德清,明代的南昌朱权、魏良辅,临川汤显祖和南城郑之文,清代的铅山蒋士铨,都是闻名全国的戏剧家,他们的著述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戏曲和戏曲理论的经典之作。可惜除了对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进行过比较系统的研究,写过《临川梦》等“藏园九种曲”的蒋士铨近几年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外,我们对上述一些作家的研究还刚刚开始,有的至今还没有进行专题研究。至于郑之文,似乎还鲜为人知,甚至可以说是被现代人遗忘了的古代戏剧家。

  郑之文,《辞源》、《辞海》均无辞条。今人谭正璧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光明书局1934年版)及《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有简短的介绍。

  一

  郑之文,汤显祖的同乡和文友,也是一位进士出身的戏曲家。汤显祖十分赞赏郑之文的《旗亭记》和《芍药记》两本传奇,其《旗亭记题词》(见《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这样说:

  予读小史氏宋靖康间董元卿事,伉俪之义甚奇。元卿能不忘其君,隐于仳离。某氏能归其夫,且自归也。最所奇者,以豪鸷之兄,而一女子能再用之以济。却金示衣,转变轻微。立侠节于闺阁嫌疑之间,完大义于山河乱绝之际。其事可歌可舞,常以语好事者。而友人郑君豹先遂以浃日成之。其词南北交参,才情并越。千秋之下,某氏一戎马间妇人,时勃勃有生气。亦词人之笔机也。嗟乎,董生得反南冠矣。独恨在宋无所短长于时,有以自见,使某氏之侠烈,不获登于正史,而旁落于传奇。虽然,世之男子不能如奇妇人者,亦何止一董元卿也。

  郑之文同时代的戏曲理论家吕天成在其《曲品》中将郑的这两本传奇列为“中上品”,且都提到汤显祖:

  董元卿偶侠事佳,曲多豪爽。汤海若为之序。(《旗亭》)

  卢储文为赏闺阁,可羡可敬。郑公恨不遇耳。词多俊语,海若甚赏之。(《芍药》)

  汤显祖评郑氏戏曲“其词南北交参,才情并越”,而吕天成又赞其“曲多豪爽”、“词多俊语”,郑之文词曲,真“可称文人之雄”(祁彪佳《远山堂曲品》)。

  郑之文(约1574-1647),字应尼,一字豹先,号愚公,又号豹卿,明南城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历郎中,后出为真定(今河北正定)知府。著有《远山堂集》、《锦砚斋集》、《工部诗》、《愚庄集稿》等。所作剧本,仅《旗亭记》传世(北京图书馆有明、清刊本),存目者除《芍药记》(收入《曲录》一书)之外,尚有与吴兆合写的《白练裙》。吕天成曾在《曲品》中对郑之文作了这样的评价:

  郑进士月露才华,风流雅格。少陵蜚英于粉署,摩诘标题于京曹。以其一片烈肠,雅负千秋侠骨。

  郑之文之才华、性格,由此可见一斑。从明代典籍史料看,郑之文为人一向高简清峻,风流轶群,喜欢广交社会名流。他与同科进士钟惺、王思任、曹能始等都为挚友。郑之文的一生曲折坎坷,概括起来可以分为攻读应试、入仕免官和居家著述三个阶段。特别是他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第一次应试落第后,清楚地看到当时官场的弊政劣迹,因而对晚明的社会黑暗深感不满,极力反对腐败的政治,而且还进行了一系列斗争。他“闭户居家三十年,足不履公门,潜心著述”(《南城县志》),以戏剧、文学的内涵来揭露当时社会的腐败和罪恶,这一行动深受社会人士的敬重。郑之文不仅是一位有卓越成就的剧作家,而且还是“白门新社”中有影响的诗人。他常常于薄游戏曲场中,熟悉艺伶歌妓的生涯,同情他们的遭遇,因而丰富和充实了作品的现实性、人民性和斗争性,这些都在他的戏剧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明末戏曲批评家祁彪佳列郑之文《旗亭》、《芍药》二记入“能品”,其《远山堂曲品》分别评曰:

  董元卿遭胡金之乱,得遇隐娘,既能全元卿于宋,复能全己于元卿,隐娘之侠,高出阿兄上矣。区区衲中之金,何足窥此女一班哉!曲亦爽亮,但铺叙关目,犹欠婉转;后得清远一序,殊为增色。(《旗亭》)

  卢储之妇,能赏其文于未第之先,闺阁中如此具眼,不愧“女状头”之号矣。登第、成婚、俱是顺境,无他曲酸苦之态;词之秀逸,亦雅足配之。郑君词曲,可称文人之雄;所少者,曲折映带之妙耳。(《芍药》)

  联系《旗亭记》的艺术实际,以及汤显祖、吕天成和祁彪佳等人对《旗亭记》、《芍药记》的评论,郑之文戏曲创作的特色,不难窥测其大概了。

  传奇《旗亭记》,素称郑之文的代表作,写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此剧取材于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一《侠夫人》,亦见冯梦龙《情史》卷四《董国度妾》。剧本描写北宋末年金兵占领莱州(今山东掖县),宋官董国度不愿仕金,隐居民间,和山东侠士之妹隐娘成婚,后隐娘欲与董南归,用计先使其兄送董回宋,自己也随后南去与董团聚。全剧歌颂了董国度的爱国之心和隐娘的聪明才智,以及妻兄的豪侠情怀;同时,对奸佞秦桧出卖山河的无耻行径给予有力的揭露和无情的鞭笞。剧本内容虽然是描写北宋末的故事,作者却以深刻的政治寓意融于情理之中,充分体现了郑之文“托曲寄意”之感。这部长达四十余出的传奇,他竟“浃日”写成。无怪乎同乡友人汤显祖读后深为感动、钦佩,欣然挥毫为之作序。《旗亭记》曲词通俗本色,便于当场,演出后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董元卿旗亭记》,今存万历金陵继志斋刻本,已收入《古本戏曲丛刊》第二集中。该剧本汤氏《题词》署万历癸卯小春。癸卯为万历三十一年(1603),时汤显祖五十四岁,家居临川玉茗堂。

  二

  但郑之文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剧作,并非《旗亭记》和《芍药记》,而是《白练裙》。有人称《白练裙》为杂剧,其实与《旗亭》、《芍药》二记一样,《白练裙》也是部传奇,吕天成《曲品》和祁彪佳《远山堂曲品》都收入此剧,就是有力的证据。

  一般认为,《白练裙》是郑之文第一次应试未第的第二年(万历三十六年,即1608年)涉游金陵时与吴非熊合著的作品(仅存半部,今无存)。明清的剧评家大都指出此剧是讽刺当朝名士王稚登(百谷)和妓女马守真(湘兰)的风流轶事。无疑,剧作者以此剧尖锐地抨击了当时社会上的邪风恶习,对歌妓马湘兰表示了真切的同情,体现了《白练裙》一定程度上的人民性。

  由于《白练裙》的创作,涉及到吴中名士王稚登、秦淮名妓马湘兰,以及戏曲家屠隆,因而还引起了轩然大波。我们从中可以了解郑之文中进士之前的风流生涯,以及这部传奇的旨意和风格。

  吕天成《曲品》评《白练裙》曰:

  郑为孝廉时,风流潇洒,于秦淮曲中说刺老妓,戏成《白练裙》。俄为大中丞所诃,遂不行。曲未入格,然诙谐甚足味也。

  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列《白练裙》入最高的“逸品”,评曰:

  豹先为孝廉时,游秦淮曲中,遂构此记。备写当时诸名妓,而已仍作生,且以刺马姬湘兰,并讽及王山人百谷。俄为大司成所诃,仅半本而止。

  明末清初的著名史学家谈迁,对郑之文创作《白练裙》的介绍较为详细,其《北游录·纪闻上》“郑之文”条云:

  南城郑之文应尼,公车下第。薄游金陵。此北里马湘兰负盛名,与王百谷诸公为文字饮,易视应尼。应尼与吴非熊作《白练裙》杂剧,极为讥调,聚子弟演唱,召湘兰观之,湘兰为之微笑。司业定襄傅振商训士清严。一日召应尼跽东厢下。出一编掷地,数之曰:“举子故当为轻蛱蝶耶?”扑以夏楚,久之,乃遣去。应尼举进士,傅晋北祭酒,介钱谦益为谢过,傅一笑而已。应尼官南部郎,终真定知府。

  以上三则记载,一致肯定:郑之文曾作《白练裙》讽刺马湘兰和王百谷,时间在其中进士前游金陵之日;由于创作了这部传奇,郑之文还遭到傅振商的诃责和鞭笞。可是,《白练裙》系郑之文一人所作,抑与吴非熊合作而成?三则记载说法不一:吕天成未涉及这个问题;祁彪佳说由于“大司成所诃,仅半本而止”;谈迁则肯定此剧乃郑、吴二人合作的产物。而清初徐九之说,与谈迁相同。晚清姚燮的《今乐考证·明院本》引徐釚之话云:

  吴兆字非熊,休宁人。少警敏,工传奇、词曲。万历中游金陵,留连北里,与新城(按:即南城)郑应尼作《白练裙》杂剧,讥嘲马湘兰,青楼人皆指目,有樊川薄悻之名。

  关于郑之文创作《白练裙》的缘起和时间,最权威的记载应是明人沈德符的《顾曲杂言》,其《白练裙》条曰:

  顷岁丁酉,冯开之年伯为南祭酒,东南名士云集金陵。时屠长卿年伯久废,新奉恩诏复冠带,亦寓此。公慕狭邪寇四儿名文华者,先以缠头往。至日,具袍服、头踏,呵殿而至,踞厅事,南面,呼妪出拜,令寇姬傍侍行酒,更作才语相向。次日,六院喧传,以为谈柄。有江右孝廉郑豹先名之文者,素以才自命,遂作一传奇,名曰《白练裙》,摹写屠憨状曲尽。时吴下王百谷亦在留都,其少时曾眷名妓马湘兰名守贞者,马年已将耳顺,王则望七矣,两人尚讲衾裯之好,郑亦串入其中,备列丑态。一时为之纸贵。次年,李九我署南礼部,追书肆刻本,毁其板,然已传播远近无算矣。余后于都下遇郑君,誉其填词之妙,郑面发赤,嘱余勿再告人。

  丁酉,为万历二十五年(1597)。是年,由于屠隆的风流韵事,引起了郑之文的创作冲动,因此,他不仅把屠隆写入了《白练裙》,还顺便串入王百谷与马湘兰狎之“丑态”。比之上述三家,如此记载显然更为详尽合理。沈德符只字未题郑之文与吴非熊合作之事。吕天成是郑之文同时代人,沈德符又与郑之文相识,他俩的记载比祁彪佳和谈迁更接近事实。沈德符亦未涉及郑之文因作《白练裙》而受责之事,但从李九我追查刻本,毁灭其版,而郑之文后来不愿别人再提起他曾作《白练裙》一事,蛛丝马迹,亦可窥见当日确实引起风波的信息。

  王百谷和马湘兰,一个是文苑名流,一个是秦淮名妓,两人都曾创作过戏曲作品,又都被郑之文写入他的传奇中,亦值得在此一提:

  王稚登(1535-1612),字伯谷,一字百谷,长洲(今苏州市)人。幼年即有文名。十岁能诗,后以布衣在吴门享名三十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北游太学。万历间诏修国史,大学士张志皋荐举王氏等四人,有诏征用,未上而史局罢。王氏工诗文,亦擅词曲。有《南有堂集》、《吴郡丹青志》、《吴社编》等著作,又曾与张琦合选散曲集《吴骚集》。所作传奇,今存《全德记》(敷衍五代窦禹钧事),存目待考之作则有《彩袍记》。另有《洛阳桥记》,有人认为也是王稚登作。

  马守贞(1548-1604),一作真,号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月娘。同母姊妹四人,其年最小,呼四娘。精于歌舞,工诗能曲;因善画兰,故以湘兰行。其之兰竹,笔墨潇洒恬雅,饶有风致。湘兰虽沦落风尘,却有侠女之风,常挥金以赠少年,与吴下骚人墨客多有交往。她有诗集《湘兰子集》二卷,王稚登为之序。所作传奇,《远山堂曲品》称之为《三生》,沈自晋《南词新谱》“古今入谱词曲传剧总目”名曰《三生传》,《群英类选》凡例收有此剧残曲,题作《三生传玉簪记》,惜已失传。

  关于马守贞,以及她与王稚登的一段风流韵事,晚明冯梦龙所辑《情史》卷七《老妓》及所附王稚登的一段自述,颇有参考价值,可以参阅。

  至于郑之文敷写马守真与王稚登风流韵事的《白练裙》问世后,一时蜚声文坛,影响深远。相传该剧在金陵连续上演百余场,天天座无虚席,久演不衰。直到崇祯时,大诗人钱谦益还有诗云“子弟犹歌《白练裙》,行人尚酹湘兰墓”,可见《白练裙》的社会影响之深。

  (本文与王永健师合作,刊《汤显祖——莎士比亚文化高峰论坛暨汤显祖和晚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