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论罗汝芳对汤显祖的影响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罗汝芳与汤显祖师生交谊甚厚,罗氏的思想观念对汤显祖影响甚深。受罗影响,汤显祖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人生观、政治观、文学观,进而直接影响其生活、从政及戏剧创作。正是罗汝芳的“生生之仁”、“赤子之心”等论说内化为汤显祖的行为指导思想,于是他在为官从政时能施行仁政,实行人性化的政治管理,赢得百姓的爱戴。也是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他能突破前人思维,大胆描写人生之“情”,创作出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戏剧佳作。

  一、罗汝芳与汤显祖的交谊

  罗汝芳(1515-1588),字惟德,号近溪,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他七岁入学,十五岁从新城(今江西黎川县)张洵水先生学,二十六岁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颜山农学,得其真传。二十九岁为举人,十年后举进士,历任太湖知县、宁国知府、刑部山东司事、东昌太守、云南屯田副使、云南左参政等职,后被劾归里,从此开始长达十余年的讲学生涯。万历十六年(1588)九月,罗汝芳在南城从姑山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汤显祖(1550-1616),抚州临川人,罗汝芳长其三十五岁。南城与临川虽然分属建昌府和抚州府,但两县相邻。汤显祖在《秀才说》一文中云:“十三岁时从明德先生游。”“明德”,是罗汝芳的弟子们对他的私谥。汤显祖从其学的具体情况不太清晰,有记载汤显祖这一年亦从东乡徐良傅学。当时罗汝芳正在刑部郎中任上,省亲回家的罗汝芳应汤父尚贤之邀到临川讲学。据说罗汝芳还为汤氏家塾作了一副对联:“光阴贵似金,莫作寻常燕坐;天地平如水,相看咫尺龙门。”嘉靖四十四年(1565),徐良傅去世。次年,十七岁的汤显祖又来到从姑山从罗汝芳学习。从姑山在县城之东,与麻姑山相峙,盱江从其脚下流过。徐霞客《江右游记》云:“出建昌东门,过太平桥,南行循溪五六里,折而西一里,出从姑之南。”“北向登其岩,曰‘飞鳌峰’,岩前曰‘长春阁’,阁之东有堂曰‘鳌峰’。深处为罗先生讲学之所。其后飞突而出,倒书曰‘印空’。下有方池,名曰‘玉冷泉’。”明人左赞《游从姑二首》诗云:“胜境重来又十年,山中风景故依然。危崖俯瞰双江水,古窦微开一线天。夹崖松筠森翠晚,满城楼阁倚晴烟。白鸥波外浮云净,目送归帆到日边。”盛赞此处是读书的好地方。左宗郢《修从姑山记》云:“从姑山者,罗先生讲学道场也,先生倡明德之旨,为后学宗,四方学者响应,如声奔谷,辐辏盱江。有皈依不忍去者,相与入山密证焉。于是四方来谒先生者,无不登从姑,而从姑之胜,遂闻天下。”

  汤显祖告别罗汝芳的时候,罗氏作两首诗送别,一首是《玉冷泉上别汤义仍》:“之子来玉冷,日饮冷中玉。回首别春风,歌赠玉冷曲。”另一首是《汤义仍读书从姑赋赠》:“君寄洞天里,飘飘意欲仙。吟成三百首,吸尽玉冷泉。”罗汝芳作诗不多,送给学生的诗作更少。二诗虽诗意平常,但可看出罗汝芳对汤显祖的器重与厚爱。

  万历十一年(1583)汤显祖中进士,次年出任南京太常博士,这是个七品小官,主管祭祀礼乐,少有公务可办,算得上是个闲职。在这种情形之下,汤显祖有些“沉沦”。万历十四年(1586),罗汝芳由南昌经杭州到南京讲学,见了汤显祖后,也许是对弟子的期望值过高,罗汝芳对他有一些指责。几年后,汤显祖在遂昌任上作的《秀才说》对此做了回顾:“十三岁时从明德先生游。血气未定,读非圣之书。所游四方,辄交其气义之士,蹈厉靡衍,几失其性。中途复见明德先生,叹而问曰:‘子与天下士日泮涣悲歌,意何为者,究竟于性命何如,何时可了?’夜思此言,不能安枕。久之有省。知生之为性是也,非食色性也之生;豪杰之士是也,非迂视圣贤之豪。如世所豪,其豪不才;如世所才,其才不秀。”这可能是罗汝芳与汤显祖的最后一次见面。汤显祖显然也有所悟,想起这些,夜不能寐,后悔得很。

  两年后(1588)的九月“初二日午刻,(罗)整衣冠端会而逝”。罗汝芳逝世后,汤显祖对罗的敬重与怀念之情有加。他或写诗怀念,或与朋友回忆老师,或亲自前往从姑山凭吊。他在《答管东溟》的信中说:“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汤显祖还写下了《奉怀罗先生从姑》诗:“杖底山河数点烟,真人气候郁罗天。蓬壶别贮生春酒,京洛传看小字笺。鹤唳月明珠树里,渔歌风色杏坛前。也知姑射能冰雪,谁道汾阳一窈然。”又有《答张了心往寻达公吊明德师处》:“可到姑山一了心,罗公踪迹在禅林。门前便有西来意,紫柏香销涕泪深。”当他听说王子声任太湖县令,即写了《闻王子声令太湖,是明德先师旧莅》相赠:“云梦诸孙年少郎,罗公爱月旧池塘。不应此县宜仙令,百药山前常异香。”三年后(1591)的五月,汤显祖贬官徐闻。他冒暑出南京回临川,一路颠跛,病魔缠身,至家休养后又沿河上溯,直抵南城到从姑山时为九月初九日。想到先生已在三年前去世,自己病体未痊,又遭贬蛮烟瘴雨之地,此行多艰,前途未卜,不觉悲从中来,潸然泪下,遂作《入粤过别从姑诸友》诗赠别友人:“祠郎杯酒忆京华,夜半钩帘看雪花。世上浮沉何足问,座中生死一长嗟。山川好滞周南客,兰菊偏伤楚客家。欲过麻源问清浅,还从勾漏访丹砂。”至广东路上,汤显祖还绕道游了罗浮,并作《罗浮夜语忆明德师》:“夜乐风传响,扶桑日倒流。无人忆清浅,夫子在南州。”

  万历二十七年(1599)初春,汤显祖、达观禅师、临川知县吴用先三人又往从姑山凭吊追思罗汝芳。返回临川后,汤有《己亥发春送达公访白云石门,过盱吊明德夫子二首》:“残雪疏山发暝烟,卷帆春度石门前。空宵为梦罗夫子,明月姑峰一线天。”“小住袈裟白云地,更过石门文字禅。平远空高一回首,清浅麻姑谁泊船?”万历二十五年(1597),罗汝芳诗集出版,汤显祖作《明德罗先生诗集序》说:“夫子在而世若忻生,夫子亡而世若焦没。吾观今天下之善士,不知吾师,其为古人远矣。”汤显祖在《李超无问剑集序》中说:“一日,问余,何师何友,更阅天下几何人。余曰:‘无也。吾师明德夫子而友达观。其人皆已朽矣。达观以侠故,不可以竟行于世。天下悠悠,令人转思明德耳。’遂去之盱,拜明德夫子像。而复过我。”

  从以上汤、罗的交游中可以看出,汤显祖对老师情深意重,罗汝芳在汤显祖的心目中有相当高的地位,真是“时在吾心眼中矣”。

  二、罗汝芳对汤显祖从政的影响

  汤显祖与罗汝劳的交谊深厚,求仕经历亦相似。嘉靖二十二年(1543),罗汝芳中举,第二年通过会试。然而,他却决然放弃参加殿试的机会,回到家乡。他认为“吾学未信,不可以仕,不就廷试”。于是“建从姑山房,日与诸友论驳明道、象山、阳明、心斋义旨,接引来学,足不入城市”。嘉靖三十一年(1552),江西抚台夏梦山登从姑,见罗汝芳“野服萧然”。“夏曰:‘盛养壮年,安得遽为此也?’命有司备路费促师北上。”罗汝芳才赴京参加考试,果然不负所望举进士而归。汤显祖也有类似的经历。隆庆四年(1570),汤显祖参加乡试获得第八名,次年参加会试不中,从隆庆五年到万历八年共十年间,四次应试,前三次均落第。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中用了较多的笔墨记叙此事:“公虽一孝廉乎,而名蔽天壤,海内人以得见汤义仍为幸。丁丑会试,江陵公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庚辰,江陵子懋修与其乡之人王篆来结纳,复啖以巍甲而亦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今人龚重谟等《汤显祖传》中说:“汤显祖)到了南京以后,许多人对汤显祖放弃这科考试感到十分惋惜,然而汤显祖却认为自己所为实乃明智的举动。他对大家说:‘我若入闱应试就不智了,因为落第后,知我者对我同情,不知我者,还说我才学不如人哩!’”

  罗、汤二人对于仕途的淡然之态也相似。万历二年(1574),罗汝芳已六十岁,朝廷却要他迁云南屯田副使之职,他“具疏乞休”,“同志强止勿上,乃治装南行”。于是在季冬时到达任上,并努力治理云南,功绩卓著。万历五年(1577),罗汝芳借捧贺入京之机上二疏乞休,在等待结论时,终日与同志讲学,由此也得罪首辅张居正,于是被“责令致仕”。当有弟子劝道:“师以讲学罢官,盍少辍以从时好?”罗回答说:“我父师止以此件家当付我,我此后亦惟此件事干。舍此不讲,将无事矣。况今去官正好讲学。”他还作了一首《致仕偶兴》以表达当时豁达大度的心情:“乾坤到处有行窝,解组飘然发浩歌。传世幸遗清白吏,居官已入孝廉科。隐心秋水眠凫鸭,诗兴春风长薜萝。俯仰自知无愧怍,渔樵伴里听那何?”

  汤显祖对做官也不是很有兴趣。万历二十五年(1597),他上京向吏部告归,谢绝了众人的挽留,毅然返回临川老家。邹迪光在《临川汤先生传》中说:“又以矿税事多所盭,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已抵家,浙开府以复任招,不赴;浙直指以京学荐,不出。已无意仕路……”后汤显祖再也没有踏入仕途,而是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戏剧创作中。

  罗汝芳与汤显祖都以德治邑,并取得政绩。罗汝芳曾说:“窃观五十年来,议律例者,则日密一日,制刑具者,则日严一日,任稽察、施拷讯者,则日猛一日。”每每有犯人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淋漓,他总为之叹息:这些犯人同样为父母所生,也同样爱恋于兄弟之间,为什么当初“善”而今不“善”呢?如果我们能明白孔孟之言,“信人性之善,信其善而性灵斯贵矣,贵其灵而躯却斯重矣”。当发现他们有转不“善”之时,若多加“爱养”,扬其“善”的一面,“则民之顽劣,必思掩藏,上之严峻,亦必少轻省。谓人情世习,终不可移者,恐亦无是理矣!”于是他在地方任职或者掌管刑狱时,“所至不事刑扑”,每每讲学论理,以“仁爱”之心化解犯人的邪恶之心,教化他们向善,走正道,要求他们改邪归正,重新做人。

  汤显祖在徐闻、遂昌任上也是仁政惠民。他在遂昌就大胆做了两件事让当时政坛震惊:一是除夕夜让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春节后再回狱中服刑;二是元宵节时,组织囚犯到城北河桥上观灯,体会节日“绕县笙歌”的欢乐气氛。汤显祖还为此写了《除夕遣囚》:“除夜星灰气烛天,酴酥销恨狱神前。须归拜朔迟三日,溘见阳春又一年。”又有《平昌河桥纵囚观灯》:“绕县笙歌一省囹,寂无灯火照圆扃。中霄撤断星桥锁,贯索从教漏几星。”汤显祖曾作《平昌送何东白归江山有序》:“予听狱或笞囚过当,辄意授晓(按即何晓,江山人)视之。无恙而后即安。民或斗殴相杀伤赴庭下,辄先付晓谨护之,而徐听其讼。亭中有系人,常与钱晓贷其药。以故五年中,县无斗伤笞系而死者。”其怜民爱民可见一斑。汤显祖为官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在遂昌五年,没有拘捕一名妇女,没有打死一名囚犯。

  罗汝芳与汤显祖皆因亲民勤政而深得百姓爱戴,尽管他们都对仕进热情不高,但他们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彰显,深得百姓爱戴。嘉靖四十年(1561),罗汝芳回乡探亲,当地老百姓以为他一去不复返而恋恋不舍,有的竟从安徽太湖随他来到了南城。当时太湖有《罗令谣为罗近溪作》:“司空小池,君子莅思。我公我母,亦惟我师。”罗汝芳任职的东昌府民也作《罗公德政颂》:“昔有苏琼,不通饴饷,赵颖献瓜,留置案上;今我罗公,德音是贶,讲学徒政,众颂无谤。”罗汝芳在宁国府任期三年,治政有方,成效显著,“一时彬彬,有弦歌风”。时人称颂:“宛陵六邑一时有三代之风”,评价他“是个真正好人”,“是个真正好官”。

  汤显祖在他所任之处也是政声显耀,他在遂昌县任职五年,把“仙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中称汤显祖“一时醇吏声为两浙冠”。当地吏民在相圃书院建生祠纪念他,遂昌的百姓还不远千里来到临川探望汤显祖。万历三十六年(1608),汤显祖临近六十岁,遂昌百姓举荐画师徐侣云赴临川为汤显祖画像,画成后带回遂昌悬挂于祠中。清顺治年间,遂昌知县缪之弼立遗爱祠以祀他。自隋迄清,在遂昌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三百多个县令中,汤显祖的名声可谓最大,影响可谓最深,汤显祖的事迹也在遂昌世世代代百姓中传颂。

  士人的从政行为受其从政理念的影响,罗汝芳、汤显祖都是在“生生之仁”思想指导下才有了这些从政行为。罗汝芳一生讲“仁”,讲“孝弟慈”,并以此指导他从政治邑。在罗氏看来,“仁”为“天地之生德”,他以孔子的“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来解释“仁”。他认为:“仁为天地之性,其理本生化而难已;人为天地之心,其机尤感触而易亲。故曰:‘仁者人也’。此个仁德与此个人身,原浑融胶固,打成一片,结作一团。”也就是说,仁是天地之性,人是天地之心,仁之理具有生生不已的特征,人之心又有感应的能力,仁德与人身融为一片,仁与人浑然一体。生生之仁,生生不尽,无尽无绝,仁而人,人又为天地之心,则人之为大。他说:“万物皆为天地所生,此为天地之大德,生而又生,生生不息,无尽无绝。此为仁。”又说:“孔子云:仁者,人也。夫仁,天地之生德也,天地之大德也。曰:生,生生而无尽。曰:仁而人则天地之心也,夫天地亦大矣,然天地之大大于生,而大德之生生之心,生生之心心于人也。故知人之所以为人,则知人之所以为天,知人之所以为天,则知人之所以为大矣。”“生生”是宇宙存在的原理,世间万物无不“生生”。所以人与人,物与人,以至于天地万事万物,相通相生。

  “仁”即天地之“生德”,而“天地之大德曰生”,因此“生生”之理便是“仁”之理,宇宙万物无不“生生”,所以“联属”贯通。即罗汝芳认为“仁联属天下万物”,只有有“仁”存体,则我与物相通,物与我相通,可以视万物如同己身,如此则人与物彼此关联,相互感通。“通天下万世为一人,是人而仁矣”。当有人问到汝芳十五岁志于学,学的是什么?他回答说:“学以成乎其人者也,故圣门宗旨在求仁,而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夫人生之初,则孩提是已,孩提所知,则亲其亲,敬其长焉,是已亲敬不失其初,则举此加彼,自可达之人,联属家国天下以成其身。”在罗汝芳看来,“孩提之亲,亲是孝,敬兄是弟,未有学养子而嫁是慈。原是人人不虑而自知,人人不学而自能,亦天下万世不约而自同者也”。“仁义之实,只是爱亲从兄,夫爱亲从兄,各人不虑而知之良知,不学而能之良能也”。所谓“爱亲”,意思是指“孝”,所谓“从兄”,意思是指“弟”,“孝弟”之事是“自知”、“自能”的事,也是“仁义”的实质内容。“仁义”是抽象原理,“孝弟慈”才是真实内容,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感情,是不需“学”与“虑”的,在一定程序上说也是与生俱来的。

  正是基于这些看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罗汝芳更加注重“孝弟慈”。在他看来,“孔孟之言,皆必会归孝弟”。罗汝芳说:“由一身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家,一家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国之孝弟慈者而观之一国,一国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国之孝弟慈而观之天下,天下之大亦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又由缙绅士夫以推之群黎百姓,缙绅士夫固是要立身行道,以显亲扬名,光大门户,而尽此孝弟慈矣。而群黎百姓虽职业之高低不同,而供养父母,抚育子孙,其求尽此孝弟慈,亦未尝有不同者也。”从家庭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乃至普天下来看,“孝弟慈”是人人皆有,与生俱来。在他看来,“孝弟慈”是世上的“大道”、“善缘”、“大功德”。当天下“孝弟慈”大行,则天下秩序井然,家家相亲相爱,人人相安相乐,百姓怡然自得,和谐平安。还可万物万民生生不息,永世繁衍下去。

  这一“生生之仁”的思想是罗汝芳一生爱民、怜民思想的基础,也是他不贪权恋官的原因所在。这一思想也深刻影响了汤显祖。汤显祖在《太平山房集选序》中说:“盖予童子时从明德夫子游,或穆然而咨嗟,或熏然而与言,或歌诗,或鼓琴。予天机泠如也。”汤显祖所言“天机”即是罗汝芳所主张的“生生之仁”,汤显祖在上文中还说:“中庸者,天机也,仁也。去仁则其智不清,智不清则天机不神。”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因上《论辅臣科臣疏》激烈抨击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在《与汪云阳》的信中,汤显祖说遂昌“其地人轻生,不知礼义”而建“贵生书院”。同时撰《贵生书院说》,其文云:“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反自贱者,何也?孟子恐人止以形色自视其身,乃言此形色即是天性,所宜宝而奉之。知此则思生生者谁。仁孝之人,事天如亲,事亲如天。故曰:‘事死如生,孝之至也。’治天下如郊与禘,孝之达也。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宝此位?有位者能为天地大生广生。故观卦有位者‘观我生’,则天下之生皆属于我;无位者止于‘观其生’,天下之生虽属于人,亦不忘观也。故大人之学,起于知生。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然则天地之性大矣,吾何敢以物限之;天下之生久矣,吾安忍以身坏之。《书》曰:‘无起秽以自臭。’言自己心行本香,为恶则是自臭也。又曰:‘恐人倚乃身。’言破坏世法之人,能引百姓之身邪倚不正也。凡此皆由不知吾生与天下之生可贵,故仁孝之心尽死,虽有其生,正与亡等。况于其位,有何宝乎!”

  此文显示了汤显祖以人为贵的重要思想。汤显祖从孟子“形色即是天性”出发,指出“贵生”之贵并非仅有“形色”之所在,而有“生生”之所在,则应惜之,奉之,孝之。“贵生”又为“大人之学”,“生”为“天地之性”,亦为“天地之大德”,正因如此,人之生命的存在就应超越“物限”,在不令“身坏”的前提下,追求“天下之生久”,同时,由知生而自贵,由自贵而贵“天下之生”。汤显祖在徐闻离职时,写有《徐闻留别贵生书院》:“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诗中将“生”之“贵”与天地乾坤紧密相联,“生”之为“贵”,不仅仅是因为生命为父母所给所养,同时还是“天地之大德”,海浪一波超一波,日子一天又一天,而对悠悠乾坤,谁能知晓“贵生”之大情?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汤显祖的“贵生”思想乃在于高扬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肯定每个人都有生存发展的权利,它与罗汝芳“生生之仁”的思想观念是一脉相承的。也正是这样,他们便能以民为贵,怜民爱民,广施仁政,以德治邑,深得百姓爱戴。

  三、罗汝芳对汤显祖创作的影晌

  罗汝芳的思想直接影响着汤显祖的戏剧创作。罗汝芳强调“生生之仁”,“赤子之心,不学不虑”。强调的是“仁”的自然流露,无需“学”,无需“虑”。此是“仁”的生机,也是从善的情感与意志,强调的是情感的自然奔流与狂放不羁。

  罗汝芳说:“天初生我,只是个赤子,赤子之心浑然天理,细看其知不必虑,能不必学,果然与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的体段,浑然打得对同过。”又说:“礼记》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孟子》曰:在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夫赤子之心,纯然而无杂,浑然而无为,形质虽有天人之分,本体实无彼此之异。故生人之初,如赤子时与天甚是相近。奈何人生而静后,本感物而动,动则欲已随之,少为欲间,则天不能不变而为人,久为欲引,则人不能不化而为物。甚而为欲所迷且没焉,则物不能不终而为鬼魅妖孽矣。”

  罗汝芳所指的“赤子之心”并非仅指人初生时的实体,而是指人初生时的心灵状态,没有经历人世间任何事物、事件染污的原生状态,是最纯洁、最完美、最自然的与生俱来的情感。因而是人的本能,是最真实的。罗氏从理性思辨的角度来阐述,而汤显祖则通过文学创作的形式表现出来,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以《牡丹亭》为例作一简论。

  汤显祖云:“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从剧本情节看,女主人公杜丽娘的“情”并非“不知所起”,她因读到《诗经·关雎》从而心中激情荡漾,深生感触,废书长叹:“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于是与侍女春香私游后花园,花园里“姹紫嫣红开遍”,“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此般“良辰美景”,在年方二八的少女眼里,自然是生机洋溢。于是由“忽慕春情”而“春情难遣”,再而“一往而深”,情至痴则“因情而死”,后情至极又“死而复生”,终成连理,与心上人柳梦梅过上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剧中所表现的“情”本是人之初的原生状态的情感,但经世俗的浸染,在现实世界中无法纯洁起来,汤显祖只好在幽冥之中来演绎这一真“情”。也只有这人鬼之“情”,脱离了一切的世俗观念,而变得纯粹而透明。这种“情”在封建家长专制压迫之下,没有迸发出来,或被扭曲了。汤显祖大胆地在《牡丹亭》中通过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让这种“赤子”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这种“情”的流露,正如罗汝芳所言:“不追心之既往,不道心之将来,任他宽洪活泼,真是水流物生,充天机之自然!”,“解缆放船,顺风张棹”,“巨浸汪洋,纵横在我,岂不一大快事也哉!”

  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是何等的凄婉动人!汤显祖认为情是自然生成,不加修饰的,是人生最真挚的、最纯洁的、最伟大的感情。《牡丹亭》“初出时,文人学士,案头无不置一本”,“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杜丽娘》一剧,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交胜。”尤其明清妇女们的心灵更为剧中的“情之至”所震撼。所谓“牡丹亭》唱彻秋闺,惹多少好儿女拼为她伤心致死”。还有不少闺秀怀着炽热感情,对《牡丹亭》边读边批。“自有临川此记,闺人评跋,不知凡几,大都如风花波月,飘泊无存”。临川《牡丹亭》数得闺阁知音,玉缀珠编,不一而足。其中娄江俞二娘酷爱《牡丹亭》,“密圈旁注,往往自写所见,出人意表”,痛感婚姻不自由,年十七,断肠而死。汤显祖《哭娄江女子二首》之一即云:“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据文献记载,杭州女演员商小玲演出时因为过于哀伤而死;扬州女子金凤钿临死时嘱咐用《牡丹亭》殉葬;才女冯小青则在读完《牡丹亭》后题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人类最纯洁、最美丽的感情,正是有了这份感情,才让人类生生不息地繁衍,正是有了这份感情,才使人成为万物之灵。汤显祖笔下的“情”远比男女之情丰富与复杂。汤显祖的“情”与罗汝芳的“赤子之心”、“生生之仁”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与发展了罗氏学说。

  罗汝芳曾说:“易》所以求仁也。盖非《易》无以见天地之仁,故曰:‘生生之谓易’,而非‘复’,无以见天地之易。故曰:‘复其见天地之心。’”罗汝芳认为“复”是“生生之理”,“仁”也是“生生之理”,所以“仁是归重在《易》”。

  汤显祖的《明复说》继承了罗汝芳的“生生之仁”说,文云:“天命之成为性……所谓‘复其见天地之心’,‘生生之谓易’也。不生不易。天地神气,日夜无隙。吾与有生,俱在浩然之内。先天后天,流露已极。……浩然初气,吻合为难。吾人集义勿害生,是率性而已。……吾儒日用性中而不知者,何也?‘自诚明谓之性’,赤子之知是也。”

  汤显祖认为只有领悟了“生生之仁”才具有“情”。汤显祖在《耳伯麻姑游诗序》中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在汤显祖看来世界就是由情所构成,诗歌也是因情而发,其价值也是因情而定。汤显祖还认为,因为人生而有情,所以便会自然而然地将其喜怒哀乐之情或发于笔端,或流于啸歌舞蹈。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中说:“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邹元江先生认为:“人情之大窦即至情之所从出、道情之所渠成之处。”而这种“至情”必然纯真、活泼、动人、深切,即成“至乐”,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就可使人沉浸于悦乐之中,自觉地接受,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教化人的目的。汤显祖也曾提出了“深情”与“道心”两个概念。他在《睡庵文集序》中说:“道心之人,必具智骨;具智骨者,必有深情。”依邹元江之见,则是:“具道心之人,就是具智骨、有深情之人。‘深情’即‘至情’。‘至情’与‘道心’合一,它本身就是‘道心’。此‘道心’不是先验道德本体,而是闻生生之大道的人之本心。”

  罗汝芳的思想对汤显祖的创作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汤显祖作品中所体现的对人的关心,对“情”的展示都受到罗汝芳的深刻影响。左东岭先生认为:“如果认真探寻汤氏言情说的思想渊源,可以发现罗汝芳的心学主张是一个主要源头,其途径是罗汝芳强调赤子之心的体仁学说,影响了汤显祖生生之仁的入世倾向,又影响了他关注生命的自我情结,并最终形成了贯穿其人生观、政治观与文学观的言情说。”

  (本文与罗伽禄合作,为2007年8月福建武夷山“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2007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刊陈庆元主编《2007年明代文学论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