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徐家乡位于东经116.24°-116.57°、北纬27.18°-27.47°,南城县城东北部,东靠浔溪、沙洲,南连洪门,西隔盱江与万坊乡相望,北邻金溪石门乡,距县城25华里。全乡属丘陵地区,北依郭仙峰、七宝峰(海拔363米),南靠芙蓉山、大塅山、各公山,西北有县内面积最大的万亩吨粮田。206国道、鹰瑞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水泥公路村村通,乡容村貌如诗如画。全乡国土面积128.11平方公里,辖13个村委会,126个村民小组,4694户,总人口2.29万人。
徐家乡农业比较发达,耕地平坦,土地肥沃,灌溉条件优良,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而闻名,素有“吨粮之乡”之美誉,是国家、省、市、县“水稻试验”区。其他作物如柑桔、白莲、大豆、西瓜等畅销省内外。大棚蔬菜已初具规模。“老炳山庄苗圃”、“陈家的花卉苗圃”是南城及邻县绿化苗木采购之地。徐家乡有石溪水库、山坳水库,八宝堤沿江(廖坊水库上游)水域面积3000余亩,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以鳜鱼、池蝶蚌为主的水特产养殖业,成为省、市、县现代科技示范园区。产业经济异军突起。支柱工业--制砖,其质量全省闻名;山林面积广阔,每年出口树木几万立方米,木竹及其制品销往全国乃至出口;徐家还是南城县的绣品“发源地”,徐家绣品集团公司曾为徐家乡培训了绣品工艺人员上千人次。还有酿酒、造纸业均以出口为主,产值不菲。由于徐家乡地处国道交通发达,有大型货运客运汽车两百余辆,为南城“物流运输大乡”。矿产资源较少,仅在游家村七宝峰下蕴藏有少量铀、瓷土等。
二
自古国有史,方有志,族有谱,三者构成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的文化现象。方志,即一方之记载,是指全面系统的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基础事业,也是各级地方政府管理和发展文化的重要职责,历来属官职、官责、官修、信史,发挥着资政、存史、教化的重要作用。2006年5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了第467号国务院令,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因此,作为方志类别中的行业志《教育志》,属全面系统的记述本行政区域内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修编《教育志》起到总结历史经验的作用。
教育史与教育现状一直都是紧密结合的。李大钊曾明确指出:“社会与历史二者是同质而异观的,纵以观之则为历史,横以观之则为社会。”今天中国的教育现象就是昨天的中国教育历史的延续与发展。我们致力教育史实的发掘,就是力求发现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研究教育史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现实教育问题,而解释的真正目的则在于修正现实。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是由于教育实践的需要提出来,或是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总结出来的。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为了给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以便比较兴替、权衡得失,从而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正如司马光所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当代西方一位学者说得更为具体:“历史能使人们对过去和现在的事情做出合理的解释,又能对将来的事情做出合理的推测。”当然,研究教育史要向前看,不要走回头路。不过,研究历史不免要“回顾”,但“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瞻”。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能够科学、健康地运行,离不开对教育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充分借鉴,教育史学科对于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有重要作用。
徐家的前人未曾编过徐家教育史,也未曾为后人留下徐家教育较为完备的资料。《徐家教育史》的问世,使人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徐家教育的过去。本书作为乡级教育史,从侧面说明了一些问题:从各年度学生数增减变化,可以反映出计划生育成果以及很多农民进城居住的家乡巨变;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每年考取本科以上学生递增状况,可以反映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变化。《徐家教育史》是新中国千万个乡六十年教育发展一个缩影,起到以点盖面的作用,为后人研究各个历史阶段教育发展提供了史实依据,为后人探索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本书主要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状况,分章节进行分析,优秀人物、学子精英一一载入史册。客观性、可读性,浑然一体,简介有详有略,列表有名有姓,翻阅本书,恰似迈入教育资料档案馆。
三
徐家这块红色土地上,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渭水桥阻击战。渭水桥位于徐家乡潭市桥偏东二公里。一九三二年,红军在此阻击国民党驰援金溪许克祥部。是役《周恩来选集》中称之为“南城战役”。一九三二年十月底,红一方面军于东征途中突然由闽回师,十一月二日再度占领黎川,十七日攻克资溪,十九日攻克敌之军事要地金溪。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为重占金溪、资溪,急令驻浒湾孙连仲之二十七师(五团兵力)和驻南城许克祥之二十四师,从西、南两路夹攻金溪;并令驻南丰李云杰之二十三师赴南城增援。红军取迎战姿势,令红一军团之三、四两军及第二十二军阻击西面之敌孙连仲部;令红三、五军团阻击南面之敌许克祥部。红三、五军团二十一日由金溪开至南城徐家圳上一带,迅速占领了马鞍山、誓发山高地,钳制住金南公路沿线之敌。随即,敌浒师赶至,发现前面有红军阻击,仓皇抢占了徐家下辖的游家、单家、郑家一带低丘陵,与红军对峙。激战很快开始,红军以数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和凭借有利的地形,居高临下向敌军猛烈攻击,于二十二日将许师击溃。此时,敌李云杰二十三师的一个旅赶来增援,红军一部迅速向敌后迂回包抄。增援敌军发现后路被截断,惊慌失措,纷纷抱头向南城县城方向逃窜。同时,西路正与红军激战的孙连仲部获知南面许师失败,遂连夜逃回抚州。
新中国成立之初,匪情严重。赣东地区的土匪有近百股,四五千人,打着“豫章山区绥靖司令部”的旗号,气焰嚣张,活动猖獗。其中有影响的有金溪向理安的第6支队,黎川邓雪孙的第8支队,这两股匪徒曾严重危害过徐家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其首领利用封建宗族观念和帮派势力,以政治欺骗和武力胁迫相结合的手法,拉拢当地反动势力,组成反共地下军。由于大量国民党军队溃兵的加入,使得土匪武装的编制和战斗力有所加强。特务的渗透,则使土匪武装具有明显的“政治化、特务化”倾向。他们以颠覆人民政权为目的,策划反革命暴乱,屠杀干部、战士及无辜群众,从而对新生的人民政权构成极大威胁。
中共江西省第一届党代会做出决议,确定以肃清残匪、巩固社会秩序为当时首要任务。抚州地委和抚州军分区,充分发动群众投入剿匪斗争。自1950年2月下旬开始,奉中南军区命令,江西省军区和福建省军区调集闽赣毗邻之部队1万兵力和数千民兵,开进资溪、光泽、金溪、南城、黎川等县,采取拉网式搜索,大规模围剿赣闽边境各县残匪。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曾经猖獗肆虐的匪徒遭到沉重打击。徐家干部与群众服从部队的统一指挥,积极参与了这场剿灭土匪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战斗。虽然在徐家作恶多端的匪首向理安、邓雪孙没有直接被擒获,最终他们还是没有逃脱法网。1950年冬邓雪孙在黎川被擒获。483团6连在金溪崇麓乡下塘村围剿匪首向理安,狡猾的向理安在混乱中侥幸脱逃。1954年,向理安由香港乘火车潜回大陆,在广州车站被公安人员捕获。1957年1月5日,金溪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匪首向理安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经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在南昌执行枪决。
四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有步骤地建设新中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决策。
1953年至1957年“一五”期间:各校大力学习苏联的境遇理论、教学经验,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大力开展扫除农民青壮年文盲运动,取得显著成效。1957年,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全乡中小学得到全面贯彻实施。
1958年至1965年“二五”及调整计划期间:1958年,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导下,村办小学遍地开花,适龄儿童入学率创新高。但中小学生在“大跃进”热潮中配合支援“大炼钢铁”,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1961年至1963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教育工作进入调整时期,中小学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中学五十条》、《小学四十条》,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根据省教育厅颁发的教学安排意见,调整了中小学教学和劳动时间,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事业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1964年,根据中央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指示,在办好全日制中小学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大办耕读学校。
1966年至1970年“三五”期间:徐家乡的教育同全国一样,进入了非常时期。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受到冲击,陷入瘫痪。教师被批斗,学校被迫停课,学生外出串联,教学设施受损,正常的招生制度被停止。很多中小学教师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学校,主持管理教育。根据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小学不出生产队,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指示,我乡几乎每个生产队都办起了小学,下弓大队办起了初中,公社中学升级为高中。1969年,贯彻“学制要缩短”的指示,改初、高中“三三制”为“二二制”。
1971年至1975年“四五”期间:1973年至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中央政府对各项事业进行调整,教育事业呈现生机。下放教师开始上调,中小学逐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教研工作和教学质量受到重视,扫盲和业余教育工作在农村广泛开展,大学升学考试改为推荐选拔。
1976年至1980年“五五”期间: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恢复了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徐家乡的教育开始步入正轨和发展阶段。中小学教育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改造中小学危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教育事业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80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行署制定了《抚州地区普及小学教育规划》。各地大搞集资建校,消灭学校危房,调整学校网点布局,增加各种教学设施,整顿民办教师队伍,发挥中心完小在普及教育中的示范作用。1980年9月以来,乡(公社)成立教育行政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和管理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卫艺教育工作、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以及国防教育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等。
1981年至1985年“六五”期间:徐家乡的教育拨乱反正,走向正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85年5月,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重大改革前提下召开的,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作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教育工作认真对待抓起来》的著名讲话:“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后勤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月底,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聚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深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加快义务教育的实施。
1986年至1990年“七五”期间:1988年,乡依法宣布实施小学义务教育,在巩固普及小学教育成果成果的同时,大力发展初中义务教育。
1991年至1995年“八五”期间:1992年,小学毕业生就近直升初中;1992年,地区教育局下发《抚州地区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3696”工程实施方案》;1994年1月徐家乡被评为江西省实施“燎原计划”先进单位。1994年6月,中央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李鹏总理作了《动员起来,为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而努力》的主题报告;7月3日,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分步实施普及5-6年小学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校。1995年5月,省教委对我县“两基”工作进行检查验收,认定我县为实现“两基”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1996年至2000年“九五”期间:1999年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同年国务院指导教育部启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1年至2005年“十五”期间:2001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2003年开始,由县财政在预算内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2004年2月,中共中央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出台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等一系列惠农政策。2004年3月,国务院批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2005年10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同年12月国务院又制定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完善“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005年4月19日,江西省财政厅下发《关于尽快落实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通知》(赣财教[2005]34号)文件,决定2005年全省农村中小学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生均拨款在原省政府批准小学生20元/年、初中生30元/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新增经费部分全部由省财政专项补助。
2006年至2010年“十一五”期间:2006年9月,全乡各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英语课程;9月,国家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费、补助寄宿生)。向每个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标准按小学70元/年、中学140元/年计算。农村免费教科书资金由中央全额承担。从2007年春季学期起,为确保全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提高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推进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江西财政将对每个学生免学杂费进行补助,标准为:农村小学170元/年,农村初中210元/年。同时对全省所有公办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补助每个寄宿生生活费标准为:2007年300元/年,2008年350元/年,2009年400元/年;2007年9月,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从2007年开始“初升高”实施均衡生招生改革。当年,全县在高中统招计划中划出20%的比例均衡分配到全县各初中学校。2008年9月,国家对小学、初中提供远程教育设备;中小学教师领到山区补贴;开始实行教师阳光工资奖励。2009年,全乡中小学学生统一配置标准的单人课桌,开始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奖励。2010年,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标准提高,小学生均500元/年,初中生均750元/年,所需资金全部由省财政负担。
2011年至今“十二五”期间:2012年6月,教育部颁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中提到: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完善学生资助政策。2012年9月,中学、中心小学按标准配备音体美器材。2013年9月,国家对每位小学生免费赠送《新华字典》。9月,全国建立“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并试运行。该系统将为每名中小学生建立全国唯一的、跟随一生的学籍编号,从小学一直沿用至研究生教育乃至继续教育,对解决农村“控辍保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留守学生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五
2013年9月,全乡现有1所初级中学,总班数14个;9所完小,5所初小,1个教学点,小学总班数70个;3个学前班,7所民办幼儿园,幼儿园总班数29个。中学在校学生427人,小学在校学生182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950人。全乡有小学教师119人、中学教师68人、幼儿园教师31人。
全乡校园占地总面积107090平方米(其中中学40340平方米,小学64950平方米,幼儿园3000平方米),现有学校生均用地面积,初中66.89平方米,小学34.6平方米,中心幼儿园15平方米。现有学校生均用地面积完全达标。现有校舍总面积24769平方米(其中中学7939平方米,小学15990平方米,幼儿园840平方米)。现有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初中13.16平方米,小学8.5平方米,幼儿园7平方米。
至2012年12月止的15年内,徐家乡中小学校舍全部更新,教学楼均为混砖结构,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面貌焕然一新。
至2013年12月止,中学配备电脑40台,安装了远程教育设备及网络,有多媒体教室(含投影仪),有计算机室、图书室、实验室、多种功能教室。乡中心小学有20台电脑、2台34寸彩电及远程教育设备,多媒体教室(含投影仪),有计算机室、图书室、实验室,远程教育设备一套,已连接互联网。其他各村小有电脑1-2台、2台34寸彩电、远程教育设备一套,已连接互联网。在音、体、美器材配备上,中学器材比较完备,有3个篮球场,有南城县农村中学一流的200米运动场,全乡小学有露天乒乓球台10台,单双杠10件,爬竿7件,60米跑道3组,有钢琴一架、活动钢制乒乓球台10套、60米(5组)塑胶跑道1处、羽毛球场地及设备4套,有标准化篮球场6个,还有爬杆、单杠、双杠各种体育设施。在图书添置中,中学现有图书15000册,全乡小学现有图书30000册,生均图书15册以上。
近年来,中小学在乡政府组织领导下、县教育局关怀和帮助下,逐渐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观,基本上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
六
1979年至2012年的33年时段中,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决策,产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我国教育事业同样突飞猛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教育体制产生着强大的冲击力和推动力。“普九”的有力推动,使我乡普及9年义务教育通过了各级评估验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使农村中小学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升。这是乡党委政府、全乡人民及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37年,据不完全统计,徐家乡共考取大学本科以上学生60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9人,考取博士研究生12人,远渡重洋到美国、英国、澳洲、加拿大留学的学生7人。后来成为教授的有3人。共有18人录取复旦大学、中国科大、上海交大、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排名前十的名牌大学。
七
徐家乡从来都是一方人才荟萃之地。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各条战线涌现出很多可圈可点的优秀人物和弄潮儿。在政界,就有卸任和在任的正副县级领导干部7位;正副科级领导干部达30位之多;先后有两位农民和一位教师当选为第四届、第五届、第八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工作业绩突出者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省市级先进工作者;在县级及县级以上的文化科技战线亦不乏精英之士;在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勇立时代潮头遍布全国各地的私营企业家14位,物流行业更是独树一帜。他们为家乡争光添彩,他们是杰出的徐家儿女。家乡为有这样的赤子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人们坚信徐家籍人士不管身在何方,他们必时时眷恋故乡这一方热土。正是他们一群人的榜样作用,徐家人才正蓬勃生长,徐家的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且方心未艾。
继往开来,任重道远,续编华章,责任在肩。徐家人有过辉煌的过去,更有发展和进步的明天。徐家乡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教育投入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育事业需要;办学效益还不能满足全乡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这些问题,有待于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逐步解决。新的一代徐家人正以坚实的步伐走向未来,徐家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第一章 教育组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