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后记

  从博士毕业到现在,已快满8年了,女儿也开始上小学了。回首这几年,虽是碌碌,却无甚成绩。特别是这两年,我总是不断追问一个似乎很形而上的问题:我这辈子到底要做什么?怎样做才能更有意义?到这时,我似乎对孔子说的“四十不惑”有了真切的领会。孔子说的“不惑”,就是对生命存在问题的终极反思,只不过不一定要等到四十周岁,可能提前或推后一两年。我想,“不惑”的前提是对时间迁逝的自觉和凸显,就像时下所流行的一个问题:“时间都去哪儿了?”但是,仅仅有意识的反思就算是“不惑”了吗?

  从接触文字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但是,我并没有因为接触文字时间长久而对自己产生更为清晰的身份认同。我究竟是知识分子,还是学者,或者是文化人?对于这些称谓,我疑惑了很久,最终觉得并不能加到自己身上。著名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指出,当今社会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一种特殊专业,他们是权力结构当中的一员,这些人主要是为稻粱谋,而少数处于权力边缘的“业余者”反而能见出真正知识分子不屈不移卓然特立的精神风骨。显然,按照萨义德的标准,我并不合格。那么,是不是学者呢?学者要求学贯古今中西,学术渊博,在学术研究方面已经有相当深的造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现在自封为学者显然还为时过早。剩下一个“文化人”,似乎可以用一下。但仔细一想,其实也不合适。“文化”这个词经过英国伯明翰学派的解释,含义很多,英国文化主义批评家威廉斯最后指出,所谓文化其实是普通饮食男女的日常生活经验,是物质、知识与精神所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这样一来,“文化人”已经变成了无所不包的概念了。换言之,谁都是“文化人”,因为每个人都处于文化的包围之中。不过我觉得这个词仍然带有某种群体性,即是指某种秉有文化素养和品位的人,但是在这个物质时代里,“文化”也成了商业的跑马场,“文化人”已经变成了靠“文化”吃饭的人,比如文化公司的老板、策划人、员工等等。

  既不是知识分子,也不是学者,也不是文化人,但是却离不开文字,而且要靠文字吃饭,我想干脆就称“文字人”好了,就像“音乐人”、“电影人”一样,但似乎又比“音乐人”、“电影人”更带有烟火气。相较而言,“音乐人”、“电影人”更为逍遥,同时也没有衣食之虞。“文字人”就不一样,每一个铜板都要从文字的壁缝中去抠,抠得血迹斑斑,最后还要用以前抠来的铜板把这些文字“买”出去!

  对于“文字人”来说,最让人欲说还休的并不是要靠这个吃饭,而是文字本身对他们的精神引诱。我时常有这样的质疑:难道一辈子就是做这些?与这些文字打交道并谋取生活资料?其实,只要依靠这种方式谋取稻粱,就避免不了这个问题,不管这个过程是否艰辛,结果是否丰硕。但是,假如不做文字人,自己又能做什么,对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又怎么体现?每念及此,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宿命感,或许这就是“文字人”的选择和担当吧。但是,我又能担当什么呢?是“铁肩担道义”?还是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古代文人所持守的宏图大愿如今已经成了如烟往事,而当下的媒体社会,谁都可以说些什么,但谁都是白说,神马都是浮云。

  好在中国文化本身是极有弹性的,虽也有“舍生取义”这样决绝的极端做法,但还是为自己留下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古人很智慧,并没有将话说得太满,定得太死,而是说“则”,就是“如果……,那么……”。就当下的实际情形来看,知识分子既说不上“达”,也说不上“穷”,因为在古人那里,穷与达多半是指仕途而言的,怀才不遇,命途多舛,道之不行,这就是“穷”。相反就是达。但现在知识分子已被专业化了,成了某个行业当中的一颗小螺丝钉,甚至是多出来的小零件。绝大多数人都与仕途无甚瓜葛,所以也不存在“穷”与“达”的问题。知识分子职业化了,原来集政治、思想、伦理、文学、书法等文化形态于一身的知识分子,已经被各个行当的工作人员所取代:政治有公务员;道德法律有法学专家;文学有专业作家和大量网络写手;书法有职业书法家。唯独思想人人都可以有,但多被公众媒体牵着鼻子走,也即海德格尔所说的“常人”掌控着“闲言”,而真正的思想者总是缺席。照此看来,当下的知识分子是最轻松的了,不用管太多事情,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样一来,知识分子就回到了和他打交道最多的老朋友这里,也就是文字。研究政治法律的,关注政治文件和各种法规里的文字;研究历史的,关注历史典籍里的文字;研究文学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这便是文字人的本职工作。

  但就算是文字人,也是人。总不可能这一辈子就这样与文字厮磨,在青灯黄卷下皓首,最后虽经纶满腹,却百无一用。“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文字人最难过的就是这一关。人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如何做到?立德不太靠谱,立功也不现实,似乎唯有立言庶几可行,著书立说,传诸后世,如此似可不朽。当下的学术貌似繁荣,但并不昌明,谁都赶着趟写书出书,这些由文字堆砌起来的读物充斥着市场。神奇的文字失去了它的光芒。

  但我想,即使只是退守做个文字人,也要保持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昔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可见文字本身的神秘力量。在当下的语境中,文字却被糟蹋得不成样子,各种语言文字暴力充斥网络,文字伦理荡然无存。在真正有良知的文字人眼里,文字也是有生命的,在与另一个生命交朋友,自己的生命就会被擦亮,而被擦亮的生命才有可能臻达澄明、纯净、无畏的精神境界。

  这本小书所收集的,绝大部分是博士毕业以来所写的文章,多数已经在相关刊物发表,这里要向许多认识的或未曾谋面的编辑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的肯定是我思考学习的动力。工作以后想问题写东西不像读书期间那样集中,文字间交织着锅碗瓢盆的响声、饭菜的香味、爱人的督促和女儿的笑声。虽然,我未敢懈怠,每篇文章的写作都费尽了心思,反复打磨,自己满意了才敢投出去。其中有几篇关于李健吾批评的文章是从硕士论文中析出来的,现在看有些稚嫩,但都是内子十二年前照着我的手写稿一字字敲进电脑里的(那时刚接触电脑,不习惯在电脑上写东西,总觉得半天写不出来,而电脑又在等,费电。如此想就更没有思路了),不想改动,算是对那段苦乐时光的纪念。近几年来,我重拾书法技艺并兼涉书法理论与批评,此间欢乐无限,妙处难与君说。论文集不成体系,观点浅陋,聊以庄子“卮言”冠之,算是对“不惑”之前的一个小结。敬请广大读者及方家教正。

  最后要感谢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的张国功教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副总编毛军英女士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余茳先生为此书所付出的辛苦劳动。感谢江西师大人事处、文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获“江西师大首批青年英才资助计划”及文学院相关经费的资助。

  是为记。

  詹冬华

  2014年3月26日于豫章而复轩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