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欣闻龙友在北京荣宝斋举办书法个展,这是荣宝斋首次为一位未满30岁的年轻人举办个展,而龙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荣宝斋举办个展的首位江西艺术家。我想,龙友的成功靠的不是运气,除了个人的勤奋与悟性之外,还有他对书法时代精神的深度把握与笔墨诠释。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当代书法的生存境况来读解这位新锐型的80后书家。
一 形式反思与半步创新
毋庸置疑,当代书法一直背负着创新求变的历史使命,也因此,书法界流布着美国文艺理论家布罗姆所说的“影响的焦虑”,在悠久的书法史面前,每个书写者都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无奈感。在芸芸踵武者看来,历代书法大家犹如威严的君父,要想僭越或凌驾于其上,不啻是痴人说梦。但是,厚重的历史传统阻挡不了后人新变的生生之功。中国书法在经历了尚势(秦汉)、尚韵(魏晋)、尚法(隋唐)、尚意(宋元)、尚趣(明清)的三千年流转之后,已然形成了创新的“天花板”效应,无论是书体、结字,还是笔法、墨法,古人已早我们几百年就登峰造极了,留给我们的创新余地已经非常小了。近百年来,书法由文人间的“赠答-赏读”模式逐渐转向大众性的“展览-观看”模式,书法的空间形式(主要是字外空间)变得至关重要。今人终于发现了古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于是在这方面大做文章,打造“盛装书法”,并提出“尚式”这一概念,以区别于前代。从书法史的发展轨迹来看,这一新变也是大势所趋。但是,一旦将这种审美新形式与大展赛结合起来,它就离正道渐行渐远,成了刘勰所说的“讹变”了。由于一味地强调形式,许多人不在笔墨上下工夫,却在“打扮”上费思量,目的就是要入展获奖,庆赏爵禄在前,焉能不趋之若鹜?更有甚者,有些人无视古人法书经典的存在,质疑并否弃书法传统,从“疑父”、“审父”发展到“弑父”,无根无源,另起炉灶,最终一事无成。
作为一个80后的青年书法家,龙友的成长与新时期的书法历程几乎完全同步。在大学本科及研究生阶段,他修的是油画专业。由于长期寝馈于西方美术,使得他对艺术形式保持着一种职业性的敏感。这种对形式的敏感不可能不带入到他所喜欢的书法,我们看他的书法,也的确能发现他对艺术形式的经营痕迹。比如其对线条的锤炼,用墨的斟酌,作品空间的布置,钤印的讲究,甚至对书写纸张的选择,无一不显示出他独运之匠心。尽管他对形式保持敏感,但他绝不是一个形式主义者。他对时下流行的“尚式”书法有着审慎的思考。在他近两年所举办的两次大规模个展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件拼贴的作品,所用的纸张也多是常见的毛边纸、粉彩纸、信笺等。他善于发现不同纸张与毛笔摩擦所产生的笔墨效果,并依照纸张本身的质料特性来设计作品。《庄子达生》中说,梓庆削木作鐻之前,先要葆身养气,斋戒静心。等到排除了庆赏爵禄、非誉巧拙等杂念,甚至是遗忘了自己的肉身,一心专精于技而不为外物所扰,方才进入山林审察木材,他以自己的天性去冥合自然天理,早已“胸有成鐻”,如在目前,所以下手便是鬼斧神工。龙友创作书法,并未汲汲于入展获奖、收名纳利,他的心思全部集中于制作本身,他关注的是笔墨纸张自然之理的完美呈现。所以,从他的作品中,看不到各类展赛中那种“选美式”的炫目盛装,也没有那种呼天抢地或者死乞白赖式的笔墨张扬。他的书法有一种可贵的静穆气质,质朴敦厚,收放裕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一文中告诫国人要警惕艺术的“眩惑”性。在他看来,艺术的存在价值就在于能使人脱离欲望之苦海,但艺术又同时具有引诱性情、复归欲海的危险(“眩惑”)。由于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当代艺术的眩惑性已显露无遗,艺术不是引人向上的女神缪斯,而是迷人心智的女妖塞壬。就书法而言,其“眩惑”体现在形式技巧的泛滥以及诸如江湖气、暴戾气、酒肉气等各种习气的流布。这一现象最终归因于书法本体观念的纯视觉化以及对“形式”的非理性尊尚。事实上,书法不仅仅是诉诸目,甚至也不止于心,而是诉诸气(道)。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书者,如也。”所谓“如”就是以抽象的点画线条形式表现天地万象的气化流行。
从这个角度来看,龙友的书法自有面貌。他之所以不于外在形式上煞费周章,坚持素面出镜,就是因为他对形式有着冷静的反思以及辩证的理解。他的书法也讲形式,但他不是为形式而形式,而是因材制宜,巧妙运用。比如,他善于用小狼毫在手工毛边纸上书写方寸大小的行书。毛边纸由嫩竹浆制成,质地绵软,厚实细腻,托墨吸水性能好。毫强纸弱,书写起来如锥画沙,线条遒劲,沉实有力。龙友的笔法精到,尤其是在手工毛边纸上,书写时的每一个使转、勾连、行驻的细微动作都如印印泥一般清晰可循。因此,他的形式是为书写这一内容服务的。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当代书风就是文胜质弱,所以显得俗艳虚浮。龙友专攻丹青,深谙“绘事后素”的道理,其书法“外文内质”,表里相副,的确有君子之风。
三十多年来,书法界对形式问题做了许多尝试和探索,试图在这方面进行深度创新,但事实证明收效甚微。走进各类书法大展赛的现场,放眼所及,或是“百衲衣”,或是“破纸片”,几乎千人一面,似乎不这样就不够形式,不够现代。这类制作虽可以吸引眼球,却难以触动心灵。王岳川先生曾提出创新的“半步主义”,对轻言创新的种种豪语或标榜保持审慎和警惕。我想,书法也应该这样。龙友书法坚持用笔墨说话,形式简朴雅净,对时下书风而言,能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 古法悠游与笔墨化约
新时期以来,中国书法界完成了两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一是建立了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各级协会在内的书法研究机构体系;二是通过政策导向、文化宣传、商业驱使等方式掀起了一场全民性的书法运动。前者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完成书法的当代创新。后者的最终效应是,书法离开了文人的案头,成了人人都能亲身践行的无声卡拉OK。由此,当代书法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在厚重的历史重压下艰难地探索着新变的可能性;二是将书法通俗化、游戏化、商业化,以满足广大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书法家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而如何选择,则体现了书家对书法的整体认识及其价值期许。
当代书学界之所以提出“尚式”说,就是因为古人已经在用笔和结字方面无不用其极,留给今人的创新空间微乎其微。但是,书写不仅是“知”的事情,更是“能”的事情,对于每一个书写者个体而言,“能”比“知”要重要得多。换句话说,书法之难在于“能”之难,而非“知”之难。且书法之“知”,也不是纯粹的理性之“知”,而是一种植根于书写技艺的身体之“知”。宗白华认为,书法的空间感觉与音乐舞蹈所引起的“力线律动的空间感觉”相类似。书法虽然表现为一定的空间行迹,但书写的时间性和过程性揭橥了书法的全部谜底。一言以蔽之,书法就是在时间中敞开的一段“审美生活”。
龙友在30岁的年纪就取得了这样好的成绩,是因为他有近20年的书法“审美生活”。尚在童蒙时期,他就对乡里老先生写的春联颇为钦羡,对私塾先生手模的“苏帖”更是驰情动容,书法从此进入了他的生活。志学之年,龙友在文艺学校读书。这时,他极为迷恋颜真卿的书法,每日临池不辍。几年下来,打下坚实的唐楷基础。我们现在看他的书法,结体雍容大度,气息冲融和缓,与这段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年及弱冠,龙友在大学攻读陶瓷艺术,之后又在硕士阶段研究油画,这一学殖背景极大地滋养了他的书法技艺。这段时间,他对宋人特别是米芾的行书下了一番苦功,曾以一幅几可乱真的米芾临作夺得江西省书法临摹展一等奖。此后,他又上溯五代杨凝式、东晋二王,乃至秦汉碑版、上古三代文字。他对号称“小兰亭”的杨凝式《韭花帖》喜好尤甚,曾勾摹临习,百遍不厌。龙友对二王书法的理解和把握深透精到,可谓“千遍兰亭”,“百通圣教”。其对王羲之《丧乱帖》、《二谢帖》诸手札的临写,形完神备,气韵高古。近年来,他又转益多师,从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蔡襄、王铎、董其昌等人的行书中寻求新的养料,在古法中往复逡巡,广收博采,化约笔墨。至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已然打通了中国千年帖学的任督二脉。
龙友书法五体兼能,尤以行、楷为工。他用笔,喜以露锋、侧锋取妍,中锋取势,既有右军、颜鲁公的中正、雄浑,又有米芾的率意、灵动。时而“香象渡河”,时而“风樯阵马”。平缓中有波澜,恣肆中显静穆。因此,他的书法渊源有自,古意盎然。更为可贵的是,他学古而不泥古。尽管他遍临古人法帖,但他并不执著于某家某帖作攻城略地、照单全收式的摹习,而是采取不断往复、循序层累的方式摄取法帖中的养分,古人书法似“弱水三千”,他每次“只取一瓢饮”,涵泳默会,心摹手追,坚持下来,便不期然地形成了自己的面貌。
接下来可以追问的是,与前人相比,龙友超越了谁?换句话说,龙友在书法上做了哪些重要突破?这一问题很难回答。因为,这就像问树杪比树干、树干又比树根高出多少一样。大树枝叶繁盛,得益于树根的滋养,只要生命不死,同样可以“老树逢春更著花”。龙友和当代其他的书家一样,他谁也没有超越,他超越的是自己。事实上,不管我们写得有多么逼似古人,笔墨所呈现的终究还是我们自己。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法也像诗一样没有“达诂”。每一个书法个体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情、气质、境界去读解书法传统,写出自己的情绪感受和人生况味。书法就是一次虚拟的旅行,是一种充满了创造可能性的“审美生活”。所以,当代书法不应盲目嫁接或移植,而要以古为新,让书法这株千年老树葳蕤生光,春机无限。
三 文化自觉与精神养护
当代书法的“展览-观看”模式大大激发了书写者的“作品意识”,同《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帖》等兴来之作相比,今人从事书法活动的目的性更强,往往殚思竭虑,苦心经营。吊诡的是,如此煞费介事地制作,竟然造就不了一件可以传之后世的经典作品。也就是说,当代书法只具备“作品意识”,但缺乏“经典意识”。这与当代书法过于重视技术审美而忽视文化内涵是不无关系的。各类展赛造就了一批批获奖专业户,但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大家却一直缺席。
与许多同龄人不一样,龙友始终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看得较淡,因为他的目标远不止于写好字,他对书法及书法家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定位。在他看来,独特的风格是书法家终其一生的追求,但风格不是来自技艺本身,而需要文化的滋养与精神的养护。那么,文化何以影响书法并最终成就书法家呢?经过长时间的探索、试验和争论,当代书法界基本确证并捍卫了汉字与书法的一体性关系。作为思想意义的载体,汉字及其编织的文本是书法“作品”得以成形的重要因素。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世界有此在(人)的参与,它给出意义;大地即自然涌现的一切物性因素,它逃避命名和解释,因而没有意义。就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而言,一定同时具备“大地”和“世界”。就书法来说,点画、线条、墨色等物性因素属于大地,而书写的文字内容则属于“世界”。文字从两个方面对书法艺术产生深刻影响:一是文字的识读对于线条审美表现力的增益之功。对一件作品书写优劣高下的判断,是建立在对该文字的原始构成(造字)以及对前代书家关于该字审美造型的种种丰富性的记忆基础之上的,唯有具备了关于该字的文字学的、审美的诸多“前理解”,这种甄别才能真正展开,才能在一个差异化的视阈中厘清、评骘对象的创新和独特之处。二是文字内容以及背后的文化背景对于作品意蕴的构成作用。前者涉及文化的历史“积淀”问题,后者关联到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兰亭序》能居天下第一行书,不仅仅因为用笔精到,更因为右军乘兴写下的,原本就是一篇关乎人事天道的哲学美文。同理,没有安史之乱以及颜氏家族戮力平乱,就无法成就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稿》。
龙友对书法也有着鲜明的“作品意识”,但他与时下一味“尚式”的作法不同,往往更着意于作品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龙友喜欢读书,历代前贤诗文佳构、书论画论、书札随笔等,均有所涉。待读到要妙圆到处,悠然心会,击节赞赏。遂欣然命笔,自由挥洒。在我看来,龙友的书法很注重文字内容与笔墨形式之间的融会契合。比如他写陶渊明的诗作,喜用方寸大小的楷书结构全篇,用笔清丽遒劲,结字秀中藏拙,胸次落落,淡乎其志,与陶诗的整体品格与风神颇为相合。由于自己对古人的诗文已有所领会,甚或甘之如饴,这种交织着个体的思考、情感与体验的“前理解”必然会进入到下一步的笔墨实践过程中,形成既有文化积淀又有个人情味的独特“审美形式”。在2013年荣宝斋展览的书法集中,龙友选录了钟繇、左思、陶渊明、王羲之、颜延年、王湾、高适、韦应物、钱考功(钱起)、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许顗、陆游、周紫芝、周必大、葛立方、蒋正子、吾丘衍、徐渭、谢榛、王铎、赵翼、程瑶田、钱谦益、华喦、吴骞、顾文彬、黄丕烈、胡璧城、刘世南等三十余人的诗作文章,涉及三国、晋、唐、宋、元、明、清、民国乃至当代的诗人、书家、画家、理学家、藏书家、学者,内容丰赡,形式多样,包含诗作、诗话、书论、题跋、随笔、书札等。这种原发于读书与学问的书法创作显然不同于各类展赛中的作品,多数书法形式虽撩人心目,却与作品的意蕴境界甚为隔膜,而龙友的书法则显示了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创作倾向,对于当下书法整体生态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这些书法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识见广远、学博积厚的文化型书法家。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龙友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龙友,中国书协会员,南昌市书协副主席)
(原载《赣商艺术鉴藏》2014年第2期)
另附龙友约写的书法网站评骘小言:
学书须“眼高手低”。惟“眼高”,方可取法乎上,直指黄龙。然临池之功尤不可疏,须寒暑不辍,是为“手低”。镜堂龙友,灵根夙植,慧性自开,兼之名师亲授,早窥法书堂奥,故年未而立,名扬宇内。观其书法,于二王用功尤勤,展卷可见魏晋韵致;又旁涉唐、宋、明诸家,博观约取,会通今意,自成笔墨。工行,擅真、篆诸体。其用笔多效古人楷则,流转自如,真力弥漫,龙骧豹变。常言谓:其苗华者,其根必实。龙友工书善画,晓律吕,通文墨,且性情简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故作书务去匠意,诣超笔墨之表,味取咸酸之外。观其墨迹,或如高士临危,美人向晚,情溢书表;又似清风幽谷,明月海上,风寄八荒。
老子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倘其遍涉经史,苦绎艺谛,青灯黄卷,不移皓首之心;放浪形骸,宁绝望尘之念。俟其万流归东,浩渺渊深;百年根基,一朝养成。志在经天纬地,意必吞吐古今。然后作书,书终归小道矣。如此,西江书学文脉之赓续,其在此君耶?
詹冬华
二零一一年九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