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节 为求是之名--《当代学术史研究》读后

  接触到“当代学术史”这样的称谓,产生的感想比较多。首先,“当代”可否成为“史”?假如可以成为“史”,它与近代史、古代史是否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其次,随着现代学科建制的确立,各个学科都形成了各自的学科史,如文学史、哲学史等等。再在前面加上“当代”的限定词,也就成了某某学科的当代史,比如中国当代文学史等。由此而来的问题是,“当代学术史”与“当代学科史”的关系如何?当代学术史的对象到底是什么?再次,怎样理解这里的“史”?是按照时间序列原原本本地实录当代学术的点点滴滴?还是对当代学术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评,进而总结归纳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即是说,当代学术史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意义究竟表现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我拜读了余三定教授最近主编出版的大作《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版,67万字)以及相关的文章,使我对这些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余三定教授在当代学术史领域可谓研治有年,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就以《云梦学刊》为学术平台,展开了对当代学者的个案研究,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98年出版的专著《学术的自觉与学者的自立:当代学者研究》更是自觉地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高屋建瓴式地概括了新时期以来二十年的学术历变轨迹。2005年推出的专著《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从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历程回溯到学术规范问题的讨论,从学术理论阵地的研究到学术书评、学人研究,无不显示了余三定教授在该领域的辛勤劳动和累累硕果。在这期间,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云梦学刊》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办会,就当代学术史问题进行了多维度多层面的讨论交流,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近出版的《当代学术史研究》一书是余三定教授主编的关于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它标志着中国学术界已经开始自觉地对当代学术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了。这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就是从《云梦学刊》的特色栏目“当代学术史研究”所发表的论文中精选出来的。该书没有对当代中国学术进行通史性的概述,而是以问题为中心,对1949年以来出现的中国学术领域的重大问题和现象进行系统的探讨分析,在占有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力图对当代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借此探索学术研究的内在规律,为中国学术的演进提供某种具有前瞻性的方法指引和价值导向。以下结合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从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历史意识、问题意识、个案研究、学术批评等几个方面谈谈个人读后的感想。

  一

  当代学术史的时间跨度不算太长,按照一般的划分,当代是指从1949年到现在这段时间,到2009年,中国当代学术正好走过了一个甲子。如果一个国家民族的整体学术也有年龄的话,我们现在对它进行回顾总结自然是非常必要的。既然是学术史研究,那就必须具备“史”的意识。何为“学术史”?是不是把所有的学术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下来就是学术史?学术史研究的着眼点在那里?显然,任何事情要成为“史”的对象,都必须经过时间的沉淀。事情正在处于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还没有办法对其进行最后定论。只有等到尘埃落定,再进行冷静客观的审视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所谓“盖棺定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并不是说当代学术研究不可以写史,关键是看研究者的“眼光”、“尺度”和“评价的立场”。当代人写当代史,感受真切,但不好把握分寸,评价标准把握不好,写史要求非常严肃,评价定位不能出现大的偏差。但笔者认为,写当代学术史最大的困难还不在于时间距离太短,而在于对于学术问题的辨识功夫。因为,学术史要呈现的是问题的演变轨迹,是相互勾连起来的问题链条。所以,学术史研究者首先要具备的是“挤水”的功夫,只有把当代学术事件中的水分挤掉,才有可能弄清楚问题的真伪,在这个前提下,再来考察问题之间的关联。看看问题在每一个阶段到底走到哪里了,方向是否发生了变化,该阶段采取了什么办法去应对,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如果某一个阶段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重复前人的结论,那这一段就没有必要入“史”了。因为,这段时间对于学术问题的突破推进而言是没有意义的。治学术史者应该用“快叙”的方法将其带过,哪怕这段时间确实很长。许明举例说,若在网上查询“先进文化”这一主题词,相关文章达116万篇之多。可见,当代学术研究重复生产太多,导致学术泡沫化。

  二

  如此说来,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历史意识与问题意识密不可分。学术史要打开的,其实就是问题的萌生、演进、归结的全过程,是问题的历史。尽管这两者不是一回事,但可以说,没有问题史就没有学术史。在进行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时候,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时间距离过短的原因,写通史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以问题为中心,追溯问题演变的全过程,就成了当代学术史研究的突破口。以问题为中心,是为了突出当代学术研究的闪光点,避免那些独特的发现被所谓的通史“淹没”和“稀释”。只有先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入手,把这些问题弄得比较清楚了,才有可能在将来写出比较成熟的学术通史。2004年5月,《云梦学刊》邀请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主编、媒体等,在岳阳举办了“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讨会”,发表了《岳阳宣言--遵守学术规范、推动学术发展》的宣言。2005年6月,《云梦学刊》主办的“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了“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的目标,并就相关的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云梦学刊》几乎每年都选择一个问题进行专题探讨,余三定教授也先后围绕当代学术发展的重要问题写过一些专题论文,如关于新时期学术规范的讨论、关于新时期学术评价的问题以及新时期学术腐败问题等等。《当代学术史研究》这本著作选取的就是中国当代学术发展历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对其进行全面而集中的讨论和探索。

  该著主要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括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学术与学术史通论。对学术和学术史的概念、学术研究的方法等一般性的问题进行学理性探讨。二、当代重要学术现象扫描。主要包括学术规范问题、重要学术刊物运作机制问题、学者知识分子的学术定位问题等等。三、当代学者个案研究。收录了有关当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学者个案评述研究的文章,涉及的主要人物有:郭沫若、陈寅恪、齐思和、胡绳、杨晦、周扬、唐湜、何光岳、胡经之、王先霈、洪子诚、吴福辉、王元骧、汪晖、许明等。四、学术批评。主要就中国当代学术界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而且还分析了当代学术不端现象产生的原因,探索了纠错补漏的方法和措施。下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主要就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栏目设置、发展的空间和方向、期刊的国际化、评价机制等方面展开了探讨。二、“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这是该书的重头戏,收录了陈平原、程郁缀、余三定、许明、贺卫方、欧阳哲生、张文定、刘曙光等18位当代学者撰写的专题论文,内容涵盖“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面临的困难,应对的策略和方法等诸多方面。三、“当代学术史研究”论坛。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术史与思想史、学科史的关系,当代学术史的问题意识,学术规范和评价机制对于学术史的意义等等。四、“当代高等教育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主要围绕当代高等教育中所出现的学术研究不规范、学术精神失落、科研考核量化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此外,还就高校期刊的改革与当代学术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探索。全书67万余字,收录了67位学者的专题文章,内容全面,资料丰富,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代学者对学术史研究的集中思考。可以说,就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而言,如此多的知名学者集体亮相,集中就这一问题做深入全面的反思和探索,这在新时期以来的当代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头一次。先不论本书的学术价值如何,至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就功不可没。

  从本书的内容来看,基本上都是当代学术史上所出现的重要问题,比如学术腐败问题,学术与思想的关系问题,学术规范的机制问题,高等教育与学术发展问题等等。从学者讨论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反映了目前学界对这些问题认识和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从这些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学者对当前学术状况的忧虑和反思,不难发现他们所坚守的道德操守和学术良知。读到这样的文字,再一次唤醒了我们对当下学术状况的关切。新世纪中国学术究竟循着怎样的路径走下去,我想,答案很可能就藏在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每一个问题背后。由此,该著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也是非常突出的。

  三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当代学者个案研究。事实上,《云梦学刊》和主编余三定教授都是从当代学者个案研究开始进入当代学术史研究的,余三定教授积十余年之功,对当代学术史上广有影响的学者进行了个案研究,主要有叶朗、陈鼓应、万俊人、刘纲纪、陈平原、王富仁、王先霈、易竹贤、李元洛、罗成琰、胡绳、郑欣淼、董京泉、许诺、邓晓芒等,内容涉及哲学、美学、文学、法学等多个人文学科。学术史研究离不开具体的学科史和问题史,而学科和问题最后又会落实到具体的学者个体,如果把这些相关的学者的学术成就考察清楚了,这个学科和相关的重要问题也就很明朗了。比如王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冯友兰对于中国现代哲学学科,朱光潜、宗白华、蔡仪、李泽厚等对于中国现代美学学科,这些人都有开创这一学科的筚路蓝缕之功。他们就好比是架起整座桥的一个个桥墩,把握了这些学术基本点,学术的脉络就清楚了。当代学术史的研究也应如是。余三定在谈到其做个案研究的体会时说:首先必须把学者放在时代和社会的大环境下来考察。其次,要把学者的为人与为学,即他的人生境界与治学成就结合起来。因为学术不是冰冷的概念逻辑,不是僵硬的技术知识。学问中有人生,有情味,有境界。最后,对一个学者作出评价时,不能就事论事,就人论人,而要将其放在当代学术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下加以考察和观照。本书所收录的个案研究文章大都采取“学案体”的传统研究范式进行,即按照“知人论世”的原则,考察时代社会背景,介绍人物生平,梳理概括其学术思想,对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作出具体评价。

  比如,章辉在其专题论文--《张玉能教授的实践美学发展观刍议》中谈到了张玉能教授如何坚守并发展实践美学的学术立场与主张。文章首先将其放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美学的学术语境中,指出一批中青年学者借助西方现代美学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提出了颠覆性的批评,进而纷纷转向超越美学、生命美学、生存美学等后实践美学。实践美学论者面临着许多问题:实践美学是否失去了生命力?它怎样回应西方现代美学的挑战以及后实践美学的批评?如何阐释实践美学的现代性?这些问题关涉到中国现代美学的整体走向,关系到美学理论的建设和美学学科的转型。张玉能教授逆流而上,对实践美学作出了现代性的阐释和建构。接下来,文章从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实践概念的现代性阐发、美学基本问题的重新审视这三个方面考察了张玉能的实践美学观。最后,文章总结了张玉能的理论贡献:一是反对旧唯物主义和各种唯心主义本体论,坚持了实践哲学在美学研究中的地位;二是在坚持实践本体论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阐发了实践的现代内涵;三是把美与人的自由创造和理想生存联系起来,丰富了美的人文内涵。这样的定位,建立在对张玉能美学理论思考建构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同时还将其放在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的关捩点上加以考察,应该说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更值得指出的是,文章并没有将对象作溢美化处理,他还对张玉能的美学探索提出了商榷性的反思:人类理性的缺陷已经开始暴露,过多强调实践(理性)与美的关系是否恰当?在伦理失范、道德滑坡的当下,审美活动怎样发挥其批判社会异化的功能?又怎样维护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这些质疑,不是没有道理的。不难发现,这样的个案研究是带着问题去进行的,同时也是带着“史”的意识去展开的。既有对整体社会时代背景的介绍,也有对学术史问题史的清理,最后还有对问题和对象的前瞻性探索。

  四

  在中国学术史上,似乎没有哪一个时期会像今天这样如此重视学术规范。然而吊诡的是,似乎也没有哪一个时期会像今天这样出现如此严重的学术腐败问题。这两者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学术规范的制定就是为了有效防止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但另一方面,冰冷的学术规范也有可能成为高明的学术腐败的最好掩体,表面规规矩矩的学术形式背后掩藏的可能是思想的平庸、观点的重复、知识生产的粗制滥造,甚至是伪造数据、作伪注、剽窃、拼凑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没有严谨科学的学术规范和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知识生产就成了大可存疑的事情。因此,制定严格科学的学术规范,揭露和批判学术腐败行为,重建学术道德,完善学术成果考评机制,就成了当代学术史研究中的题中之意。

  《当代学术史研究》不仅专设一块讨论学术批评问题,还在全书的其他多个地方涉及学术规范以及学术腐败的问题。该书收录了陈明芳的专题文章--《令人忧虑的抄袭剽窃现象--从拙著〈中国悬棺葬〉的遭遇谈起》,读后让人触目惊心,中国学术界的混乱和无序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个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点可能至关重要,那就是存在于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量化管理与评价机制。看一个教师或者学者是否有水平,就看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在著名出版社出了多少本书,看他拿了多少项国家课题,获得了多少项成果奖励。而且更要命的是,所有的生存要道都打这里通过,评职称、评奖、年终考核、评导师资格甚至提干,没有“成果”是不行的。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是一条必须穿越的生命线,那就自然有办法打通。有的人从不做事,却坐收文字之利,直接署名;有的人与他人合作,一人出力,一人出钱,名利均分;还有的人搭乘别人的车子(在别人的著作或者课题中附署自己的名字,但不分担任何事情),自己不过问也无法过问,结果却比开车的人还早到(比如更早上职称)。这是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学术腐败”?

  杨玉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方,他说现在中国是“全民搞学术”,有点类似于1958年的全民大炼钢。从幼儿园老师到著名大学教授,每个人都要搞所谓的科研,没有成果出来,就没有办法晋升职称、职务,更不要说出名了。于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炉灶,大量炮制所谓的论文著作,结果出来的大部分都是学术垃圾,就像当年炼出的废钢一样。这样的现象不可不察。新时期以来,中国要求创新的呼声不绝于耳,几乎所有的领域所有的人都在时时创新。但是,当这个领域被无数所谓的“创新”充斥填满之后,“创新”也就走向了它的反面。要么是低水平的重复,要么就是以变异代替创新,学术领域也不例外。比如,做一篇学位论文必须交代论文的创新之处,研究一个课题也要说明自己的创新点。这种要求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当越来越多的“研究大军”涌入到学术领域之后,学术空间被挤占得所剩无几,这时候大家都来谈自己的创新就有点标榜之嫌了。而少数人真正的创新却被淹没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也就需要越来越多的学术批评者对这些现象行为加以甄别和评判,去伪存真,坚守学术的阵地。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余三定教授主编这本大著的良苦用心。无论是对当代学术现象、学科发展和学术争鸣的宏观扫描,还是对当代知名学者的个案研究;无论是对学术成就的热情褒扬或对学术腐败行为的揭露与批判,还是对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的思考和践行,都显示了当代众多学者对学术立场的热情坚守和对学术良知的真诚呼唤。用余三定教授自己的话来说,开展当代学术史研究,是为了“推进学术不断前进、健康发展”,“学术应该总结自身,学者应该回瞻自我”。有人将学术史研究比作是“秋收”,“在尽力颗粒归仓的同时,又要为来年春种精选良种”。而笔者更愿意将这项工作看成是学术资产的一次“大盘点”,总结成果,盘活资产,辨识问题,寻找契机。中国当代学术的整体状况是良少莠多,真少伪多,原创少重复多。因此,学术界亟待一批具有中国经验、带有原创思想的学者出现,亟待一批不可复制的带有中国文化指纹的学术成果出现。而发现和培育这样的学者就需要一块干净而丰饶的文化土壤和学术空间,学术史研究就是为提供这样的土壤和空间做最基础性的准备和服务工作。

  由此,学术史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求名”,也不是为了“求利”,而是为了“求是”。“求是”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对以前的学术成果进行客观切实的总结评判,包括对学者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定位;二是对一切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进行“除恶务尽”式的批判,肃清学术不良风气,还学术界一片净土;三是对学术发展的内外部规律进行分析探索,为学术自身的发展不断提供理论生长点。余三定教授主编的《当代学术史研究》就是在“求是”的名义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和显著的现实意义。

  (原载《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有删节)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