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字叔蕴、叔言,号雪堂,又称永丰乡人、仇亭老民,晚年号贞松老人。清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二十八日生于江苏淮安,原籍浙江上虞。
上虞罗氏是一个大族,据说其先世居河南阌乡,即今灵宝故县。北宋末南迁至今浙江慈溪,南宋时再迁上虞永丰乡,即今小越镇。世代务农。其上虞本支在科举时代,仅八世出一贡生,十一世出一举人,做官最高不过七品知县。
罗振玉的曾祖名敦贤,号希斋,是迁上虞后的第十九代。兄弟五人,生齿繁衍,其本人又是庶出,在祖产难以维持大家庭生计的情况下,出外谋生。先至扬州投靠亲戚芜湖缪镕,经缪氏介绍先后做过盐司、河督的幕客。晚年定居江苏淮安清河县(今淮阴县),用做数十年“绍兴师爷”的俸入,经营商业获得成功,过世时留下了六十万金的家产。
罗振玉祖父名鹤翔,号翼云,排行第三。青少年时随父寄食缪家,缪镕很欣赏其才干,先留佐家政,后又代捐江苏候补布政司理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以防海有劳,保知州衔。冬,任淮安军捕通判。次年,以催漕获盗有功,保知州。以后历任泰兴、赣榆、高淳、江宁知县及高邮州知州。据《上虞罗氏枝分谱》所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做泰兴知县时,由于庄稼欠收,四乡妇女不得不入城为佣,因而出现一批弃婴,他尽力收养署中,雇乳母哺育,邑人很受感动,后来集资办了育婴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做高淳知县时,遇水灾,他积极组织捐廉赈贷,安排百姓生活,邻县多有逃荒者,独高淳无人迁徙境外。咸丰三年(1853年)做高邮知州,当地城乡妇女喜欢盛妆观赛、入庙烧香,每每生出事端,他认为影响治安的是民风侈糜,因此严令禁止妇女出门游观,使绅耆劝导,仍不听者治罪,据说后来积习有所改变。他做官以干练著称,四十三岁卒于任上。继室方氏年轻居孀,带着幼子回清江奉养翁姑。次年,大家族瓦解。族人与孤儿寡妇争产,方氏夫人慨然放弃,携子女迁居山阳县(今江苏淮安)。
罗振玉父亲名树勋,号尧钦,是长子,继承了淮安家产。先经营典当业,由于经营不善,负债累累不敢家居,借早年捐过候补县丞,得以委任之机一直在外。任过江宁县丞、海州州判、徐州经历、清河县丞。叔父树棠则在同治六年(1867年)任过浙江遂昌教谕(掌出纳文牍的小吏)等职。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里,曾以知情人的身份说罗氏出身累代书商之家。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其实是从罗振玉这一代其家中才开始有书的,他在回忆录《集蓼编》中说道,青年时代:
予家无藏书,淮安亦无书肆,每学使案试,则江南书坊多列肆试院前,予力不能购,时时就肆中阅之。平日则就人借书,阅后还之,日必挟册出入。
记所借者有姊夫何益三、友人丹徒刘谓清(刘鹗之兄)、周至路山夫、清河王寿、山阳邱于蕃、吴县蒋伯斧等。若果为书商世家,青年时代读书就不会如此艰难了。所以罗振玉是出身在一个重视读书的耕读之家,而且祖母和母亲都来自书香门第。人们常说,一个民族女性的素质与教养,对整个民族的前途至关重要,当我们回顾罗振玉生平时,再次感受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