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三节 量智求知

  熊十力推重性智,使他的思想体系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但他作为“五四”运动后涌现出来的现代思想家,又不能不对现代认识论作出回应,不能不对科学知识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作出哲学上的解释。为此,他在高扬性智的同时,又提出同他的思想体系相一致的量智学说。他认为量智与性智是两种不能混同的认识:前者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后者是证会本体的主要手段。用《老子》中的活来说,前者叫“为学日益”,后者叫“为道日损”。

  熊十力指出,如果说性智是发自“本心”的话,那么,量智是发自习心的认识能力。他说:“习心亦云量智,此心虽依本心的力用故有,而不即是本心,毕竟自成为一种东西。”又说:“量智,是思量和推度,或明辨事物之理则,及于所行所历,简择得失等等的作用故。故说名量智,亦名理智。此智,元是性智的发用,而卒别于性智者,因为性智作用,依官能而发现,即官能得假之以自用。易言之,官能可假性智作用以成为官能之作用,迷以逐物,而妄见有外,由此成习。”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熊十力所说的量智,乃是指广义的理性认识,包括感觉经验和概念思维在内。量智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它是从性智中异化出来的认识能力,与性智又有很大区别;性智以本心为“形上主体”,量智以习心为“知性主体”。习心虽从本心分化出来,但毕竟与本心对立。第二,它以感觉器为认识的生理机制,靠眼、耳、鼻、舌、身从外界获取信息。第三,它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缘一切日常经验而发展”,由量智获得知识是一种渐进的积累过程。第四,它以主体与客体的划分为前提,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习心亦即“知性主体”在同物质世界交往过程中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浅入深不断增加知识的总量。

  熊十力强调,量智同性智是两种不同的认识功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如果把量智误用到本该是使用性智的范围之中,将产生不堪的后果。在本体论领域中,如果说由性智获得的是“真见”的话,那么,由量智获得的则是“妄见”。其所以“妄”,就在于量智确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从而背离“本心”本体。这是熊十力所不能容许的。他说:“极虚妄分别之能事,外驰而不反,是则谓之量智。故量智者,虽原本性智,而终自成为一种势用,迥异其本。”据熊十力分析,在本体论问题上拘泥于量智的思考方式很可能导致唯物主义宇宙观。“量智是缘一切日常经验而发展,其行相是外驰,即妄现有一切物。”照熊十力看来,一切外在事物都是“诈现的迹象”;量智以虚幻不实的“迹象”为认识对象,自然得不到真理性的认识。他说:“量智唯不易得真解故,恒妄计有外在世界,攀援构画。从此。常与真的自己分离,并常障蔽了真的自己。”他认为真理即是“本心”本体;由量智非但不能获得真理,反而“障蔽”了真理。所以,他常常称量智为“妄见”、“倒见”。他对量智的贬抑和限制,显然是为了维护他的唯心主义本体论系统。

  熊十力在本体论意义上否定量智的真理价值,但并不否认它在实际生活中的知识价值。他认为,在常识的范围内,人们由量智可以认识物质世界中诸事物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从而获得有用的知识。正因为如此,量智可以成为“科学所凭借的工具”。他说:“科学所凭借以发展的工具,便是理智。这个理智,只从日常经验里面历练出来,所以把一切物事看作是离我的心而独立存在的、非是依于吾心之认识他而始存在的。因此,理智只是向外去看,而认为有客观独存的物事。科学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他的根本意义总是如此的。”

  熊十力把科学限制在日常经验的范围里,认为科学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但他毕竟在唯心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科学的价值,比那些鄙视科学的东方文化派的狭隘目光要开明得多。他对科学的看法,有点像西方哲学史上的“二重真理论”。他认为哲学所认识的是关于本体的真理,而科学所认识的是关于现象界的知识。他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看法,一方面,是由他的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他对科学缺乏深入的了解有关。他不懂科学是人们由现象深入本质的可靠途径。

  熊十力还探讨了“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从东方哲学的立场对康德曾讨论过的“先验综合命题何以可能”的问题作出回应,表现出现代思想家的哲学识度。他指出,要想获得科学知识,必须借助于关于物质世界的哲学范畴。例如,时空范畴使认识对象客观化、确定化,于是“科学知识于此始有可能”。因果范畴反映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乃“为科学知识所待以成立之重要条件。因为科学解释事物,只是甄明一切事物的因果法则故”。由此看来,如何看待范畴的认识功能便成为解释“科学知识何以可能”的关键。熊十力对于范畴的认识功能作如是观:

  范畴本兼属主客。在客观方面,名为范畴,在主观方面,亦名为裁制(亦之为言,意显在主观方面非不名范畴也)。所以者何?物上具有种种轨范和形式或法则,是名范畴。此其属客观方面者也。心缘物时(缘者,攀援及思虑等义),物之轨则,顿现于心。而心即立时予以制造,是名裁制。此裁制,即物上范畴经过心思的营造而出之者也。心之摄取物上范畴,并非如照相器之摄影而已。故范畴不唯属物或客观,而亦属心或主观。但在主观方面,范畴乃成为活活的、有用的、并且变为离事物而独立的东西。可以把感识中未经分别的事物呼唤出来,使之客观化,而予以控制。此知识所由可能。

  熊十力的意思概括起来有三层:(1)范畴是事物所具有的“种种轨范和形式或法则”,这是它的客观方面;(2)当主客观相互作用时,客观的范畴“顿现于心”成为“离事物而独立”的认识形式;(3)就认识过程说,主观的范畴“裁制”、“呼唤”、“感识中未经分别的事物”。从第一点来看,他承认了范畴的客观性,突破了康德的主观主义范畴论,表现出一定的唯物主义倾向。但他没有把这种倾向发展下去。在第二点,他对客观范畴向主观认识形式的转化作了直觉主义(“顿现于心”)的解释,并把主观认识形式夸大为“离事物而独立”的东西,这就转向唯心主义了。而第三点,他把认识过程解释为主观认识形式囊括认识对象,又蹈入康德“人为自然界立法”主观主义路数。熊十力关于“范畴兼主客”的提法,承认范畴有客观性的一面,力图从主、客观的联结上理解范畴的认识功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他没有把主、客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他时而夸大这个侧面,时而夸大那个侧面,始终没有搞清楚:范畴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范畴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主、客两方面在认识过程中有机地统一起来。

  综观熊十力的“量智求知”说,虽提出一些合理的见解,但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出于维护唯心主义体系的需要,他不得不对量智加上种种限制,表现出明显的非理性主义倾向。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