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性智证体

  熊十力作为一位东方传统型的哲学家,他没有走西方近代以来经过认识论方面建立本体论的路子。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认识论从属于本体论。他没有受自康德以来感性、知性、理性这种认识框架的限制,认为人在这些能力之外,还有一种更神妙的认识能力,佛教称之为“无上分别智”,孔子称之为“默识”,宋儒称之为“德性之知”,熊十力则把它叫作“性智”。性智是人先天具有的认识本体的能力,他给性智下的定义是:“性智者,人初出母胎,堕地一号,隐然呈露其乍接宇宙万象之灵感。此一灵感,决非从无生有,足征人性本来潜备无穷无尽德用,是大宝藏,是一切明解的源泉,即依此明解之源,说名性智。”熊十力认为,人作为宇宙万有中的一物,也是本体的显现者。因人的神经系统特别发达,因而为万物之长。人能明觉到自己是本体的显现者,而其他物却做不到这一点。人明觉自己是本体的显现者,其实也就是本体的自我发现。所以,人所具有的发现本体的性智是与生俱来的,不受后天经验的影响,没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发展过程。

  熊十力认为“性智”是发自本心的认识能力。他说:“本心亦云性智,是吾人与万物所同具之本性。所谓真净圆觉,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在熊十力哲学体系中,本心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和对象。性智就是本心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在这里,没有通常认识论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分。“性智者,即是真的自己底觉悟。此中真的自己一词,即谓本体……申言之,这个觉悟就是真的自己。离了这个觉悟,更无所谓真的自己。此具足圆满的明净的觉悟的真的自己,本来是独立无匹的。以故,这种觉悟虽不离感官经验,要是不滞于感官经验而恒自在离系的。”

  从熊十力的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他所说的“性智”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性智“不滞感官经验”,也就是说,它是超验的能力;第二,性智是主体自我同一,超越主、客的对立;第三,性智没有过程可言,是对“本心”的“觉悟”、体验和发现。由此可见,他所说的“性智”同柏格森所说的“直觉”意思大体一致。柏格森说:“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的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熊十力关于性智的某些细节与柏格森的直觉有区别,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在寻找一种非理性的认知能力,都属于直觉主义类型的认识论学说。

  熊十力提出性智说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他的唯心主义本体寻找认识论根据。他说得直言不讳:“因为我人的生命,与宇宙的大生命原来不二。所以,我们凭着性智的自明自识才能实证本体,才自信真理不待外求,才自觉生活有无穷无尽的宝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性智说同他的本体论是息息相通的:他从本体论引申出性智论;又以性智说“实证”本体论。他特别强调,由性智得到的不是关于物质世界的科学知识,而是对本体的哲学领悟。这是因为,“本体不是离我的心而外在的”,不是理智所行的境界,所以,唯有性智才能实证本体。

  熊十力指出,性智也就是唯识宗常说的“瑜珈现量”,这是有别于现量(感觉)、比量(理智)的透悟本体的能力。对于“性智实证本体”的情形,熊十力作了这样的描述:

  吾人唯于性智内证时(内自证知曰内证。禅家云,自己认识自己),大明洞彻,外缘不起(神明内敛时不缘虑外物故),琼然无对(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故无对),默然自了,是谓证量。吾人须有证量之境,方可于小体而识大体(小体犹言小己,大体谓宇宙本体,二词并见《孟子》,今借用之),于相对而悟绝对,于有限而入无限,是可即人即天也(天者,本体之称,非神帝)。

  “性智实证本体”与其说是“认识”,毋宁说是“认同”。在熊十力的哲学语汇中,体认、证会、证量、瑜珈现量、默识和性智都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无能所,无内外,唯是真体现前,默然自识”的认同本体的认识活动。这是一种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排斥理智的认识活动,“难为不知者说”。

  根据性智说,熊十力发挥了孔子“求仁”、孟子“求放心”、王阳明“致良知”等观点。他说:“孔子平生之学,不外反求本心,洞识仁体。尽己性而尽物性,本无内外可分也”,“若识自本心,便须持循而勿失之。孟子所云收放心是也”。“后儒如王阳明,以致良知为学,亦与孔子言仁相类。夫良知即本心,凡为阳明之学者,皆知之。”熊十力的性智说同儒家的“反求诸己”、“内自省”、“内自讼”等主张向内修养心性的主张是一致的。照熊十力看来,通过性智向内搜索,既可以把握宇宙的形而上学,又可以把握道德的形而上学,这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他把认识论同伦理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性智说承接上儒家的学脉。他指出,注重性智内证不仅是儒家的思想,而且也是中国古代哲人的共识。“颜子、蒙庄、僧肇、辅嗣、明道、象山、阳明诸先生,虽所造有浅深,要同一路向也。”他表示将步先哲的后尘,沿着这一路向继续走下去。

  同中国古代哲学家不同,熊十力有时也赋予性智以一般的认识论意义。他指出,对于科学发现来说,性智是一切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一切学术上之重大创见,皆自天机乍动而来。天机,即是一点明几,骤然开发,一方面提供许多有用无用的材料,它才忽然开发出来。”这种突然的发现是一种非逻辑的跳跃,可遇而不可求。科学家提出的种种假设,皆源于此。“凡为格物之学者,不得不用纯客观的方法,然当其解决重大问题时,必先之以假设。作假设时,却只靠内心天然的明几,当下有所启示,而受得住考测。这时,自是一个浑沦的模样。向下,却要实测分析种种方法,博求明证,方可以假设成为定案。所以,纯客观的方法在假设以后特别需要,而假设造端时,确是内心一点明几用事。”熊十力充分估计到性智直觉在学术研究、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意义,并且指出性智直觉与“实测、分析”等纯客观的方法相互补充,并不矛盾,这些看法虽有夸大非理性因素的倾向,但亦包含着合理内容。不过,他在这方面谈得不多,因为他的自然科学知识有限,不可能深入进去。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性智主要是指发现本体的认识途径。

  概括起来,熊十力的性智证体说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性智是一种“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他说:“从来儒者所谓与天合德的境界,就是证会的境界。吾人达到与天合一,则造化无穷的蕴奥,皆可反躬自喻于寂寞无形,炯然独明之地。”他认为性智也就是中国古代哲人向往的“上下与天地同流”、“民胞物与”、“仁者与万物同体”的境界。在此境界中,人与天合而为一,也就是与本体会为一,我心即天心,没有彼此之分。这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是真、善、美统一的境界。从真的意义上说,把握了本体便是把握了宇宙的真实,不会执着于虚幻的假相;从善的意义上说,把握了道德的形而上学,根除一切邪恶的念头,找到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地;从美的意义上说,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找到仁者不忧的“孔颜乐处”。

  第二,性智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它的特征是:“止息思维,扫除概念,只是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孔子‘默识’即此境界。人生惟于证量中,浑然与天道合一。”性智与逻辑思维不同,它不遵循任何死板的规则,是一种活生生的自我体验,这种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性智是先天具有的能力,同每个人的“根器”深浅有密切关系。根器敏锐的人性智能力就强;根器迟钝的人,性智能力就差。性智能力的提高是每个人自我修养、努力磨炼的结果,并不是通过后天教育就可以灌输的。

  第三,性智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性智直觉具有突发性,似乎在无意间出现的。熊十力经常引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形容性智的思维状态。性智虽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发现,但亦同平时辛苦用功有关。它是在费了许多工夫的前提下,苦思冥想,由某种意外的启示,豁然开朗,对于活生生的本体达到了洞观彻悟,从平常的思维态势升华到前所未有的崭新境界。

  至于性智的方法,熊十力认为是很难说的。“克就实证的意义上说,此是无所谓方法的。实证者何?就是这个本心的自知自识。换句话说,就是他本心自己知道自己。不过,这里所谓知或识的相状很深微,是极不显著的,没有法子来形容他的。”所以,证会的意义向人道不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无法向他人准确地传达。证会、性智的境界正如禅宗所述,寻思路绝,语言道断。熊十力认为禅宗机锋点化的方法可以说是成功地运用性智发明本心,实证本体的范例。“宗门每举公案,使学者凝神去参究。根本处渗透,而后可六通四辟,大小粗粗,其运无乎不在矣。余甚喜宗门此种参究法。”禅宗的公案要求人们从日常的现象观察中“不作寻常想”,剔除“逐物生解”的俗念,单刀直入,透悟本体。不过,禅宗大师的成功之举不是可以机械模仿的,能否进入自证自识的性智境界取决于自我体验、自我发现。在这里没有呆板的程序可以遵循。人们从性智中得到的不是关于事物的知识而是一种神秘的境界。

  熊十力的性智说触及到这样两个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

  其一,如何看待认识过程中主体的作用?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客体,而是积极地、能动地作用于客体。

  认识是在主体与客体的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皮亚杰通过研究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了这一点。他说:“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但这是由于主客体之间的完全没有分化,而不是由于不同种类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熊十力的性智说彰显认识的主体性,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反对机械的反映论,猜测到主、客体的交互作用,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是,他片面地夸大了主体作用,甚至使之脱离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脱离具体的认识过程,以为仅靠主体一方的反证自识就能形成认识功能,这就不能不陷于舛谬。

  其二,如何看待直觉的认识功能?偏激的理性主义者一概否定直觉的认识功能,是不妥当的。熊十力以及近现代中外许多哲学家大倡直觉,对于那些偏激的现代主义者来说有矫正弊端的作用。不能否认,直觉在认识过程中往往起很重要的作用。关于直觉的认识功能问题,目前尚待于深入的研究。人们在使用“直觉”一词时,往往赋予它不同的含义。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1)对认识对象的总体直观;(2)认识过程中的“跳跃”或“飞跃”;(3)认识过程中的非逻辑因素;(4)对本质的顿然领悟;(5)主体的体验方式,等等。许多自然科学家对直觉很重视,常常提到依靠直觉完成了重大的科学发现。爱因斯坦甚至认为,科学的发现“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应当指出的是,自然科学家说的直觉同熊十力等人所说的直觉并不完全是一回事。首先,科学家所说的直觉是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前提的,没有哪个科学家会说他在没有收集大量经验事实、进行艰苦的理论思维之前,就会灵机一动、仅凭直觉完成重大的科学发现。不能否认,直觉往往以简约的形式很快捕捉到某一事物的本质,好像靠灵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但是直觉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归根到底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并且同理论思维密切相关。它同别的认识手段一样,也是主体对认识对象的反映。科学家们大都相信这样的格言:机遇偏爱思维的头脑。熊十力等哲学家所倡言的直觉,往往指的是经验之外的神秘认识能力,以为单凭内心的直觉就能体悟本真,建立起一种哲学本体论。自从康德提出经过认识论而建立本体论的思路以来,曾左右西方哲学界数百年。后来一些哲学家才发现此路不通,他们另辟蹊径,找到了直觉这条路,强调他们的本体论不是建基在感性经验上,也不是建基在理性概念上,而是建基在直觉上。他们把直觉这一认识环节加以夸大,以为找到了证实唯心主义本体论的证据。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走的是这条路,熊十力走的也是这条路。

  科学家们所说的直觉以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这是一种活生生的认识,他们的直觉确实为知识的宝库增加了财富。熊十力等哲学家所说的直觉则以虚构的“本体”为认识对象,无非是要人们在承认直觉的同时接受他们的哲学结论。这是一种醉醺醺的思辨,而他们的哲学则是寄生在知识大树上的一朵不结果的花。我们认为,熊十力注意到直觉的认识功能并没有错,错误在于他把直觉同经验对立起来,对直觉作了神秘主义的解释并作为他建立唯心主义本体论的基础。这一基础实则是靠不住的一片沙滩。

  我们否定直觉主义,并不等于否定直觉。正如我们否定经验主义而不否定经验一样。我们认为,直觉并不神秘。直觉不过是把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的逻辑进程压缩、简化,采取了“跳跃”的思维形式而已。在“跳跃”之前,离不开理性思维进程;“跳跃”之后,必经很快地回到理性思维之中,才能巩固和发展认识成果。我们认为,不应当过高地估计直觉的认识功能。直觉只是认识的辅助形式,而不是主要形式。过分夸大直觉的认识功能,容易把认识神秘化,这不利于深入研究认识论问题。熊十力终生写不出《量论》来,似乎同他囿于直觉主义也不无关系。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