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上古历史和传说的认识,哪怕只在一个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都是文献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协同作战的结果。因此,只有摒却学科和家派的偏见,学术研究才能健康深入地发展。顾颉刚先生是20世纪之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学者,而现在已到了20世纪之末。对于这位本世纪中国重要历史流派的代表人物,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学术遗产的意义,不仅有助于认识他本人,而且对于古史研究的深入开展也有着现实的意义。
所以我们在写这本评传时,努力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以第一手的材料说明先生当初受到的社会教育、师友启发,尽量真实地反映他创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时代背景。
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先生的工作偏重于破坏,而对古史的建设不够。本书努力澄清这种看法,以他深入考辨古史传说的事实,特别是晚年对《尚书大诰》所做的宏大的考证工作,说明他对建设真古史的贡献。
本书利用了先生大量的日记、笔记、书信以及他人众多的评论,旨在更客观地反映他的学格与人格,对他的学术思想作出更恰当的评价。
我们是顾颉刚先生的女儿,与父亲的年龄相差50余岁,这就使得我们以前对他的学问十分隔膜,对他的学术活动十分陌生。在父亲去世之后,我们二人先后参加了他的遗著的整理工作。顾潮翻阅了上千万字的日记、信件、文章,写成《顾颉刚年谱》,顾洪整理编辑了4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可以说,这10余年来,我们对他一生为学术事业献身的精神以及他在研究方面的努力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的素材。感谢钱宏先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逼”着我们集中思考,把许多零碎的认识串联起来,再系统化,写成这本评传。应该说,这本书既是我们对过去一阶段工作的总结,是认识的升华,也是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从今年3月钱宏向我们约稿,到8月初脱稿,前后不到半年时间。以我们的水平和功力,这部“急就章”肯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先生学术思想、成就和局限,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如果这本小书对有志于研究顾颉刚的人们能够起到一点按图索骥的作用,那么,我们愿与你们同行。
感谢刘起釪先生以近80岁的高龄,溽暑之中为我们赶写序言,并帮助我们润色,使这本书更富于文采。
当我们用力思索一个问题时,当我们在电脑前敲击键盘时,常常感觉到汗水顺着头发根往下淌。1994年的夏天令我们终生难忘。
顾潮 顾洪
1994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