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译文
孙子说:按照用兵的原则,军事地理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在敌国浅近纵深作战的地区,叫做轻地。我方得到有利,敌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区,叫做交地。多国相毗邻,先到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行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击我方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全军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上争地就不要勉强强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断绝联络,进入衢地就应该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碰到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主力和小部队无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级之间不能互相联络,士兵分散不能集中,合兵布阵也不整齐。对我有利就打,对我无利就停止行动。试问:敌人兵员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向我发起进攻,那该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最关心爱护的,这样就听从我们的摆布了。用兵之理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在敌国境内进行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越深入敌国腹地,我军军心就越坚固,敌人就不易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地区掠取粮草,部队给养就有了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土气,养精蓄锐。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卒就会宁死不退。士卒既能宁死不退,那么他们怎么会不殊死作战呢!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就不再存在恐惧,一旦无路可走,军心就会牢固。深入敌境军队就不会离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军队就会殊死奋战。因此,不需整饬就能注意戒备,不用强求就能完成任务,无须约束就能亲密团结,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虑,他们至死也不会逃避。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并不是不爱钱财;士卒置生死于度外,也不是不想长寿。当作战命令颁布之时,坐着的士卒泪沾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满面,但把士卒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他们就都会像专诸、曹刿一样的勇敢。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部队自我策应如同“率然”蛇一样。“率然”是常山地方一种蛇,打它的头部,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腰,头尾都来救应。试问:可以使军队像“率然”一样吧?回答是:可以。那吴国人和越国人是互相仇视的,但当他们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风时,他们相互救援,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样。所以,想用缚住马缰、深埋车轮这种显示死战决心的办法来稳定部队,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队能够齐心协力奋勇作战如同一人,关键在于部队管理教育有方。要使强弱不同的士卒都能发挥作用,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上下携手团结如同一人,这是因为客观形势迫使部队不得不这样。
主持军事行动,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深莫测,管理部队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人无法识破真相;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前进,使人无从推测意图。将帅向军队赋予作战任务,要像使其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将帅率领士卒深入诸侯国土,要像弩机发出的箭一样一往无前。对待士卒要能如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又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集结全军,把他们置于险境,这就是统帅军队的要点。九种地形的应变处置,攻防进退的利害得失,全军上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作为将帅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在敌国境内作战的规律是:深入敌境则军心稳固,浅入敌境则军心容易涣散。进入敌境进行作战的称为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做衢地;进入敌境纵深的地区叫做重地;进入敌境浅的地区叫做轻地;背有险阻前有隘路的地区叫围地;无路可走的地区就是死地。因此,在散地,要统一军队意志;在轻地,要使营阵紧密相连;在争地,要迅速出兵抄到敌人的后面;在交地,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就要巩固与列国的结盟;入重地,就要保障军粮供应;在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死战的决心。
所以,士卒的心理状态是: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拼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要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无法得到地利。这些情况,如有一样不了解,都不能成为称王争霸的军队。凡是王霸的军队,进攻大国,能使敌国的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兵威加在敌人头上,能够使敌方的盟国无法配合策应。因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施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不拘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就如同使用一个人一样。向部下布置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意图。只告知利益而不指出危害。将士卒置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军队深陷绝境,然后才能赢得胜利。
所以,指导战争的关键,在于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战略意图,集中兵力攻击敌人一部,千里奔袭,斩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妙用兵,实现克敌制胜的目的。因此,在决定战争方略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符证,不充许敌国使者往来;要在庙堂里再三谋划,作出战略决策。敌人一旦出现间隙,就要迅速乘机而入。首先夺取敌人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约期决战。要灵活机动,因敌情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因此,战争开始之前要像处女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像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兵行“巧”着——千里奔袭靠的是“巧”
在孙子对于作战之中的“因地制宜论”中,谈到根据不同的地形地理,采用不同的战略战术,根据不同的敌人,选取不同的有利于自己的战场。这些都是根据敌人的变化而变化自己的对策。《九地篇》的随机应变观点是从敌变我变来阐述的。在“敌变我变”的同时,还要注意到“我变敌变”,敌人也在密切注视、研究我们。见机行事,灵活多变,变化莫测,出神入化,智高一筹,棋胜一着,要知变善变,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战无不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是极其反对一成不变的机械论观点的。
同时,孙子认为,若想要“千里奔袭”,首先不必要太多人知道自己的战略意图,这样首先能够做到战术上的保密性和隐蔽性,其次可以避免将士在知道即将深入险境之后,军心浮动。当我方已经深入敌人的时候,就要让将士兵们明白,只有并敌一向,团结一致,才能够有机会获胜,才能够杀出一条活路,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退却或者脱离群体,必然死路一条。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为了有安全感和依靠,才会团结到一起,无不以一当十。因此,兵法之中才会有“置之死地而后生,致之亡地而后存”的说法。
五代十国期间,后梁朱温刚刚称帝一个月,就命陕州节度使康怀贞以10万之众会攻潞州。当时,潞州守将为后唐李克用手下大将李嗣昭,他见后梁军来势汹汹,难以争锋,遂凭城固守,避不出战。在坚城面前,康怀贞昼夜狂攻半个月,毫无进展,于是实行围困战略。
转眼到了公元908年正月,双方已经在潞州对峙了大半年,彼此都深感疲惫不堪。就在此时,战局横生变数,后唐主李克用病死。朱温得知此事后,竟怀疑李克用诈死,欲“召军还”。而在后唐内部,李克用之死则引起了极大恐慌。李克用临死前将大权交给儿子李存勖,然而李存勖只有24岁,并不能服众。李克用的弟弟李克宁等遂觊觎王位,暗中谋划。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机之下,李存勖果断应对,他一方面杀叔父李克宁以稳住内部局势,一方面积极筹划解潞州之围。
接着,李克用特意把自己父亲去世、叔父作乱被自己诛杀的消息告诉了后梁使者。后梁朱温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认为潞州已经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不仅喜形于色。然而他却不知道,此时此刻,李存勖以精兵急行军六天,悄然从太原南下奔袭潞州。士兵千里行军,皆作必死决心。
908年五月初一,李存勖所部潜行至潞州城外三垂岗,全军遂潜伏于三垂岗,静待至次日凌晨,而后梁军并未察觉。这时天降大雾,李存勖即亲率大军在浓雾的掩护下直达夹寨。此时,后梁军居然未设岗哨,将士们还未起床,在睡梦中遭到突然攻击,顿时惊慌溃乱,后唐军队无异于“神兵天降”,攻击做到了最大突然性。攻入“夹寨”后,后唐军分兵两路,周德威攻西北角,李嗣源攻东北角,填沟烧寨,擂鼓呐喊而入。后梁兵大败,向南逃跑,大将符道昭的坐马栽倒,被杀。逃失死亡将士以万计,丢弃的物资、粮草、器械堆积如山。历时一年潞州解围战终于落下帷幕。
在上文之中,后唐国主李存勖可以说是善于用兵。首先,他兵行“巧”招,以自己刚刚即皇位、年纪小、下属不服等特点,来麻痹敌人,接着又能够用雷霆手段解决内政争端,并明确地指出,并准确指出“汴人闻我有丧,必谓不能兴师;又以我少年嗣位,未习戎事,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练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愤激之众,击彼骄惰之师,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围定霸,在此一役。”意思即是说,如果趁着敌人麻痹大意,用千里奔袭的手段,凭借我军的士气和解救城中被围困兄弟的心情,一定能够一举击败敌人。其次,他了解士兵的心理。倘若他不救援城中苦苦支撑而不投降的士兵,就必然失去军心,相反,若是他肯下决心冒险去救援,士兵也必然冒死跟随。占据这两点,李存勖充分了解“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可谓巧能成事”的意义,可以说是“胜而后战”。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可谓巧能成事”这句话一样能给我们很大的启迪。“并敌一向”谓有力,“千里杀将”谓有速,“巧能成事”谓有智。行军打仗和平常做事都一样,要同时有力、有速、有智慧才能够成功。因此集体内部需要团结,利益目标要一直;办事效率要高效快速,在内部要形成一定的压力;做事手段要灵活多变,能够多开拓思维。兵法能否善于使用,存乎一心,但是只要敢于尝试,能够积累经验,必然能明白其中奥妙。
不留后路——特殊的激励
在对待自己的士兵时,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激励士兵,提高斗志。“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教育鼓励士兵万众一心,视死如归,众志成城,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孙子主张用兵之理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候,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把士兵置之死地,然后把士兵的求生意志转化为自己的战斗力。
这种思想,向来被古代众多的军事家所重视,楚霸王项羽就曾经留下“破釜沉舟”的传奇,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也有着“背水一战”的例子。
楚汉相争的时候,汉王手下的大将韩信出战属于楚方的赵国。双方在井陉相遇。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的时候,韩信下令停下来宿营。半夜他又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
接着韩信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
天刚蒙蒙亮,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再和赵军激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这时候,汉兵已经退到了河边,再无退路,因此全军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这时候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生擒了赵王歇。
众将向韩信祝贺的时候,趁机向韩信说:“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我等并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啊?”韩信回答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平素没有得到机会训练诸位将士,这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
当然,“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种“险招”,并不符合孙子“胜而后求战”“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作战思想,因此是一种“不得已而用之”的方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关键要看压力的受体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每个人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何况是极限压力。平心而论,没有几个人愿甘居淡泊的,真正能在淡泊中奋发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人除了怨天尤人外并无作为。
因此,适度的压力是动力,对目标的完成起激励作用;过大的压力是包袱,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影响现有水平的发挥。“适度”和“过大”都是相对受体而言,指挥者要根据不同的个体素质、性格、气质、习惯,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压力。因此,指挥者将一支战斗经验丰富、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团队或个体置于死地,必然有必死之心,而后生;反之,就会丧失既有的战斗力,而溃不成军。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应该时时注意给自己一定的压力,以此来激发自己的潜力,但是也要注意适当的休息,来放松自己紧张的神经。现今社会提倡的是“弹簧式”的压力状态。持久而单调的压力不管是大是小都对人无益,只有高低转换的“弹簧式”压力才能够让人不断进步,不断挖掘潜力,不断迎接人生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