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小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甀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
孙子说:在各种不同地形上处置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通过山地,必须依靠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占领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的处置原则。横渡江河,应远离水流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较为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靠水边列阵;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要逗留;如果同敌军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那就必须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而侧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以上四种驻军和作战的原则的好处,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的原因。
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避开阴暗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就有了胜利的保证。在丘陵堤防行军,必须占领它向阳的一面,并把主要侧翼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上游下雨,洪水突至,禁止徒涉,应等待水流稍平缓以后。凡遇到或通过“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几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接近。我们应该远离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靠近它;我们应面向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背靠它。军队两旁遇到有险峻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埋设伏兵和隐伏奸细的地方。
敌人离我很近而安静的,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但挑战不休,是想诱我前进;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方,是因为对它有某种好处。如果有许多树木摇动,一般是敌人隐蔽前来;如果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一般是敌人布下的疑阵;如果群鸟惊飞,一般是下面有伏兵;如果野兽骇奔,一般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高而尖,是敌人战车驶来;尘土低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在拽柴而走;尘土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敌人使者措辞谦卑却又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是准备撤退;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排并列阵的,是企图约期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抵兵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供水兵打水自己先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进兵争夺的,是疲劳的表现;敌人营寨上聚集鸟雀的,下面是空营;敌人夜间惊叫的,是恐慌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的,是敌将没有威严的表现;旌旗摇动不整齐的,是敌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的,是全军疲倦的表现;用粮食喂马,杀马吃肉,收拾起汲水器具,部队不返营房的,是要拼死的穷寇;敌将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的,是表示其已经失去人心;不断犒赏士卒的,是敌军没有办法;不断惩罚部属的,是敌人处境困难;先粗暴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派来使者送礼言好的,是敌人想休兵息战;敌人逞怒同我对阵,但久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谨慎地观察他的企图。
打仗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执行惩罚,那么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如果不执行军纪军法,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使他们思想统一,用军纪军法使他们行动一致,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从来不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贯彻执行的,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从“环境”看出来的“情报”
地形因素是阵地设计的物质条件。设营布阵要依据兵力,同时也是在地形的制约下完成的。所以孙子在《地形篇》中又一次强调:“地形者,兵之助也。”
孙子根据历史上各类战争的现象,模型化地提出了多种相敌术,这些相敌术、作战术及侦察学研究使战争在现象领域内抽象为古代侦察“模型”。“模型”对于人的启示往往是十分丰富的。客观世界的许多现象都有十分惊人的“类似”,模型化的系统形式体现着事物的统一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相敌术模型在科学发达的今日对于军事及人类生活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事实上,“相似”的事物还总会在自然环境中遇到,如孙子曾将自然环境中的危险之地归为“开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五种模型。我们一旦身人险地,就可以在“惊人的相似”中发挥联想力,迅速做出决策,以便脱离困境。
1941年11月,5000多装备精良的日军主力,兵分多路强攻黄崖洞。我八路军以不足一个团的兵力迎战。
黄崖洞的地形十分特殊,位于太行山脉的北端,海拔多在1500~2000米,地壳相对运动产生的巨大能量,把这里的硬红石英砂岩、页岩层组成的山岳切出道道峡谷,峭壁连绵数十公里,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这种独特而壮观的地貌,与举世闻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崖洞就在这高山之间,四面合抱的高山凭借人力几乎攀不上来,易守难攻,可谓天险。
在这次保卫战中,黄崖洞之水窑口是少有的突破口之一,也出现了最激烈的战斗场面。小号手崔振芳只有17岁,他一人据守在位于悬崖上的石砌地工事里,一气就向冲上来的敌人投出了120多颗手榴弹,炸死了无数日寇,最后光荣殉国。敌人连续进攻4天,伤亡近千,才突破几百米。他们改变了战法,加强了兵力、火力,连火焰喷射器都使用上了。守卫在水窑口阵地上的战士与三面进攻之敌,展开了地雷战、肉搏战,击退敌人11次冲击。山石上血迹斑斑,阵地前遗尸累累,敌人始终未越过水窑一步。他们使用了最毒辣的手段,向我前沿阵地发射喷火器和燃烧弹。顿时,整个阵地烈火熊熊,烟雾腾腾。我特务团八连八班长王振喜在工事燃烧起火、敌人乘机涌来的情况下,率领战士跃出工事,带着满身烈焰向敌群猛烈射击、投弹,与敌肉搏,毙敌70余人,直至壮烈牺牲。战士温德胜,举起最后一颗冒着烟的手榴弹,冲向敌群,与敌同归于尽。
英勇抗击,经过八个昼夜的激战,歼敌1000余人,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开创了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
在当初为兵工厂选址的时候,八路军的领导就非常有战略眼光地选址在这“天井”地形的黄崖洞,因此此战八路军占据“地利”“人和”,才能打出空前的6:1的敌我伤亡比例。
地形研究曾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迅速地判定地形的利弊,根据地形特点迅速地调整军队,是作为指挥官的基本要求之一。事实上判断地形的能力,不仅为上级指挥官所必需,即使是下级军官乃至执行任务的战士也都应当善于分析地形因素,充分利用地理条件,使自己取胜。
不但在战争之中,即使在工作之中,环境对一个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棵小树栽在花盆里,只会长成盆景,但是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却可以长长参天大树。古代也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秦国的李斯官至丞相,但是据历史记载,李斯的家庭不富裕,是个“闾巷布衣”之家。李斯年轻时,曾在郡里当小吏,掌管文书,是个地位很低的职员,所领取的俸禄刚刚够自己生活。干这种差事,李斯很不甘心,无时无刻想着离开这里,得到升迁。
一次,李斯发现在办公处附近的厕所里,常有一些老鼠跑来跑去,这些老鼠又脏又臭,每天吃脏东西,见到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到惊吓赶忙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仓库里的老鼠,吃得是囤积的粮食,住在大屋子里,不怕风雨,每天悠哉游哉,根本不用担心人或狗的惊扰,养得又肥又大。李斯见到同是老鼠,却是两种境遇,一种又臭又脏,很狼狈,一种又肥又大,很舒坦。李斯由老鼠想到了人,想到了自己,于是叹息道:“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于是辞掉职位,开始和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最后来到咸阳,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秦国的丞相。
无论是成长的环境、学习的环境、工作的环境、发展的环境,都对一个人有着莫大的影响。不仅如此,环境还对一个集体甚至一家企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能够了解各种环境带来的不同结果的人,才能够在其中游刃有余,不能适应环境或者运用环境因素为自己所用的人,则最终会在眼前的环境中渐渐默默无闻,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明察秋毫之末——用经验锻炼“火眼金睛”
在《孙子兵法》之中,孙子非常注重战争之中的细节问题。这里说的细节问题包括两种,一是发现对手在细节上显露出来的破绽,二是改正我方在细节上的问题。《孙子兵法》的“行军篇”之中,通过对敌方阵地灰尘的状况的判断,就能够断定对方的兵种;通过对野兽奔跑、飞鸟鸣叫等现象的分析,就能断定地方的行动,而且内容切合实际,详实可信,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十分可取。
其实,古今中外的很多军事家都十分注重战争之中的细节问题。有的甚至不仅在作战时,而且在作战之前就已经对各种细节有了进一步的考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入侵苏联,苏联人民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保卫战。在这其中,苏联的T-34坦克逐渐世界闻名,其凭借制造简单、易于操作的特点,在坦克大战之中最终以消耗战赢得了战争,这可以说就是苏联注重战前准备的结果。
当时的苏联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农业实行机械化是其必然之路。在战前,前苏联在集体农庄的农业生产上,就普及了机械化,广泛使用了履带式拖拉机。不仅许多中青年男性农民能熟练驾驶,同时不少中青年女性农民也能熟练驾驶。这就为此后的苏联卫国战争中提供了广泛的坦克驾驶员的后备兵员。相比之下,德军的坦克手却在损失之后难以得到有效补充。
T34坦克设计也堪称一绝。它的炮塔,是利用翻砂的办法,将特种钢溶化后,整体浇铸而成,制作工艺简单,适合大批量生产。如此生产出来的炮塔防护能力特强,再加上弧形设计,一段时期内,德军的任何反坦克炮与坦克的炮弹打在炮塔上面,仅留下一个小白点而已。以前的炮塔不是铆接就是焊接,费工费时,且炮塔没有什么弧度,防护能力就差多了,二者防护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列宁格勒的著名基洛夫工厂也生产T34与其他重型坦克,受培训的坦克手到厂之后,首先统统到车间干活,参与组装坦克。如此一来,坦克手对坦克构造自然就烂熟于心了,对日后操作与维修坦克无疑会起到极其有益的作用,同时对提高坦克产量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德军包围列宁格勒期间,坦克组装完后,坦克手们开着坦克到工厂大院,将工厂围墙掏几个大洞,对着城外的德军用坦克炮左一顿、右一顿的猛轰,算是对坦克组装质量的测试,同时又打击了敌人,也练习了射击术。
正是因为有了在战前的这些细节考虑,因此苏联在面临德军的“虎”式坦克等先进坦克猛攻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坚持下去,并最终率先攻下了德国首都柏林,这可以说和其战前的细致准备以及对细节的思考是分不开的。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细节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曾几何时,无数中国的有为青年都记住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而细节能够带来的力量,也确实是让人乍舌的。
不是每一个人都天生就能够发现细节中所蕴涵的意义的,这往往是长久的经验带来的礼物。我们想要能够在细节之中发现秘密,首先要养成经常观察的好习惯,在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里积累经验,然后学习去分析生活之中的一点点细节,这样,最终你就会拥有“细节”这一强有力的武器,你就会比别人更先行一步,比别人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