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根据用兵的规律,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人马组建军队,在难于通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交,在难以生存的地区不要停留,要赶快通过,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可以不攻击,有的城邑可以不攻取,有的地盘可以不争夺,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所将领能通晓灵活机变的好处的,就算懂得用兵了;将领不通于灵活机变的好处,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治军不了解机变的权术,即使懂得“有的道路不宜通过”等“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士卒们最大的战斗能力和作用。
因而,高明的将领考虑问题,一定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条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有利条件下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便可及早解除。因此,用最令人头痛的事去使敌国屈服,用复杂的事变去使敌国穷于应付,以利益为钓饵引诱敌国疲于奔命。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抱敌人不会来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有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抱敌人不会攻击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坚不可摧、不会被战胜的防御。
所以,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坚持死拼硬打的,可以诱杀;临阵畏缩,贪生怕死,可以俘获;性情暴躁易怒,可以侮辱他而使其失去理智;过分洁身自好,珍惜声名,可以羞辱而使其冲动;爱护民众的,则可以使用扰民策略,使其内心焦急,失去判断力。所有这五种情况,都是将领最容易有的过失,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没,将领牺牲,必定是因为这五种危害,因此一定要认识到这五种危害的严重性。
分清“利”与“害”,才是真“厉害”
孙子认为,战争的最终目的往往就是夺取自身的利益,但是夺取利益就会存在风险,因为敌人的伏击往往也是伴随着巨大利益的诱惑而突然到来。因此,如何权衡利与害之间的平衡,能够使得我方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夺取利益,就成为将领应该考虑的头等大事。
面对利益,一要防止被蒙蔽双眼,变得目光短浅,无视随之而来的危险;二要防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夺得利益以后为他人作嫁衣裳;三要顺应形势,不要因为自己夺取了利益而成为众矢之的。
战国后期,燕国内政不稳。将军市被和燕太子平合谋,欲攻杀相国子之。齐国得知这一消息后,打算乘机攻打燕国。为加剧燕国内乱,齐王派人前去见燕太子平,表示齐国愿助其一臂之力。燕太子平遂纠集部众,包围王宫,攻打子之。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将军市被变卦,反过来攻打燕太子平。战事一连持续了几个月,燕国的内乱更加严重,齐国这时突然发兵进攻燕国。燕国将士因长期内乱,根本无心恋战,齐军顺利攻入燕国境内,取得了重大胜利。
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取得任何利益,往往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果没有认清这种“代价”,往往就要吃亏。
在上文的例子之中,燕太子平便是只看到了攻打仇敌的“利”,却忽略了国家危亡的“害”,最终掉入了齐国为其设计的圈套,使得国家陷入危险,自身也成为国家的罪人。相对比之下,能够权衡利弊、果断出击的人,则在谋略上和决断上都要成熟得多。
1797年2月,英国舰队在直布罗陀以西海域同西班牙舰队发生激战,西班牙舰队主力被击溃后掉头逃跑。英国舰队司令下令英舰按纵队队形追击。由于正规战斗队形同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不相适应,眼看着西班牙舰队就要逃出包围圈。此时,英军分舰队司令纳尔逊当机立断,不顾总司令的部署和战斗规范,率自己的军舰脱离编队,快速超越其他舰只,拦击西班牙舰队。在纳尔逊的带动下,英军另外3艘军舰也跟上助战,粉碎了西班牙舰队突围的企图,取得了海战的全胜。
在这一战之中,纳尔逊能够迅速判断形势,分清利弊,主动出击,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就是因为他清楚地看清了作战的形势,拿出了自己冷静而客观的判断。因此,孙子的观点并不是不去抢占利益,而是要在抢占礼仪之前看清楚代价和后果,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行动之前就知道后果,使得“利益”如同“囊中之物”,夺取“利益”如同“探囊取物”。
其实,不光是在夺取利益的时候要看清后果,分清利弊,有的时候甚至面对失败也要分清利弊。《孙子兵法》认为,利益的背面往往会藏着失败的风险,需要我们努力发现;然而失败的背后也一样有可能藏着利益的机会,需要有智慧的人把握。
19世纪中叶,英国疟疾流行,治疗疟疾的天然奎宁不够用。德国化学家霍夫曼让学生柏琴试着从焦油中提炼奎宁。柏琴用了各种办法都没能把奎宁提炼出来,但柏琴多想了一步,他发现了一种紫红色的鲜艳的东西——氯化苯胺,这种东西作染料特别好。于是合成染料“阿尼林紫”便在柏琴手里诞生了。柏琴申请了专利,并办起了历史上第一家合成染料厂。
柏琴虽然在实验中失败了,但他在失败中多想了一步,提炼出了氯化苯胺,并且开了染料厂。可见,成功并不是只要比别人多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就行,有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积极创新,比别人多想一步!
19世纪中期,德国人亨利·施瓦德为了寻找水星和太阳之间的行星,用望远镜对着太阳连续观察了5年,但他一直没有找到要找的行星。在他要放弃的时候,他多想了一步,发现了太阳的表面有太阳黑子存在。他继续观察,记录,后来通过对多年积累的资料的分析研究,又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这一发现使他获得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授予的金质奖章。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个农业科研小组打算研究一种能促使植物生长的物质,但最终没有实现目标。这让他们非常失落,然而他们多想了一步,发现了一种能阻碍某些农作物和杂草生长的物质,于是他们反其道而行之——除草剂就这样诞生了。
因此,分清“利”“害”,才是真的厉害;看清利弊,才能趋利去弊。胜利的背后隐藏着失败的危险,失败的旁边却又藏着胜利的机会。聪明的将领能够根据不同的形势下达命令,聪明的人也能够根据不同的客观条件做出抉择。能如是者,方才是智谋之人。
不存侥幸心理——“九变”之守
孙子兵法认为,两军交战,永远不能存在侥幸心理,通常情况下,宁肯多做准备,也不可暴露在风险之中。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不会发生危险。要知道,越是自己认为对手不会进攻的时候,越有可能是对手偷袭的时机;越是认为对手不会走的路线,越有可能是对手的“奇兵”所在。
战场上是千变万化的,胜败除了要看双方兵力的大小,还要看指挥员应变的能力。孙子用“九变”来形容这种变化,可见变化之多。没有变化而墨守成规,那自然要被灵活多变的对手打败。这其中所说的要有所“不为”、“君命有所不受”都是很重要的军事原则。从古至今许多有作为的军事家,正是靠多变来取胜的。鉴于九变的指挥原则,孙子又概要地提出了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为:“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东汉元初二年,西羌攻打武都。当时正是邓太后临朝,代十三岁的汉安帝处理国家大事。眼看西羌军队要攻陷武都,而且仍有南下之势,邓太后闻虞诩有将略,令其为武都太守。
虞诩率三千兵马往武都。羌军早就知道虞诩很厉害,听说汉朝派他前来征讨,感到很紧张,赶忙率领几千人的军队,集中在陈仓境内的崤谷,凭险埋伏。虞诩带领部队来到崤谷附近,立即派出尖兵在前边仔细侦察,发现羌军已有了准备,在崤谷埋伏了大批的军队,占据了有利地势。虞诩一想,觉得硬攻不仅会造成很大伤亡,而且很难奏效。他决定先用假象分散羌军兵力,然后再乘机突破。
定下计策之后,虞诩便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扎营待命,他则到部队各处巡视。每到一处,他不管有没有外人,就说:“羌军凭险据守,我们兵力有限,不易突破。现在,我已派人报告朝廷,请求援兵,等援兵到了以后,我们再开始进攻。”羌人为其所惑,分散至各县掳掠。留在崤谷的少数羌军,也觉得虞诩一时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没有一点作战准备。
虞诩看到羌军已分散了兵力,就抓紧时机,集中力量,趁敌不备一举突破崤谷。崤谷的守卫措手不及,即使有天险也守不住,立即溃退。
打下崤谷之后,日夜兼程,虞诩以每天二百多里的速度,向赤亭急进。至武都时,兵不满三千,被羌众数万围于赤亭。虞诩命令将士顽强固守,一直坚持了十天,打退了羌军的多次进攻,大大挫伤了羌军的锐气。到了第十天,羌军又开始进攻了。虞诩站在城墙上晾望,发现羌军士兵畏缩不前,好像是怕被虞军的强弓利箭射着,于是,虞诩下令士兵改用小弓向敌人射击。羌军一看虞军的弓箭已射不到自己跟前,就一窝蜂似地向赤亭发起进攻。当羌兵冲到城下时,虞诩命令强驽手分成二十人一组,共同瞄准一个敌人射击,箭箭命中,无一虚发。羌人大震,赶快向后撤。汉军出城反击,大败羌军。
上文之中,羌兵自认为虞诩不会进攻,于是边自顾自散去,可见想法是有多么幼稚。而虞诩也正好利用这一机会,一举攻破敌军防线。
敌我交锋时,不能指望敌人不来进攻,要靠我方具有充分的准备,使敌人的进攻不能得逞。对于敌人,不可以轻估。老子曰:“祸莫大于轻敌。”因此常具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是极为重要的,在敌我交锋时,不能存在侥幸取胜的心理。上文之中的羌军就是因为疏于防范,结果才被虞诩所趁,损失惨重。
然而,即使到了今天,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忧患意识,尚如同理想主义者一样把自己的安全寄予愿望,与此相比,几千年前的孙子的法就显得客观的多了。要知道,单方面的愿望是很难成为力量的,没有忧患意识,必然忧患丛生,遭受损失。
1990年2月,伊拉克出动大军一举占领了海湾小国科威特,引起了世界震动,并由此引发了冷战后的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科威特亡国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麻痹无备。事实上,伊科两国围绕领土问题早有争端,而且在伊拉克发动进攻之前,美国的侦察卫星就已发现伊军在前线大规模调动集结的情况,并向科威特发出了通告。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引起科威特当局的足够重视,他们把希望寄托在通过谈判来解决争端上,没有适时加强战备。结果,当伊拉克10万大军洪水般涌来的时候,科威特人还大都在梦中,使伊军在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整个科威特。正如西方舆论界评论的那样,如果科威特战前有必要的准备,并通过切实有力的军事、外交等努力,结局不至如此。
所以,平时做到“有备无患”,才能取胜,否则便要面对失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没有日常的准备,就必然遭遇损失。提高忧患意识,这一点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之中都应该被我们所铭记。工作没有忧患意识,必然被淘汰;生活没有忧患意识,出现事故只能茫然失措。只有具有忧患意识的人,才是人潮人海中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