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有代价越小利益越高的好事吗
《孙子兵法》中说“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这说的是在举国都能投降的前提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这说的是在全军都能投降的基础上。孙子的作战理念的高妙之处,在于“胜敌而益强”的道理。
在孙子看来,战争就是为了获得利益,因此,作战的关键,事实性利益最大化。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在穷途末路之下派去使者对吴王说:“愿大王赦免勾践的罪过,勾践会把越国的宝器全部献给吴国。如果您不愿赦免勾践,勾践将把他的妻子儿女全部杀掉,烧毁全部宝器,率全部五千人与吴国决一死战,一定可以取得相当的代价。”于是吴国便不敢再继续进攻了。吴国为什么不敢继续进攻?因为如果进攻,那么也只能白白牺牲自己将士的性命,就算能够把越国的五千人全部杀死,也得不到越国的“宝器”,得不偿失。因此,如果我方可以花费很小的代价就取得胜利,那么就可以防守进攻;如果我方必须花费很大的代价,但是却既得不到可以补充兵员的俘虏,也得不到可以补充军费的财务,那么战争还有什么意义呢?孙子的“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就是这个道理。
战国时期的赵括,因为“纸上谈兵”而闻名,然而,赵括其实并非一无是处,其人也帮助其父打过胜仗。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
赵奢于是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
俘虏回去后,对百姓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
接着,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也不向城中说什么。这样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军派代表把这些粮食送回来,对赵奢说赵军要战就来攻,不要再抛粮食了。赵奢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并不进攻,只是隔了几天才继续向城里抛粮食。这样又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将派代表来阏与赵奢择日决战,但赵奢听从赵括的意见,拒绝与他见面。不久,麦丘的人果然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而投降。
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迹感到很好奇。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
上文中,赵军如果坚持攻打麦丘,必然伤亡惨重,而且也得不到麦丘百姓的支持,即使攻打下来也麻烦一堆。然而赵奢和赵括父子运用巧计,使得城中百姓主动出降,而自己不费一兵一卒,代价更小,而利益更高。这便达到了孙子“全国为上”的标准。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一思想又有什么积极作用呢?从下文的故事之中,我们就可以略知一二。
小林是一家风投公司的老总,最近他发现一个年轻人小陈有一个很好的商业创意。开始的时候,小林想高价收买这个创意,然而小陈却并无出售意向,于是小林决定静观其变。
果然,不久之后小陈便开始和几个朋友一起筹划资金准备创业。一段时间以后,小陈的资金周转不开,创业陷入僵局。就在这个时候,小林找到了小陈。两个人约在咖啡厅见面,小林开门见山:“我很欣赏你的创意,也感觉你的团队很有活力,我知道你们现在创业遇到了困难,我是一家风投公司的负责人,有什么我能帮到你的么?”
没想到,小陈并不是很领情:“我们现在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还能够坚持过去。如果我们引入了风险投资,那么就会把自己的股份分割出去,我是不会这样做的。”两个人的谈话不欢而散。小林见谈判不成,本想就这样看着小陈失败,然而静下心来之后,他并没有生气,反而耐心在暗地里帮助小陈的项目,并通过其他渠道予以资金资助。同时,他找到小陈的几个一起创业的朋友,开始向他们提出以高价收购部分股份,并且说:“现在消沉的公司本来已经很困难了,我因为感觉这个项目很不错,所以一直在暗中帮助。现在我高价收买你们手中的部分股份,但是如果你们不同意,我就收回对你们的帮助,到时候恐怕你们一起创业的公司能不能办起来都不一定。”
小陈的伙伴们互相商量了一下,最终经不住高价的诱惑,终于答应了小林的请求。
有了这个基础,小林再次找到小陈,第二次见面,小林变得胸有成竹,对小陈说:“现在我已经拥有了一部分你们公司的股权,而且我也一直没有间断对你的支持。你的创意很好,但是没有充足的资金和足够的人才。现在你已经打好了很多基础,你需要我的支持,而且也应该相信我的诚意。”在小林的劝说下,小陈终于答应了和小林的合作。
上文中,小林如果等待小陈的公司破产然后才去收买创意,便只能收买到了创意,而且很可能代价昂贵。但是小林运用自己的手段,却成功收买了一家有了一定基础的公司,更让一批人才都为自己所用。这便是“全国为上”的思想,用这样的方式,小林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高的利益。
所以,只有鲁莽冲动的人,才会一味地去破坏。真正有智谋的人,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明白用何种方式去得到它。《孙子兵法》教给我们的,是得到自己的利益,绝不是破坏自己将要得到的利益。
不战而屈人之兵:世上也有免费的“午餐”
《孙子兵法》有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为虽然有人能百战百胜,然而仍旧可能有第一百零一次的失败。何况即使百战百胜,如果自身实力耗损,也不是好事,杀伐过重、不得人心,则更是灭亡之道。
相比之下,不战而屈人之兵,则对自身实力毫无损失,更可以避免兵祸牵连。那么,在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好事吗?
春秋时期,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国力本就不如这两大强国,此时被两面夹击,危在旦夕。
郑国的大臣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然而郑伯去请求烛之武的时候,烛之武却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听了这些话,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于是,郑伯在夜晚派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到了秦军军营,烛之武见到秦君,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今天我也就不来找您了。不过,您想一想,郑国和秦国不接壤,即使您攻打下了郑国,却要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领土,这好像不太好办,如果您攻打下了郑国,自己又不要,难道您要送给邻国?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和晋国结盟,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如果晋国向东侵略,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就难免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土地?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听了之后恍然大悟,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不但不去攻打郑国,还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而秦君自己也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当上国君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现在一旦攻打郑国,局面就乱了,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在这场较量之中,秦国和晋国都是非常强大的国家,小小的郑国本来是不占据任何优势的,甚至只能等待灭亡的命运。然而,烛之武的一番话就是两大强国退兵,而且秦兵还倒戈帮助自己一方守城,真可以说是“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依然在运用。不管是商场、职场,都可以见到这一战略的“影子”。美国“孩之宝”公司曾经就利用谋略,采取特殊的“战术”,用最小的成本在中国打开了自己的市场。
1987年初,美国人免费把这部98集的动画片送给中国电视台播放,而中国人则把《三个和尚》、《鹿铃》等经典动画片卖给美国人。
当中国人在暗自窃喜自己占到大便宜之时,万万没想到这个“无偿赠送”的动画片背后却是一发不可收的变形金刚玩具销售狂潮!
1988年至1995年间,广州白云山企业集团公司取得美国孩之宝公司在中国内地正式销售变形金刚玩具的代理权,当年一些经典金刚玩具的售价是这样的:大力神那样的合体成员平均每个的价格是18元;“大黄蜂”那样的迷你部队平均价格是11元;变形为磁带的玩具是22.8元两个;机器恐龙、三变战士和变形为汽车类的价格是48元一个;威震天是108.8元;声波是72.8元;变形为F15战斗机的各种机器人(例如“红蜘蛛”)和狂飙是54.8元;头领战士每盒都在80元左右;撒克巨人200多元;巨无霸伏特400多元。
而1988年~1993年,中国普通工薪阶层的工资大约在每月50-200元,当时变形金刚玩具是孩子们昂贵的梦想。
2003年8月首届变形金刚年会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同时上演,拉开了变形金刚在中国的复苏运动。“收集变形金刚玩具,拼凑变形金刚胶贴画。”那一代孩子们已经成年,具备了经济能力,这使得他们更痴迷于变形金刚的玩具收藏,至少给书架上放个擎天柱,已经成为一种怀旧的时髦。据不完全估算,20年来变形金刚的相关产品赚走了中国近50亿元。
在上文之中,“孩之宝”公司并没有花大价钱去做广告,也没有与中国的本土玩具大打“价格战”,甚至都没有进行正式的“经销战”。然而,一部免费的动画片,却惹得各大电视台争相播放。于是,孩之宝公司的“变形金刚”系列不必“战”就已经能够做到“屈人之兵”了。
无论打仗、竞争、争执,都容易引起矛盾,然而孙子的方法恰恰能够避免矛盾和冲突。因此对于有智谋的人来讲,这一办法永远是上上之策。仁者不好兵,智者不好战,仁者不攻而俘人之心,智者不战而屈人之兵。想要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并没有一定可行的方法。相反,这是一种对自身的要求。只有在做一切事情的时候都问自己:“是否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才是运用智谋的开始。
上兵伐谋:“体”有“力”,“脑”有“利”
行军打仗,在行动之前,总是力求自己有优势。然而战事变幻莫测,一旦敌方的实力比己方强盛,是否就注定自己会打败仗呢?
按照《孙子兵法》上所说,战争求以智胜,不求以力胜。秦朝末年,楚汉争霸,项羽向刘邦挑战,说:“我们两家相争,让士卒无辜死伤,不如你现在就出来,我们两个人决一死战!”然而刘邦却拒绝道:“吾宁斗智,不斗力。”无数以弱胜强的战例都已经证明,有智者虽然势单力薄也有机会取得胜利,无智者就算实力雄厚也难免遭到失败。
孙子兵法之中有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用兵,最下攻城。”然而,我们在解读的时候可以理解——无论是伐交、用兵还是攻城,都是无“谋”不胜!
在世界战争史上,有着这样一个战例,它成为无数军事指挥家毕生渴求模仿和超越的目标,这就是迦太基首领汉尼拔与古罗马之间进行的“坎尼会战”。
对战之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是:罗马方面拥有七万名步兵、二千四百名罗马骑兵与四千名同盟骑兵,并在两个军营留守二千六百名重装步兵与七千四百名轻装步兵,所以罗马在战场上的总兵力达至八万六千四百人。而迦太基军则有大约三万名重装步兵、六千名轻装步兵与八千名骑兵,这包括了主战场上的兵力与分队兵力。
当时传统的阵形是步兵置中军,骑兵置两翼。汉尼拔为了应付罗马军的优势兵力,选择了不同于传统的阵形,其将最低素质的两万五千名的高卢新兵放于中军,并辅以八千名久经沙场的西班牙重装步兵,而一万二千名骁勇善战的非洲重装兵则分列两边。而两翼则分置骑兵。
当罗马中军向着后撤的迦太基中军的西班牙与高卢兵进攻时,忽略了迦太基两侧的非洲兵,结果反被其形成了新月形的包围。与此同时,迦太基骑兵攻向罗马中军的后方,并对其完成包围。罗马步兵亦越陷越深,汉尼拔于是在此决定性时刻,下令左右两方原来静止不动的非洲兵向中央的罗马步兵进行合围,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新月战术”,汉尼拔成功地用自己的四万人,将罗马的八万人分割包围!
四万人包围八万人,罗马士兵被围成成了一个圆,里面的士兵互相拥挤,前后左右都是自己人,根本无法战斗,而外围的士兵则要面临像被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吃掉的残酷命运。这场战争中,每分钟大约有六百士兵被杀,直至夜幕低垂,这场血战才终结。只有一万四千名罗马士兵成功逃脱。在该天结束时,原来有八万七千人的罗马军队,只有约十分之一人生还。
与强大的古罗马帝国相比,迦太基无疑是弱小的;四万人的兵力与八万人对抗,劣势也十分明显,然而汉尼拔却凭借着自己的旷世的才华,周密的谋划,一举赢得胜利!汉尼拔的胜利,可以说是智谋的胜利,是头脑的胜利,是计划与策略的胜利。在这一战之中,汉尼拔充分做到了《孙子兵法》之中的“知己知彼”,在作战之前就仔细考虑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最终让战争完完全全按照自己预想的周密计划进行下去。相比较下来,古罗马军队虽然兵力强盛,但是却因循守旧,没有有效掌握对手动向,最终得到了一场惨败。
其实,不光是在战争之中,在现今社会,强弱也不是一定的。很多人曾经抱怨说,自己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自己没有优势,是因为条件不好。但是,只要善于运用头脑,没有势力的人也可以打败实力强大的人,资金不足的人可以赢过资金充足的人,有时候,甚至智者的一句话可以胜过对手说的一百句话。
1863年7月,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华盛顿附近的葛底斯堡发生了一次历时三天的战斗,虽然北方部队获得了胜利,但是也牺牲了无数将士。几个北部州联合起来,在葛底斯堡建立了国家烈士公墓,用来安葬那些阵亡的将士。
公墓落成的那天,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典礼,他们邀请了前国务卿埃弗雷特到会演讲。埃弗雷特是一位非常擅长长时间演讲的口才专家,他的最长演讲曾达到210分钟,而且还能保证大家都爱听。恰巧那天,林肯总统就在附近的城市从事政治活动,于是埃弗雷特提示典礼的主办者把林肯请来“随便讲几句”。
谁都知道,埃弗雷特和林肯是政敌,在林肯竞选的时候,埃弗雷特就大力阻挠过,所以这一次埃弗雷特打定主意,要让林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当众出丑。于是他多角度多方面下手,进行了一次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讲,那场演讲简直是声情并茂,让在场的所有观众都鼓起了掌。接下来,轮到林肯讲话了,大家都在想,林肯要怎么样才能在演讲上胜过埃弗雷特。
这时,只见林肯不慌不忙地走上演讲台,说:“我今天要告诉大家的是,通往烈士公墓的马路将在下个月铺成沥青马路,并开通专线班车。”
林肯的演讲前前后后只有两个全句,然而,林肯不仅得到了在场近万人持续10分钟的掌声,甚至轰动了全国。
当时的报纸这样评价:“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超级简洁的演讲,他的演讲是有生命的,因为他站在了听众的立场上考虑最现实的事情!”就连埃弗雷特本人也忍不住在几天后给林肯写了一封表示敬佩的信:“你的智慧决定着你是一位无比优秀的总统!”
林肯在这次演讲之中,不但准确找到了对手演讲的弱点,做好了自己的定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充分了解到了听众的心理,不但是“知己知彼”,而且还做到了了解其他情况。他以一句非常实际的话,抓住了所有人的情感,并且用自己的简短凸显了对手的啰嗦,因此赢得了演讲的胜利。
在生活和工作之中,处于弱势要善于了解情况,动用头脑,善于抓住时机取胜;处于强势的时候,更要善于运用智谋,要知道,胜利不止在于强弱,更在于看谁能更冷静地了解情况,更准确地抓住时机,在于智愚之间!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做任何情况下的“赢家”
俗语有言:“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话虽然简单,但是说的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孙子兵法》之中,对这一真理有了更好的阐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在这一段话之中,孙子列举了敌我双方可能出现的各种实力差距情况,并指出了在这些情况下的举措:能打就打,就算不能打也不能被人打,人数少的话要能够逃开,实力不如对方,也要能避其锋芒。也就是说,用兵之道,就在于无论身处任何情况,都能够达到自己的战略意图——这才是真正的赢家!
游击战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战术,在古今中外的很多战争之中都有所运用。游击战的十六字诀窍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这可以说与《孙子兵法》的“十则围之”“不若则能避之”等观点互为注解。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在日军敌后的游击战给侵华日军造成了相当的兵员损失,削弱了日军“以战养战”搜刮沦陷区支撑前线的能力,据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华北方面军参谋部任职的加登幸太郎说:“现在回忆起来,我在任时,整个方面军一天平均死伤50名。50名虽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离开战列,是大消耗战”。
游击战在世界许多国家也有较长的历史和辉煌的战绩。在1337~1453年百年战争中,法国人民组织农民和城市贫民游击队,进行了长期的抗英游击战,最终配合正规军驱敌出国,收复失地。在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中,1808~1814年西班牙抗法战争中,1812年俄国抗击拿破仑入侵的战争中,这些国家人民所进行的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对战胜侵略者发挥了重大作用。近代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则应该是越南战争。越共军队先用游击战的形态和法国对抗,获得效果;在美国大规模介入之后,即使美军使用现代化的装备与精良的武器,游击战的形态依然使美军吃不消,最后终于击败美国。
游击战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够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突发事件,在变化中制定计划,在运动中展开行动。在《孙子兵法》之中,说道“十则能围之”,为什么力量十倍于敌人的时候,要围困敌人,而不是进攻敌人呢?这是因为,一旦进攻敌人,敌人拼死反抗,我方的损失必然会加大,相反,如果只是围困敌人,敌人的士气就会在围困中低迷,实力会在围困中消耗,不就很容易不攻自破,为我所俘虏。即使敌人冒险突围,我方备战迎敌,损失也会大大小于主动进攻。
“五则攻之”,指的是我方兵力五倍于敌人的时候,就可以主动进攻。这个时候,我方人多势众,可以在气势上给对方造成压力,而对方一旦退却,必然兵败如山倒。
“倍则分之”,指的是当我方人数是对方的一倍以上,就要分割对方的势力,让其首尾不能兼顾,自行混乱,以便歼灭。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三句话就是我们开始所说的: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然而“逃之”“避之”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当年红军为了保存实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成功躲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为以后的革命留下了星星火种,期间的万般不易,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那么,《孙子兵法》中的这些战略和战术思想,在今天是否能够得到运用呢?
小米是A公司的总经理,A公司是一家超市连锁企业,与小刚领导的B公司是竞争对手。然而,B公司财大气粗,总是在A公司的超市旁边开一家更大、货品更全、更便宜的超市。这种做法很快就使得赛琳娜的A公司陷入窘境。
面对这一情况,赛琳娜与公司的领导层经过认真的分析,认为B公司实力雄厚,己方如果单靠价格战是难以取胜的,必须另辟蹊径。然而到底怎么做,赛琳娜一直想不到好办法。眼看着公司的业绩渐渐下降,赛琳娜心急如焚。
然而,在一次看电视的时候,电视里的“游击战”给了赛琳娜灵感。赛琳娜想:为什么我们不能来一场游击战呢?
赛琳娜注意到,现在城市之中的大超市只有几家,但是小超市却不计其数,而且不够正规,货品也不是很全。于是,赛琳娜决定从小超市入手,并且根据“城市包围农村”的战略,打一场“游击战”。
首先,赛琳娜调查了城市之中大小超市的分布情况,然后在没有正规超市的地方选址营建;在已经有小超市的地方,则通过连锁加盟的方式,只要对方能够加入自己的公司,那么在进货等渠道都会有所优惠,品种更齐全,价格更低廉。这样子,在城市的外环、小巷等,A公司的小超市渐渐兴盛起来,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依赖。
紧接着,赛琳娜又开始向城市繁华地带开进。她知道,大超市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一站式购物,但是想买一些小东西的时候却会非常不方便,因此小超市可以凭借自己灵活、快捷的特点,闯出一片天地。果然,不久之后,A公司的小超市在各个大街小巷都活跃了起来,成为了一支足以与大超市抗衡的力量。同时,借助小超市的力量与名气,A公司的很多大超市又再次开张起来。
《孙子兵法》之中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面对强大的敌人,一味地顽抗,很可能会被消灭,但是如果能够灵活运用战术,便能够保存实力,最终便可以积蓄力量,寻求机会反击。当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任何方法的运用都要看实际情况。《孙子兵法》之中虽然说“少则能逃之”,但是历史上却也不乏以弱胜强的例子。有智慧的人不会去读“死书”,有谋略的人必定注重实践,有智有谋,才可以好好运用兵法。
君之患于军:为何“努力”会变成“失职”
中国有一句古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意思是将军在外打仗,即使是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皇帝是一国之主,让谁生就生,让谁死就死,连皇帝的命令都敢不听,为什么将领有这么大的权力呢?
其实,古代还真有很多不听从君命令的将领,比如赵国名将廉颇、李牧,汉朝的周亚夫以及南宋的岳飞等。这些人都是有名的忠臣良将,他们不听君命,恰恰是为了国家着想,如果真的听从了君命,反倒才殆国误民。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三杰”,诸事委任之,因此成事,项羽亲力亲为,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失败。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奋勇北伐,力图恢复宋朝一统江山。
几经奋战,岳家军节节胜利,金兵闻风丧胆。不久,岳飞进兵朱仙镇,这个地方,离开故都汴京已经很近了。岳家军与金兵对垒,岳飞又以少胜多,击溃了金兵的10万大军。岳飞高兴地向高宗奏告:金兵锐气丧尽,目前已丢弃兵器,向北逃窜。机不可失,准备进兵汴京,迎回徽、钦二帝。
然而,朝廷一向有主战和主和两派。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打算丢掉淮河以北的国土,与金国议和。这时,赵构害怕迎回来两个皇帝,自己的皇位会受到影响,于是倒向了主和派。秦桧深知岳飞抗金最为坚定,就先调一向与岳飞不睦的张俊等将领率部先归,然后以岳飞不宜孤军久留为由,命令他班师回朝。怕岳飞不听,一天之内竟连发十二道金字牌,岳飞接到十二道金牌,明白乘胜追击已绝无可能,悲叹道:“我十年的努力,没想到在一天之内全部作废了!”同年十一月,宋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岳云父子绞死于风波亭上。岳飞死后,南宋再也没有能力和机会能够收复失地,最终终于被蒙古灭亡。
按理来说,皇帝一定都为自己的江山设计考虑,为什么反而会耽误军事呢?要知道,不是所有皇帝都很明智,明智的皇帝又不一定懂军事,懂军事的皇帝又不一定了解情况,因此,皇帝参与军事,可以说是越俎代庖,非常不可取。
在中国古代,讲究“君主内,将主外”,军情瞬息万变,如果依靠远在千里的皇帝智慧,必然不能够顺应形势作出最好的判断,因此才有“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在宋朝时期,作战的指令往往是出征之前就由朝廷安排好的,缺乏变通,而且皇帝往往会派宦官进行“督军”,更是进一步阻挠了将领的统一指挥,因此宋朝军事长年积弱,处处受制。《孙子兵法》之中有言:“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那么,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应该怎么解读孙子兵法呢?
首先,《孙子兵法》之中的縻军,指的是束缚军队。曾经有人说过,真正好的领导,永远不会对下属说:“你应该这样做!”而只会说:“你去做!”一旦教导了下属怎么做,下属往往反倒变得笨手笨脚、无所适从,相反,如果只是给他们指出一个方向和目标,你会发现他们拥有巨大的潜力。
《孙子兵法》之中的“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简单地来说,就是不懂装懂,不了解情况,却胡乱制定规章制度,发布命令。一个好的领导不能不懂装懂。总经理手下可能有销售部、广告部等很多部门,那么总经理没有必要、也不见得有能力去制订广告部的规章制度,就是这个道理。
《孙子兵法》之中的“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指的则是不知道军事的变化,却干预指挥。这就如同一个不懂股票的人,却指挥股票操作员买卖股票一样,后果可想而知。
总的来说,孙子的观点便是:想要让手下的人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并不是自己亲自去指挥、甚至是亲自去做就可以了的。相反,当权者一定要懂得“放权”,把权力下放,也就是把责任下放,这样才能够让手下拥有责任感,拥有被信赖的感觉,同时拥有发挥的空间。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给了一个人任务,如果再去过多干预,只会适得其反,智者不为。更何况,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诸葛亮在五丈原,诸葛亮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问使者:“诸葛公起居怎么样,一天能吃多少饭?”使者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杖责二十下以上的,都要亲自过问。”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因此断定,诸葛亮必然命不久矣。事事都亲力亲为,连诸葛亮都心力交瘁,何况我们呢?因此,领导如果认为自己职责所在,所以反而去做下属的工作,而不能够方新北洋自己的左膀右臂,必然会事倍而功半,这样的事情,是智者不为的。
乱军引胜:自己成了“浑水”,终会让别人“摸鱼”
中国有一句俗话:“苍蝇不叮没缝的蛋。”一个完整的鸡蛋可以保持很久都不变质,但是一旦出现裂纹,引来苍蝇,很快就会腐败变质。因此对于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自身没有问题、没有破绽,外部的势力也就很难侵入。一旦国家内部出现问题,外患必然随之而至。孙子兵法有云:“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想要不被别人左右,就必须自立,想要不被别人侵蚀,就必须自强。自己是“浑水”,就别怪别人趁机“摸鱼”,既然落后了,就注定挨打!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征战不休,然而秦始皇以雄才大略,一统天下,建立秦朝。这个时候,秦始皇销毁天下兵器,制定严厉的制度,并不应该很快就灭亡。
促使秦朝很快灭亡的一个因素,就在于它的内乱。
当时,秦始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扶苏,二儿子胡亥。胡亥得到宦官赵高的支持,便寻求篡夺皇位。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
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秦始皇大儿子扶苏的儿子)为帝。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接着,赵高又开始诛杀忠臣。赵高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蒙氏兄弟。蒙恬、蒙毅在始皇生前颇受重用,屡建奇功,在朝中也权高位尊,因此是赵高平生最忌之人。他“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知道了赵高欲杀蒙氏兄弟,赶忙进宫劝阻二世,认为诛杀忠臣乃亡国之举。无奈,胡亥根本听不进去,以“先帝欲立太子而蒙毅阻拦,实属危害社稷之举”的罪名,迫蒙毅自杀。随即赵高又遣使阳周追逼蒙恬,蒙恬悲愤难当,大声疾呼:“我何罪之有,无过而死乎?”遂吞药自尽。
在这不久,赵高又设计陷害了丞相李斯。这一下,赵高可以说是大权独揽。经过这一系列的折腾,本来强大的秦王朝谋臣勇将,所剩无几,不久就迎来了它灭亡的命运。
秦朝的大皇子扶苏,世人都称其仁义,秦朝丞相李斯,是有名的谋臣,秦朝将领蒙恬,曾经却“匈奴七百余里”。如果这些人能够接手秦王朝,相信中国的历史就会改写。然而,秦王朝的内忧,终于变成了外患,庙堂之内的勾心斗角削弱了秦王朝的统治,奸臣当道又使得统治阶级回天乏术,再加上严刑重役加深了阶级矛盾,最终各地烽烟并起,刘邦项羽并出,强大的秦王朝在风雨飘摇之中灰飞烟灭。
因此,想要外患不起,最终要的是自身要强大。按照我们对《孙子兵法》的解读,指挥官所选非人、政令实施混乱、将士既迷惑又疑惑,都可以导致“乱军”的现象发生。
首先,指挥官是军队的大脑,指挥官要是不合格,军队再强大也形如“痴呆”。指挥官不称职有三种情况:一是指挥官无能,或有勇无谋,或胆小如鼠,如此或将三军将士白白牺牲,或按兵不动坐失良机,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便是如此;二是指挥官虽然聪慧,却不懂军事。宋朝曾派宦官担任军队指挥,这些宦官游刃于官场之间,左右逢迎,都颇有心计,然而指挥大军却非其所长,结果只能落得败兵辱国。三是指挥官难以服众,军中权利重叠,一支队伍有数个领导。如此这般,上面指挥者的意见难以统一,必然分散军队的力量,或者造成军队的分裂,从而削弱自身力量,或者导致将士不知听从谁的命令,无所适从。
其次,政令实施混乱,也必然会导致内部衰败。有军无纪,就是“乌合之众”,必然不堪一击。三国曹操收降青州黄巾军的时候,这三十万人还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然而经过曹操的整顿,严以军纪,操以演练,很快就变成了一只战斗力极强的队伍。另外,北宋时期经常安排“督军”“监察使”等职位,直接干预将领指挥,同样造成军政命令混乱,将领打仗束手束脚,军心也随之动摇。
第三,将士既迷惑又疑惑,则战斗力将大打折扣。军心迷惑,将士们就难以有确定的目标,军心疑惑,将士们就没有强大的动力。一支队伍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有没有强大的动力,又怎么能打胜仗呢?
明朝永乐以后,在蒙古三部之中,瓦剌部日益强大。瓦剌统一蒙古以后,对明朝不断骚扰,成为明朝北方的严重边患。
当时,大太监王振擅权,不但不布置加强北方边防,反而接受瓦剌贿赂,与瓦剌贵族进行走私交易。为了讨好瓦剌,王振还对其贡使加礼款待,赏赐增厚。
然而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王振却一反常态,开罪瓦剌。瓦剌首领也先于是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兵分4路,大举攻明,并亲率一支大军进攻大同。
瓦剌军来势凶猛,迅速向南推进。根本不懂军事的王振,怂恿英宗亲征。也先听说英宗御驾亲征,佯装退却,引诱明军进入大同及其以北地区。王振的同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几天前线惨败的情况密告王振,并说,如果继续北进,“正中瓦剌之计”,王振才害怕起来,急忙传令,第二天撤出大同。王振还未与瓦剌接战,即仓皇退兵,军纪更加混乱。
归军之时,王振想途经他的家乡蔚州,让英宗驾幸他的府第,向家乡父老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下令取道紫荆关回京。走了40里以后,王振忽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损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于是又改变主意,火速传令改道东行,向宣府(今河北宣化)方向行进。
13日,大军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这里离怀来城仅20里,随行的文武官员都主张进入怀来城宿营。可王振以为1000余辆辎重军车没能到达,害怕自己搜刮来的东西受损失,便不顾英宗和数十万军队的安全,传令在土木堡宿营。
也先追赶上来,为了迷惑明军,提出议和,假装撤退,故意将土木堡南面河水让出,暗地里则作好埋伏,只等明军争水大乱之机,出兵全歼。王振看到瓦剌军向后撤退,以为瓦剌军真的要议和,遂不加分析,轻易地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忍的军士得令后,一哄而起,纷纷奔向河边,正在明军争相乱跑之机,瓦剌伏兵四起,明军溃败。
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恶宦,终于落得个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
在上文战例之中,明朝军队可以说把“乱军引胜”的三个错误都犯下了:主帅昏庸,不懂军事;命令混乱,朝令夕改;将士既迷惑又疑惑,不知所措。结果,明朝军队被近乎全歼。
因此,一个团体想要强大,首先要领导英明,善于用人;其次要纪律严明,命令明确;第三要激发士气,使得上下同欲,团结一致。若不如此,必然乱自内起,祸从外生,智者不为也。
知胜之道:打造“黄金团队”的秘诀
两兵相争,并非只有勇者才能得胜。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在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之中,孙子提出“知胜有五”,表示从五个方面去准备,那么就可以获得胜利。这五个方面,分别是“知可战与不可战”“识众寡之用”“上下同欲”“以虞待不虞”以及“将能而君不御”。为将者,必知可战与不可战胜;冲锋陷阵的人,必须要明白不同兵力的使用技巧;治军的时候,力求上下同欲;两边对战,一般来说长途奔袭、疲惫不堪的军队会输给严阵以待的军队;最后,要君主不乱加干涉,这些优点才足以成为夺取胜利的优势。
《孙子兵法》中提出的这五点,包含了用兵之法、用人之道、决战时机与条件等多方面内容,可以说言虽短,意无穷。这五点之中无论哪一点办不到,都会成为致命的软肋,在这五点上都占据优势,才可以说占据了必胜的把握。
公元215年,曹操在出征张鲁前,送了一封密信到合肥,写到“贼至乃发(贼军到时就打开)”,不久,果然孙权大军压境,张辽等便打开曹操密信,只见里面写着:“若孙权军来到,张、李两位将军出城迎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出战。”
本来,张辽和李典的关系不好。但是张辽看了信之后,说:“这是要我们在敌人没有准备好之前,先挫折敌人锐气,以安军心,然后才能顺利守城。胜败在此一举,各位怎么看?”李典听了立刻说:“胜败就看将军的谋略了,我绝不会为个人恩怨耽误国家大事!”
当时,孙权号称有十万大军,先行部队就有数万,张辽手下只有七千人。张辽在这其中挑选了八百勇士。第二天凌晨,张辽披甲持戟,带着这八百人杀进孙权初到尚未整阵的部队,张辽带队冲进了东吴军镇营里,亲自杀了数十人,斩了两将,并且高喊着:“张辽在此!”敢死队直冲进孙权主阵,孙权大惊,不知该如何,退到小土丘上,并派军包围张辽。张辽左右冲杀,从凌晨战到中午,吴军将士原本高昂的斗志都萎靡下去了,张辽遂领军回城,整备守城事宜。而曹军初战告捷,军心大振,将领们对张辽也心悦诚服。
后来,合肥城久攻不下,孙权军中瘟疫流行,被迫撤军。张辽见到吴军尽退,而孙权还在,立刻与李典、乐进率合肥城守军出城袭击。孙权看到合肥城步骑齐出,心知不妙,身边只剩右部督凌统带着亲卫族众三百人与曹军展开激烈血战。甘宁拉弓拼命射箭,吴军死伤无数。战役结束后,张辽问投降的东吴士兵:“刚有个紫色胡须、上身长腿短、善于骑射的人很有气派,是谁?”东吴降卒说那就是孙权。张辽与乐进在战场上遇到,谈到这事,说早知道就急追他,搞不好就抓到,曹军听了皆大为叹恨。
在这场战役之中,魏国张辽兵少,而吴国孙权兵多,然而张辽得以威震逍遥津,几乎活捉孙权,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坐据“知胜之道”。首先,张辽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出战,什么时候应该拒守;第二,张辽知道自己虽然兵少,但是仍旧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第三,曹军中虽然李典等人和张辽有私怨,但是关键时刻能团结一致;第四,吴军远道而来,后来又发生瘟疫,张辽则是以逸待劳;第五,曹操只是为放手做了分工,可以说给了下属极大的信任,让他们有发挥的空间。正因为有了这五点,所以张辽虽然只有七千人,却能够面对孙吴大军仍旧主动出击,并且最终获得胜利。
如此看来,孙子提出的“知胜之道”五点,几乎可以看做是成功的标识牌。那么,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五点又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首先,知可战与不可战,就相当于告诉我们,将不可用鸡蛋敲石头,也不可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任其溜走。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能够认清局势,并且能够预测局势的发展。以买股票为例,就要明白什么时候应该持有,什么时候应该抛出,切不可被欲望冲昏了头脑,蒙蔽了双眼。从“股神”巴菲特的成果经验中我们便可以对“知可战与不可战”的道理了解一二。
亿万富翁巴菲特号称“股神”,以下就是堪称巴菲特投资理念精华的“三要三不要”理财法。在这里,巴菲特明确提出了在什么时候应该主动出去,在什么时候应该寻求自保。
要投资那些始终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的企业。巴菲特总是青睐那些经营稳健、讲究诚信、分红回报高的企业,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股价波动,确保投资的保值和增值。而对于总想利用配股、增发等途径榨取投资者血汗的企业一概拒之门外。
要投资资源垄断型行业。从巴菲特的投资构成来看,道路、桥梁、煤炭、电力等资源垄断型企业占了相当份额,这类企业一般是外资入市购并的首选,同时独特的行业优势也能确保效益的平稳。
要投资易了解、前景看好的企业。巴菲特认为凡是投资的股票必须是自己了如指掌,并且是具有较好行业前景的企业。不熟悉、前途莫测的企业即使被说得天花乱坠也毫不动心。
不要贪婪。1969年整个华尔街进入了投机的疯狂阶段,面对连创新高的股市,巴菲特却在手中股票涨到20%的时候就非常冷静地悉数全抛,因而躲过了随之而来的“大崩盘”。
不要跟风。2000年,全世界股市出现了所谓的网络概念股,巴菲特却称自己不懂高科技,没法投资。一年后全球出现了高科技网络股股灾。
不要投机。巴菲特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早晨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其次,知众寡之用。给你十块钱,你可以把它扔给乞丐,也可以把它花掉,但是有智慧的人却可以用这十块钱来创业赚钱。因此,兵不在多少,在于运用,钱不在多少,在于经营。
第三,上下同欲。这一点,已经被很多企业列为了自身的企业文化之一。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现在的社会需要的不只是孤芳自赏的人才,更是能把“臭皮匠”团结起来的人才,因此,在上者应追求上下同欲,在下者应与上同欲。
第四,以虞待不虞。在任何竞争之中,先准备的人往往胜过后准备的人,准备周详的人往往胜过准备仓促的人,了解到更多信息的人往往胜过孤陋寡闻的人。以虞待不虞,关键靠一个“稳”字求胜。
第五,将能而君不御。在这句话之中,首先提到的是将领需要有自己足够的能力,并且君主不去干预他,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也就是说,行军打仗的事情应该全权交给将领,而不能由君主操心,君主只要有识人之能和用人之量就足够了。因此,领导需要的,也只是识人之能和用人之量就够了,又何必找一个不称职的下属,然后去帮下属干活呢?这正是越俎代庖。
因此,能做到以上五点的军队,必然是制胜的军队,能做到以上五点的队伍,必然是一支黄金队伍。这支队伍懂用兵之法、明用人之道、知决战之机,能得天时地利而不受掣肘,即使面对再大的挑战,也必然能焕发光彩。
百战不殆:哪儿“安全”哪儿呆着去
在《孙子兵法》之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观点: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保证自己不被打败,然后才能去寻找敌人的破绽,抓住机会将其击败。这就相当于坐在坦克里的人,首先可以保证自己不被步枪打到,然后再看自己的大炮是否能消灭敌人。做在坦克里,不一定能打败别人,但是起码自身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行兵打仗,当然不可能永远让自己窝在一个堡垒里不出门,那么在战争之中如何寻求能够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方法呢?《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在篇末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其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已经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如果知道对方的兵力、部署、行动计划,又对自身所处的形势有着客观冷静的了解,这样的人必定能够统掌大局,自然不会置于危险之地。那么,又如何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呢?
在二战时期的太平洋战场上,美国与日本进行了一场输死决战,这其中,珍珠港战役和中途岛战役可以说是其中重要的两个转折点。在珍珠港战役之中,美方因未能够及时掌握日军情报,作出争取判断,最终导致失败;而在中途岛战役之中,则因为正确掌握了日军的情报信息,因此不但粉碎了对方的进攻,更重创了敌人。
1941年5月,国民党政府破译专家池步洲在破译的日本外交密电中发现,日本外务省与檀香山日本总领馆的往来电报数量突然剧增。被破译出的电报有六七十封,大致内容均与珍珠港有关。结合此前破译的檀香山军事情报,池步洲推断,日美即将开战。他还对开战的情况做了详细的分析:日军对美开战的时间可能是星期天;袭击的地点可能是珍珠港。
中国得出结论后,立刻将情况通知美国。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份极为重要的情报没有引起美国军事当局的重视,他们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他们一方面认为,日军不敢、也没有实力,在侵略中国的同时,再向美英等国宣战;另一方面,他们对中国情报机构的破译能力表示怀疑。他们甚至认为,即使这份电报真的存在,也不过是日军的一个圈套而已。
事情果然印证了中国情报人员的推测,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给美军来了个措手不及。
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对日宣战后,美国军方集中力量对日本无线电密码进行研究分析。中途岛海战爆发前,已经能够部分破译日本海军的高等级密码JN-25.日本在袭击中途岛前夕,美国经过各种判断,掌握日军即将突袭中途岛的情报。最终,美国根据日军的计划,将计就计,以弱胜强,以损失一艘航空母舰、147架战机,阵亡307人的代价,击毁日军四艘航空母舰、332架战机,让日军3500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命丧大海,重创日军,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战局。
偷袭珍珠港的成功使得日本自负地认为自己在情报方面遥遥领先于美国,而事实上日本在侦察能力和破译盟军密码通讯方面都很弱,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不能确切判断美军的作战意图,只好将军队盲目分散到各个不需要防守的地方,并不只一次地导致了战略战术上的失误。
相比较而言,美国十分注重情报工作,不仅派出大量的潜水艇和侦察机探明敌情,还成功地破译了日本的机密电报密码。早在1940年9月,美国人W·F·弗利德曼就已破译了日本最高密码电报机——紫色暗号机的密码,日本的一切行动尽在美国掌握之中。但美国灵活机智地以各种假象迷惑了日本,使其不知密码已被译的事实。日本方面则十分自负地以为自己的日本语密码不会被破译,尽管其盟友德国曾有所察觉并警告日本,但日本未予重视。日本直到战败后才得知真相。由此可见,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观点,是多么地有见地。
朝鲜战争前,著名的决策咨询机构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一句话,研究成果还附有380页的资料,详尽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充分论证了中国绝不会坐视北朝鲜危机而不救,并断定一旦中国出兵,美国将会不光彩地被迫退出这场战争。要价500万美元,相当于当时一架最先进的战斗机的价格。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及。那一句话是:中国将出兵朝鲜。当记者问及从朝鲜战场回来的麦克阿瑟将军对此看法时,他不无感慨地说:“我国最大的失策是舍得几百亿美元和数十万美国军人的生命,却吝啬一架战斗机的代价。”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想要做成一件事情,信息情报的价值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代社会被称为信息社会,资讯传播飞速。然而,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能抢先获得消息,并且做出正确预判的人,就越能够掌握主动权。
小李是一个普通的白领工作者。小李比较年轻,对新生代的事物接受的都比较快。而且,因为自己收入还不错,所以总喜欢用手中的余钱做一些金融类的投资,以前的时候,他就尝试过基金、股票、期货等。
最近,小李率先了解到了一种新生的事物——比特币。这种新生的“虚拟货币”刚一出现,就被小李发现了潜在价值,因此果断地存上了一批,随后,比特币果然水涨船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特币的火爆依旧持续,很多国家甚至已经承认了其合法地位,甚至出现了可以用比特币交易的超市、餐馆等。不久,比特币的浪潮在中国登录,比特币渐渐达到了惊人的涨幅,很多拥有比特币的人都暗自高兴,以为可以大赚一笔。
然而,在这个时候,小李却冷静分析行情,认为比特币的价格高攀并不自然,而很可能是有人在幕后炒作、或者是众人的投机造成的。不管是那种情况,都应该谨慎。果然,不久之后,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小李将这看做一个信号,立刻将手中的比特币全部抛出。不久之后,比特币的行情大跌,价格下降高达30%多,无数人损失惨重。
掌握信息的人才能够了解形势,了解形势的人才能掌控大局,掌控大局的人才能够做到“趋利避害”,为自身的前进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兵无情报难胜,事无信息难成。智者自知而虑人,愚者不虑人而又不自量力。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可以说和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得益彰。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成功的人,总是长于有自知之明,而又拥有自己的情报网来作为信息来源。
现今二十一世纪社会,我们不但要注重“知己知彼”,更要尽量做到“知天知地”,掌握的信息越多,掌握的主动权就越多,而不明白信息重要性、不能随时得到最新信息的人,终将被淘汰。
§§第四篇 军形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