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章 孙子兵法的智慧解析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孙子说:按照一般的战争的原则,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因此,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抑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很可能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是国家的辅助。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强盛;辅佐有疏漏,国家必然衰弱。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自乱阵脚,坐失胜机。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什么条件下能作战或不能作战的一方会取得胜利;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会取得胜利;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一方会取得胜利;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会取得胜利;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一方会取得胜利。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几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都会有危险。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谋”划的力量

  《孙子兵法》的第三篇是“谋攻篇”。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谋攻”既可以理解为“谋划进攻”,也可以理解为“以谋为攻”。

  在孙子看来,进攻的方法有四种:以谋攻,以势攻,以兵攻,以力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以谋攻,就是用计谋来赢得战争的胜利。古之善用兵者,可以不费一兵一卒,仅凭借运用手腕而坐收渔人之利;以势攻,就是凭借自身强大的势力做后盾,来迫使对方屈服,北宋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兄长赵匡胤帝位后,力量强大,秉承着宋太祖“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精神,虎视天下,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吴越的钱氏知晓自身力量不足以对抗,乖乖地纳土称臣,便是“势攻”的体现;以兵攻,指的是双方交战,一决胜负;以力攻,指的则是攻打城池,是最不可取的。

  在《孙子兵法》的四种进攻方法之中,被给予最高评价的当属“上兵伐谋”。因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无需自身拥有强大的势力,也不用流血牺牲,就能够取得战果。

  盖伊·加保顿是美军海军陆战队第二师的一名普通一等兵,他随部队参加了塞班岛的登陆作战。盖伊·加保顿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在12岁的时候,加保顿被当地一个日本籍家庭收养,因此他学会了一口不标准的日语,并了解日本人的生活习俗。

  在塞班岛战役后期,日军败局已定,由于此前日军一直在内部进行欺骗宣传,称美国人都是“恶魔”,以杀人为乐,因此导致大批的日本士兵、平民以及一些当地居民集体自杀。

  在当时,加保顿的部队只有不足百人,而他们面对的日本军队有近千人。所以加保顿的部队在耐心地等待支援。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时候加保顿仅凭一己之力,却带回了岛上近一千名日本士兵!这让他的长官大吃一惊。

  加保顿劝降的秘诀很简单,他先拿出香烟和糖果之类的小礼物,让敌人打消疑虑,然后告诉他们,他们已经被包围了,不投降就没命。接着再进行利诱,如果他们投降,他们将得到体面的待遇,而且战后他们可以回到日本。就这样,凭借蹩脚的日语和几块糖果,加保顿兵不血刃地拿下了一个战略要地。从此,加保顿成为大家心中的英雄,获得“班赛岛上的吹笛手”的外号。

  能够兵不血刃,单凭智谋就让对方投降,盖伊·加保顿真可以说是“谋攻”的专家。在中国古代,其实也有“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同样是兵不血刃地让自己在战争中免除了危险。由此看来,谋划的人虽然没有上场杀敌的英雄那样英勇,但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却比英勇杀敌更加的重要。

  因此,用兵打仗,崇尚勇敢,但是更要崇尚谋划。三国时期曹操身边的典韦、许褚都是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壮士,但是要是没有曹操的谋划,他们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南北朝时期,后梁将领陈庆之手无缚鸡之力,难开普通弓弩,但是率领七千白袍军,大小五十余战不败,甚至能够与多于自身十倍的敌人交战,凭借的也都是谋划之力。相比之下,三国吕布武艺高强,无人能挡,但是有勇无谋,最后为天下所笑。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在《孙子兵法》之中最应该学习的就是“谋”的力量。而且,不管是以谋攻,以势攻,以兵攻,以力攻,都应该多动脑筋,才是兵法之道。

  有个年轻人小童决定出门挣点钱,就跟别人一起上山,开山卖石头。

  然而,当别人将石块砸成石子,卖给建筑商的时候,这个年轻却直接选了不少奇形怪状的石头,拉到码头,卖给花鸟商人。就这样,这个年轻人在三年后成了村里第盖上大瓦房的人。

  几年后,不许开山了,于是人们纷纷上山开辟果园,当地的蟠桃汁浓肉脆,香甜无比,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蟠桃引来四方客商,年轻人却发现,来这儿的客商不怕挑不到好桃子,却愁买不到盛桃的筐。于是,他在自家山地里种满柳树。就这样,两年后,他成了村里第一个在城里买房的人。

  后来,一条北起北京,南达深圳的铁路修过他们村,乡亲们开始做起果品加工了,当乡亲忙着办加工厂时,他在自己的柳园前砌下一道高三米长百米的墙,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可口可乐。据说,这是方圆五百里唯一的一个广告墙。凭借着这个广告墙的广告,每年他又有了四万元的额外收入。

  再后来,一家著名公司的老总听到他的故事,决定来寻找此人,当他找到这个年轻人时,年轻人正在自己的店门口与对面的店主吵架,原来,他店里的西装标800元,对门就标750,他降到750,对门就标700,一个月下来,他仅卖出8套,对门却卖出了800多套,老总看到这个情形,感到失望,他不相信一个如此聪明的人会这样做。

  然而,知道真相以后,老总惊喜万分,当即决定以百万年薪聘请他——原来对面那家店也是他开的。

  当今社会,各种思想从生横流,人们的受教育平均水平提高,因此,想要成功,想要出人头地,便更要在做事的时候三思而行,注重谋划的力量。古人有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则可以说:“凡是有谋划就能成功,没有谋划必定难以成功。”而想要谋划成功,必须熟悉自身身处的环境,了解自身和对手的优势与劣势,并且要能够随机应变,切记鲁莽冲动。能做到这些的人,才有资格称之为有智谋的人。

  上攻不攻——孙子的“和平主义”战略

  《孙子兵法》十三篇,讲述的都是战争的艺术,然而在孙子看来,一个国家一味地四处侵略、以武力逞强,并不是长久之道。在孙子看来,真正的赢家,不用用兵也能够让人屈服,不用打仗也能获得胜利,不用发动战争也能扩大版图——这就是孙子的“上攻不攻”理念。

  而且,在《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之中,孙子提出了“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的理念。那么,既然不进攻,又不打破国家,到底是如何获得胜利的呢?其实,战争不一定非得要斩将杀敌,上阵流血。有时候用商业、文化、权谋等等,都能够达到打赢战争的目的。相对而比较,发动军队进攻反而是其中风险最大、损失最大的方法。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朝野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大将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出兵第二天,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

  出兵第三天,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唯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控制。陈桥兵变的将士几乎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在这场“陈桥兵变”中,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兵不血刃就能够取得皇位呢?究其原因,赵匡胤一直掌有兵权,深得人心,而且军政高官都与他私下交情甚好,结为兄弟。也就是说,其实在发动兵变之前,他就已经打败了后周皇室的势力。而且,他还发布命令,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正因为赵匡胤计划周详,而且以宽厚示人,因此才能做到近乎“不战而屈人之兵”,史书记载其“入城之日,市不改肆”,造反的时候连市场都照样开张,可以说是难能可贵。

  通过上文赵匡胤陈前兵变的事例,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孙子兵法》之中力求“上攻不攻”“全国为上”的原因有两个。首先,“上攻不攻”可以最小程度的减少己方的损失。要知道若真的能够不战而胜,不是对自己方面最有利的吗?其次,不攻打对方,对方就不会受到损失;而如果真的能做到不攻打对方就取得胜利,那么敌方的士兵会成为自己的士兵,敌方的粮草会成为自己的粮草,敌方的一切都将会成为自身的战利品,这样看来,不攻打对方、做到“全国为上”,不但能让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还能够让自身的利益增加到最大。

  在平常我们很难做到如此完美的“上攻不攻”,但是,仍要铭记“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的道理,在任何竞争、任何行动中,都不以两败俱伤为荣,都要尽量做到减少自身损失,而谋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

  “每战必败”——谋攻中的“雷池”

  古人说:“兵者,凶器也,君子不得已而用之。”行军打仗,危机四伏,如果不知天时,不识地利,不得人和,很容易兵败人死,城破国亡。所以孙子才会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在作战之时,一定要认清“雷区”,避免犯下人和错误,要知道一根钉马蹄铁的钉子也曾导致一个帝国的灭亡,一个小小的错误都有可能酿成巨大的损失。

  战争之中,主动进攻的一方往往相对会有着战斗力上的优势,却经常要面对地利上的劣势。同时主动挑起争端者往往在当地不得人心。汉武帝第一次派兵攻打大宛的时候,途经的西域各国都紧闭城门,不提供粮食和饮水,当时的贰师将军李广利一怒之下挨个城池一路攻打过去,结果伤亡惨重,便是犯了兵家大忌。

  因此,想要进攻,首先要找好天时、地利、人和,减少自身失误,确立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才能寻求胜利,否则虽然人数众多,战斗力极强,也难免遭遇意外危险。

  在历史上,蒙古大军的铁蹄曾经横扫亚欧大陆,所向披靡,然而就是这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也一样吃过败仗。这一失败发生在蒙古军东征日本的时候。在这一场战争中,蒙古军犯下的各种失误最终葬送了他们自己。

  公元1274年,进攻日本的远征军由朝鲜扬帆出海,驶往九州岛,远征军共两万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丽人大约各占一半,还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汉人。远征军的统帅为蒙古人忽敦,两位副统帅为高丽人洪茶丘和汉人刘复亨。元军航行至博多湾,首先攻占并蹂躏了对马岛和壹歧岛,然后分三处在九州登陆攻入内陆。三路入侵军队中,一路为主力,两路为策应,主力部队的登陆地点大约在长崎附近。

  面对第一次“蒙古来袭”,日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迎战,九州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在开始的战斗中蒙受巨大伤亡,但他们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军的推进。在相持了几天后,日本人渐渐适应了蒙古人的战术,于是开始反击,日本重骑兵队尤为英勇,他们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列阵冲击敌人,与敌军贴身近战,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元军伤亡惨重,箭和给养都即将用尽,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的路上,元军的舰队遭风暴袭击,遭受了一些损失,不过大部分船只安全回国。

  此次战役日本史称“文永之役”,蒙古人在东亚第一次遇到了装备训练和勇气都不逊于自己的对手。此次作战蒙古军对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战刀印象深刻,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剑与日本刀一碰即断。相对来说,日本人的弓箭虽威力强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

  在正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之后,忽必烈发起了对日本的第二次远征。然而,激战将近两个月,蒙古军还是损失惨重。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风暴持续四天,元军南方舰队的舰船基本被毁,北方舰队的舰船也损失大半。北方舰队剩余的舰船逃离战场。南方军的指挥官和部分高级官员眼看回天无术,也只得丢下大部队,乘南方舰队残存的几艘船逃离。此时九龙山的海滩上尚留有近十万元军,这些人失去了补给和退路,又无力突破日军的防线,现在只得等死。三天后,日本人开始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然后纵兵攻击。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两万多人做了俘虏。此次战役,在日本称之为“弘安之役”。

  在这次“元日战争”中,蒙古军遭遇飓风,不得天时,远征日本,补给困难,不得地利,而且军队之中有很多强征的汉族、高丽族人民,不愿作战,因此不得人和。这三点,蒙古军在进攻之前都考虑的不够充足,因此促成了蒙古军队的惨败。

  那么,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失败呢?《孙子兵法》中提出三点。

  首先,“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第一次入侵日本的元朝军队在数量上远远少于对方,补给又难以为继,因此难免失败。这就说明了,在对手很强大的时候,一定不能用鸡蛋碰石头,而要运用灵活的战斗和交际方法对待,等待自身强大之后再进行反击。

  第二,“乱军引胜”,指的是上级过分干涉前线指挥官员。宋朝时期,之所以军队战斗力薄弱,就是因为作战命令经常是从千里之外、对战况毫不了解的朝廷中下达的,自然使得军队束手束脚,难以取胜。一个好的领导,只需要交代下属要做什么事,而不要交代其如何去做。否则的话,领导必然劳心,下属则必然无所适从。

  第三,“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其实对日本军队以及日本本土地形不了解也是元军战败的原因之一。作战之时,如果对双方的兵力、战斗力、战斗意图和作战地势都不了解,那么每一战都可能遭遇危险,尤其在现今这样的讯息社会,情报往往是决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只有了解更多的情报的人,才能够掌握主动权。

  以上这些,便是进攻和行动之中的“雷池”,想要成功,就绝不能越雷池一步。

  一旦在行动之中犯下以上的错误,强大如元朝的军队也会遭遇失败,如果能避免以上的错误,及时是弱小的实力也可以谋求生存和发展。真正有智谋的人,能和对手交战则战,不能战则能谋求联合,不能联合也能够避其锋芒,保存实力,上下同心,共同努力,积极了解形势,这样子,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