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章 寻找花木兰

  杨小凡

  一年前接到艾文化的电话时,我很吃了一惊。

  三十多年了,我们没见过一次面。中间收过他一封信,大约是他考取大学后。当时,我是给他回了信的,却没有再收到他的回信。后来,他大学毕业,从办公室给我打过一次电话,说他分到了省人事厅。这是他打给我的第一个电话,我依然记得他说话的声音,他一定是涨红着脸,暴着脖子上的青筋说的。他很激动。

  那时,我刚从师范毕业分到一所农村中学,我弄不清他是如何知道我所在学校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打长途电话不是件容易的事,得七转八转才能接到。那天,他的确很激动,大学毕业能分到省人事厅,前途自然很光明,他有理由激动。

  这通电话后,他又“消失”了。后来,我到省城去,好像为着职称的事想找他帮个忙,曾试着给人事厅打过一次电话。接电话的人说,没有艾文化这个人。那时省城里的交通也不方便,没有出租车,公交车也少--其实,可能是我对他不敢抱什么希望,最终竟没有去找他。

  一晃,又过了二十多年。大约是六年前,一个有点暖洋洋的春夜,我的手机不停地响,接通后,那边自称是艾文化。这是他打给我的第二个电话。那天晚上,他似乎是喝多了酒,话说得颠三倒四,好像是说自己当了副处长,要我去找他。那个时候,我已经辞去教师工作在深圳混了十来年,有家自己的公司,有了点底气,但却很少回去了。这次电话后,我还真动了要去找他叙旧的念头。但过几天打他那个手机,竟停机了。我为了生意上的事也没太多闲心去想他,然后又是几年过去了。

  我们是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二年级的同学,而且同桌四年。现在想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为什么升入初中后我俩还一直同桌呢?但事情就是这样,过去的时间越久,少年时的情形反而越来越清晰,像细雨中的树叶支支棱棱地鲜活。

  应该是一九七四年正月,这个不会错,那时候每学年都是从春节后开始的。开学那天,麦地里的积雪东一片西一片还没化净,太阳下闪着亮光;通往学校的土路上刚化冻,水和泥连在一起,脚踩上去再抬起来都有些费劲,但我还是欢欢喜喜地来到了学校。上课后,班主任孙老师进来了,他后面跟着一个腼腆的孩子,细高细高的,脸也出奇的白,与白菜帮子有一比。同学们立刻静下来。这时,孙老师领着他一步步走到我的桌子前,用手一指,他就坐在了我旁边。

  后来,我们慢慢知道一些关于他的事儿。他父母从城市下放到乡下,他就从城里小学转到了我们班上。刚开始,他有明显的优越感,不跟同学说话,就连我这个同桌也好像没说过话,似乎怕我们听不懂他的话一样。下课了,同学们都疯子一样跑啊闹啊,他从来不参与。偶尔,别的同学碰着他,他会一遍一遍拍打蹭到身上的土。那时,我们还不知道什么叫洁癖,就是觉得他怪怪的。他说话的声音也跟我们不一样,慢腾腾软绵绵的,像广播里的播音员。

  这自然惹恼了我们,就都说他“烧包”。我们那儿,说一个人装大、不理人就说他烧包,这是很让人生气的事。开始两个星期,同学们还都不惹他,后来就不一样了。有天中午下课后,刘玉兰突然大喊:“艾文化是右派羔子!”全班同学立即齐声喊:“右派羔子!右派羔子!”喊着喊着,刘玉兰就走到他面前,伸手拧住他的耳朵。他的耳朵像一块橡皮泥,被拉得很长,很薄,我竟看到了耳朵上的几根红红的血管。当时,他竟没有哭,一句话也没说。

  直到老师进了教室,刘玉兰才松了手。

  半学期后,他突然变了个人。下课也开始打打闹闹,抓张三一下踢李四一脚的。那时候,男女同学一起闹腾,毫无顾忌,不像现在的孩子早熟。当时,刘玉兰还不叫花木兰,但她是班上最泼辣的女孩,比男孩子还野。可能因为她爹是生产队长,从小没有人欺负她,胆子就可着肚皮长的吧。

  有一天,大约夏秋之交,反正大家都穿着单衣。下课了,同学们兔子一样跳出教室。刚出教室门,艾文化就大喊:“我有糖果!”喊罢,一只手插在裤兜里,另一只手捂住那个裤兜儿,弯着腰就跑。

  刘玉兰撒腿就撵,我和其他同学也跟着撵。学校是一座破庙,就前后两节院子,艾文化围着院墙一圈一圈地跑。刘玉兰快要撵上他时,他另一只手也从兜里掏出来,甩着两只细细的长胳膊转圈跑。其他同学就扯着嗓子喊:“抓住艾文化!抓住艾文化!”他已经大张着嘴喘粗气,硬着脖子挣扎地向前跑,刘玉兰紧跟几步抓住了他。艾文化倒在地上,刘玉兰用一条腿跪着他的一条腿,手就插进他的裤兜里。然后,就听到他一声大叫:“我的蛋啊!”那天,他捂着裆部哭了半节课。孙老师训刘玉兰时,刘玉兰说:“他骗人,说兜里有糖果,我伸手掏进去,里面啥也没有,就抓住了他的蛋蛋!”全班哄堂大笑。

  一年前,艾文化打的那个让我吃惊的电话就与刘玉兰有关。

  那通电话里他依然像喝多了酒,吞吞吐吐,颠过来倒过去。但我还是弄明白了,他要到我老家所在的故原县挂职担任县委副书记。他问到我俩小学和初中的一些同学。他特别打听了女同学花木兰的情况。他说他要去寻找花木兰,帮她做点什么……他小学四年级时就喜欢上了花木兰,这些年一直不能忘记。他似乎对花木兰这三十多年的生活轨迹非常清楚,说得有鼻子有眼。但他找不到花木兰,希望我能帮助找一下她的联系方式。当时我有点吃惊,一、他竟然一直惦记着刘玉兰;二、他既然对刘玉兰那么熟悉,为什么又找不到她的电话什么的呢?

  现在想来,他对刘玉兰的暗恋,也许就是从她抓过他蛋蛋开始的吧。

  一年后的春天,小小的操场边长满了一圈青草,还开着零零碎碎的花儿,有蓝色的、黄色的、粉红的,四散在青草丛中。中午上体育课,体育老师“黄大个子”教我们掷铁饼。第一次学掷铁饼,我们都很兴奋。黄老师做过示范后,就让同学们排好队,一个一个地试着掷。刘玉兰是体育班长,第一个掷。黄老师对她很满意,表扬了她。轮到我时,铁饼拿在手上沉沉的,一掷就掷偏了,引起同学们的哄笑。然后,黄老师就让刘玉兰辅导我们掷,他倚在那个破篮球架子上抽烟。

  轮到我第二次掷时,刘玉兰走过来给我做示范,我当时想她也不是要给我示范,肯定是想多掷一次吧。但我没有办法阻止她,她是体育班长,黄老师又让她做辅导。刘玉兰握住铁饼,迈出左腿站稳了,抡起右臂,晃了几下,猛地甩了出去。几乎是同时,艾文化大叫一声倒在地上。刘玉兰掷滑手了,铁饼正好砸在他的左脸上。我们都吓坏了,有谁突然喊:“艾文化死了!”黄老师跑过来,用手在他鼻子上晃了晃,又用手掰了掰他的眼皮,一P股坐在了地上。

  艾文化当然没有死,但他的脸却肿得像块高粱面饼子,紫红紫红的。后来,他的左脸至少有半个月都比右脸大和厚,最让我不能忍受的是他左耳朵开始不断地流黄水,黏在耳郭里。要是别的孩子被刘玉兰弄成这样,家长肯定要跳着脚骂几次。艾文化的父亲和母亲却没有去找刘玉兰的爹,听说还把他骂了一顿,“不长眼,咋偏偏就砸着你了,砸死都不亏!”不过,刘玉兰是感觉理亏的,她常常把一团雪白雪白的棉花塞给艾文化,让他擦耳朵流出来的黄水。有时,还偷偷地从家里拿东西给他吃。我好几次亲眼看见,她往他的书包里塞芝麻面饼,弄得我听课都没有心思。

  更让我想不到的是,从这次铁饼事件后刘玉兰竟变了个人,突然安静起来,跟我们说话时声音也变轻了,见到艾文化时,她的脸还会红。

  艾文化告诉我,刘玉兰常常找他一起玩。那时,下午是不上课的,孩子们也没事干,有的放羊有的割草,多半是边玩边干。艾文化与刘玉兰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都在哪里玩的,我现在也不清楚。他的耳朵流了一个夏天的黄水,秋天开学的时候好了。然后,我明显感觉到刘玉兰没有从前对艾文化好了。虽然,我那时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我还是莫名地松了一口气。

  一九七六年春节过后,我们升入了初中。那时叫“连盘端”,就是大家从小学五年级都直接升入中学。这一年,事儿真是不少。先是说要地震,人们都睡在窝棚里;后来毛主席去世了,生产队和学校到处一片哭声;再后来,又说打倒“四人帮”了,学校也开批判会,牛头马面的四个人弯腰站在会场中间,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举着拳头呼喊……到了春节,突然在学校门口搭起了戏台子,唱起古戏来。我是第一次见这些穿着长袍戏装画着花脸的人,稀奇得很呢。后来,又在大队部唱过几次,戏台口两盏汽灯哧哧地冒着扎眼的白光,台上台下都欢天喜地的。

  第一次看戏我就喜欢上了。想来这也是一种缘分,在这之前我是从没见过古装戏的。现在,我肯定是每过几天就要认真地听一场古装戏,当然是在电视上或者听碟片。妻子和儿子总不以为然,会笑我提前进入老年期,说我未老先衰的时候也不少。可我只是笑笑,在这方面他们与我是不能沟通的。

  自从艾文化给我打电话说起花木兰后,我每次再看戏曲节目时总能想起刘玉兰来。刘玉兰学戏是很早的,古装戏在我们那儿重现不久,也许还不到几个月,再开学时就不见刘玉兰的影了。老师说她退学进了戏班,学戏去了。戏班就在离学校几里路外的龙湾集上。她学的是豫剧,说是唱花木兰。从此,在我们同学口中刘玉兰就变成了花木兰。

  要想欢,进戏班。想必那段日子,花木兰一定是开心死了。

  上初二的那个冬天,放学时艾文化让我晚会儿走,他有事要跟我说。见他说话时声音软绵,面带神秘,我觉得他可能有大事要跟我说。果然,他说他们家要迁回城里,不在这儿上学了。我听后,感觉很突然,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啊!最后,他又红着脸求我道:“今儿晚上龙湾集有戏,她在那里。你陪我去找她,好吗?”说实在的,那个时候我挺喜欢艾文化的,何况他要回城,从此就见不到了,求我办这点事,我没有多想就答应下来。

  冬天,天黑得快,我俩到了集上天已经黑透了。但戏台那边的汽灯挂上后,立刻明亮起来。艾文化远远地站在戏台外面,让我去后台找花木兰。我知道他让我陪他来的意图,就不好推脱,笑了一下向戏台后面走去。后台被一圈秫秸秆编的箔围着,里面不少人嘻嘻哈哈地化着花脸妆。我伸头向里面看了一眼,想找花木兰,一个画着红脸的男人就吆喝着让我离开。我又向里面伸了一次头,里面不少男男女女都画了脸,穿着戏装,根本认不出谁是谁。于是,就回到了艾文化身边。

  一通开场锣鼓,接着戏就开演了。我和艾文化转到了戏台前面,瞪着眼瞅戏台上的人。我俩都在找花木兰。由于心里想的全是花木兰,戏台上唱了什么根本没入耳。这场戏是《花木兰》,她演的又是花木兰,她肯定是要出来的。但我俩急得要命,恨不得她能立即出场才好呢。

  感觉过了很长时间,艾文化突然拉紧我的胳膊。这时,花木兰一身红妆,终于出场了。锣镲鼓笙伴奏声中,婉转多情的声音起来:这几日老爹爹的疾病好转……原来前面是加演,《花木兰》现在才正式开始。

  艾文化一直盯着台上的花木兰,我分明看见他额头上渗出一层汗来,在汽灯白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由于我俩的心并不在听戏上,后来又唱的什么,记不清了。唱到后半场,艾文化拉着我的手,绕到戏台后面。

  艾文化让我去后台口那里等花木兰,等她从前台下来的时候叫她。我是有些为难,但敌不住他的苦求,就硬着头皮过去了。锣鼓声中,花木兰下场了,另一个演员上场了。就在这当口,我拦住了花木兰,急急地说:“刘玉兰,艾文化找你!”她一愣。这时,艾文化就过来了。花木兰犹豫一下,站住。我向后一退,花木兰随着我向外走两步。艾文化从怀里掏出一包东西递给花木兰,小声说:“我要回城了。这是甘草,你可以润嗓子的!”花木兰没有去接,想说什么还没开口,就听一个男人喊道:“玉兰,准备上场!”

  第二天,艾文化就离开学校回了城。花木兰呢四处演戏,似乎很少回来。即使回来过,我那时在学校里也不可能见上。从此,我与艾文化和花木兰他俩都再也没有见过面。要不是艾文化提起刘玉兰,我几乎忘记了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女同学。

  那次电话一个多月后,艾文化的电话又打来了。他说,他已到故原挂职县委副书记了,而且还回了龙湾集一趟。他托人打听关于花木兰的消息,但没有找到她。只是听说花木兰跟戏班里一个老男人结婚生子后,又离婚了,好像这个孩子在前夫那里十几岁就死了;后来,豫剧没人听,她改唱流行歌曲,又随一个大棚歌舞团到了南方,在街头演出;她又结过一次婚,生有两个儿子,又离婚了;再后来,说她在南方某城夜总会唱歌,孩子就放在老家由她母亲养着;好像前几年她得了病,流落到一个小县城里……

  艾文化在电话里这样断断续续地说,我一边听一边犯疑,他这次讲的好像跟上次有出入。但也没多想,放下电话,就把这事给忘了。人总是这样,当自己的事还忙不过来时,肯定不会上心与自己没有多大关联的事。次贷危机以后,公司一直不死不活的,我正愁着呢。

  没有闲心想别人的事,不等于自己天天忙碌和充实。那段时间生意确实不好,无聊时学会了弄微博。微博的确是个好东西,无花八门的信息让我惊奇,这样自然就把郁闷的时间打发了不少。一个深夜,我又在泡微博,突然看到一条寻人的信息。在一张照片下面有两句话,说这个人得抑郁症失踪了,知情者请联系一个手机号。我看一眼照片,觉得竟有些像艾文化,但仔细看,又觉得与我记忆和想象中的他实在相差甚远。后来,我就把目光转到一条女星绯闻的微博上了。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一年就要过去,新的一年说来就来了。

  街上都在卖春联了,我才想起又一年要过去。穷人富人年不等人,年总是要过的。那天晚上从家里出来,走到卖春联的摊子前,想找一副吉利的春联。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个陌生号码,一接,原来是艾文化。他总能在我几乎忘记他的时候打来电话。

  他仍然很激动,根本不给我插话的机会,声音不停地涌过来:这二十多年在机关快要憋死了,二十多年装孙子一样才混个副处;在县里当了副书记那才感觉什么叫人生得意……终于找到了花木兰,她已病丑得不成样子,过去那美好的感觉一点也没有了,真后悔见到她……毕竟喜欢过她,要为她做点事情;开始的时候给她一些钱,后来,她就让给她儿子安排工作……她有两个儿子,安排了一个还要安排另一个,何况天天来县委找,那阵势肯定是想与我结婚……

  那天足足通话有一个小时后,他仍没有想结束的意思,一直到我的手机断电自动关机,才算听不到他的声音。我突然觉得自己也许不认识艾文化这个人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我就像做梦一样。这次电话后,我开始害怕艾文化再给我打电话。我不知道这种担心从何而来,反正就是担心。

  我在深圳十几年了,对四季的变化已经很麻木,春夏秋冬的概念很模糊,只对阳历的月份敏感。三月过后,生意渐渐好起来,我的心情也好许多。那天,我谈了一个订单后心情很好,一个人坐在茶楼里想让自己安静一下。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本不想接电话的,见是陌生号码,怕错过生意就接通了。没想到,打电话的竟还是艾文化。

  这次他声音很低,有时低到要断的样子。他说:快被花木兰缠死了,她得了重病住在县医院里,不停地打电话过来,不停地要钱……真没想到,原来深爱的那个花木兰会变成这个样子……她确实是需要钱,但我的钱也不多,十年前就离婚了,那点儿工资还要给女儿抚养费……求你了,你是老板,能不能给她点钱,让她放开我……

  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我放下手机,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我想,也许艾文化所说是真,花木兰境况确实很不好,很需要帮助。当时,我决定拿一些钱帮助她,毕竟她是自己的小学同学,毕竟自己现在也算是有资产的人了。但冷静下来,一种担心便又生长出来:如果我拿钱去帮助她,会不会也被她缠上呢?会不会也被艾文化缠上呢?想着,想着,我心里就越发没有了底儿,最后就在犹豫中搁置下来了。

  说实在的,我不是心疼几万块钱,我是怕被一种看不见的东西缠上。现如今,好心扶起倒在街上的老太太都能被讹上,何况花木兰和艾文化都是自己的小学同学呢。

  于是,我就强迫自己不再去想艾文化和花木兰。他们能从我脑子里消失才好呢。

  真是活见鬼了。艾文化这次电话后十几天,我又接到一个陌生女人的电话。听声音,这女人应该年龄不大,但声音里却透着一些风尘味,让我不敢确定她的年龄。电话接通后,她语速很快,带着哭腔,第一句话就问我艾文化在哪里。我有些莫名其妙,想问清她是谁,可她就是不给我插话的机会,像决堤的河水劈面向我涌来,她起伏的声音就像不时的水浪让我有些眩晕。但渐渐地我听明白了一些。

  这个女人,准确地说应该是风尘场里的女孩。她说艾文化骗了她两年……艾文化给她说自己是人事厅的处长,可实际上狗屁也不是……她说他承诺跟她结婚的,但现在又跟一个叫花木兰的女人混在一起……她要找到这个横刀夺爱的花木兰算账……

  当她说得实在累了,略停下来的时候,我才能插上话。

  我告诉这个女人,自己快三十年没有见过艾文化了。问她是如何知道我的手机号的,又是如何知道艾文化与花木兰在一起的。这是我最想知道的。我不问还好,这么一问,这个女人的话匣子又打开了。她竟责怪起我来。她说,是从艾文化的手机上看到我的号码,艾文化常常说我是他最好的朋友……她知道艾文化与花木兰好上了,也是艾文化自己说的……他就是个神经病……是个大骗子……

  放下这个女人的电话,我真是心乱如麻,而且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感。艾文化、花木兰、还有这个女人,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艾文化啊,越来越神秘,越来越考验我的想象力了。这三十多年来,艾文化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花木兰与他又有什么纠葛呢?下意识里,我实在不想跟艾文化联系。后来,我想了想,觉得先打听一下花木兰的情况看看。

  于是,我开始七拐八拐地给一些老家人打电话,想打听花木兰的消息。但奇怪的是,把几个人反馈来的关于花木兰的片断加在一起,竟出乎意料地与艾文化电话里说的相差不大。只是,这些差不多的事情都是多年前的信息了,最近的情况老家人比我知道的多不了哪里去。时间一过,我的好奇心又淡下去了。毕竟生意难做,我的公司还没有真正活过来。有时候忙来忙去一场空,心情烦躁无暇他顾;有时候忽然接到大单,也是战战兢兢,老想打个翻身仗。

  两个月前,我接到一个订单,高兴之余忽然又有点犹豫。因为这个订单要到客户所在的H市去签,而艾文化就在这个省会城市H市。我不知道怎么好像都有点恐艾症了,难道我害怕见到他真给我要资助?虽然生意不顺,但是资助几个钱还是绰绰有余的,我觉得是害怕那种压抑感。我宁愿去资助一个陌生的人,不愿资助一个小时候的同学,让人难堪。在心里磨叽了两天,最终还是决定去。做出这样的决定基于两点,一是,不想放弃这单生意;二是,艾文化说他自己正在故原县挂职,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在H市碰到他的几率应该是很小的。再说,心里还是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作怪。

  飞机降落在H市机场时,我心情还有点抑郁。但出了机场,想到一单生意要谈,就不允许自己多想别的事情了。

  生意谈得很顺利,很快就签了合同。那天晚上,我喝了不少酒。客户走后,我回到房间,抽过一支烟,心情便十分的好。现在才九点多,显然是睡不着的。于是,我打开了电视机。我有个习惯,每到外地总喜欢看当地的电视频道,这样可以更多了解当地的风情与信息。这样想着,七按八按就按到了这个城市的生活频道,上面正在播“梦想达人秀”呢。

  这样的节目确实很恶俗,插科打诨装嗲卖乖,但却有扑面的人间烟火味。烟抽了半支,也没把注意力全集中到电视上,有一眼没一眼地看着,也就是为了消磨时间。这样又过了十来分钟,突然画面上出现一个打扮入时的中年女人。我心里一愣,直觉她像一个熟人。这个女人是谁呢?我正在记忆里搜寻着,这女人就自我介绍起来。她说,她叫刘玉兰,艺名花木兰,现在是一家服装店的老板。

  这人难道真是刘玉兰?我感到十分吃惊。但从她的面部轮廓和举止看确实有点刘玉兰当年的影子。我屏住呼吸,盯着屏幕,支棱着耳朵听她和主持人在那里东一句西一句地扯着。到了她才艺表演的时候,她竟唱起了当年我们熟悉的《花木兰》选段。锣镲鼓笙伴奏声中,洪亮圆润的声音扑了过来:刘大哥说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现在,我确信电视里的这个人就是我要找的花木兰了。而这时,我却有点儿不太相信这是真的,像在梦幻里一样。眼前的这个刘玉兰跟艾文化跟我讲的那个刘玉兰差别太大了。很快,另一位“达人”上场了,我眼看着花木兰又从自己眼前消失了。

  我又抽了一支烟,心里有点怦怦跳。我忽然特别想见到电视上这个刘玉兰。但是她从电视上消失了,不就等于从世界上消失了吗?我到哪里去找啊?突然,我一拍脑袋,给电视台打电话啊。打了四次电视台的热线电话,总算通了。我说明自己是刚才节目中那个花木兰三十多年前的小学同学,想找她,想打听她的联系方式。电视台的接线女生肯定把我当成精神有毛病的观众了,当然是不肯把花木兰的联系方式告诉我的。后来,我把自己的手机和姓名留下,希望能让花木兰给我联系。接线女生说,你等吧。

  我知道这句话,其实就等于拒绝,也许他们根本不会把我的电话告诉花木兰的,甚至根本不会和花木兰联系的。但我依然不死心地等待着。坐在电视机前干等电话是十分难受的一件事,何况这是一件我自己都觉得不靠谱的事呢。于是,我走出酒店,来到楼下不远的一条步行街上。

  步行街上晃动的女人,就像一条条游在灯影里的鱼,杂色荧光下充满了梦幻般的迷离。目光四散地打量着这些游动的女人和两边的店面,看着迎面而过的女性脸庞和前行的女人背影,酒劲儿好像突然发作,我觉得似乎有些眩晕。我一直在等着手里的手机响起来,可它就是一直不响。我心里很失望,又接着漫无目的地向前晃,不时向路边的门店瞅着。

  大约走了不到十分钟,就看到前面有一个“哥弟”的招牌。我被“哥弟”这两字所吸引,我平时很少见这个品牌,但今天却感到从没有过的亲切。快步走过去,一个小姑娘就笑着说:“老板,进来看看!”我本来就是想进去的,笑了一下,就走进店里。我只是想进来一下,并没有想买什么,漫不经心地瞅着。在店里转了半圈,见姑娘并不十分漂亮和打眼,就准备出去。

  这时,我的手机突然响起来了。见是一个陌生的号码,我没有立即去接,在心里祈祷了几秒钟。按下接听键的时候,我的手明显有些颤抖。手机通了,那边果然是一个女人的声音:你真是周大头啊?我是刘玉兰呀!

  啊!真是刘玉兰?!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她果真是刘玉兰,也就是后来的花木兰吗?我觉得真的像是在梦中,一点都不真实。可当她说起同学时的事与人时,我才确信打电话的真是花木兰。难道艾文化这一年来的电话都是假的,或者,给我打电话的那个艾文化,从一开始就是我的幻觉?我与花木兰通话时,几次掐自己的手,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清醒。电话那端,花木兰很兴奋,说到了一些自己的经历。她不唱戏后是唱过歌,也离过婚,后来就到省城做生意了,而且现在有一个幸福的家。我一边听着,一边疑惑。她说的经历跟艾文化讲的还真有相同的地方,但关键的地方绝对不一样。

  电话通了有十几分钟,她说她在上海进货,让我在省城等她,明天中午就能见面,一定要好好聊一聊。这时,我赶紧问她关于艾文化的事。我没有直说艾文化的那些电话,只是问她见过艾文化吗?花木兰显然想不起来有个叫艾文化的同学了,电话里只有电流在吱吱地响。我再三提醒后,她才格格地笑起来,“想起来了,想起来,就是那个被我抓过蛋,被我用铁饼砸过的小白脸!”

  回到酒店,我一直不能入睡,就坐在沙发上不停地抽烟。这时候,我不再想刘玉兰了,我开始想艾文化。一定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我几乎一夜未眠。

  天终于亮了。我洗了把脸,早餐都没吃,就打车找到了人事厅。

  还没到上班时间,一个有点年纪的门卫睡眼惺忪的。我走上前,递去一支烟,小心地说:“同志,我想问一下艾文化可在这里上班?”门卫转动着手里那支烟,想了一下,就说:“没有这个人啊!”我急了,又笑着说:“大哥,你再想想,有没有姓艾的,副处长,四十五六岁!”这个门卫转过脸来,看了我几眼,那支烟在他手上停下来。

  我还想再问时,他突然大声说:“啊,你是他啥人?”

  “小学同学!”

  “小学同学啊,你没听说呀?三个月前跳楼自杀了!唉,他女儿精神也有毛病了,经常来这里闹着要人呢。”说着,无奈地摇了摇头。

  “他不是到下面挂职了吗?怎么会跳楼呢?”我急切地问。

  门卫有些不耐烦,也有些不屑,皱着眉头说:“嘿,咋说呢,我其实也不清楚,这个人一直怪怪的,听说是因为提拔的事得了什么抑郁症。一年多前就闹着要下去挂职,脑子都进水了,挂哪儿啊!”

  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看着门卫,好像不明白他说什么似的。

  门卫警惕地看着我,见我没有什么进一步的行动,脸色缓和了一些说:“你没事吧?其实我也不了解情况。但是,他三个月前自杀是真的。人不在了,啥都没了。唉。”

  这时,冉冉升着的太阳照过来,我的眼里一片血红。

  原载《收获》2013年第6期

  点评

  小说中的“花木兰”即刘玉兰,要找她的人有三位--艾文化、陌生女人和“我”。他们寻找花木兰的目的各不相同。艾文化寻找刘玉兰,可能源于三十年前那段美好的恋情;陌生女人寻找的原因,可能出于复仇目的,因为她认为花木兰横刀夺爱,破坏了她和艾文化的婚姻;“我”要寻找她,完全出于想弄清其中真相。但是,这些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站得住脚,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这都是“我”从与艾文化、陌生女人、刘玉兰的通话内容推测出来的,而且,“我”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三人。

  虽然“我”没有主动地去破解这个“谜”的强烈愿望和行动,但是,他们三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给我打来的电话,让“我”似乎觉得在无意中揭开了部分真相,或者说,觉得通话中的某些内容是真实的。但是,这些所谓“真相”或“真实”又被第三方互证为是有漏洞的。艾文化、陌生女人、刘玉兰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在电视荧屏上看到的那个“刘玉兰”,与“我”通话的那个“刘玉兰”,到底哪一个就是我记忆中的刘玉兰?在省人事厅工作、跳楼自杀的那个“艾文化”,挂职锻炼、担任副书记的“艾文化”,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他们各自讲述的人生经历和与“花木兰”的关系,哪一个更符合事实?其实,这都是一个个的谜。这个短篇小说所叙述的故事相互纠缠,不是简单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谜底背后的故事及人物本相,只露出了冰山之一角,一切都显得似真似幻,或者说,它并未完全向读者打开,一切人物和事实都有待证明。作家有意营造了这样一种叙述迷宫,把阅读与探究迷宫的权力交给了读者,这样的写作和阅读也许更有意味。

  (张元珂)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