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秋
母亲说乡下能吃的东西多,不像咱常年见不到一丝荤腥。
就这样,我被寄放到了大姑家。大姑家的大奎6岁了,黑瘦黑瘦的,比我高半头,我常把他错认成哥哥。大奎喜欢用木棍把筛子撑在当院的空地上教我捉麻雀。
喝过苞谷糊糊的午后,时间似乎放慢了。天总也不黑,等待的时间里,我和大奎先后上了几次茅厕。最后一次回来,大奎突然问我:“三儿,你吃过麻雀肉没?”
我摇摇头。大奎就得意地笑了,说很好吃的。我的肚子“听”了,马上条件反射,委屈地叫起来。“咱们捕麻雀吧,”大奎发狠地用袖子蹭蹭鼻涕说,“我就不信逮不到。”我使劲儿地点头,生怕大奎反悔。
来之前,就曾听母亲说大奎会捕麻雀。来之后,大奎也一遍又一遍地对我炫耀麻雀肉的鲜美,引得我很多次悄悄地吞咽涌到口腔的唾沫。不知为什么,那个下午的麻雀很少,等了老半天,总算飞来一只土黄色的小麻雀,可这只麻雀总是走走停停,在附近试探,它飞进来又飞出去,总不肯去吃那些谷子。我们心里着急,也只好屏息凝神地看着盼着,好等麻雀去啄食时收网。
可万万没想到,在关键时刻,“呼啦”一声,家里的大门被推开了,“嗖”的一下,那只麻雀消失得无影无踪。姑妈站在大门口冲我俩招手:“你俩快出来,洗洗脸,咱今儿晚上都去柱子家吃饭,吃好的,还有肉。”
我的口水“忽”地一下就涌了上来,将没捉住麻雀的沮丧忘得一干二净。“咱咋去柱子家吃饭呢?为啥不自己做?”大奎吸着鼻涕问。
姑妈拍了大奎的后脑勺一巴掌,有点恼怒地说:“叫你去吃你就去吃,吃饱了就带着三儿回来。小孩子家哪来这么多事,问那么多干啥?”停了下,姑妈又叹气说:“可惜了柱子他爸。人家这是白事,去了后你们小孩子家可要记住--哭可以,不许笑,也不许来回跑腾着打闹。”
大奎说:“我知道,我知道,就像上次崔三顿他爸死时那样。”姑妈又叮嘱:“吃时别说话,一句话都别说,手快点,咽快点。”大奎攥着我的手使劲点头。姑妈放心了,拉着我们进了院子。
柱子家果然好多人,上房的堂屋里还传来悲悲戚戚的哭号声,院子里也来来往往的比平时热闹多了。也有许多我们这般大的孩子,但都大眼瞪小眼的!在院子里,个比个赛着规矩,都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
天擦黑时,晚饭被装在一个大铝盆里端了上来,蒸腾的热气里,几十双筷子立马箭一般射向以铝盆为中心的“靶子”,噼里啪啦的撞击里,我和大奎更是不敢怠慢,跪在板凳上,趴在桌子边,探着身子,睁大眼睛不停地去捞,往嘴里送。大口地咀嚼和吞咽声里,不时有筷子“打架”的纠结,但没有争吵,都会迅速撤回再迅速“发射”。就这样搛回来,塞进嘴里,大口地吃着,顾不上看彼此一眼,一大铝盆的菜没一会儿就见底儿了。
揣着主家分发的馒头,大奎拉着我回家。
半夜,姑妈回来,推门就问:“今儿你们可吃到肉了吧?”
我一愣。当时吃得太快,我只记得好吃,知道有粉条和萝卜,根本没记住吃没吃到肉,但大奎却“哇”的一声哭了。哭声里,他问大姑:“妈,我爸啥时候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