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二章 信仰的寻求者

  张薇

  杨志军,1955年生于青海,现定居青岛,曾被誉为中国荒原作家第一人。20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藏獒》使人们重新认识杨志军的独特创作,而动物与人、生命与人、自然与人的思考,作为他作品中的一个醒目标识,也再次浮出水面,提醒着我们的注意力和判断力。此前他已有多部长篇小说问世:《环湖崩溃》《海昨天退去》《大悲原》(《圣雄》)《苍茫唐古特》《失去男根的亚当》《江河源隐秘春秋》《天荒》《无人部落》《大祈祷》《亡命行迹》等出版,此后有长篇小说《敲响人头鼓》《藏獒》《藏獒2》《藏獒3》《伏藏》、散文集《远去的藏獒》出版。

  光看这样的一个书目,我们就能大致了然杨志军的创作轨迹与关注视点,他的所有已出版作品,都打上了鲜明的荒原烙印。在20世纪的80年代,杨志军就以独立边缘的姿态选择了他的书写方向,他一开始进入的就是荒原,而不是社会普遍趋同的主流话语的表述;他自觉地认同了自然,而没有把自己汇入喧嚣沸腾的群体性写作潮流。这是一种鲜见的现象,他似乎一出场就表明了此后一生的创作轨迹,而且目标明确,信念坚定,仿佛是荒原天然择定的不二人选,要为荒原发出它们静默的声音。回首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氛围,杨志军的写作不啻是一个异数,一个神秘而独特的文化存在。

  杨志军之所以把青藏高原作为一生书写的坐标,源于荒原给他的启示。这是最为本真纯粹的自然,是承载人类精神的荒原,是地理意义和灵魂意义上的神性高地。由此出发,杨志军在独立的行走中,完成了自然与人的生命探索。他书写的是自然,内在的文化肌理是生命,而人、动物、荒原正是自然的所有内涵。

  生命意识是杨志军荒原行走的巨大收获,也是他作品的核心内容与价值指向。因着对生命的虔诚与悲悯,杨志军洞悉了荒原的本质,那一种没有欲望和功利,超越了世俗与卑微的,对自然无条件的亲近,是荒原精神最可宝贵的内涵。正是由于这样的思考,杨志军的作品显现了极为丰富壮观的生命景象,生命成为至高无上的信仰,他给生命以温暖,让生命穿越历史穿越自然,在向神性高地攀缘的路途完善生命。

  于是,青藏高原所沉淀的荒原意识植入杨志军的骨髓,荒原成为他的精神归宿,负载了他的完整的精神意义:回归自然的前卫思想,返本还源的先锋意识,崇尚光明的净土理想,生命永恒的终极关怀。

  在广袤的荒原,杨志军皈依了信仰。这个信仰,是自然,是生命,是宗教。这是杨志军全部重要写作的核心,也是他思考世界并且进入世界的最终结局,尽管这个结局还有待于延续并且发展,目前就我们所看到的,他在已完成的作品里,不仅记录了追寻信仰的过程,而且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切实地抵达了信仰。一个热烈而宽广的灵魂,呈现在复杂丰富的小说文本中,构成了杨志军鲜明独特的写作风格。他物化了小说的诗性原则,自始至终坚持“有我之境”的诗学美学,进而在“无我之境”的大树立中实践理想写作。他行走在一条另外的路上,成为中国当代具有先锋意识的充满理想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家。

  一开始杨志军就具有他的个性标记:阳刚、激情、孤独、豪烈,雄性。这种气息构成他所有作品的基调,且从未丧失其纯正品格。杨志军心无旁骛地经营着一个荒原部落,这是他的世界,他勤恳地劳作,朴素地理解着荒原上的生灵,他把自己对自然最直接的体验与领悟,毫无保留地贡献给荒原,以此保持了一个人类灵魂在孤独境遇中对所信任事物的绝对致敬。杨志军在早年传达给世界的信息,已经被证明是先验的,倘或我们的心灵和精神更自由一些,也许他的真正先锋的思考能够被我们早些看到。

  1991年是杨志军写作极为关键的一年,他于这一年开始寻求精神突围。此前的新时期文学处在一个修复记忆和探索未知的混沌中,杨志军有很长时间也在混沌之中,时代的混沌与个人的混沌构成了他内心无可名状的冲突,与潮流保持着的警惕和距离,非常幸运地还原和修正了他内心的写作本质,他的突围有了出处。杨志军崇尚自然主义,一切原生态的事物都是他所喜爱的,原生态是他认为最能表达生命的存在方式和人生状态之本质的,从这一事实出发,他把天然质朴的表情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写作态势开始呈现彻底解放甚至奔放的景象。这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敞开的描写,杨志军不用调色板,不用颜料,不用任何装饰,他就用白描,透彻、坦白、直接、赤裸、极端地表达人与生活的冲突,自然与人的分裂。他不是在反抗什么,亦不是在显示明确的抵御姿态,他只是陈述看到和听到的自然的事实,他与任何自然生物之间都没有障碍。这决定了他自始至终的写作都是源于天性与内心的强烈呼唤,灵魂深处与自然生命的认定。

  1994年,“荒原系列七卷本”、《失去男根的亚当》、《江河源隐秘春秋》、《圣雄》(《大悲原》)、《天荒》等问世,成为杨志军早期创作的积淀与高峰。此前,杨志军的重要著作是《环湖崩溃》《海昨天退去》等,那些作品是其对自然最初的强有力的观照。当杨志军从荒原出走,他在都市回望的目光仍然是那片广袤的大地。1995年,杨志军来到青岛,完成了关于青藏高原苦难文本的写作。这是他走向未来的过渡期,他更愿意称之为“苦难系列”的《大祈祷》《亡命行迹》《无人部落》出版,无疑,《大祈祷》是其中最有分量的代表作品,那里面记录的历史是中国并不久远的历史真实。《大祈祷》与此后根据《环湖崩溃》《海昨天退去》再版的《高原大劫史》构成了杨志军这时期的重要文本。2005年,《藏獒》系列的出版,成为杨志军写作的高潮,也是他抵达理想的重新开始。“藏獒系列”包括《藏獒》《藏獒2》《藏獒3》终结版、《远去的藏獒》《敲响人头鼓》。这些作品是人与自然、人与生命的现实映象。

  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最具有杨志军独特印记,也最为重要的灵魂,是其作品中呈现的“自然”。

  这里的自然有两种,一种是以森林、沙漠以及所有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为代表的外在自然,一种是以人的肉体和欲望以及“男根”为代表的内在自然,两种自然坚决对立,同时又在各自的内部制造出种种矛盾。人和自然的矛盾,首先是人和自身肉体的矛盾,其次才是人和环境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外在自然”,还是“内在自然”,它们都面对着一个时刻准备毁灭人性和毁灭自然的人类社会。

  杨志军试图向我们表达,自然和人类走向决裂的关键一步,就发生在“人”走出森林的那个黎明--人一走到森林的边缘,就会看到自己的墓碑。而“失去”的“男根”和终将无性的“亚当”所传达的象征意义,则显露出杨志军深刻的悲观主义姿态和人道主义立场,是小说文本对人类发展的巨大隐喻,也是人和自然的全面冲突走向无法调和时的形象展示。

  他超越了人与人的历史与关系,实际上也超越了单纯的“高原”意味,从而进入了他的“荒原”,一个自然与人的大世界,一个原生态的自然的生命史。我们置身其中,就是置身于一个已在而未知的世界,一个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人类生存真相的荒原。这是我们迄今仍未曾彻底探明的地域,在地理意义上,有着人类不可征服的高峰,而在神性的属地,亦仍是人类不可企及的高度。

  我在杨志军的“荒原”里获得了朴素、单纯、强烈而宽广的神性,在他与之呼应的伟大声音里发现了生命最质朴的原色和精神所能达到的高度。我知道我们断裂的生活肯定不会完全弥合,但是却被提供了一种信仰的可能。

  杨志军2010年7月出版的长篇小说《伏藏》,就是一本关于人与灵魂的书。灵魂就是信仰。杨志军试图表达这样一种信念:用仇恨消除仇恨,永远不是我们需要的宗教。世界的力量,能够撼动我们的力量一定是友善与高尚,是爱的思想。信仰的表现最不掺假的方式就是爱。在文学的范畴里,那些被苦难培养而超越苦难的精神高度,一定是和信仰殊途同归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类最美好的风景,就像流淌之于江河、葱茏之于林木。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