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五章 超越性原则

  郭文斌

  从患得患失到心安理得

  随着实践的深入,你会发现《弟子规》也有矛盾之处。比如说“人有私,切莫说”和“凡出言,信为先”撞了车。对一个学生来讲,同学做了错事,老师问他谁做的呀?因为学过《弟子规》,就有了一个两难。跟老师说吧,《弟子规》说,“人有私,切莫说”,不跟老师说吧,它要求我们“凡出言,信为先”。这个时候学生如果问你,你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回答?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个更高的原则,“善相劝,德皆建”,就要看你的动机是什么,你的动机是让老师惩罚他一顿呢,还是帮助他改过。为此,《弟子规》需要我们辩证地学,辩证地用,更需要我们带着一种超越性精神去学习,去教学,去传播,去实践。

  如果我们不以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去学习,去教学,去传播,去实践,要想真正把《弟子规》推广开来,是很难的。大多数孩子会将信将疑,包括家长、校长,他们会认为《弟子规》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要让《弟子规》解决现代人的问题,一定要把《弟子规》背后隐藏的大逻辑给大家讲清楚,如果讲不清楚,那么《弟子规》只是一篇华文而已。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大逻辑讲清楚,我们首先要发现问题。现代人到底在哪儿出了问题,哪儿需要这把钥匙,要搞清楚。

  现代人活得非常累,非常辛苦,非常可怜,比任何一个时代,人们的心灵负担都重,重在哪儿?重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信息的时代,重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风特别大,树欲静而风不止,你静不下来。如果一个人找不到一种强大的安妥自已的力量,那他的一生都在飘摇之中,更别说幸福。心理学家调查,现在差不多所有的人都有焦虑症,而且是重焦虑症。

  有人给我讲,他把钱存在银行觉得十分不安全,为什么呢?担心银行会破产,那样我存在银行的钱不是归零了吗?你说怎么办啊?我说那你把那些钱取出来兑成真金实银放在家里啊。他说那更不安全,如果被小偷盯上,归零得更快。我说那你把钱分存在不同的银行。他想了想说,还是不安全,要是哪一天,他发生一个什么意外,来不及把密码告诉孩子和太太,这不又归零了吗?

  还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他每天出门上班的时候,感觉很恐惧。为什么呢?他说走上大街的时候,看见那么多的车,万一哪一个车主正好是喝过酒的,或者正好是变态的,撞上来怎么办?

  还有一位家长给我说,每天孩子出门时,她心里就很紧张。媒体报道全国每年有1400万人堕胎,700万人是未婚青年,7万人死于堕胎。她还说,有一位爱心人士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子堕过11次胎,之后她非常想做妈妈,好不容易怀孕了,就不敢出门,躺在床上保胎,可是很不幸,感冒了,结果咳嗽了一声,孩子就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可能做母亲了。大家想想,女人永远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因此,给现代人提供一份心灵的清凉,就显得非常迫切,也非常重要。我们推广《弟子规》,也要从《弟子规》里提炼出来一种有普世意义的,能够被任何一个人作为开心钥匙去用的东西,这就是超越性。

  以上焦虑和痛苦,其来源,可以用一个用成语来概括,患得患失。

  现代人患得患失到什么程度?到了有人说生吃泥鳅可以去虚火,大家居然相信。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好好考量的问题。怎么样才能不患得患失?古人给我们开出的药方还是一个成语,心安理得。

  这个“理”是什么呢?《周易》中有一句话:“上观天文,以察实变,下观人文,以化成天下”,透过这两句话,我们会发现一个理,那就是人文其实是天文的一个倒影。天文演绎的是一个诚,一个性,就是说一个人他按照交通图出行,按照交通规则行走,就会顺利到达目的地,否则,红灯不停,绿灯不行,就可能会有危险等着他。

  这个“理”,我个人认为是天文的倒影,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人文。

  只有“理得”才能“心安”。《弟子规》,就是一个绝佳的理。它告诉我们,怎样做是合法的,怎样做是跟幸福相对应的,跟快乐相对应的。

  那么最大的“理”是什么?

  厚德载物。这是生命走向成功、走向灿烂的一个秘诀。在古代,财富、幸福、美丽,等等,都是物的范畴。这个物从何而来?从厚德而来,它是厚德之树上结出的果实。根有多大,冠有多大。一个载字,道尽了其中的秘密。换一个说法,就是说你要走向成功的大海,那么载着你的船的河水要有足够的高程,这个高程,就是道德的厚度。

  那么,什么是道德?

  简单地说,道者,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德者,按照规律去做。

  换句话说,道者,就是天意,德者,就是如意。

  《弟子规》讲的113件事,就是在讲德,就是在讲安心之理。

  而安心,大概是世界上最难的一件事。当年有一位叫神光的先生苦苦寻找安心之法,当他知道达摩在少林寺面壁,就去拜访。但达摩仍在面壁。他就站在洞门恭候,不想天降大雪。神光就顶着大雪,在洞门外站了整整一晚上。第二天的某个时辰,洞里传出声音,凭你这么一点诚心,就想得到我的至高无上的安心秘诀吗?神光说,请问末学如何才能证明有足够的诚心?达摩说,除非天降红雪。神光很聪明,当即拨出佩剑,把他的左臂砍掉了。然后说,师父,现在已经天降红雪,请传我安心之法。达摩确实感动了,转过身来说,好啊,请拿出来你那颗不安的心,我替你安。神光找啊找啊,结果是觅心了无所得,找了好长时间,但是找不到那颗不安的心,拿不出来啊。

  达摩说了一句话,我已经替你把心安好了。神光恍然大悟。之后,达摩把他的衣钵传给他,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二祖慧可。

  他当时为什么听到初祖的那段话后会恍然大悟?这是一个很大的话头。在我看来,那个不安之心,本质上是一个假象,真实的那个心,是本自清静的,本不生灭的,本自具足的,本不动摇的,而且是能生万法的。

  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是很安定的,那么又是什么让我们的心不安定的呢?

  就是我们已经不在“理”中。

  之所以要讲这个公案,只是想告诉大家,安心在古代都是如此之难,要人奉献出一条胳膊才能换得,那么再想想现代,这是一个多么纷繁的时代,多么复杂的时代,多么欲望的时代,要想获得,就更难了。因此,要让我们的孩子学好真是太不容易太不容易了。

  我们每天都活得非常非常艰难,也非常非常危险,为什么?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经过一番选择。

  就拿饮食来讲,十位营养学家十种说法,到底听哪一位的?有人说食肉就是往身体埋定时炸弹,有人说不食肉会营养缺乏,我们到底听谁的?

  其实古人早就给我们答案,还是一个成语,自然而然。这个成语非常有意思。它告诉我们,在我们生存的大环境里面,有一种规律在,名曰自然而然。比如说早晨起来我们肯定会见到太阳,晚上呢,会见到月亮。如果你某一天早晨起来见到的是月亮,就不叫自然而然。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不愿意相信这个成语。我们都想从一些速成,一些营销,一些经营中去获得成功。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营养。有一次我在公园散步,听到两位高中生的妈妈在讨论孩子的营养问题。听得出,是孩子马上就要高考了,她们变着花样给孩子做美食。一位母亲说,她最近看了一个材料,动物身体越小越有营养,另一位母亲说,她也看到一个材料,动物在宰杀的过程中会把它所有的仇恨变成毒素注入在血液和肌肉中,所以吃肉其实是服毒。另一位母亲说,她在网上查过,黄豆的蛋白质含量比瘦猪肉高4倍,比鸡蛋高3倍,铁的含量不但高,而且还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比牛奶高12倍……

  听完之后,你就会发现现在的母亲真是很焦虑,就像是孩子能不能考上重点,是由他们手中的厨铲决定的,恰恰跟孩子手中的笔没关系。

  这是一个常识危机的典型案例。我们都知道,一粒种子进入土壤,它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但是请问把一块牛肉埋在土里面,能不能长出一个牛来?肯定不行。可见种子里面浓缩了宇宙精华。所以我们吃一碗米,其实是吃掉了一个森林,一个浓缩的森林。我们的老祖先用自然而然之理告诉我们,自然而然的东西肯定是最有营养的。现在不是有一本书吗?《水是最好的药》。但是我们已经不愿意相信,我们就要想着法子去喝那些保健品,岂不知,如果造化认为那些饮料有营养,那么它当初肯定就造出来。为什么?因为造化是最慈悲的,最有爱心的。它给我们当初创造的饮用品是水,那它肯定是无以复加的,肯定是最棒的。

  营养学家的分析肯定没错,问题是,营养学家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营养的“物理”部分,“天理”部分,“心理”部分,他永远无法分析,也无从分析。而真正的营养,真正的蛋白质,真正的脂肪,真正的维生素,无疑在“天理”和“心理”里。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营养图谱,只是贴着地面的,和人等高的,高出地面的部分,高出人的部分,营养学家够不着。

  再讲一个常识。一个杯子,如果你常常盛的是清水,你可能用一年,这个杯子还是干净的。但是你把墨汁倒在里面,一次它就失去原型。现在,有许多人生命终结于消化系统癌症,什么原因呢?就是从这儿来的。你想那个肉食,它在经过我们肠胃的时候,我们的肠胃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中国的老祖先,特别是道家,他是不吃炒的东西的,他所有的东西都是清炖,蒸。这是对自己的一份保护和关怀。这是常识。但是已经没人相信了。没人相信生活就教你相信,地沟油出现了,六个翅膀的鸡出现了,硝酸盐改造的垃圾肉出现了。人们这才明白,原来在家里吃饭最安全。

  现在,人们什么都相信,就是不愿意相信常识。

  去年到美国,我听到了一个理论,把我吓了一跳,他说那个蛋肉理论、蛋肉营养学是从哪儿来的呢?是当年的蛋肉企业雇佣的营养学家给他们写的广告词。据说,现在你到美国去,如果主人用素菜招待你,你就是贵宾。如果他用肉来招待你,那你就是非贵宾。

  我们也知道,古人具有“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能力,但是现在人们已经不愿意相信。人们相信什么呀?相信汽油,所以我们才走到了《2012》。

  从求之不得到舍而得之

  如果沿着厚德载物这个大前提去追索,你会发现古人给我们创造了很多走向成功和幸福的方法论。比如说“求之不得”,这个成语真是越琢磨越好,当你去拼命地追逐一个目标的时候,你恰恰得不到它。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你静静地坐在那儿,静静地坐着,突然发现有一只蝴蝶落在你的肩膀上,这就是幸福。但是如果你说,哦,原来幸福就是蝴蝶,就拼命地去追、追、追,蝴蝶就再也不回来了。现代人是开着幸福的车子满世界去寻找幸福,最后把轮胎都开爆了,最后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姐妹两人两种人生观,姐姐认同安详,认同在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现场寻找幸福。妹妹是一位浪漫主义者,她的理想是在大海边建一栋别墅,每天早晨,推开窗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当她在大海边真的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却回来了。姐姐就对她讲,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有大海,那么他就会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看到大海,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没有大海,他就是泡在大海里面,也不知道大海是什么。

  事实上古人给我们提供的一切关怀都是从这个角度来的。如果大家看过《朱子家训》,就会发现朱子和现在的父亲是多么不同,他竟然给他的儿子讲“勿营华屋,勿谋良田”。现在的家长和老师怎么给孩子讲?一个房门上挂一只草鞋,另一个房门上挂一只皮鞋,每天问孩子一次,你是想穿皮鞋呢,还是想穿草鞋?孩子当然说想穿皮鞋。那你就去好好奋斗。但是没有人给孩子说穿着草鞋也会幸福,因为幸福在心里,不在鞋子上。更何况,酷暑季节,穿草鞋就比穿皮鞋幸福。

  现在我们教给孩子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观呢?角逐。但是古人他不这样讲,古人他引导孩子回到内心,回到本体,回到性,回到根。他知道只要你回到根,就会春来草自青。只要春天来了,草自然会青,不用你去找的。只要我们完成一个顺,就能得到,省事啊。

  现在的教育,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让孩子去远方,最后把孩子的心带到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的地带。社会上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堪回首的一些事情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们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弟子规》360句,113件事,本质上是给我们提供了113个回家的入口。

  和“求之不得”对应的还有一个单词“舍得”。事实情况是,当你“舍”之后,“得”自然发生。

  老子讲无为,原来不懂,怎么想都想不通什么是无为,后来有一天,突然明白,无为就是舍得,就是你把欲望的那一部分放下,把追逐的那一部分放下,把去满世界找蝴蝶的那些辛劳放下,静静地坐下来,自然得到,蝴蝶自然到来。

  那个杯子已经用了好多年,已经被污染得很严重了,但是当你把污染的那部分放下、放掉,本体自然出现,这就叫无为。就是舍掉多余的、无用的、假的,那么本质的、真的、有用的自然呈现。

  老子说,上善若水,择低而泄,就是讲水的无为,水的不争。

  老子讲水的不争是指水不争山之高,因为它不争山之高,它才能奔向大海。在老子看来,水的目标是大海。也许有人会说,单位分房子,不争怎么能够得到?如果指标只有一个。因为房子不是老子的目标,老子的目标在房子之外,老子的目标是到达大海,而不是住在房子里。一个人把豪宅作为他的奋斗目标,他的心会被豪宅占满,上善之水流到豪宅那里就流不过去了。

  因此,人生的智慧在一定意义上讲是舍的智慧。

  如果一件事情一百年之后它跟你的生命没有关系,它就是假的。一根金条你花了很大的代价,放在你们家保险柜里,可是一百年之后呢?它是谁的?

  万般将不去,唯有德随身。只有道德是永恒的。道德会通过一个家族流转。有人作过统计,到清朝时,范仲淹先生的后代中部长级的人物已经有七十二位。这七十二位是一个结果,因是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话讲的是什么呀?讲的就是舍得,把我、自我舍下去,回归到忘我、大我、公益的海洋中。那是一个再大不过的“乐”,即便是忧,也是乐。因为对于一个忘我的人来说,忧,也是公益。

  当一个人把开关拨到自私这一面的时候,他用的是充电电池,拨到公益这一面时,他用的是交流电。

  求之不得,舍而得之,真是好啊。“与宜多,取宜少”,就是要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索取,它是有道理的。当一个人能够从舍中体会到幸福,那他就真正领会了《弟子规》的精神,也领会了人的意义,他就离真幸福真快乐不远了。

  成功的三个根

  《朱子家训》有言,“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真是好。就是说,如果我们不遵从“大逻辑”,不遵从安详原则,不遵从《弟子规》,你即便是发家了,赚大钱了,也会立见消亡,保不住呀。我们看看现代中国的企业,“哗”一下起来,没几天,又“哗”一下落了。回头再看三聚氢铵事件,你就会明白这句话是多么有道理。如果他们不做那个勾当,会倒掉吗?倒掉的原因是什么呢?刻薄起家。我们想想,世界上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会给自己孩子的食品中下毒?这是一个民族的耻辱。那么怪这些人吗?不怪,怪谁呢?怪当年没人教他们学《弟子规》,怪他们生命的软件系统中没有装进去“大逻辑”。如果这些人学过《弟子规》,他就知道,“凡是人,皆须爱”。如果他们心中有这句话,他们就不会那样干。真是,“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可是,我们可以肯定,他们的心中压根就没有一个“仁”字。

  同仁堂历经300年风雨,仍然屹立在世界企业之林中,它为什么会如此有生命力?我们只要看看它的名子,同仁堂,就会知道个大概。“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当“仁”成为一个企业的目标,它怎么不受大家爱戴?而一个受大家爱戴的企业,它怎么会不成功?这真是常识中的常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你给他好处他不回应的。一个念头产生,世界上就有一亿个对应,这就是古人讲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多好啊。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你的念头就是天空中的明月,地下有多少江河就会有多少月亮,真是好。这时,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古人一直强调要善护念,要保护我们的念头,因为念头是一切事物的因,种子。

  从“伦常乖舛”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一个人的道德存量跟他的支出、消费不对等的时候,他的生活就会发生不测,为什么?赤字了。赤字了别人就会封门啊。现在的孩子,大学刚毕业,还没怎么工作呢,就贷款买房子,而且一买就是一百多平米。请问,对于这些青年来说,他们的道德存量,跟他的支出对等吗?

  人的成功有三大条件,古人把它叫三大资粮:第一天根、第二福根、第三苦根。福根是什么呢?就是你以前存过的,你的祖上存过的,好多好多的善的存量,换句话说,就是你善的存折上的钱。苦根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孩子拿到的吃苦学分。一个人没有进入过田野,没有经过耕耘,没有经过骄阳下面的收获,没有体会过那种感觉,不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你要叫他珍惜粮食,是很难做到的。只有他经历过播种、收获那个过程,他自会珍惜。可是现在的孩子缺了这一课。

  因此,建议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安排足够的吃苦作业,要让孩子一出生就去找苦吃,因为它是一个人成功的根之一。只有三足鼎立,你的人生才能立得稳。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如何的呢?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一个学生到学校,才发现妈妈把他的课本装错了,为什么装错了,今天老师改课了,而妈妈是按课表装的课本。请注意,这是一位四年级的学生,每天书却是由妈妈来装的。

  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能够走向社会?怎么能够服务他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给孩子提供一些让他吃苦的环境、情境,让他去锻炼,让他的手上磨出来一些老茧,流一些汗水,这是非常非常必要的。要让它对等,“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如果孩子吃苦的存量不足,其实最后是害了孩子。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