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晓明
1
这个话题是我在美国南方大学访学期间参加一个讨论课的发言,这门课讲的是环境伦理学,主讲的老师让我谈谈中国人对环境的看法。另一位发言人是哲学教授杰姆,所以孔孟老庄等中国传统思想是他的话题。我自己感受的是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的环境和孔子等人生活的年代已不可同日而语。让我从几件小事说起。
我住的学校客房有朝南和朝北的两个客厅,南面对着草地、道路和邻家的花园,北面一面墙都是窗户,窗外林荫浓密。刚住进去时,我总对着迎面扑来的绿色发呆,不能想象这和我熟悉的环境是同一个世界。我在中国广州住了六年,那是校园里的一片宿舍区。整整六年里,没有哪一天听不到附近室内装修的声音。几天后,我遇到把这栋房子租给学校的房东。我告诉她房子前后的树林草地,让我多么惊讶。她说,咱们房子后面还有鹿呢。你准能看见鹿群。
我在秋天的一个周末第一次见到她说的鹿。那天偶然从书页里抬头看窗外,顿时目瞪口呆。鹿在那里!静静的,两头高高的大鹿,三头小鹿,小鹿里还有两个像狗那么大的,它们在草地上吃草,衔树叶。我拿了相机趴到平台上,镜头对准它们。它们也发现了我,抬头看看,接着吃草,然后悠悠地走进丛林里。
我记得那天电话铃响起来,是一位加拿大的朋友打过来的,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她,鹿们近在眼前。她笑起来,说,鹿啊、松鼠,还有天鹅,在这里都很平常。要在中国,早就进了汤锅,是不是?
我想说的正是这句话。来美国之前,我曾在承德的避暑山庄见过人工圈养的鹿,我去那里一个暑期班上课,接待单位中午请我们吃饭,桌上的菜就有蛇肉和鹿肉。想来那些鹿就是喂来吃的,它们被圈在一个铁栏里吃喝拉撒,栏内看不到青草,老远就能闻到一片膻臭。你要问我现今在中国,家居处可能见到什么动物,我要说有两样常见的:蟑螂和老鼠。广州天热,这两样动物最是兴盛。老鼠药把猫都毒死了,老鼠依然到处都是。
不过,更多的动物是在餐馆前。这一点,全中国也要以广东为最。鲜活鱼虾就不用说了,那些专门以生猛海鲜招揽顾客的店档门前一溜乌龟、王八、青蚝、水蛇、扇贝……各色海鲜外地人根本叫不出名字。店门外有堆成一格格的铁笼,里面关着虎视眈眈的“野猫”(我总怀疑是被绑架的家猫)。我的美国朋友曾经皱着眉头问我:“你们中国人吃狗、吃猫?”这儿家养的狗和猫,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你要说吃它们,跟说吃人差不多。假如要顶牛,我也可以说:文化不同嘛,你们不是也吃牛、猪、火鸡吗--来美国之前我对此就准备了答案。可是说实话,我得承认,咱们中国人何止是吃猫狗,咱们还吃果子狸、山猪、鹌鹑、麻雀、蚕蛹、蜈蚣、蚂蚁、蚯蚓……
广东餐馆专有一道美味虫汤,那就是海滩沙地里爬的蚯蚓。店小妹坐在木盆前,用一根木棍把满盆的蚯蚓一条条挑起来,从头戳到底,翻过来洗去沙,就是汤里肥肥白白的东西。还有一家公路边的特色餐馆,油炸螳螂、蚱蜢,专家说是新开食源,低脂高蛋白。美国一些城市广场和公园里,成群的鸽子停在游人脚下;咱们的城市里,只能在盘子里看到这样的妙龄乳鸽,至于那电影里可爱的《小猪宝贝》,正合烧烤全猪的尺寸。最近在网页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海外中国人回广州的观感,他看到餐馆外面拴着头活驴,门前的口号是“驴肉赛龙肉”,卖野味的菜单上不仅有穿山甲、娃娃鱼等珍稀动物,电视里还播出了猫头鹰、天鹅被人吃掉的新闻。美国市场上买不到动物下水,中国人不仅吃下水,更有人嗜食鸡P股、猪大肠。那运行粪便的肛肠,自有技巧教你搓洗,肠壁内堆积的脂肪,经辣椒红油爆炒,别具风味。中国人还有一绝,女人要吃山东大叫驴那驴皮熬出的胶冻补血,男人要剁雄性驴、狗腿裆里的家伙吃了壮阳。把这些说给美国人听,美国人搞不懂,那驴狗的把把都被你煮熟切碎嚼烂了,怎么还能增强你的性威力。最后,人家只好问一句:你们这是怎么啦?还有什么是中国人不吃的吗?
2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讲过一个笑话,说她妹妹学法语,后来看见苍蝇,就用法语惊叫。孩子妈在一边说道,叫什么叫,没见过苍蝇吗?你就是在苍蝇中长大的!笔者也是中国生中国长的,现在虽然得了便宜到美国来,也能和鬼子说英语,但以前也是吃驴肉狗肉乌龟王八的。小时家住武汉东湖边,父亲钓鱼我送饭。他运气好的时候,眉开眼笑回来,王八泥鳅都是菜,全家开荤打牙祭。不像后来,说是甲鱼防癌,身价翻倍。
从亲身体会来说,我先要为中国人辩护一把:咱们为什么好吃吗,那是饿的呀!我过去听说广东人吃老鼠,后来我住在广州,没见有这道菜式。吃老鼠这故事,来自困难年代。20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饿死不少人。那年头,人什么不吃?以前听友人王小波聊天,他说他当时上小学,每天上课啃铅笔,把铅笔都啃秃了。我父亲说他有一次好不容易在食堂买到咸鸭蛋,一边看书一边品味,直到有人惊叫起来“吃不得啊,长蛆了!”。
在我父母那一代,解放后日子也一直是过得紧紧巴巴的。我父母月收入一百二十元,合十五美金。尽管如此,家里每人够了平均三十元人民币的生活费,不能向政府要补助。那年头,肉、蛋、糖等都是要票的,偶而臭鱼、破蛋、肥肉不要票,降价处理。碰上这样的机会,我父亲就会奢侈地抢购一回。买了臭鱼,父亲说多放点酱油就行了。他让我们两个孩子吃肉,他自己吃鱼肠子。我们不吃的肥肉也都给父亲吃,到了晚年他有心脏病,让我们后悔不已,谁说不是当年吃那些烂鱼臭鸡蛋害的!在没有冰箱的年代,我父亲还有不少点子保留剩饭剩菜,例如煮后密封、吊在通风处以竹篮遮盖、泡在凉水里。就算是饭菜馊了,开水煮过还是吃掉。我父亲的主意并非特别,中国城市百姓都这么过日子。咱们著名的臭豆腐,就是从馊饭菜里发明出来的。传说那旧社会的王老五每天出去打工,回来锅里剩半块豆腐。吃了好几天,豆腐早腥臭无比,他还舍不得扔,蘸了盐就着豆腐上长出的白毛继续吃,倒吃出了特别风味。我的美国邻居说,橡子有毒,但印第安人有办法去毒,把它做成食品。我说中国老百姓以前吃过橡子面,现在那种魔芋豆腐,就是掺了橡子面做的。
吃得是这样混杂,肚肠里更有好戏。现在中国小孩里有了不少肥胖者,这是富贵病。我们小时候,常见病是长蛔虫。孩子脸上一片片白毛癣,甚至在肚皮那摸到一个一动一动的小包,那就是它了。街边店铺小摊上,到处可见花花绿绿的宝塔糖,便是打虫的。有时不用打,自己拉出来,又白又长,还是活的。最可恶的是拉了半截没了力气,不能不用手去拽。谁要上过当年的公共厕所,肯定记得这静物里的动物。旅英女作家虹影在小说《饥饿的女儿》中写到家境更贫困的孩子,吃饭吃得把碗扔到空中,从嘴里喷出虫子。我看电影里妖精钻进了悟空肚中,令他满地打滚,立即想到孙悟空需吃宝塔糖,屙了这妖精。
虽说写到了极是不雅之处,可是饥饿年头,便是这等恶心,也能救人活命。把我的论点发展一步,饥饿时发现的食源,年头好了还能不吃吗?状元还念及第粥呢。我在另一本传记里看到,作家“文革”时坐牢的一位难友,唯一的誓愿就是:有朝一日出去,一定要一家一家吃馆子,吃它个够。翻译这本传记的老外说,不懂食物在中国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不能充分理解饥饿在中国的特殊含义。早在公元前的12世纪到3世纪,就有文献提到那种煮饭的器皿,说它是“国家的首要象征”。另有一位人类学家描述中国人的创造性时说,中国人,无论穷富,都有本事把任何搞得到手的东西弄成吃的。“食品和吃在中国的生活方式中占有中心位置,它也是中国道德信仰的一部分”。这就涉及到环境伦理这门课的主题了。让我简单地说:自然,对于西方人来说,是研究认识对象;环境伦理就是探讨人应该和自然建立怎样一种合理的关系。可是,自然,对于中国人来说,我的感觉是:它是食品的来源,自然就是什么是可吃的以及如何把它变成可吃的东西。靠山吃山,坐吃山空,一招鲜、吃遍天……这些俗语的寓意方式不一样,都把吃作为生活的根本来看待。
鲁迅说中国人只有两种时代,一种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那意思可解为:一种是有吃的时代,一种是想吃而不得的时代。让我以美国学生看过的中国电影《活着》来举例,影片最后是葛优和巩俐去上坟,回来后一家老小一起吃饭。巩俐靠在床上吃,小外孙坐在小板凳上吃。这就是咱们和平年代的图景,终于吃上饭了。所以也要给死者供饭,让他们知道现在日子好了。“永庆吃饺子,凤霞看照片”。为啥让凤霞看照片呢?因为她难产死了,没见到孩子。可她为什么不治呢?那妇产专家挨斗饿得半死,连吃八个馒头,噎过去了。吃,就这样贯穿中国人的生和死。我记得,有幅照片是拍瞿秋白烈士就义前的情景,在那个小亭子的方桌前,有酒有菜。瞿秋白正斟酌小饮,这才叫从容赴死。形容身体好,人们说能吃能睡。吃饱喝足,象征生生不息。有吃的,这叫活着,没吃的,就造孽了。
所以当这里的教授说要到广州去,我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欢迎啊,我会带你去尝各种传统小吃、海鲜活鱼。我眼前出现了广州那些热气腾腾的小街,街边的豆浆店,美不胜收的盘菜茶点,还有热汤里沸腾的牛杂萝卜、姜醋猪蹄。我还没有告诉他,你要冬天去,粤菜里有道龙凤热汤,是水蛇乌龟和鸡熬到一起。你要夏天去,川菜里有种红油鸭舌,过去那是御膳,皇帝才有的口福。鸭舌跟刚成形的柳树叶一样细小,你想想,炒一盘须得多少鸭子?教授摇头道,哇,杀生啊,太不好了。真是兜头一瓢冷水,让我思量许久。
我后来告诉他,你住在美国南方这片富丽家园,拥有所有我可以想到的生活乐趣;你到广州来,我能让你如何欣赏我们的生活?那里的城市,一千个人拥有的绿荫没有这里一家人拥有的大。一位美国教授到中国北京,朋友好不容易挤车带他去香山,指着远方说,那就是著名的香山红叶。该教授说,我的天,这就是咱们长途跋涉的理由?在美国俺家后院就是一片红枫树。在我家广州,河流是黑色的,城市充满噪音。无数的机动车堆积在桥梁上,人们习以为常;哪像美国,稍有堵车,车里的人就做婴儿状。我总不能让你欣赏这些吧?如果你对城市百姓唯一的生活享受--吃都毫无兴趣,你这不是为难我吗?
一位香港教授到苏州开会,后来写文章说内地人请客如何浪费。我到香港也被朋友招待过,主人一般都不多点菜。不像内地人,从餐前小食、酒水、正菜,到餐后甜点、水果,一定是一道道都叫齐了,才算请客。我这里说的不是公费花销,只想解释一下普通中国人请客铺排的心态。富贵的客人不领情,活活把咱好心当了驴肝肺。
3
我在美国人家做客吃饭,发现他们是真的不讲究。早上起来烧壶水,煮咖啡冲茶,冰箱里随便拿点面包牛奶水果,也不一定全家等到一起。中午上班的人带块三明治,回家的人切点番茄、洋葱,面包上涂点抹点,就杯冰水或果汁,这又是一顿,连火都不动。晚餐时主妇也许做个浓汤,切上生菜,再拌个面条、通心粉之类,或者现烤个面包,那就很正式了。美国人不劝酒,不给客人夹菜,就餐的方式是中国人最禁忌的那种--端起盘子往自己碗里赶;想吃什么自己拿好了,不用瞅旁人。
我们中国人要十个盘子八大碗才叫待客,家常便饭可不敢让客人吃。那叫不懂礼、小气。好东西留来待客,本来也是美德;物以稀为贵,互相分享嘛。可是从前的过年饭菜现在也很寻常了,中国人的胃口却日新月异。摆宴席公款吃喝这还不算,进嘴的东西是称奇斗胜。
美国人也有吃鹿肉的,那是在法定的时间和地带,有许可证的人才可以猎鹿。不仅虐杀动物犯法,把山上的野花挖去卖钱也违法。小朋友踏春看花,都是举着放大镜,绝没有折花枝、揪树叶的。这是人家的习惯,再加上法律的规定。家院前绚丽的玫瑰、满大街的郁金香,自管开放,没有人去碰。我路过一个田家,那主人自己圈了一片地,在里面养了些他喜欢的动物。我经常看见高高的鸵鸟在那里走动,而它的中国家族的鸵鸟蛋,正被标价55元一个卖了给人炒着吃。友人达格玛开车外出,不仅给鹿让路,发现一个乌龟在路上爬,她也要停下车,把乌龟拣起来,送它去树林里。我在新奥尔良的公园里看见,水池里有两只手掌大的小野鸭。它们见了人就游过来,像孩子见了妈要吃的。游人爱怜地看着它们,还要说:啊,baby,不知道你在这儿,没带什么。从水池边走了好远,进到树林里,我才发现,两对鸭夫妻正趴在那里晒太阳,毫不担心自己的孩子。湖面上,浮动着成群的野鸭和天鹅。
两相比较,我就不好意思再跟美国人抬杠,说你们也吃肉。中国现在没有饥荒,为什么人们如此贪婪,不仅是逮着什么吃什么,而且是吃它个穷凶极恶,山珍海味亦不满足,山穷水尽也不在乎。为了眼前吃饱喝足,整条整条的河流污染,整个城市的水源面临威胁,青藏高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壶口瀑布萎缩……类似的报道有多少?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写过这样的城市噩梦,有两个城市已被垃圾包围,每个城市都极力把自己的垃圾推向对方,很快这个比赛就要见分晓,一座城市的垃圾将掩埋另一座城市。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生物伦理学教授彼特辛格提出,把人的利益放在其他物种的利益之上,这叫“物种主义者”,是完全错误的。美国一些保护动物组织的成员甚至到大学的实验室里去解救兔子、老鼠。还有的人要求说,拿动物做实验时,必须尽可能减轻它们的痛苦,因为动物也会喊疼的。这些人说的动物权利,和我们中国人说的保护环境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所说的,依然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人这样残杀动物、虐待环境,叫做人欲横流。我们不仅正在灭绝其他物种,而且我们自己就生活在这种贪婪和残忍里,并终将被这种贪婪和残忍所毁灭。
美国人也有好战的时候,打朝鲜、打越南,打到别的国家里;种族歧视引起的暴力冲突以及近年来的校园枪击事件一直没有断绝。但是相对来说,在美国这块土地上,南北战争后一个多世纪,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事。有些老城的街区,一些巴洛克风格的住宅坐落在花园里,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试想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经历了多少战乱?如果有一百年的和平建设,中国又将如何?战乱是恒常,和平是短暂;捞一把算一把,苟活于乱世。给下辈人留条干净的河、留点地方种树?这辈子怎么过还想不过来呢。
最后我要回到中国人的吃和环境伦理的话题上。观察了美国人对待动物和环境的态度,老实说,我不知道,我们如何能从现今这种嗜杀成性的饮食风气转变到给乌龟让路这一步。
事实上,我们历史里一直都有着极端的荒唐野蛮。把过去的文化看作一座静止的文明宫殿,这是把历史孤立起来,并且理想化了。在这一点上,鲁迅真了不起,因为他敢打开天窗说亮话,把中国的历史叫做吃人。《狂人日记》虽然是篇小说,但那故事和史实是孔孟书里看不到的。它实在应该成为外国人认识中国的入门书,而今天的中国人更该时时反思。
我们的历史早有吃人的记载。《左传》上提到,公元前488年,被包围的城民曾“易子而食”。
这不叫惨无人道,在封建传统道德里,吃人者可以是美德表率。公元前七世纪的易牙是齐桓王的奸臣和他最喜欢的厨子,齐桓王说他没吃过小孩肉,易牙把他自己的儿子煮了给国王吃。
吃人作为惩戒和效忠行为,一直延续到21世纪。几年前我在《羊城晚报》上读到一个报道,实在骇人听闻,我一直希望有人证明它是虚构的。文中说道,记者去一个林区养殖场,那里人工圈养着熊。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举着粗大的针筒走近笼子时,所有的熊都开始哀号。这里的人就这样活活抽取熊的胆汁,被抽过胆汁的熊摊在地上,缩成一团。美国这里,有些保护动物组织的成员寄出抗议信,那些拿动物做实验的科学家打开时,信里包着剃须刀片。这般活抽熊胆汁的人员真该庆幸,他们离美国远着呢。
4
美国学者讲到中国文化、中国宗教,总会说到孔孟老庄。也许在有些人看来,那是永世的中国文化,对活的中国,他们并没有兴趣。我听到如此的中国,总有种要发疯的感觉。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算哪门子中国人,也不知道咱们怎么就把那个天人合一、沉思冥想的中国丢失了。
当我说道今天的中国时,我知道自己也是不领情。人家好不容易在咱们中国里找了点玩意,你还要去扫兴,像个卖国贼。我问我自己,中国传统里就没有好东西吗?当然不。我爱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诗词,中国古典文学艺术,那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飨宴。
某个冬日黄昏,我从图书馆里出来。教堂钟声在暮色里回荡,古老的石头建筑底层,灯光一片橙红。一棵棵高大的白橡树举手向天,这景色仿佛持续了一百年,还会持续下去。而再过几个月,我就要回国了。这个地方,也许我一生都不会再来。想到这里,顿时感觉时光变幻。树叶是敏感的,到了季节它就一片片落下来;像我这样一个中国人是敏感的,看见月亮就不免想到羁旅、客栈、床前明月。可是时间是不敏感的,它一路流逝,不介意谁的伤怀。我周围的美国朋友似乎也是不敏感的。圣诞前一个月夜,他们约我到附近的中国餐馆吃饭。回来开车上山,好一轮明月当头,堂堂辉映道路。我说,在中国,月圆就是团圆的日子。美国朋友说,你知道月亮为什么这么圆吗,因为今天是月亮运行轨道离地球最近的一天。瞧,美国人的思维是这样的。
我教一位教授学中文,也能感到中英语言文字多么不同。我们每一字都是一幅画、一个故事,字里有字,虚实不定。还有,中文教科书里启蒙的句子非常热情:欢迎你,很高兴见到你。正像我们中文里“亲爱的你”,每一个字都有极深的感情。而在英文里,dear常常是个客套,并无特殊意味。英文课本开篇里,我们学的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实实在在:这是书,那是笔。
我们的感情被语言琢磨得多么细腻啊,看见落叶和月光,那是一定要想到春花秋月、想到故国不堪回首的。每个热爱汉语言文学的人,都能一丝一缕地体会到人生的愁绪。汉语的美尽在这种生命有限、时光无穷的浩叹里。这样一种哀痛,化做对生命里许多细节的精雕细琢,于是乎有美食,有感伤的诗词曲赋。为推敲一个字,诗人不惜琢磨一辈子。中国什么都不发达,唯有语言,数得上是世界之最。
我在电脑前打字时放一点音乐,以压倒电流轰轰响的声音。有时我反复听一段西人的弥撒,那也很美,是人间向天国的倾诉。由此我想到,西方人没有中国人那么感伤,他们有上帝。他们的信仰是,天堂里生命更美好。看见今天的落花、此世的月亮,为什么要伤心呢?天国的玫瑰远胜过人世。可是,中国人的感觉不是这样的。今天的月亮明天不会再有。今天的相聚可能就是永别,今天的黑发正在变成白发……我们活在有限的此世,不相信来世更好。中国人对生命的感知,处在现世这个致命的刻度下。问君能有几多愁,如此旷世的疑问,真是要多少有多少。当我换上中国音乐听的时候,我就觉得,那里面全是眷恋。哪有什么天国?天上云雾雨雪,都是人世缠绵。
当我教外国人中文时,我不知道怎么能教出这种中国人的愁肠百结。或许,这是不必要的;可是没有这样的情怀,怎么能明白中国古典诗词之美?那种对山河岁月的感叹,全是因为这一切都不再有。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的语言艺术是登峰造极,它志在穷尽有限人生和无限时间的冲突,它的中心是缅怀和记忆。所有的诗篇都向着过去、无限留恋过去。在这梦想的诗学世界,过去的一切得到美化。中国人的伤痛和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得到安抚。
所以我们不乐意把自然和个人感情分开,自然是感性的自然,月亮是风花雪月。个人生命如此短暂,谁愿意献身自然的奥秘、科学的发现?读书人被这样的天人合一观念陶冶,理性思维残缺不全。我们缺乏把自己和自然分开的态度,缺乏精确地表达事物的习惯,缺乏探索自然的意志。一不是一、二不是二的修辞想象有利于诗人作惊人之语;用在日常生活里,人人学会诡辩。这种内心和现实的分裂,这种自我麻醉和化解的能力,是中国人普遍的生存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