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仁
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晨7时30分从北京乘火车抵达哈尔滨。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刘学颜馆长接站。早餐后参观博物馆内“走进金代历史”、“女真的崛起”、“金上京的辉煌”、“金源文化与金源人物”等展厅。馆内珍藏的三百余面铜镜,制作精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金朝(1115~1234)历时119年,是中国历时上以女真为主体的王朝,先后在哈尔滨郊区阿城、北京、开封建都,其创造者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学颜告诉我,北京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就是金章宗时命人花三年时间建造的。“卢沟晓月”,金代已把它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十三世纪意大利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在游记里十分赞赏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下午3时许,我在百顺宾馆见到了从武汉乘飞机赶来的熊召政。召政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荣获茅盾文学奖。这次他为写作《大金王朝》亲赴阿城参加签约仪式。他告诉我,为写《大金王朝》已做了四五年的准备工作,先后到国内各地、日本搜集了金代数千万字资料,遍览了宋史、辽史、金史。曾反复研究,他终于找到了主题:一个崛起的、有活力的草根民族,怎样打败了腐败的南宋王朝。为了有实际感受,他多次去大同考察。实地研究零下17度的严寒下,马队能否经过风陵渡;还去大行山几个隘口,调查山间地形能否埋伏七万金兵直奔华北平淡。《大金王朝》准备写八十万字,作为贺礼献给2014年金朝建国900周年。
晚上召政送给我他最近出版的两本书:一本是故宫出版社出版的《闲庐诗续稿》,一本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明的远歌》。《文明的远歌》2011年1月出版第一版,至今已重印18次,可见读者喜欢的程度。我回送他一本《永远的<十月>--我的编辑生涯》。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10时整在阿城区政府会议室,举办《大金王朝》签约仪式。熊召政谈了他的创作计划,说他历时近5年,已走遍东北、西北、华北许多地方,行程数万公里,准备描写金王朝如何建国立都、发展壮大,最后成为了辽、宋、西夏同载华夏史册的历程,歌颂女真人古朴粗犷、善学人长、富于创造、兼容并包的精神。区领导表示了对作者的感谢,提出了对书的期望。主持人要我发言。我说,熊召政先生是当代作家中最适合写这本书的人。他不仅是著名作家,更是历史学家,又有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相信2015年《大金王朝》出版后,将给阿城增光添彩。
午餐后驱车至呼兰县城南二道街204号参观萧红故居,看到了《呼兰河传》里写到的住宅、后花园、碾房、粉坊。《呼兰河传》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萧红写了那里的自然风光、社会习俗和她童年时见到的弱势群体。语言清新优美、朴素自然,描写人物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悲悯。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俗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们在故居内一座两米高的汉白玉萧红塑像前留影存念。旋去参观萧红纪念馆,浏览了萧红的生平、踪迹、所写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商市街》等国内外众多出版社不同的版本,见到了萧红生前用过的梳妆台、小书柜、学生字典以及印章等遗物。纪念馆里挂着萧红幼年和生母姜玉兰的留影、萧红和萧军的照片,还看到了东北作家群的合影以及萧红与萧军分手后她和端木蕻良在西安、重庆生活在一起的照片。
东北作家群中,萧红是才女。呼兰河养育了她,她使呼兰河名闻国内外。她以晨曦般的明朗,照亮了灰暗的地带。而她生前最后4年的伴侣端木蕻良,天赋更高,诗、词、曲、文俱佳。端木21岁那年写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气魄宏大、语言娴熟、民风淳厚、人物生动、矛盾丛集,堪称史诗性的经典之作。尤其令人感动的是1942年萧红在香港去世后,火化前端木剪下萧红几缕青丝作为永久纪念物,一直保存了整整半个世纪。1992年,他献出心爱之物做成了呼兰西岗公园里萧红墓从广州迁来故乡之前的青丝冢。有一次端木蕻良借参加哈尔滨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之机,到呼兰河畔寻访萧红故居。当他走进萧红出生的5间住房时,像个孩子那样躺在爱侣的炕上,他对这张生育了英才之床深怀挚情而潸然泪下。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晨8点乘越野车出发,离开阿城,绕过哈尔滨,越过松花江,沿哈嫩公路向西北驰驱。公路两旁,触目皆是绵延不尽的玉米、高粱、大豆。我和熊召政坐在汽车后座。他望着车窗外的庄稼,情不自禁哼起了张寒晖创作的《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感慨道:“这首歌当时传达了流亡到关内的众多漂泊者的心声,立即传遍大江南北。任何文学艺术,只要应和了千百万人的心绪,必能传之久远。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这样。”
召政接着我的话头,兴奋地说:徐迟是我的恩师。五十年代初,他任英文版《人民中国》编辑,后和臧克家合编《诗刊》。突然提出要求南下落户武汉,报道长江大桥、三峡大坝。这样他成了武汉市作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有幸和他成了同事。徐迟觉得我创作上有前途,坚决不同意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调我去从政。他要培养我成为他的接班人,为我开外国文学书目,鼓励我学英语,经常带我在东湖边上散步,一路上教我如何扩大视野,提高文学修养。整整8年时间,他手把手引领我走上坚实的文学之路。我有今天,要感谢恩师的培养。
我说:1981年11月末,我和诗人晏明拜访珞珈山下东湖畔徐迟的寓所。我发现他书房里有许多音乐书籍、音乐大辞典、音乐家传记,好奇地问他:“您为什么如此热爱音乐呢?”徐迟告诉我:“我的故乡是太湖之滨的南浔镇。我父亲在家乡办过一个贫儿教养院。教养院里有个管乐队,还有钢琴,但没有弦乐。我从小在音乐声中长大,这样培养了我对音乐的爱好。”我问他:“您原名叫徐商寿,为什么取笔名‘徐迟’呢?”他笑道:“我从小性子急,生活节奏快捷,取这个笔名,是希望自己从容一点,慢一点,稳一点。但一辈子忙忙碌碌,这个笔名也改变不了我的性格。”
召政说:“徐迟知识丰富,智慧超群,说话常常幽默。”
我说:“幽默这个词是从英语Humour翻译过来的。这是一个诠释,使汉语里出现一个新的、既是音译又很传神的词汇。”
召政说:“萧伯纳传》里有一则幽默故事。萧氏临死时,亲友们围着他哭泣。他在弥留之际,摇动着食指道:‘不要哭泣,别耽误我离世的时间。’”
我说:“有一次作家莫言去西安,请从未见过面的贾平凹接站。莫言下车时胸前贴着‘莫言’的纸条,好让平凹一眼就认出他来。他一出站,人们看到这条字感到奇怪,这人叫大家别说话,难道他是聋子吗?”
召政和坐在副驾驶座上的刘学颜听了哈哈大笑。
车子经过大庆、齐齐哈尔,奔往嫩江,道路笔直向前,仿佛要伸进远方的天空。我们已进入大兴安岭北边东侧的丘陵地带。这里已属内蒙古地界。
奔波一整天,行程600多公里,夜宿加格达奇北山宾馆。当地接待人员告诉我们:“加格达奇是鄂伦春语,意即生长樟子松的地方。”
2012年7月6日 星期五
从加格达奇向西北行,不久抵达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再往北走约10公里,出现一个森林公园。车子沿着绿荫中的道路前进,至一停车场,我们下了车,走上一条两百多米长的石板道。石板道两侧石柱上,均刻有长虫,这也许是当地先民的图腾。石板道尽头,登临斜上的草中小路数十米,便见一石洞,这就是闻名史学界的嘎仙洞。进入洞内,十分宽敞,穹顶高悬,可容千八百人聚会。石洞幽暗深邃,清凉潮湿。远古时候,这嘎仙洞是拓跋鲜卑族祖先祭祖时刻下的祝文。祝文共19行201字,字体古拙有力。这是最早在崖壁上留下的档案,现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我在石洞内绕行一圈,发现洞中间地坑上有一大石板,底下有灰烬,心想这可能是洞内居民烤肉用的石灶。
鲜卑民族祖先从这里向西,再向南,往中原发展。由于他们无穷的创造力,给我们留下了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里壮美无比的造像,还传下一首永垂青史的《哥勒歌》:“哥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近十几年,余秋雨、李存葆等名家先后专程前来探察这个嘎仙洞,并撰长文描述这个北方第一洞窟的历史意义。如今这一神秘石窟已成为内蒙古东部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我们打算参观旗里的鄂伦春博物馆,但博物馆四周围着脚手架,馆内外正在装修,于是调转车子,开往根河市,参观从北方迁来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新村。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原生活在根河市极北部茫茫林海中,孕育了神秘的驯鹿文化、狩猎文化。由于森林和鹿类动物减少,生存条件艰窘,根河市政府便把整个民族乡迁到根河市西部,以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
根河市领导为传承独特的民族文化,通过挖掘濒危的传统艺术和民间传说,打造了一出原生态歌舞剧《敖鲁古雅》,内含《祭大神》《萨满鼓》《仙鹤舞》等节目。该剧到国内外演出,获得广泛赞誉。
下午沿着根河向西,奔往额尔古纳市,河两岸风景秀丽。远处起伏的山坡上是墨绿的森林,河滩湿地上长着茂密的水草。远山、树林、河流、碧草、油菜花,汇合成一幅山河美景。
刘学颜原是研究历史文物的学者,今年爱上了摄影艺术,购买了昂贵的器材带上旅途。见此佳景,请司机停车。他和召政拿了照相机下车寻找角度猛拍。我也下车,站在公路上遥望,这一带景色确实非凡。碧海中点缀上几块金黄的油菜地,我仿佛觉得上天把南方的美景一下子搬到了北疆。
天色已近傍晚,西山霞光射天,这更给周围的土地染上了绚烂的色彩。学颜和召政一直拍了近半个小时,才恋恋不舍上车。
今天行程370公里,晚宿额尔古纳市假日酒店。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从额尔古纳市政府所在地雅布达林镇出发,向北走了三四十公里,见到一大片绵延不断的白桦林。惊呼之下,入林观赏。据看林人说这片白桦林面积7万公顷,长达数十公里。白桦素有“林中美少女”之称。透过树隙,向远处望去,周围似有摩肩接踵的白衣“少女”拍着叶掌,欢迎我们到来。
白桦为落叶乔木,耐严寒,大多生长在北方。我一向喜爱白桦树的洁白、正直和柔韧。我在白桦林里观察林梢在夏风中摇曳,那富有弹性的律动,宛如白衣少女曼妙的舞姿。
白桦是额尔古纳对岸邻国俄罗斯的国树,是他们民族精神的代表。我去过俄罗斯两次,他们把心爱的事物都命名为“小白桦”,有小白桦公园、小白桦幼儿园、小白桦工艺品商店,还有闻名世界的小白桦歌舞团。我曾经译过诗人谢尔盖瓦西利耶夫描写莫斯科保卫战的诗篇《白桦林》:“我记得黎明时分/弹片把白桦砍伤/冰凉的汁液像眼泪/沿着受伤的树干流淌/林外大炮轰鸣/硝烟团团升起/可我们守住了首都/救下了莫斯科郊外的白桦……”白桦,在这里成了俄罗斯人爱的载体,祖国和心上人的象征。
我们沿着白桦林夹道的东路前行,仿佛检阅着浩浩荡荡的白衣军团。当白桦林稀疏处,便出现辽阔的草原。这儿已是大兴安岭林区向草经过渡地带。经过一个叫“三河”的地方,司机说这儿盛产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再往前走,我看到草地上散放着庞大的牛群:有吃草的,有斜窝的,有望天的,有甩尾驱赶蚊蝇的,有鸣叫着呼唤幼崽的,有抵着牛角嬉戏的,有让小牛钻在胯裆下吃奶的,形成一幅怡然自得的放牧图。
车子继续北驶,到达中俄边境上俄罗斯民族乡室韦--据说这儿是蒙古族的发源地。几百米外的河滩上就是由铁丝网拦挡的界河额尔古纳河。河那边山谷里静卧着一个叫“奥洛契”的俄罗斯村庄。我站在室韦乡友谊广场向北眺望,看到边界两边的地形是相似的,河流是随意的,天空是连成一片的,感悟到这儿的鱼儿、鸟儿不受界桩的阻挠,可以自由地游过来,欢快地飞过去。对它们来说,人为的国界是不存在的。
界河这边室韦的居民,都是往昔迁徙、联姻的华俄后裔。他们住的是“木刻楞”的房子,建筑呈现俄罗斯风格,店名、橱窗上俄汉语并存。礼品店里销售着俄罗斯套娃、首饰、放大镜、望远镜。村里还有座小巧玲珑的东正教堂。
中午在“安娜之家”小酒店用餐。店主人安娜二十多岁,她拿来菜谱时说她有八分之一俄罗斯血统。我看她蓝眼睛、黑头发、白皮肤、细高身材,果然有俄罗斯姑娘楚楚动人的风韵。她开朗、热情,得知客人是搞写作的,央请我们跟她合影。我们欣然允诺。
饭后我们计划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国境线前往满洲里。安娜送我们出村,在草原上陪我们走了一程,情不自禁献唱了几首歌唱草原的歌。为了表示谢意,我在路边采摘了一束娇艳的野百合送给安娜,与她挥手告别。然后沿着额尔古纳河南侧的边防公路奔往满洲里。走了两个多小时,见一骑着电动摩托车的牧人。他竟能一人放牧六十多匹马,一千多只羊。我们停下来休息。我走过去问牧人叫什么名字,他说叫“桂双全”。他能用一种特殊的声响把马群迅速拢集在一起。我问他,这马儿就在野外过夜么?他说,是的。在落日余晖中,我又问他,有人说马是站着睡觉的,真是这样么?他说,不全是,也有躺下来卧着睡的。
夜宿满洲里宜必思酒店。想不到这北方边城酷热,彻夜开着空调才能睡觉。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满洲里市东依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是一座独领中俄蒙三国风情,中西文化交融的最大口岸城市。走在满洲里街道上,你会感到这儿城市街道建筑风格,受俄罗斯影响很深。大街上到处都是男男女女的俄罗斯游客。因为天气热,游客们穿着短衣短裤,甚至趿喘着拖鞋。他们说着我能听懂的俄语,议论着这儿东西真便宜,忙着走进贴着俄语招牌的店铺,采购着他们需要的物品。
到了满洲里,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去观看几公里外的国门。这里是我们陆地口岸上最大的国门,高达30米,宽40米。乳白色的门体上方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7个鲜红大字,上面挂着的国徽闪着金光,显得巍峨、庄严、肃穆。但对面俄罗斯的国门简陋、低矮得多。一列火车正从俄罗斯那边驶来,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主席就是乘着火车经过这里去莫斯科会见斯大林的。
尽管门票很贵,每人80元,但来瞻仰国门的人很多。人们熙熙攘攘,排着队,站到两国交接的41号界碑处拍照留念,并好奇地观看国门下铁路上来往的车辆。
离开国门,我们去看红色秘密交通线遗址。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满洲里设立了秘密交通站,通过当地的熟人,把李大钊、陈独秀、刘少奇、周恩来、瞿秋白、李立三等早期领导人经过化装后送往苏联,去学习马克思主义或去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会议。这条红色交通线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奔赴苏联的必经之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后去参观世界上最大的俄罗斯套娃广场,主体套娃建筑高达30米,外部彩绘中俄蒙三个美丽的少女代表三个国家,内有俄式餐厅和演艺大厅。
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晨从满洲里出发,向南开往新巴尔虎右旗。这一带地广、人稀、草密、牲口多,熊召政望着车窗外广阔的天地,感慨道,这草原辽阔得让人忧伤。我说,辽阔才能孕育出蒙古音乐的长调。他们把歌曲拉扯得那么长,那么长,仿佛在展示他们家乡的草原长卷。
车往呼伦湖开去。湖畔悬崖高处建一凉亭。步入亭子,遥望远方,湖波浩淼,不见涯际,夏风吹来,清爽宜人。
当地百姓管这呼伦湖叫达赉湖,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也是全国除鄱阳湖、洪泽湖、洞庭湖、太湖之外北方最大的江水湖。它面积大,仿佛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怀抱之中。古籍《山海经》《唐书》中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当时称为“大泽”。
我们绕湖走了一程,在克鲁伦河流入呼伦湖入口处,遇到几位筑坝逮鱼的渔民,他们说由于气候干旱等原因,近年湖水持续下降,导致湿地萎缩,湖区环境恶化,鱼类资源锐减。
我们坐在河边凳子上,坝前入湖的水声哗哗,时有水花溅到我身上。我问坐在我身边的赤脚渔民,现在呼伦湖水多深?他说,原来湖水深达八九米,现在只有三四米了。鱼的品种也大为减少。过去冬天冰下撒大网捕鱼,一网拉上来,可有几十吨、上百吨,现在一网只能捞到几吨了。我问,这湖里有什么鱼呢?他说,目前主要有鲫鱼、白鱼、鲢鱼等,以前这湖里有好几十种鱼呢,还盛产白虾。赤脚渔民的话语里,流露出忧戚的神色。
我们在渔民开的露天小饭店吃了一顿全鱼宴,继续赶路。沿着克鲁伦河向西,抵达和蒙古国交界的边境。越过边境不远,就是蒙古国的乔巴山城,再过去就是温都尔汗。想起林彪、叶群、林立果1971年9月13日坠机于温都尔汗,这一折戟沉沙、震惊世界的事件,竟整整过去了41年。如梦的时间流逝得实在神速。
克鲁伦河是蒙古人民的母亲河。目前雨量稀少,河边荒凉的草地上有土拨鼠刨出的一个个斜洞,奔跑的马儿一不小心踩进鼠洞,会把马脚踩折。
归途中,晚霞映入云层,幻化出龙、马、羊、骆驼等生动的形象。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晨从新巴尔虎右旗临街小旅店出发,车行约八十公里,到达阿拉坦额莫勒镇南一座名叫“圣山”的地方。这圣山名叫“宝格德乌拉”,山高900多米,山下立着九根高大的“苏鲁锭”图腾柱,“苏鲁锭”是蒙古语,意思是长矛,它成为铁木真成吉思汗所向披靡的标志。相传,铁木真一日兵败退至宝格德乌拉山上,而敌兵已经逼至山下。铁木真仰天长叹,这下完啦。忽然,云雾满山,电闪雷鸣,敌军不敢妄动。待援兵赶到,铁木真用长矛挑开雾幔,勇士们杀声震天,最终转败为胜,周旋的铁木真遂率众叩拜宝格德乌拉为圣山。这一天是农历七月初三。多年后,草原连年大旱,寸草不生,人们手捧哈达、奶酒前来圣山祭拜,接着倾盆大雨连降三天三夜。草原从此人畜两旺,草密花香。祈祷那天是农历五月十三。此后每年五月十三与七月初三,草原上的牧民都要在宝格德乌拉圣山下举行隆重的祭奠盛会。数百年来,每逢这两个日子,方圆几百里成千上万的牧民便如期而至举办庆祝活动。我看见圣山下排列着许多蒙古帐篷,就是供牧民们住宿的。犹如众多回民朝拜麦加时那里立起如云的帐篷一样。
在圣山下逗留了近几个小时,驱车来到中蒙两国共有的贝尔湖。贝尔湖与呼伦湖是姊妹湖,由一条乌尔逊河把两者连接起来。故这一带的草原称为呼伦贝尔草原。我们到达湖边,见这儿立着一块警示牌,上书:您已进入边境前沿地带,请您遵守边境管理法规。这里的湖岸不像呼伦湖边耸立着悬崖峭壁,而是铺展着一片银色的沙滩。今天有风,湖波舔岸,有成群的湖鸥在天上盘旋飞翔。我看见两个蒙古族的小姑娘在湖边戏水,她们赤着脚,穿着单衣裤,小黑脸上是一副专注玩耍的神情。一个较大的八九岁的小姑娘,把冲到湖边的湖鸥羽毛一根根捡起来,长长一排密插在湿泥里。我问她,你为什把鸟羽都插在这里?她说,我要让湖岸长出翅膀飞起来。我感到吃惊,这么小的姑娘,竟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真可算是呼伦贝尔草原上天真的小诗人了。我很兴奋,叫她站在湖岸上拍了几张照片。
经过新巴尔虎左旗,驶抵鄂温克自治旗,住进鄂温克宾馆。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今天主要参观鄂温克博物馆,馆内有三个展厅:历史厅、自然厅、习俗厅。历史厅主要展示鄂温克民族的起源、迁徙以及古籍中的记载。这个猎鹿民族发祥地躺在贝加尔湖一带,以后南迁至呼伦贝尔森林及额尔古纳河两岸。1689年9月7日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鄂温克开始成为跨界民族,中国境内的鄂温克族主要安居在土地肥沃的嫩江流域上游、水草肥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兴安岭的森林之中。而俄国境内的鄂温克族统称为通古斯人,大都分布在贝加尔湖、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一带的西伯利亚地区。自然厅展示了这个民族的生存环境,那里的森林、草原上植物种类繁多,动物有鹿、牛、羊、马、野猪、骆驼、熊等。树木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山杨、山荆等,草原植物有羊草、冰草、百里香、黄芪、扁蓿豆等。鸟类众多,春天,大量的禽鸟北飞;秋天,候鸟南归,鸣叫着惜别这块肥美的土地。民俗厅陈列着鄂温克人的服饰,衣,帽,靴,他们的生活用具,狩猎工具以及捕鱼用的网、篓、画皮船等。
一个县级单位能建立这样一个颇具规模的博物馆,可见它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旋去附近伊敏河畔山坡上,参观当地最大的敖包。如果你到内蒙古旅游,经常可见用大小石块聚集起来的圆锥形堆子,上面插有许多柳枝,还挂着五颜六色的神幡、彩旗,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一般都要在敖包上添加几块石头,并按习俗绕行三圈,以祈求吉祥安康。我们去参观的那个大敖包,一排共有13个,中间一个最大,两侧各有6个小的。来瞻仰的人很多,我看见几个蒙古人跪在草地上向大敖包虔诚参拜。
附近立一石碑,上面刻着说明:这里的巴彦和硕敖包是中国敖包文化历史上遗存最完整的一个。早在公元前,鲜卑人就把祖先葬在巴彦和硕,开始了最初的祭奠活动。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敖包是鲜卑人聚在一起祭祀天地神人的地方。
由于蒙古族作家玛尔沁夫作词的电影插曲《敖包相会》流传广泛,深入人心,有些地方的敖包已由过去的聚众祭祀之地演变为人们谈情说爱的场所。我看见这个大敖包前一对新婚夫妇相拥、接吻,男的还把女的驮在背上围着敖包绕行的情景。
习俗也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变迁,有所发展。
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海拉尔是呼伦贝尔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一条海拉尔河流过,城市因此得名。从这里北上额尔古纳市,南下鄂温克旗,西出满洲里,东走牙克石,交通非常便利。这次到北方游历,亲眼见到党的民族政策贯彻、执行得好,边疆建设一新,少数民族兄弟生活改善,安居乐业。这是深感欣慰的事情。
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现在就定居在海拉尔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短篇小说《七叉犄角的公鹿》《一个猎人的请求》《琥珀色的篝火》连连获奖。1985年,他被推举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到北京工作。大作家孙犁说:“作家宜散不宜聚。”1990年,乌热尔图不满意作家们扎堆聚在一起,不习惯喧闹的城市生活,毅然回归故里。前几年他撰写、出版了《呼伦贝尔笔记》,赞美了故乡的森林、草原与脚下养育过自己的土地。
海拉尔的城雕,地域特色鲜明。胜利大街成吉思汗广场规模宏大,广场中间一根巨大的圆柱顶端,雕刻着铁木真成吉思汗跃马飞奔的雄姿。从市区开往呼伦贝尔机场的路上,我看到中间隔离带上置放的一组组生动的雕塑:有牧羊的场景,有挤奶的迎面,有驯鹿的造型,还有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巨幅塑像。
海拉尔呼伦贝尔机场是近年新建的空港,已与哈尔滨、天津、北京、上海、呼和浩特通航。
登机后,我坐在商务舱靠窗的位置。当飞机跃上几千米高空,眺望机窗外,翼下的森林、草原、河流,翼上的蓝天、白云,一一尽收眼底。我戴上耳机,那里正播放着旅途上司机反复给我们播放的、歌唱家龙梅女士演唱的歌曲《陪你一起看草原》:
因为我们今生有缘
让我有个心愿
在最美的季节
陪你去看草原
去看青青的草,蓝蓝的天
去看白云轻轻地飘,带走我的思念
啊,在草原最美的季节
让我陪你去看草……
这次一路上有美丽的龙梅女士伴唱这首缠绵深情的歌,使我的旅程无比愉悦,加倍美好。
下午2点30分,飞机抵达北京南苑机场,结束了这次内容丰富的草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