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三章 爬过沙漠去看青海

  连俊超

  舅舅很早就去了青海,那时还没有我,我看不到舅舅背着行囊离开故乡的情景。我说的这个舅舅是我三舅,我很幸运地有四个舅舅,在我认识的人中没有谁比我有更多的舅舅。

  舅舅不是背包走天涯四海为家的行者,青海也不是他的精神圣地,他离开故土的原因只有一个:在这片大地上生存下去。他大概在村里待不下去了,那个小村庄再也留不住他。村庄伸出了无数的触须缠住那些在她怀中生活的人们,每一扇木门、每一缕炊烟、每一季成熟的麦子都是她的触角。许多人发觉自己在一片土地上生活太久的时候,他们都已被土地埋了一半,再也抽不出腿脚来远走他乡。他们只能像一棵老树一样把根继续往深处扎,和村子一起变老。

  舅舅走得很坚决,把舅妈和我的两个表哥留在了家里。母亲说,后来舅妈去做结扎手术,是八岁的大表哥喘着她去的。我想象舅舅离开家门的姿态,他一定梗着脖子,头也不回。舅舅是个很倔的人,但他遇到了一个脾气更倔的我的外公。外公常常指着墙头对舅舅说,跪着去!舅舅就梗着脖子跪上去,跪到日落西山,跪到天昏地暗。假如外公不下圣旨,没人敢上前劝他下来。

  战友的一封来信像一阵飓风,撼动了我舅舅这棵尚未把根扎牢的树。战友在格尔木,他让舅舅去做卡车司机。

  于是舅舅去了。

  舅舅负责为一个商店进货。舅舅的卡车在西宁和格尔木之间的公路上飞驰了三年之后,他回来接走了舅妈和两个表哥。舅舅也许在那时就暗下决心,不再回那个村庄。他和兄弟们的关系越发紧张,他成了被孤立的人,他们离开的时候没有人送别,也没有人提出为他看管房院,拾掇土地。

  舅舅把房子留给一个叫李牧舟的人,舅舅的土地在那一年秋天没有长出一个玉米棒子。当别人把收获后的土地料理妥当的时候,舅舅地里的秋草长到一人高,兀立于平原之上。那片土地一年年荒芜下去,成为昆虫和鸟雀的乐园。舅舅的房子也在李牧舟的看管下变得和李牧舟一样衰老。到最后,由于街道拓宽,那所房子被拆掉了,那时李牧舟也已死去。舅舅没有回来清理他多年前留下的东西。

  母亲说,舅舅的屋里挂着一个镜框,镜框里放的是一些老照片。母亲总说,她年轻的时候拍过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她长辫子一直垂到腰间。她说照片就放在舅舅家的那个镜框里。这张照片被母亲的回忆反复擦拭,变得越发清晰鲜亮,我甚至逐渐相信自己看到过这张照片,看到过母亲那长长的辫子,看到过少女时代的母亲羞涩的微笑。

  没有。我对舅舅家老房子的最后印象是一片废墟。只剩下两堵墙立在废墟中,俯视着墙根那片残砖烂瓦,就像一只老狗神情黯淡地注视自己受伤的后腿。

  父亲是在一年夏天去青海的。

  那时,舅舅已经在格尔木立稳了脚跟,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货摊。那时候,格尔木还很小,只有一条主街道,拥有一个货摊就是一个大老板。舅舅给父亲打来电话,舅舅说,你来吧,这儿比家里容易赚钱。

  父亲很激动,他对格尔木满怀憧憬。那时父亲刚搞垮了一个厂子,一败涂地。事实上,父亲后来的大半生都笼罩在那场失败的阴影里。那几年,他总是离开家去另一些陌生之地,他觉得有必要在那些地方碰碰运气。他在我的记忆中时隐时现,漂浮不定。他去了很多地方,考察了许多行业,最终除了一次次宿醉,他再没有对任何一件事情投入足够的热情。

  八月,父亲带着我十六岁的姐姐一起去了青海。那天傍晚异常闷热,母亲摇着芭蕉扇坐在院门口,自言自语说,你的亲人走了,我的亲人也走了。我是父亲的宠儿,失去了父亲的保护伞,我免不了要常被母亲修理。

  到了青海之后,姐姐打回来电话,姐姐说舅舅为父亲置备了一个货摊,姐姐说青海什么东西都贵,一把小笤帚要十块,一支笔芯要两三块,就连一个小塑料袋也要五毛钱。我们都觉得父亲这回可以在青海大赚一笔,东山再起了。

  可两星期之后他们就回来了。他们是夜里回来的,姐姐把我叫醒,从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帆布旅行包里掏出一样样五花八门的零食。我迷迷糊糊地看着父亲和姐姐,我怀疑自己是在做梦--他们应该正在青海发财才对。

  父亲的无功而返让母亲失望至极。父亲说,没办法呀,在青海待不下去了,他说舅妈对于他们的到来显得很反感,总是指桑骂槐地说风凉话。舅妈却说,父亲嫌青海冷,总是撂下摊子不管,躲到隔壁的铺子里围在炉子边吸烟。

  没人再追究详情了。父亲回到他的阴影中,似乎对舅舅在青海的生意越做越大这件事毫不关心,倒是母亲对父亲过早返乡耿耿于怀,她时不时地念叨,要是在青海留到现在,我们家早盖起楼房了。

  我想,父亲这棵壮年的树已经很难挪动了,他到青海的时候,根部粘连着太多家乡的湿土,这些土和格尔木的泥土格格不入,父亲再怎么使劲,也无法在那片地下找到可口的水源。待他把带去的那点湿土吸干之后,他摇了摇头,说,他娘的,回去算了!

  我要到青海去。

  我一遍又一遍地听郑钧的《温暖》,想象那片开满油菜花的土地。

  汪汪一定看到过这样的美景,他从南方一路北上,在鸭绿江边撒了一泡尿之后就掉头朝西走了。西行的路上,他成功勾搭上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去年夏天,他发给我许多照片,我看到他在山西的老街,他在宁夏的黄河边,他在敦煌的沙漠,然后我看到了那个美丽女孩站在沙丘上的背影。汪汪说,就在青海湖边,我让她从了我。高佑也必然看到过那片金黄的土地。他在大二的那年夏天不辞而别,只身一人往西走,他路过了格尔木,并且继续往南,去了拉萨,去了墨脱。

  而在舅舅寄回来的照片中,我看到他跷着二郎腿坐在自家的棕色皮沙发里,我的两个表哥也分别在同一张沙发里摆出了同样的姿势。舅舅已经把小鸡仔儿一样货摊养成了商场,商场像只勤劳的母鸡天天都在下蛋。

  每当舅舅打回电话,青海就在我眼前晃悠,它已经在我脑海中晃了十几年。

  我毕业一年了,我辞掉了工作,我整日无所事事地闲逛。当我荡荡悠悠地过到深秋时,哥哥说,我们去新疆,回来走青海,你去不去?我提起包就爬上了哥哥的卡车。

  那天中午我们到达了若羌。若羌是一座被沙漠垂涎的孤城,十一月,沙尘横飞。过了若羌,整个下午我们都行驶在沙尘笼罩的世界里。黑色的柏油公路伸向天际,戈壁一片迷蒙,患了白内障的太阳昏昏欲睡,远远近近毫无生气,整个世界灰白一片。哥哥握着方向盘,被这片死寂的戈壁传染得瞌睡起来。我点了一支烟,递给他。他接过烟说,明天就可以看到青海湖了,公路就在湖边,沿湖修造的。

  在新疆逗留了太久,我已经厌倦了戈壁,厌倦了沙漠,厌倦了胡杨红柳,厌倦了沙枣、骆驼刺和胖姑娘草,我急不可待地要看见青海。我想象着那片鲜活的土地,蓝的湖水蓝的天空,白的云朵白的绵羊,不可能有油菜花了,已经是十一月了。

  但哥哥神情泰然地抽着烟,他熟悉卡车的能量,如同赶车人熟悉自己的骡子。他不急于赶往任何一个地方,只要给他一个收货地址,他就这样开下去,瞌睡难忍的时候换另一个司机。他很少转头看路边的风景,在路上跑了十几年,他已经懒得再跟熟悉的风景打声招呼。这条三千公里的进疆路线,几乎成为了他的公交专线。他有固定的站点,停车吃饭、加水,和熟识的老板娘开玩笑。而把车打着之后,他就忘记了刚开过的玩笑,神情专注地盯着前路,轻松的一刻倏忽即逝。

  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我们翻越崇山峻岭到达青海湖的时候,是晚上十点。那时湖面大概已经结冰,在高悬的明月之下,光洁亮白的湖面就像一面辽阔的镜子,照着我的失望我的无奈我的落寞我的迷茫。我听到哥哥和另一个司机说话,他们说起一个在荒无人烟的橡皮山住了两个月的人,他们对窗外的青海湖毫不关心。

  我一言不发地把脸紧贴车窗,盯着那片镶在广袤黑夜之中的亮白的湖面,就是这片沉默的冰凉的湖水滋养着我朝思暮想的青海。除了紧盯着它,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有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来到青海并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我要看一眼青海湖也无非是要给自己一个上路的理由,好让自己看起来忙碌不停。

  我回想我游荡的2010年,春末的南方、五月的麦田、库尔勒的梨园、喧嚣的铁皮车间……堆积的地名和人名连同堆积的岁月一起翻涌上来。我想起那些在火车上昏昏欲睡的日夜。我就像一个傻乎乎的陀螺一样被命运的皮鞭抽得团团转,像亡命之徒一样奔走天涯,躲避时间的追杀。在所有的城市我心生荒凉,在每一条路上我无缘无故地悲伤。

  我十五岁那年,舅舅从青海回来过一次。他离开了很多年,他和我母亲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第二天清晨,我和他一起骑自行车回老家,那时他的老房子还没有拆掉,他爬到几张三合板做的天花板上,拿出了几瓶满身灰尘的白酒--李牧舟没有发现这些酒。舅舅很失望地看到,那些从未打开的酒都只剩下半瓶,他打开一瓶尝了尝,说,没味道了。

  一年又一年,这些从瓶中逃逸的酒香弥漫在舅舅的老房子里,弥漫在李牧舟身边。李牧舟被诱人的香气蛊惑,鼻翼翕动,四下搜寻,却从未找到它们的藏身之处。

  那天下午,我和舅舅骑车沿着县城转到天黑。他说,他走的时候城里还没有这么多街道,这个地方已经大变样了。我后来觉得,舅舅是在物色房子,他大概觉得自己快要回来了。我的大表哥已经把店铺开到了西宁,小表哥的店则在兰州,我想,他们也许会沿着西安、郑州,一路往东走回来。

  他们的根在东边,在这里。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离开的时候都不得不把自己带根刨起,带着最初的泥土。在另一个地方,挖一个坑儿,连泥土一块儿埋进去。舅舅已经把自己的根深埋在青海,但他年轻气盛的时候斩断的老根须还深埋地下,在召唤他,要找到这些隐藏在泥土深处的根须并不容易。父亲从来就没想在青海扎根,连一片合适的生长地还没寻到,他那高高在上的树梢就已经开始回望家乡。借着一场风,他头一扭,气哄哄地就回来了。

  我一直觉得父亲到青海去了很久,起码有好几个月,在我的想象中,他们是在冬天的某个夜晚踏着厚厚的积雪走回来的。但家人都说算上花在路上的时间,他们也才离开不到两星期。

  为什么他们的两星期在我记忆里竟有半年之久?

  我想起舅舅藏在屋棚上的那几瓶酒。我想,我们的时间大概也不是均匀地摊开在我们的一生中。最初的岁月浓度很大,最初的岁月是粘稠的,你奔跑得再快,也不能比别人更早地长大。以后的时间夹杂了更多的风、更多的雨雪、更多的烦忧,被这些始料未及的事物稀释了,像被稀释的王水,再也不能溶解金子;像羽毛一根根脱落的鸽子,失去了飞翔的能力,露出鼓囊囊的肚皮,丑陋至极;像舅舅藏起来的酒,酒精挥发,只剩下江水一瓶。我们开始感叹,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无味,我们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回味,学会了追忆--你不能指望从一瓶江水中品出一种水果的味道。

  我们的最后就是一瓶打翻的水,流进地沟,涌入河流,和山涧的溪水汇合,和洗脚水洗碗水汇合,和曾经甘洌的山泉汇合,和冲刷过马桶水的尿水汇合,和雨水汇合,和屠宰场的血水汇合,和汗水泪水汇合,和所有人的口水汇合,和一切纯洁的肮脏的水汇合,在奔向大海的旅程中蒸发掉。

  只剩下舅舅一人独守格尔木,舅妈和大表哥一起搬到了西宁。

  哥哥说,舅舅已经和舅妈分居多年,只是他们没有把这件事告诉老家的人。

  我们是在那天清晨到格尔木的,街上还没什么人,只有几个扫街的和一个边骑自行车飞奔边引吭高歌的人。我们没有停留,也没有给舅舅拨一个电话。我想他还没起床,我也不愿回答他“现在做什么工作”这个问题,我不能理直气壮地告诉他,我在云游四方。

  哥哥必须找到一条准确的街道,在交警上班之前穿过市区--卡车太长了。

  当太阳高傲地跳出地平线时,我们已经离开市区,来到高速路入口--格尔木东站。我下了车,拿出相机拍下那几个金黄大字。

  交警对相机很敏感。他走过来问我,你干啥呢?

  我说,拍照。

  拍什么照?

  格尔木。

  拍照干啥?

  被问到这个问题让我很生气。我很想告诉他,我是电视台记者,听说你们这里有乱收费现象。但我咽了口唾沫,窝囊地说,我旅游的,拍个照片不行啊?他鄙夷地乜斜了我一眼,他也只能露出鄙夷的神色了。

  我兴味索然地回到车上,窗外是大片的草场。看到我仍在拍照,哥哥说,你总是照啊照的,给我说说跑这一趟有啥收获。

  我一无所获。我隐隐地觉得,千回百转之后,我已经走在了父亲的道路上。父亲坐在火车上望着窗外远去的青海时,他在想些什么?他有没有感到希望的火苗只剩下一堆草木灰?

  至少,父亲回去之后,还能把自己根部的泥土原封不动埋进故乡熟悉的土地,而假如我的根须上曾有泥土的话,这些泥土也早已风干,被我飘摇不定的奔波抖落干净。我已成为一棵无根的树。我不能扎进任何一片土地,我不停地把自己放下,又拔出来。当我的最后一片叶子枯萎的时候,我将会停留在哪片荒野上?那时,我会静静地等待一场酝酿多年的大雨的冲洗,等待一只虫子蹭痒带来的微小颤动,等待一只麻雀落在肩头的震荡,等待一场烈风唤醒我所有的枝叶,随风起飞。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