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九章 生活赋格

  王威廉

  1.梦境

  我从不说自己是个穷人。当然,我承认自己在许多方面的匮乏倒是常有的事情,但是穷人这个词却是异常诡异的,有时它是嘲弄的贬义,尤其在私人生活中可以成为最有力的攻击话语;有时它又成了正义的化身,天然的没道理的锁定在了正确的立场上。所以,为了一点儿为人的固有不变的尊严,我不喜欢这个词以及这种说法。而且这个词(以及许多这类词)已经渗透到社会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许多概念之内,然后这些概念武装了我们的社会,编织了我们的思想。面对有机的社会组织,我们无法回避,只有在梦中,逃脱才是可能的。

  有一个梦境,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没有人类形体的精神化存在(就像看电影时我们忘记了自己在看),我发现满街的人用两条腿来挪动身体显得十分怪诞,似乎是一种卡通化的动物站立了起来,后腿支地,前腿还挎着包,灵敏的手抓握着手机、MP3这类东西,或许证明了人类是有着高等文明的生物。这种场面如果非要用迎面展现出来,那一定是非常恐怖的,但是在梦境中这场面既不恐怖,甚至也不荒诞,似乎本来就是如此。从梦境中挣扎着醒了过来,我回味良久才对自己说:这或许是上帝的视角吗?但是人类不是以上帝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么?上帝眼中的人类应该是无比亲切的吧。那么,我只好说,我梦到了外星人的视角。

  还有一个更为不堪的梦境,我梦见自己被一头狮子追赶,我在街市上狼狈逃命,其余的人居然对我视而不见,继续从事着他们那些毫不起眼的摊点小买卖。后来我脚下打滑,撞进了一个很大的竹筐里,我这才发现我是一只形体巨大的鸟类动物,全身长满了各种颜色的羽毛,还有着巨大的嘴喙(我的嘴变得麻木而笨拙),人们和狮子一起向我涌了过来。我在无比焦急的时刻突然振动双翼,出乎意料的是,一下子就飞了起来,我看到地面上的狮子与商贩仰起头来向我怒吼。我自己在空中待了一会儿,却并没有感到侥幸,恰恰相反,我觉得我这样悬在空中倒是件很不能忍受的事情,于是我便试图降落下去,接受他们的处置。无比幸运的是,我在这个时刻醒过来了,伸手一摸额头,竟然全是汗水,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噩梦。我平缓了一下情绪,重新闭上眼睛,去回味梦境中的细节,那种双手变翼的感觉还十分清晰,恐惧的颤抖也是十分真切,只是我对自己当时为什么会在逃脱后又自投罗网不得其解。对这一点,我后来想了好久才突然醒悟过来,因为我在鸟皮的拘束下,只能发出一些没有意义的鸣叫,已经不懂得如何去和别人说话交流了。完全丧失了语言,那种感觉实在是糟糕透顶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市场街的鳄鱼肉》的短篇小说,其中的情节便是人与鳄鱼的身体偶然间发生了置换,后来有着鳄鱼脑的人在市场上专门靠屠宰为生,有一天他就宰杀了那位有着人脑的鳄鱼,在最后的时刻,他们彼此认出了对方,却不得不接受这种命运的安排。在八月的炎热与焦躁中,我当初文字中的体验进入到了我的梦境中,只不过我的大脑钻进了一只“渡渡鸟”的体内。比小说中的人物幸运的是我能凌空飞翔,但是却逃不脱同样的命运。某种文学的结构决定了我梦境的结构么?那么我的梦还能算是对现实的一种对抗与超越么?

  最让我惊讶的关于梦的写作是英国作家格林的《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这里面他记载了他三十年以来的各种梦境(我常常忘记自己的梦,看来无法写出这样的东西了),其中有两次梦到了能够与现实相对应的沉船事件,有一次就是著名的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这样的梦不是我喜欢的梦,这是带有强烈巫术色彩的梦,当然也能让未来的科学家好好研究一番。我喜欢的梦是那些毫无意义的片段,一些古怪的毫无逻辑的情节叙述。在梦中,我才是那么真切地感到了我所受的束缚,但我又有些害怕某天我真的在梦境中灵魂出窍,变成了漂浮的幽灵。这个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肉体是监狱也是归宿。

  2.写作

  在南方的夏季写作,有着强烈的抵抗意味。此刻的阳光如同帝国最强盛的耀眼时分,喧嚣的万物考验着一个作家的耐心与耐力。作家余华谈及他早年在夏季的写作,那是在封闭的房间内正襟危坐,铺开稿纸,挥汗如雨,怕汗水打湿稿纸,就用毛巾把右手和笔都缠绕起来。这样的情景现在想来还真有些激动人心的感觉,写作看起来变成了一种苦修,但却是逃避炎热的最好方式。要是在八月描述寒冬大雪的场景,会不会因为过于投入而浑身打起冷颤来?就像是福楼拜写完爱玛的服毒自尽,自己的身体也出现了极度恶心的中毒症状。的确,写作召唤着一个全新的世界,但并非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谈论写作本身往往是危险的,因为写作不是一种现实的职业,而更多的是一种秘密的职业,一种精神上难以拭去的胎记。甚至,某些特殊的写作癖好就像是隐私一样令人羞于启齿。想起巴尔扎克那无与伦比的大肚子,每次写作他都要向那个皮肉构成的大袋子里倾泻无数杯的劣质咖啡,让写作成为一种略显古怪的有些神经质的强迫性运动。而大诗人里尔克在晚年却经常要依靠通灵术与“幽灵”交谈而写作,将写作这个行为中的神秘主义因素发挥到了极致。

  我在这里愿意谈及的不是这样的写作,我要谈论的是一种对写作的刻骨“仇恨”。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在《惶然录》中写到的有关写作的文字,是让我最感到揪心的文字:

  “对于我来说,写作是对自己的轻贱,但是我无法停止写作。写作像一种我憎恶然而一直戒不掉的毒品,一种我看不起然而一直赖以为生的恶习。”

  请原谅我这样的断章取义,似乎佩索阿成了中国语境中那种郁郁不得志的传统文人,但实际上佩索阿只是个小职员(甘心如此,正如卡夫卡),他从不怀“匡扶社稷、悬壶济世”之心,他只是觉得他写得不够好,却仍然在写,只是因为写作让他的存在变得没那么堕落,但这样反而成了对写作的一种玷污(一种伟大的写作难道仅仅是让自己显得没那么堕落么?)。如果你过分珍爱一件事物,那么你将无法容忍它身上任何一点儿的杂质;同样,如果你过分珍爱一件事物,你必将失落,必将幻灭,因为这世间本没有完美的事物。

  佩索阿这样结束道:“是的,写作是失去我自己,但是所有的人都会失落,因为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在失落。不过,不像河流进入河口是为了未知的诞生,我在失落自己的过程中没有感到喜悦,只是感到自己像被高高的海浪抛到了沙滩上的浅池,浅池里的水被沙吸干,再也不会回到大海。”

  引文的第一句话,很显然是佩索阿对自己的一种清醒的安慰,也是众人普遍的生活感受:一种不可逆转的失落过程。但更打动我的是后面的话,尽管字里行间全部由隐喻构成,不好理解,但却充满了对写作的最为本质的也是最为绝望的认知:那就是坦然面对了作者的必然死亡,而作品虽然也只是一种虚空,却毕竟在世界上留下了微弱的印迹,就像是被细沙过滤后的海水一样。这种看法在诗人奥登悼念伟大的叶芝的时候,表达得更为清晰:

  因为诗不能让任何事发生:它活着

  在它自身构筑的峡谷中,官僚们

  从未想去干涉,它漂荡在南方

  从孤立的农场和繁忙的悲痛,

  到我们信任和死守的粗野小镇;它活着,

  是事件发生的一条道路,一个出口。

  是的,无论如何,诗歌必将活着,写作也必将活着,或说写作在试图创造一种长存于世的“活着”。只有这样的想法才能激励我的写作,给我生活与生命的勇气。在接近比自己更为永恒的事物时,人才能在不断的失落中去保持住自身的平衡。就目前而言,我尚年轻,写作这样的致力于语言与世界的活动,让我的内心充盈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幸福感。但是我却早已做好了准备:在数十年后,曾经困扰佩索阿的也必将困扰我。

  卡内蒂(Elias Canetti,--我不得不再次引用,因为这里谈论的是写作,众多的大师都比我更有资格)说:“在这里,而非别处,你被允许写作。”一句惊心动魄的简单话语。与其说限定了一个作家的存在,不如说限定了一个人的存在。什么是这里,而什么又是别处?又是谁在允许?我感到深渊正在我的身后竖起,而我所需要做的正是用写作去探测自己周围的虚空。当我的根须生长得足够长,我想,总有一天我能够碰触到可靠稳固而又适宜生长的岸。

  3.孩子

  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我和这个陌生的小男孩待在这里。我们不说话,甚至很少去看对方,周围是下午四点钟的阳光和空无一人的寂静。这里是某个居民区的“秘密花园”,一些石桌石椅和锻炼器材安静地蹲在这里,像是已经在土地下面生根发芽。在不久的刚才我走进这里,像是个入侵者,打破了某种固有的和谐,为了让波动慢慢沉淀下来,我尽量让自己变得安静。

  我坐在石椅上,看着小男孩在破旧的秋千上荡来荡去。他的身影一会儿进入了从树叶缝隙中透露出的光斑,一会儿又让光斑在地面上完全呈现出来,像是一个变幻莫测的魔术师,让人感到有一点点眩晕。他的双手紧紧抱住秋千右侧的绳索,而小小的头就埋在双臂的中间。我看不见他的小脸,他的脸一直面向着脚下此起彼伏的地面,像是成年人在发呆或是思考的样子。但我觉得他肯定不会在发呆,更不会在思考,他只是在观看,享受着看的幸福。他不会感到乏味。乏味,这是一个成年人世界的词语,它没有具体对应的事物,只是出自一种精神的错觉。毫无疑问,人类的词语世界要大于人类的生存世界,那些多余的词语泡沫并不是漂浮在渺渺高空,而是沉淀下来,构造了新的元素。它们自我指涉,自我繁衍,到最后我们不知身在镜中还是镜外。就如“乏味”,这个词比我们能够体会到的更加“乏味”。

  小男孩有规则的钟摆运动,像是一种神秘巫术的催眠,它伴随着“吱呀吱呀”的单调声响,把我带到了时间之外的某处。我不是神秘主义者,但我深深知道我脑海中的观念像是我无法躲避的透镜,世界穿过它呈现在我眼中的时候发生了改变,而我无法复原最初的影像。由此我学会了怀疑自己,我有时更倾向于相信身体的感觉而非思考的结论。就像此刻,我的身体有着前所未有的放松,它不是处在一种享受之中,而是它失去了享受的欲望,因此它变得无比宁静,无比透明,仿佛风都可以穿身而过。我来到了无始无终的混沌当中,我想到了“天人合一”这个古典中国的理想生命方式,但我觉得“天”对于我而言却是那么陌生,更别谈与之“合一”了。我感到的只是历史与时间从一个人生命中的暂时隐没,它们暂时带走了那些强加给生命的压迫、焦虑、烦躁、杂乱与悲剧。生命仿佛一下子被抽空了,但是却感到轻盈和清爽,有飞翔的冲动,可更多的是意识中并非虚无的空白。

  我迷恋这种感觉。我相信每个人对时间的体验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对于他人而言自然是神秘的,也是将自身与他人分离的重要因素。我执拗地相信:这种“独特”关乎个人的存在,“独特感”越强的人,存在意识也越强。假如真有一种完美的“个人写作”,那我觉得就是有着强烈存在感的文字。只有写出自己内心的独特与丰盈,才能通过阅读与沟通丰富他人的生命体验,才能让个体与个体之间发生深刻的精神关联,从而把个体的人和整体的人类在更高的意义上紧密联结起来。--原谅我这样去议论和说明一种感觉,实际上即使没有这些意义,我也从本能上迷恋这种感觉。这种时间之外的感觉,让我想起诗人博尔赫斯笔下那些时间之外的玫瑰,散发着奇异和幽暗的芳香。

  我不知道小男孩此刻对于时间的感受,但我猜测他是处在时间之外的,至少是处在时间的边缘上。他穿着红色的拖鞋,上面沾满了灰尘,我却并不觉得那是一种“脏”,或许世上就没有脏的事物,“脏”只在人的心里。可是成年人的世界却是由一堆判断和定义构建的,这些外在于我们的透明却真实的东西我们称之为什么?社会?那么时间又是什么?除了物理学上的定义,我觉得它几乎就是人的存在本身!除了社会建构出的时间概念,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对时间作出准确的说明,甚至是进一步的感知。因为个体的有限在永恒的无限面前所说出的任何话语,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沉默的加深。即使我们不谈永恒,仅仅谈论身边的事物,比如四周的树木,它们存在的历史都远大过人类。我想起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一篇小短文《巨人树》,他在面对这些从远古洪荒年代幸存下来的大树时被深深震撼,他在文章结尾这样写道:“在踏进森林里去时,巨人树是否提醒了我们:人类在这个古老的世界上还是乳臭未干,十分稚嫩的,这才使我们不安了呢?毫无疑问,在我们死后,这个活着的世界还要庄严地活下去,在这样的必然性面前,谁还能作出什么有力的抵抗呢?”有人说美国作家缺乏历史意识,我不明白他们所说的历史意识究竟是怎么样的,但我所认同的历史意识就是斯坦贝克这样的:直接穿透了人类为自己建构的历史,而触及到了高于人类存在的整个宇宙。“宇宙”在人类的文化论述中并非总是一个大而不当的“虚妄之词”,它和我们的文化关系比我们设想的要密切得多。最起码,它提供了一个大于人类历史的尺度,当我们从人类历史的源头穿越而出的时候,或许才是从另外的角度真正深入地进入了历史。

  一个下午都在聆听自己的自言自语,周围显得很不真实,像是虚拟的空间,像是我转身离去就再也无法寻觅的神秘之地。我多么珍惜此刻的一切,我多么庆幸小男孩让我体验到了此刻的丰富与无限。在时间的裂缝中我暂时超越了我自己,尽管我知道无论怎样的超越总会“小于一”,但毕竟大于其他任何个别的事物。这些奇怪的想法小男孩不会知道的,但我感谢他作为一个单纯而抽象的理想之人的象征,唤醒了我对生活、世界、他人和童年的无限热爱。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