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章 玉屑集

  赵丽宏

  “玉屑”之引

  现代人,生活紧张,物欲膨胀,很多人心烦意乱,怨尤顿生,大千世界纷繁热闹,却寻不到一个清静去处。殊不知,有一个美妙所在,人人都可随意造访,如能沉浸其中,哪怕是片刻瞬间,也是莫大享受。这所在,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

  读诗,而且是读古诗,岂不背时?

  我们老祖宗,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创造了人类文学宝库中最耐人寻味的文字。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少了不起的诗人,方块字被他们反反复复使用,却常用常新。中国的古诗,以简练的文字,构筑成阔大幽深的意境,让人惊叹,这实在是汉字的光荣。那些流传千百年而依旧魅力不衰的优秀诗词,是文字中的钻石,是真正的文学瑰宝。识字的中国人,如果不懂得欣赏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些宝贝,难道不是天大的憾事?

  宋人魏庆之,有《诗人玉屑》传世,数百年来一直有人在读,在研究。那是一本诗话,内容和作诗有关,有诗人的故事和言论,也有关于写诗方法和种种论述。我要写的文字,其实和这本书没有太大的关系。我喜欢《诗人玉屑》这书名,尤其是“玉屑”这两字,想象一下,一把雕刀,滑过润洁的玉石,刀锋下,溅起晶莹的碎玉,如雪,如丝,一缕缕,一片片,在阳光下飞舞,飘扬,虽只是闪烁于片刻瞬间,却可以长久漾动于心头,那奇妙的清亮荧光,可以驱逐浊思,照亮幽暗的心谷。读古诗,当然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欣赏的触角和情感的波动,若能如刀锋琢玉,滑过古人智慧艺术的诗句,溅起片片玉屑,何其美妙。

  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诗魂不死,诗人不绝。我想,只要我们还在使用汉字,中国古诗的魅力便不会消失。

  早春消息

  暖风徐来,冰雪消融,春意在大地上悄悄蔓延。春意最早在什么地方露头?苏东坡有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在河里游泳戏水的鸭子最先感知到温暖的春意。这其实是诗人的想象,苏东坡诗中没有具体描绘鸭子们如何感知春意,但就这么巧妙一点,已经可以让人联想春意如何不动声色地悄然而至。鸭子们在水中欢腾的模样,读者可以自己去想象,那一片被欢快的脚掌和翅膀搅动的春水,正带着春天的暖意,缓缓而来。苏东坡写早春景象,在他的词中也有佳句:“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这几句诗中,东风是早春信使,吹得柳绿花发。鸭戏春水,表现的是瞬间景象,而东风播春,却是一段较长的时空。诗人对春的观察,细致入微,从微观到宏观,从有形到无形。

  在我的记忆中,古人描绘大自然最初春意的佳句,可以举出很多。李白的《宫中行乐词》中,有两句诗写得传神:“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寒冬的冰雪在梅花的幽香中消融,柳条在和煦春风中爆出了金黄嫩绿,这也是最早的春的消息。同样的意境,在李白的诗中可以找到不少,如《早春寄王汉阳》中:“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落日忆山中》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杜甫的《腊日》中,也有两句妙诗,和李白的诗意异曲同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这样的早春诗意,李清照也感受到了:“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从柳和梅在暖风中的变化中感觉“春心动”,是李清照的创造。宋人张来的《春日》中有两句写得很生动:“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在冰棱滴水融化中,看到冬天已悄悄过去;从柳梢的新绿中,发现春天已偷偷归来。同样的意境,也可以在宋人张先《立春偶成》中看到:“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春到人间草木知”,和“春江水暖鸭先知”,属于相类似的思路,“草木知”,也可以引动读者的丰富联想:春风中,草木复苏,大地泛出新绿。韩愈咏春,曾写道:“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也是草树知春,不过却已经春深似海了。他这首诗题为《晚春》,所以会有万紫千红的景象。

  韩愈的《春雪》,写的也是早春景色,却与众不同:“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二月初,正是春之头,在刚刚解冻的田野里看到草芽,心生惊喜。对盼春心切的人来说,这一丝春色初露,实在不过瘾。于是诗人笔锋一转,请来了白雪,这当然是春雪,是冬天的尾巴。雪花在已经萌动春芽的草木间飞舞,仿佛是在向诗人预示春花烂漫的盛景。

  多年前我曾以《早春》为题写过一组短诗,每首六行,写这些诗时,眼前漾动着大自然的春意,心里也出现古人的诗句。去年在《光明日报》发表这组诗,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其中有《芦芽》,描绘的是我当年下乡“插队落户”时的感受,每年初春,看到河边芦苇发芽,总是心生喜悦和希冀:

  出土便是宣判冬天的末日,

  尽管寒风仍在江边呼啸横行。

  纤细的幼芽竟能冲破冻土,

  地下搏动着何等强韧的春心。

  不要再为自己的柔弱哀叹,

  且看这遍野迎风而长的生命。

  杜鹃啼血

  杜鹃,在汉语词汇中,是花,也是鸟。

  杜鹃是多年生灌木,品种繁多,花开缤纷七色,以红色居多。春天山野中,杜鹃是最常见的花,盛开时,满山遍野殷红如火。江西民歌中的《映山红》,陕北民歌中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唱的便是杜鹃花。

  杜鹃作为鸟名,含义更为丰富。杜鹃,就是布谷鸟,又名子规、杜宇、子鹃。如果生活在乡村,在春夏时分,能听到杜鹃彻夜啼鸣,如歌如吟,如泣如诉,引人遐想。我年轻时在崇明岛“插队落户”,经常听到杜鹃的鸣唱,那声音总是从远处传来,在田野中飘绕不绝。那时人们都把杜鹃看作报春鸟,“布谷声声”,是督促农民播种耕耘。但在我听来,杜鹃的啼鸣,总有凄苦悲凉之感。这或许是因为联想到那些古老的传说。

  杜鹃花,如何成了杜鹃鸟?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一首五绝作了很妙的回答:“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我没有仔细看过杜鹃的样子,但知道杜鹃有红色的嘴,富有想象力的古人以为这是啼血所致。杜鹃鸣唱时节,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于是便有了“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的联想。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望帝是传说中周朝蜀地的君主,名杜宇,不幸国亡身死,魂化为鸟,哀啼不止,口中流血。“杜鹃啼血”,在很多古人的诗中提及,杜鹃被称为杜宇,由此而来。李商隐《锦瑟》中,“望帝春心托杜鹃”引用的就是这个典故。因为这样的故事和传说,杜鹃出现在古诗词中,多与凄惘和悲苦相关联。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辛弃疾《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文天祥晚期的诗歌,多悲切之情,国破家亡,前景渺茫,他曾以杜鹃的形象寄托自己的情思:“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首题为《金陵驿》的七律,生动表达了因国破家亡而生发的忧伤沉痛。

  杜鹃的啼鸣,在很多游子的耳中,仿佛在诉说“不如归去”,诗人常因杜鹃之鸣而撩动乡愁。范仲淹有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杜鹃,不仅是花和鸟,也是中国古诗中含义幽邃的意象,值得玩味。

  弦管暗飞声

  古人在诗中描绘的音乐,我们大多都已经无法听到。然而那些吟咏音乐的诗篇,直到今天依然令我神往。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那些美妙的诗句,已成为中国人记忆中最熟悉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把琵琶的声音转化成这样的文字,是天才所为。

  唐人诗中,写弹琴的诗很多,其中不少写得非同一般。如李白的五律《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其中“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两句,是典型的李白风格,既有想象力,也有气势。

  常建的《张山人弹琴》,也写得传神:“君去芳草绿,西峰弹玉琴。岂惟丘中赏,兼得清烦襟。朝从山口还,出岭闻清音。了然云霞气,照见天地心。玄鹤下澄空,翩翩舞松林。改弦扣商声,又听飞龙吟。稍觉此身妄,渐知仙事深。其将炼金鼎,永矣投吾簪。”琴声中,云霞缭绕,仙鹤翔舞,还有飞龙歌吟,这当然是诗人的想象。琴声驱散了现实世界中的喧嚣烦乱,把人引入仙境。

  写琴的诗中,流传较广的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其中“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是韩愈描绘琴声的名句,此诗我曾在《诗和琴》一文中谈过,不再重复。宋人晏几道的《菩萨蛮》写弹筝,也值得一读:“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晏几道写的是“哀筝”,通篇都是哀声,其实也是游子的乡愁。

  古人诗中的音乐,常和乡愁相连。弹琴如此,吹笛也一样。李白也描写过笛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题为《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并没有直接写笛声,只是“暗飞声”三字,却传神地写出了笛声的哀怨婉转。夜色中,隐约飘来的玉笛声,吹奏的是故乡熟悉的曲子,触动乡愁,是极自然的事情。中唐诗人张祜有绝句《听简上人吹芦管》,也是一首写音乐的佳作:“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此诗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是玉笛,一是芦管,却都是回旋在夜色中的思乡哀曲,而且都隐约朦胧,一是“暗飞声”,一是“耳边声尽”,在玉笛声中生出的“故园情”,和在芦笛声中引发的“碧云心”,意思也是相近的。

  谈到古诗中的音乐,不能不提一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箜篌何物?这是古代的弦乐器,现代人已不识其面。不过,读一读李贺的诗,可以想象它奏出的奇妙音乐:“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天上人间的奇景幻象,纷纷出现在诗中,凤凰叫,芙蓉泣,香兰笑,老鱼跳,瘦蛟舞,这些声音,谁也没有听见过,李贺这样写,看似荒诞,却把音乐的奇美和神秘表现得淋漓尽致。

  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清照是一个刚烈女子,这是因为她那首只有二十字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此浑厚而有气势有风骨的诗,出自一个纤柔女子之手,实在让人惊叹。这首诗,表面上是赞扬项羽,其实是批评当时的朝廷在外敌侵犯时偷安南逃,没有骨气。和她同时代的男诗人,有几个能写出这样血气方刚的诗篇?

  其实,李清照的诗词中,更多的是愁绪,千回百转,都是凄楚愁苦。这和她生活的时代有关,国破家亡,使她难得欢颜,即便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撩动于心的,还是一个愁字。且看那个“愁”字,如何出现在她的词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醉花阴》);“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摊破浣溪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梦断漏悄,愁浓酒恼”(《怨王孙》);“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生,人远天涯近”(《生查子》)……

  古代诗人中,作品中“愁”字用得如此频繁,很少见。她的很多作品中即便没有出现“愁”字,然而通篇都是愁绪。如《好事近》中“梦魂不堪幽怨,更一声啼”,《清平乐》中“采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李清照写愁绪,不是无病呻吟,家国身世,都使她心情郁闷,把这种情绪转化为形象的文字,是真正的艺术。心怀愁绪的诗人,在夜间更感觉孤独无助,且读《如梦令》,这是一个孤苦诗人的自画像: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

  上面这阕《如梦令》,在明代前曾被认为是李清照的作品,后人在编《乐府雅词》时,署名作者为向镐。不过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把它当作李清照的词,觉得这是一个女诗人的感受。

  李清照的词,最脍炙人口的,是那首《声声慢》,词中那种孤寂愁苦的心境和气氛,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她作品中的那些叠字,成为宋词中独特的景观,而叠字的运用,成功地渲染出她作品中浓郁的愁绪。李清照是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不仅文字美妙,诗词中的意象,也常常新意迭出。她曾将自己的《醉花阴》寄给丈夫赵明诚,其中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相思之苦,将人比黄花,异想天开,满纸愁绪。赵明诚也写了五十首词,把李清照那三句夹在其中,请一位名诗人品评,那诗人读后评价:“只有三句最好。”

  蛙鼓声声

  儿时背诵的古诗中,有宋人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国人熟悉这首诗的前面两句,因为诗人用最通俗明白的语言,描绘出乡村初夏最常见的景象,人人读了都会有共鸣。江南夏夜的蛙鸣,是美妙的天籁之声,记得童年到乡下,曾经被蛙声震惊。白天玩得疲劳,晚上倒头便入睡,夜间做梦竟到了战场上,只听见枪炮噼啪,金鼓齐鸣,震天动地的声音将我惊醒。醒来,那巨大的声音仍在我耳畔回响,一阵响似一阵,如万人擂鼓,轰鸣不绝,整个世界都被这声浪填满。这是青蛙的大合唱,是生命在天地间发出的奇妙呼喊。年轻时也曾在城乡交界处住过,初夏时也夜夜听到蛙鸣,现在回想依然觉得美妙。

  古代的诗人当然不会忽略了这大地上的奇妙天籁。在我读到的古诗中,凡出现蛙鸣,大多是美妙的声音,如唐代贾弇的五绝《孟夏》:“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吴融的《蛙声》:“稚圭伦鉴未精通,只把蛙声鼓吹同。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周朴的《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来鹄的《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还有很多写到蛙鸣的诗句,读来都让人感觉余韵不绝,如“蛙鸣夜半寻荷塘,误作星辰友人灯”;“何处最添诗兴客,黄昏烟雨乱蛙声”;“昨夜蛙声染草塘,月影又敲窗”。

  贾弇在诗中把蛙声比作“管弦”,虽然有想象力,但其实有点勉强。古人称蛙鸣为“蛙鼓”,那才是形象的比喻。宋人王胜之有佳作:“蛙鼓鸣时月满川,断萤飞处草迷烟。敲门欲向田家宿,犹有青灯人未眠。”蛙声确实如擂鼓,而且常常是万鼓齐擂,颇有声势,难以想象是由这些小小的青蛙发出的声音。

  写到蛙声的古诗,除了“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最脍炙人口的,大概是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是辛弃疾夜过江西上饶农村沿途的感受,在稼轩词中,这是写得很优美的一首。乡村的丰收景象,引发了诗人的好心情,这样愉悦的情绪,在他的作品中很难得。辛弃疾的词,更多的是苍凉,是蕴涵着凄楚的刚健,出现蛙声,未必都这样优美,他在《谒金门》中写到蛙声,就是完全不同的心情:“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以万鼓齐擂般的蛙声表现这样的激昂悲愤,也很自然。

  齐白石晚年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是作家老舍为他出的题目,取自清人查慎行的诗句。这是一个难题,画笔如何描绘蛙声,而且是“蛙声十里”。白石老人不愧为大师,用很简洁巧妙的构思,完成了这个命题。他画了一条流动的山泉,水中只有几条活泼的小蝌蚪顺流而下,留给读者幽远阔大的想象空间。

  已经很久没有听见蛙声了。此刻时值初夏,不知在江南的乡村之夜,是否还回荡着那响彻天地的蛙声?

  能饮一杯无

  二十年前韩国诗人许世旭访问中国,我陪他去杭州和绍兴。许世旭是韩国著名的汉学家,不仅精通汉语,还能用汉语写诗歌和散文。那次,是许世旭第一访问中国,一路上,他无法抑止自己的激动。他说,无数次梦游唐诗宋词的故乡,现在身临其境,恍如梦游。那几天,他随身带着一瓶酒,走到哪里都会喝上一口。在西湖畔,他喝了一口酒,说:“我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诗”。我问他哪一首,他马上就低吟出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是白居易的五绝《问刘十九》,也是我喜欢的唐诗。我曾经奇怪,这么简单的一首诗,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惊人之句,为什么却让人回味不尽。诗中描绘的是喝酒的情景,也是对友情的讴歌和回忆。此诗又题为《同李十一酔忆元九》,是诗人在喝酒时回忆起一位叫刘十九的朋友。红泥小火炉上炖着热气腾腾的美酒,屋外虽然是就要下雪的寒夜,但和知心朋友在温暖的炉火前对酌,那是令人心动的景象。最后一句“能饮一杯无”,尤其让人感动,这不是强制的或者无节制的劝酒,而是带着关切的心情,轻声询问:你是不是还能再喝一杯?全诗随着这句询问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悠长的回味和联想。

  《唐诗三百首》对这首诗有评价:“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诗家三昧,如是如是”;《唐诗评注读本》中评论:“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说得有理。

  此诗中的“绿蚁”,现代人已不知何物。最初这两个字的意思,是酒上的绿色泡沫,又称“碧蚁”,后来则被作为酒的一种代称。晋代谢朓《在郡卧病呈沈尚书》中有“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之句,吴文英《催雪》中有“歌丽泛碧蚁,放绣箔半钩”之句,都是指酒。“红泥小火炉”,也是令人神往的意象,简朴中透露出亲近和暖意。许世旭回国时,我送他一把宜兴紫砂壶,他捧在手中端详了一会儿,喃喃说道:“这就是白居易诗中的‘红泥小火炉’吧。”白居易诗中的火炉,当然不会是宜兴的紫砂壶,不过许世旭的感觉没有错,紫砂壶的古朴和简洁,使他联想到白居易的诗中的情境和意象。

  去年冬天,我受邀去韩国谈中国文学,许世旭来机场接我。当天晚上,在首尔热闹的明洞步行街,他找了一家风格纯正的韩国餐馆请我吃饭。餐馆里灯火幽暗,一个小火炉上,煮着一锅热气腾腾的面条,两个人举杯对酌,一杯接一杯,很自然地回想起二十年前西湖畔的往事。许世旭笑着问我:“能饮一杯无?”我们相视一笑,岁月的隔阂消逝得不见踪影。杯影晃动之间,分明有一个飘然的身影陪伴左右,那是白居易。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