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引言 观察岁时节日的三个视角

  在中国民俗文化体系中,与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与生产生活最有关联的,与每一个人也休戚与共的,就包括我们常常所说的岁时节俗。

  岁时节日,是与天时、物候周期性转换相适应的,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民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而这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岁时,指一年的时序,是以天象变化为主、先民掌握农事季节规律而划分的时日,是前人认识和归纳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一是节日,是各民族在历史过程生产与生活中结合岁时民俗用智慧和艺术所创造的,并且不同的节日都以年度为周期,具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民俗活动。而把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的新词“岁时节日”,则是与新兴节日相区别的,表明传统节日与岁时紧密结合的特性。至于新兴节日,大多与纪念性(如五四、七一、八一、国庆)有关,或是带有国际性(如三八、五一、六一)。

  站在21世纪的今天,站在全球化的时代,站在当代社会的视角,对于岁时节日,我们应该有历史观、科学观和现代观。

  所谓“历史观”,是要以历史的态度来看待岁时节日。具体而言,有三个层面:一是岁时节日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岁时的选择与确定,是以天文、历法知识为基础的。作为世界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根据现代农业考古发现,早在1万年前我国就有水稻生产,这标志着原始农业的出现。而准确掌握农事季节的需要,又催生了“观象授时”,也就是对日月星辰的变化、气候的变化和动植物随季节而发生的变化来观察农时、指导生产。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完备的历法。而起源于古老祭祀活动的节日,又与远古历法、农历朔望有密切关系。二是岁时节日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演进。仅就古代历法而言,据初步统计,我国历代编定的历法有100余种,其中有60余种被正式利用。历代改革历法的活动频繁,测量、检验工作接连不断,创新、改良之举代有所闻,这使历法日趋成熟和精密。节日的发展,更是形成了先秦的孕育期、秦汉的形成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融合期、宋代至清朝的丰满期、民国至现代以来的转型期。三是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岁时节日。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来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深广的群众基础,并世代相传。

  所谓“科学观”,是以科学的理性和科学的观点来看待岁时节日。例如: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合称“七曜”;以黄道、赤道附近的由恒星组成的二十八星区合为“二十八宿”,并以此作为坐标观测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以日出日落为一天,以月圆月缺为一月,以日远日近、寒来暑往、谷物播种到成熟为一年,这些都是经过科学证明并且为人类持续使用的。而节日的构成,有生产性的、宗教性的,也有纪念性的、娱乐性的,无不体现出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认识,也带有科学的道理,符合社会的需要。

  所谓“现代观”,是指岁时节日在现代的命运以及传统岁时节日与现代社会的契合。岁时节日虽然是从远古时代逐渐演进、完善的,但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检验和社会实践,在不断的扬弃、丰富、提升的过程中,已经得到现代社会的公认,并且为现代社会所欢迎和采用。虽然当代已经有了更为科学的历法,但是,由于中国的社会传统与人文环境的沉淀,岁时依然出现在日历中,活跃在生活里。特别是事关人的生辰、前途的推算,凶吉的预测,宅院的祸福等涉及民俗心理、民间禁忌等问题时,更是离不开岁时节气的运用。而对于传统节日,更多地进入国家法定假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都有规定的休息庆贺时间。并且,这些假日和其他一些假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还成为世界性的瑰宝,可见传统节日的无限风采和无穷魅力。

  古人说过:“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而岁时节日,正是这“四合”,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所在、凝聚力所在,也是永久的天地之气所在。作为每一个人来说,明了岁时节日的根脉,就接上了“天气”和“地气”,就拥有健康之根、快乐之本、幸福之源。

  岁时节日确立,是万物化育的;岁时节日知识,是自然养成的。但是,现代人正远离历史,在时光的隧道里逐渐淡化往昔的记忆。我们之所以重拾“岁时节日”的话题,就是为了给当代人寻找远去的记忆,让更多人懂得我们民族之根和心灵之源。

  让我们走进“岁时节日”的盛典!

  让我们追寻“岁时节日”的精神!

  §§第一章 时间观念与岁时节日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