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十七章 社会反响(3)

  肩负社会责任 引领主流舆论

  义渡百年的“三代艄公”、舍己救人的“1024”

  英雄群体、接力送薪的“信义兄弟”、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近年来,这些来自草根的典型人物通过《楚天都市报》的率先报道,迅速走向全国,一次次震撼荆楚、感动中国,被专家学者誉为典型报道中的“楚天都市报现象”,《楚天都市报》也屡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奖项。

  自2007年提出主流化转型以来,湖北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楚天都市报》逐渐摸索出责任、公信这一新闻价值的衡量标尺,牢牢将主流价值作为新闻报道的“罗盘”,以大量鲜活可读的重大典型报道、服务中心的时政报道和贴近民生的经济报道为主战场,获得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读者的广泛赞誉。更令人振奋的是,《楚天都市报》积极打造“主流媒体”,努力引导社会舆论,极大地提升了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扩大了都市类媒体的舆论阵地和社会影响,让这张市民化的报纸扛起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旗。

  主流化转型是都市报发展必然

  传统观念中,宣传典型人物似乎是党报的任务,都市类报纸就是搞些可读性强的社会新闻,以吸引眼球、占领市场,获取经济效益。《楚天都市报》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这种观念是一种误读。

  创刊于1997年的《楚天都市报》在转型以前,和大多数都市类报纸一样,其与生俱来的一些问题,也随着自身的发展逐渐显现:信息丰富但琐碎,过度追求市场效应和读者眼球,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弱化等。与此同时,党委机关报开始吸收都市类报纸的长处,增加了对市民生活的关注度,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新兴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勃兴,削减了都市类报纸信息快捷、丰富的优势。都市类报纸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困境。

  “面对新闻传播媒体的变化、受众需求构成的变化,都市类媒体如果不能梳理出有价值的信息,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导向,将会被抛弃。”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江作苏对记者说。

  在湖北省委宣传部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支持下,《楚天都市报》在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充分认识到,都市类媒体必须与时俱进,打破固有路径,必须主动参与转型,并且在转型中赢得主动权,让发展瓶颈变成领跑同类媒体的契机和动力。2007年7月,该报编委会明确提出主流化转型的目标,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责任担当为使命,传播主流价值观,影响最广泛人群,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经过多次磨合,广大读者惊喜地发现,《楚天都市报》变成熟了。过去一些低俗的、炒作的新闻大大压缩,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服务群众、贴近群众,同时又符合新闻传播价值规律的独特做法,着眼民生大主题,胸怀时代大背景,聚焦社会大变化,以责任与公信力为核心,履行都市类媒体的历史责任担当。

  “我是《楚天都市报》的忠实读者,每期都看。该报从平凡人身上开掘出人性的光辉,让人深受教育。”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认为,近3年来《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的实践,为中国报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本。

  鼎力扛起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宣传大旗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楚天都市报》总编辑张勤耘告诉记者,该报提出主流化转型的基本内涵就是:体现社会的进步方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以责任与公信力为核心,努力提高新闻的采集力、表现力,增强对舆论的引导力、影响力,履行都市类媒体的历史责任担当,自觉加强主流媒体的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主流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推出了众多的典型人物群像。近两年来,《楚天都市报》接连推出舍己救人的“1024”英雄群体,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接力送薪的“信义兄弟”,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大别山师魂”等典型人物群像。其中,“1024”英雄群体与“暴走妈妈”,联袂当选2009央视“感动中国人物”。一个地方媒体率先报道的两组人物典型,同时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罕有先例。

  除此之外,《楚天都市报》近3年来还报道了系列英模人物,为解救人质而英勇负伤的英雄特警谭纪雄;工厂停产14年,却一直坚守在医务室为职工服务,甘守清贫的“小巷仁医”李汉薇;在汶川绝壁支教的“80后”毕业生包唐韬等。

  熠熠群星,照耀荆楚乃至全国人民心灵的天空,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这些典型人物形成广泛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事实上,只有对时代精神的高度把握,对主流价值的准确判断,对媒体责任的高度担当,才有可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满天星光中最闪亮的“那一颗”,才不至于与无数原本默默无闻的英模们擦肩。这些典型报道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善于从小人物的命运中敏锐捕捉人性的光辉,而且所推出的英雄群像,全都源于生活,出自草根,平凡之中见伟岸,垅亩之间树丰碑,于无声处响惊雷。

  在张勤耘看来,典型报道的传统模式,往往是一种静态的灌输、追记方式,报道很难激发受众的心理共鸣。“反观《楚天都市报》的典型报道,我们采取的是一种与事件同步的动态化互动模式,对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主动介入,缘事而发,报道随着事件的发展而步步深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事件发展方向,最终促进问题的解决或转化。这样的报道,波连浪接,一环扣一环,在一段时期内每天都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张勤耘说。

  关注民生大事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

  除了典型报道外,《楚天都市报》还以大事报道、互动性报道及民生监督报道等为抓手,自觉实现主流化转型。

  “大事看楚天”,是《楚天都市报》的一项重要追求。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神七飞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上海世博会、全国两会、“十一五”成就报道……每逢国内政治、民生大事,该报均会不惜版面,浓墨重彩予以报道,很多情况下还派出记者现场采访。该报以领跑的姿态,不断占领舆论宣传高地,创造性地传播党和政府声音,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武汉经适房六连号”系列报道,挖出经适房摇号中弄虚作假的猫腻,促进武汉市修订了相关管理办法;“江城鲜榨果汁多是勾兑”系列报道,直接推动了地方标准的制定;“套牌的士”系列报道,揭露了武汉市客管处的一批违法“内鬼”;“湖北高速清障乱收费”系列报道,催生了湖北省高速公路清障施救新的收费标准和实施细则的出台;“武汉湖泊调查”给人以极大的震撼与警示……该报推出的这些报道注重解剖问题、汇集民智,坦诚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去年7月,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对《楚天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和典型报道予以充分肯定。在他看来,主流媒体的衡量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拥有广泛受众,二是实现有效传播,三是体现主流价值。“《楚天都市报》拥有数百万忠诚读者,受众广泛;日均100多万发行量,且基本是自费订阅,实现了有效传播。最为重要的是,《楚天都市报》通过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等武器,传播了主流价值。以上三条标准,《楚天都市报》都已具备,说明该报已自觉地、成功地实现了主流化转型。”翟惠生说。

  强大新闻采集力是重要前提保证

  每一个典型人物的捕捉,每一个舆论监督新闻报道,或因一个电话,或因一封来信引发,看起来有那么一点“运气”的成分。但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张勤耘告诉记者,楚天都市报人在采编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以主流价值为报道准绳。强大的新闻采集力、对主流价值的敏感判断力以及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是《楚天都市报》成功捕捉典型人物“星光”信号的前提保证。

  记者了解到,《楚天都市报》在主流化转型中,十分注重提高新闻采集力,先后对电话报料系统进行提档升级;开通了多个网站的报料平台;组建了楚天都市网,加强报网互动以及网上的舆情收集功能;增设了汉口采访中心,在多个市州设立记者站。

  从2008年起,《楚天都市报》还将社区记者的照片、联系电话、QQ号制成联系牌,挂到社区的显著位置,社区居民可以随时与记者联系,或提供新闻线索,或寻求帮助。此外,社区记者还轮流到社区挂职担任群干。

  目前,《楚天都市报》社区记者的联系牌已挂到武汉三镇的数百个社区,受到江城市民的欢迎,受到中宣部、省委宣传部领导的一致肯定。

  同时,该报还健全应急反应机制,实现线索源与决策层的直通,程序高效简洁,收效十分明显。该报推出的19年前的良心债系列报道,新闻线索来源于一封读者来信;荆州“1024”英雄群体的报道,线索来源于读者电话报料;武汉黄陂“信义兄弟”的新闻线索来源于报社立体报料平台。

  每一组人物典型的推出,都能在社会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引来众多读者的共鸣与众多媒体的聚焦。除了报道的人物本身具有崇高的时代精神之外,《楚天都市报》缘事而发,因势利导放大人物光芒的报道手法,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些典型人物,大都是从一个突发事件中,发掘出社会特别缺乏而又极为需要的时代精神,并将其提炼出来,把事件新闻作成典型报道的素材。这样的典型人物报道,阅读起来很新鲜,有悬念,真实可信,有天然的传播效力,解决了很长时间内先进模范人物报道新闻性不强的问题。

  此外,《楚天都市报》作为一张市民报,在报道典型人物、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时,始终以平民视角触摸道德标杆,不粉饰、不拔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真实地反映平民典型的各种侧面,朴质客观,让读者更觉得时代楷模可敬可亲,可信可学。“平民视角的优势在于,不仅说服力强,感化力更强,可让读者深刻认识到,原来,英雄与他们一样普通,大家经过努力也是可以成为英雄的。”张勤耘说。

  短评上世纪90年代,都市类报纸开始勃兴。都市类媒体的异军突起,给国内报业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促进了新闻传播业空前的壮大与繁荣。但经过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竞争的加剧,都市类报纸的“三俗”现象开始抬头,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弱化。在新的传播环境下,都市类报纸向何处去?这是一个令所有都市类媒体深感困惑的问题。

  《楚天都市报》一系列主流化转型的实践,让党和政府关注,让同行瞩目,让读者叫好,为都市类报纸主流化转型提供了范本。

  与党报等传统主流报纸不同,《楚天都市报》的转型并非回归传统“主流”报纸,也不是单纯地吸引受众眼球,而是转向打造报纸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这一办报理念,对于提升报业竞争力,加快中国报业产业化进程,乃至整个媒介市场的完善和提升,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楚天都市报》所走过的转型之路,浓缩了一段中国都市类媒体迈向主流、传播主流、受众认同主流的历程。这一历程证明,都市类媒体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见证者,同时也要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我们相信,《楚天都市报》的探索,将对更多的都市类媒体产生启示和借鉴作用,必将在中国都市类媒体的发展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