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五章 主流化离不开深度思维

  深度思维是整个报纸的深度意识

  我们在过去信息量、服务性、舆论监督这三大法宝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深度思维。这个深度思维既是整张报纸的深度意识,也包括“今日重点版”。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就是“今日重点版”的题材范畴适当可以放宽。这个需要我们逐步在实践中探索。举个例子,我们昨天放在“中国新闻版”上报道的“博士之死”,应该说做得很漂亮,这本身是个典型的个案,这个报道放在“中国新闻版”没错,但是如果说要更有冲击力的话,完全可以上“今日重点版”。

  我理解的今日重点应该是这一天当中最大的亮点,最有分量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我们的题材范围可以放宽一点,可以边做边看,国际的也可以拿来,经济的也可以拿来,文化的也可以。比如,最近的“青歌赛”,收视率很高,而湖北取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这是历史性突破,是我们湖北从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八艺节”以来,湖北对文化空前重视的结果。“八艺节”留下了这么多文化场馆,包括文化消费理念的改变。我曾去过几次中南剧场,专门演话剧,那里每场上座率都在80%以上,都是普通人买票,票价不贵,30块钱左右一张票。这说明,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带动起来了,湖北的文化市场被激活了。“青歌赛”体现了湖北的竞争力,组织得好,挖原生态,地域性强就有优势。我觉得这个事情不仅仅是一个中央电视台的事,也是湖北文化竞争力的一个体现,应该可上“今日重点版”。

  武汉湖泊调查报告的成功启示

  本报前日推出大型调查性报道武汉湖泊调查报告,不仅引起市民的热议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李鸿忠省长看到本报报道后,给予高度评价并作重要批示。

  李鸿忠省长在批示中说:“这个长篇报道很好。记者做了大量的调查和资料研究,富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尽管可能有些史实事实还需要进一步精准,但是很显然,这篇报道给予我们的启发、震撼和警示都是巨大的。还应该更全面,长江和湖泊是我们的母亲河、母亲湖,我们要痛定思痛、痛后思策、痛后思为。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书写惜湖、爱湖、护湖、养湖、治湖、复湖、美湖的新历史。”

  武汉市相关职能部门也表示,武汉湖泊调查报告很全面、很及时,很深入。武汉市水务局表示,将加强日常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好武汉的湖泊。武汉市环保局称,虽然环保部门对于填占湖泊的行为没有管理权,但将做好湖泊的环境监测工作,并协调配合其他部门做好湖泊保护治理工作。

  武汉湖泊调查报告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主要在于紧扣时代脉搏,彰显出科学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必然的矛盾体,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做到人与环境的友好相处,打造宜居城市,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课题,也是群众关注的话题。深度报道就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呼唤,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有人文情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写得深。深度思维不是钻牛角尖,实际上是一种宏观视野,专业水准。

  有关深度意识的几点思考

  伊春空难这件事,我当晚的判断还是慢了半拍,主要觉得是支线飞机跟湖北关系不大,后来我意识到像这样重大的突发事件就要在第一时间派人去。《南方周末》对菲律宾的人质事件都派人去,他们对事情的深度思考,不仅仅停留在跟广东人有没有关系,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突发事件做不做,不能狭隘地认为跟湖北有没有关系,要像《南方周末》那样具有全人类的情怀。这件事值得我们借鉴。

  舆论监督要有下文,发现问题最终还要解决问题,这才能显示出我们报纸的力量。要像“六连号”一样,穷追不舍,即便是有的事情没人管,那也是新闻。舆论监督有下文,这个也符合受众的思维逻辑。

  13岁少年救人牺牲的这个选题我愿意跟大家分享我的思考。这名少年跟大学生不一样,大学生的人生观是基本成型的,是成熟的,落水救人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驱动。这名少年完全是因为家庭的教育和他的本能,他家里靠小卖部挣点钱,生在这样贫寒的家庭,他能够助人为乐,像这样的事情如果做深度报道还是有价值的,反映出他成熟得早,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同类题材虽然我们以前也做过不少,但像这一类选题可以举一反三,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一个事实背后有比较丰厚的信息量和新闻价值。

  深度意识不仅是遇事往前多想半步,多走半步,还在于以关注国计民生的情怀,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对事关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的问题作出建设性的关切。我们上半年做的梁子湖调查,就是成功的例子。

  环保、人文、公平、公正,这些价值观放到每一篇报道,都是衡量深度的标尺。

  事实的真相和本质才更有冲击力

  我们今年大的事件抓得比较好,服务性的东西也做得不错,但常常在突发性事件当中,对事件当中人物的内心冲突、当事人思考的问题,做得太粗了些。一张报纸走向成熟,决不仅仅是提供表层事实,还要从事实当中挖掘真相和本质。

  真正体现事实的真相,还原事实的真相和本质,才更有冲击力。

  我们目光长远一点,心胸开阔一点,境界高一点,要求高一点,整个《楚天都市报》就会往前进,从整体上务实推进。否则的话,我们《楚天都市报》会因为平庸,自己把自己打败。

  我们去年做的巡司河调查报道,就是下了力气的调查性深度报道,记者沿着巡司河上上下下做了全方位的走访、观察与思考,报道提出的问题引起各方共鸣,政府也有积极的回应,效果不错。

  要从常规选题当中发掘新闻价值

  从动态性新闻的深度挖掘来看,用心就可能出精品,不用心就可能草率放过了,希望引起大家重视。这可能与我们平时工作习惯有关,短平快,线索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打磨、构思、推进。《武汉晚报》这么多年,有一批记者形成了好的选题慢慢磨的习惯,磨得比较有连续性,有看点,再持续推出,能够吸引读者。我们这方面还不够强。重大题材攻坚战,《楚天都市报》都毫无疑问,但像“19年前良心债”这类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题材,我们应该持续的有,要从选题当中发掘新闻价值。我们报纸有时一周都是案子、事件,应当在动态当中带有深度,这种能力要作为日常功夫练。

  同题操作要多走半步

  我重提一下同题操作往前走半步的这个问题。《楚天都市报》能成就今日的辉煌,除了我们报纸的定位准确外,还有在同题操作上我们能够做出新意,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是常常由于我们的思维局限、习惯定势,有些时候没有往前走。

  怎么走?我觉得也不是要天天标新立异,而是按照常规思维、按照读者需求的心理逻辑来走。

  本周我们关于裘法祖院士逝世的报道非常成功,但是有一点美中不足,裘老曾在德国工作,德国政府有没有唁电、表态,他究竟有个什么样的国际影响?我们严格说来,现场的细节、消息、通讯、言论非常精彩,但就是差一点--往前走半步。

  今天《长江日报》一个整版就做他的国际影响,这就是从常规操作跳出来,把裘老的形象、国际影响报道出来了,这就是往前走半步。我希望各位在同题操作上,一方面精益求精,另一方面跳出来,从读者需求方面往前再走一下。

  要传递出最丰富的信息

  我一直在强调向前走半步的问题。我和胡成主任交流过“大冶一男子助妻安乐死被刑拘”这个题材,我觉得没有做好,他也表示认同。助妻安乐死,最后还是做成了农民是个法盲,这个指向太单一,没有表现出作为媒体的思考层面。

  这个农民遇到的是一个伦理危机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个法盲,他更心痛的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像这类问题现实生活中还不少。

  中考的相关报道,我看了很高兴。其中一个版把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进行了归纳,我说这不仅仅是题目出处的一个追寻问题,而是通过归纳体现出中考乃至高考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观念变化。这样书卷气、文化气息浓郁的题目的选择是要求学生阅读面广,要多读一点有文化底蕴的文章,在国学方面有些修养。传递的信息比较丰富。

  包括今天做的高考状元不是死读书,我看只有我们报纸向前走了半步,会读书还会玩,有的状元还会做菜。特别是现在要求我们少渲染高考状元,在这种情况下做这种平衡非常好。

  任何大的选题、线索要有事前策划才能做好。包括文明城市创建的报道方案几易其稿。我们不仅要抓住人人都必须做的,规定动作,还要做出我们自己的可读性,而且能够很有章法。这样才能往前走半步,才能做得好。

  现在读者的时间最珍贵,要在最短时间内能够吸引住他的目光,要在最短时间内能够让他看到最重要的信息。一般来说,读者肯定会先翻看一版二版三版四版,再看一下其他的。媒体竞争的就是读者的时间。这两个重点版是我们改版以来深度报道思维的体现之一,现在稿子大部分上得不错,但是我今天再次提出一个题材的广泛性问题,要放宽思路。举个例子,比方说教育部回应范跑跑,像这些大街小巷一段时间内议论的话题都可以上。这个思路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达成共识。我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希望开拓三四版题材,一切以重要性、可读性、可议性、关注度为选稿标准。

  这个观点我早就说过。例如,《重庆时报》重点题材的选择,当天最重要的新闻,无论是国际国内,政治文化经济体育都可以放在最前面版位。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