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二章 挖掘典型人物的光辉

  “人梯精神”的媒体责任担当

  “1024”英雄群体、“暴走妈妈”这些重要典型人物的报道成功,应该说,在于把小人物心里深藏的道德传统和人性光辉给展现出来了。我们的打法是采取与新闻事件同步的动态推进的模式。第一时间主动切入新闻事件,而且报道随着事件进展而步步深入,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事件的发展。

  因此这样的报道每天给读者提供的都是新鲜的信息,展现的是读者不知道的新闻,从而紧扣读者的心弦,关心读者所关心的问题,回答读者提出的疑问,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我们这种打法的优势就是在事件中发掘典型人物的光辉(闪光点),在事件新闻推进中去展现思想品格,跟传统的典型人物的宣传手法不一样,这是《楚天都市报》总结出来的。

  我们因势利导、不运作、不强做,体现出我们报纸的责任和理性的情怀,从而产生震撼。

  从具体运作来说,以下几条是值得我们珍惜的。第一个是强大的新闻采集力。《楚天都市报》这些年来的重大事件重要的典型报道都是依赖不断加强的新闻采集力的建设。今年在江作苏社长亲自关心下,我们在几个重要地区又新设了记者站,采集力得以不断加强。对主流价值的敏锐判断力,这是第二个着力点。同样一个题材来了之后,你对这方面有敏锐的判断力,就能够抓住并把它做大做强,这也是现在其他同城媒体非常羡慕的,这方面我们做得很好。第三个是科学高效的决策力,可以看出来我们这些重大题材没有耽误时间。我们整个一线记者、部主任直接找点,值班总编、常务副总编直至总编辑可以直线沟通,整个编辑部高效的决策机制也是我们要牢牢坚持下去的。第四个是强大的报道组织力,大家可以看出基本上前方的报道早上11点钟开始部署,然后跨部门调集力量,不把某一个线索放在某一个部门手里,而是编辑部拿在手里面。评论当天就跟上,所以这个对我们的评论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义兄弟”的成功启示

  “信义兄弟”这组报道,新春开门第一炮。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可以说对整个《楚天都市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新闻界来讲都是一件大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认真地来思考这组报道生成的整个过程,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是有重要启发意义的。

  第一,从报道本身来说,看似是个偶然的事情,实际上是我们这几年主流化转型后大家观念变化带来的结果。

  第二,是《楚天都市报》一直以来拥有的快速反应机制。

  观念变化让我们认识到这个素材的价值,我们非常敏锐地判断出其中蕴含的主流价值,是这个时代稀缺和最珍贵的价值,所以我们当即拍板。作为新闻工作者来讲,如何跟时代保持一个热度,这确确实实值得我们思考。快速的决策、快速的反应才能促成这件事情。从组织来讲,这次整个编委会高度重视,各位老总通力合作,多个部门全力配合。

  第三,从决策的开放性思维来说是值得大家共享的。这组报道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纷纷跟进。怎么样的开放式思维?报道第一天,江作苏社长高度肯定的同时,建议我要抓住这个难得的题材,核心表述要更简洁、明了、凝练,体现时代价值。当天下午,我们请来专家,召开座谈会,“信义兄弟”概念就是专家贡献的智慧。我们第一天报道事实,第二天就吸收专家的智慧。

  现在全国都是用“信义兄弟”这四个字。

  第四,团队积极合作。从读者部那里接到线索开始,到机动部到我们多个部门的调集,编委会今年的打法,快速反应,把我们优秀的同志派往报道一线。总编室、时事部、出版部后方全力配合,夜班老总谋篇布局字斟句酌。要讲打仗的话,《楚天都市报》这几年的团队精神确实令人感佩。

  另外,“信义兄弟”这组报道之所以感动中国,是因为这种典型来自草根,并随着新闻事件的动态推进体现出时代性、典型性、崇高性,而且我们的新闻语言表达朴素真挚,很多记者边采访边流泪,这样的故事真挚感人,极具震撼力。

  从以上这几条来说,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大家共勉。省委宣传部召集中央在鄂媒体、省市媒体跟进,这是对《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的肯定,是对《楚天都市报》影响力的极大提升。

  彰显主流媒体观察者的眼光

  春节后的报道,可以说是开局良好,体现了楚天都市报人一以贯之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良心债”和“产业变局招工难”两组报道见报的当天,我就接到省委宣传部领导的电话,对这两组报道提出表扬,还将进行阅评。

  “良心债”报道的操作,副总编辑熊爱玲、社会部认真研究线索的价值,精心准备,派出很强的采访力量执行,效果很好,影响很大,全国多家媒体关注。

  “招工难”系列报道,在常务副总编辑王溥和经济部主任卢平精心策划下推进,价值含量高。我认为这组报道不仅抓住了当前的热点问题,而且作了深层次的研究。所以不仅是服务性的报道,还体现了一份主流媒体观察者的角度和眼光。

  “76年前的‘烈士’回乡”报道也非常好。我回《楚天都市报》的第一个星期,就曾拜访过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喻国明讲,报纸应该给读者提供谈资。这组报道就具备故事的传奇性和稀缺性。

  总而言之,这一周的开局非常好,应成为我们共同勉励的一周,希望大家围绕新一轮的改版再接再厉。2008年是主流化转型的实质性一年,是报纸品质提升、品牌扩张的关键一年,整个编辑部要有这个意识。

  “暴走妈妈”凸显传播的社会价值

  社会新闻注重深度挖掘,最大限度凸显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继去年的“19年前良心债”报道之后,“暴走妈妈”。

  割肝救子的慈母情怀,经由本报传播,感动了全国无数读者,“暴走妈妈”四个字成为网络热门词汇,她本人和“1024”。

  大学生英雄群体,共同入选央视“感动中国”候选人物。

  “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母爱最高尚最珍贵之处也正在于其不计回报的无私大爱。

  正如奥利弗温戴尔荷马所言:“青春会逝去,爱情会枯萎,友谊的绿叶也会凋零,而一个母亲内心的希望比它们都要长久。”母亲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长久的爱,它的源泉永远不会枯竭!报道的感人之处在于对母爱的挖掘、颂扬,因而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今年4月推出的连续报道《拨往天堂的电话连通母子情缘》也是如此,以敏锐的触角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丧子家庭”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见人所未见,引导社会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

  大别山师魂的报道紧扣时代脉搏

  这一周的报道成绩绝对是主流的,但我感觉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是有些缺憾,包括我们做得好的报道。

  首先是汪金权的报道,这组报道应该说我们做得非常有序,完全是按照我们设置的议题有条不紊地推进。但在两个环节上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一是第一天的报道做出来以后,第二天怎么做,事前没有好的预案,反响中都是“将”、“准备”这些词,在《楚天都市报》重大报道里面这是很少出现的,这说明我们的准备不够,报道的整体计划准备不足。二是听了专家座谈以后,我开始认真思索这个人物怎么概括更具时代价值,这个人的时代价值在什么地方?我们在师德、师风、坚守、奉献等方面挖掘得非常深刻,但有一点,汪金权是在整个社会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坚守清贫、扎根基层,服务基础教育,这个闪光点我们的报道涉及不够,其次,他是正规的师范本科生,他在教学方面有哪些独到的地方,下一步把这两点一定要补上。

  他也是个普通人:要赡养母亲,要扶养妻儿;他同样有着痛苦:妻子长期患精神病,小儿子智力不正常,年近七旬的老母亲至今仍不能颐养天年……他说,对这个家,我亏欠得太多太多了……正因为这个人物来自于草根,真实可感,紧扣了时代脉搏,所以,再次激起社会各方的强烈共鸣,表明以主流化的思维判断挖掘新闻的价值,就能走到别人的前面,就能作出报道的分量。

  “志愿者小亭”绽放出典型人物的花香

  2010年7月24日,《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仅10天,《楚天都市报》又推出了一个重大人物典型--“志愿者小亭”,这一朵小花的芳华,迅速吸引了全国关注的目光:《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上百家媒体跟进报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其去世表示哀悼,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作出决定,追授她“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教育部追授她“全国无私奉献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赵小亭的精神十分可嘉,媒体要大力宣传。

  回眸“志愿者小亭”这一系列报道可以发现,以主流的情怀担当时代责任,以平民的视角关照现实生活,以递进的动态报道丰满典型形象,以开放的姿态携手全国媒体进行互动,强化采集力、表现力、引导力和影响力,这已成为《楚天都市报》典型人物报道的一套成功、成熟的手法。

  而这些报道手法,是紧紧围绕本报主流化转型的定义和基本要求展开的。我们将都市类报纸主流化转型定义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责任担当为使命,传播主流价值观,影响最广泛人群,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基本要求是四个关键词:采集力、表现力、引导力、影响力。”围绕主流化转型的基本要求做足文章,使得“志愿者小亭”为典型报道中的“楚天都市报现象”再添奇葩。

  “棉花奶奶”谱写优秀党员的奉献本色

  2011年6月,《楚天都市报》一场不同寻常的正面典型系列报道,让荆楚大地广泛传颂着一个亲切而响亮的名字:“棉花奶奶”。无数读者流着热泪读这组报道,全国各大门户网站纷纷转载,众多网友洒泪跟帖,盛赞老人无私和伟大,向她致敬。在《楚天都市报》后,新华社迅速对“棉花奶奶”进行跟进报道,3天之内播发长篇通讯《退休二十余载甘当“农民义工”》。

  6月3日,省委常委张昌尔批示:“棉花奶奶的事迹生动感人,可作深入报道。”6月4日,副省长赵斌批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棉花奶奶'对教育人、激励人干事创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将发挥重要作用。”

  这组报道的成功,在于《楚天都市报》善于从时代脉搏中把握先进人物的足迹,今年适逢建党90周年,“棉花奶奶”从大学毕业后扎根基层服务三农、退休不退色,谱写了一曲优秀党员的奉献颂歌。这个典型来自田间地头,来自群众身边,可感可知,触手可摸,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高大全”英雄。“棉花奶奶”的草根与朴实,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基层党员的丰富内涵,推出这个人物,刚好是我省遭受50年一遇的大旱之时,农村牵着着全省人民的目光,这个时候,“棉花奶奶”的出现,凸显了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力量,也凸显了农村对科技人员的渴求,因而有着急迫的现实性与针对性。“棉花奶奶”蕴涵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发人深思,报道也就有了天然的传播力与穿透力。

  “棉花奶奶”在短时间内引发的热烈反响表明,成功的正面典型报道不仅能广泛吸引眼球,更能震撼心灵。只要我们以正面、积极的心态投入,以理性、建设性的智慧策划,一定能做出十分精彩的正面报道,传播先进文化,净化心灵。

  民生报道要吸引读者

  在主流化转型过程中,我们怎么样围绕《楚天都市报》的市民本位来做报道?哪些是根本性的,不仅不能减弱反而要加强的东西?比如民生报道,比如正义、良知、善良、温暖、人情、扶危济困等等。民生报道注意把握共性、吸引读者。本周的线索和读者评报当中,就有读者对报纸上经常出现的“外来打工仔、打工妹”提法不满。每年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也最不愿意看到拿农民、残疾人开玩笑的节目,因为这些节目体现出的是正常人对弱者的文化优越感。

  我再谈谈本周的几条线索,例如“消防队员从废墟中扒出刘婆婆”,看上去是小事,但是它牵动人心,关乎人的命运遭际,我觉得这事还是有人关注的。还比如,我们做的有关停水的报道,就非常好,因为它涉及千家万户,我们的报道还引起了武汉市市长的关注,后来市里马上派人解决,为市民排忧解难。另外,像上次我分析的一条线索:出境游买了一块假表,想退但与旅行社交涉无效。我们可以告诉读者,遇到这种事,在法律上到底该怎么解决。还有,钟祥一名学生的38块钱被偷了,被老师赶回家后喝农药自杀了。我觉得这些线索都是值得往深里挖掘的,我们要注意关心老百姓关心的东西,在报道中提出一些有共性的、牵动百姓情感和观念的话题,这样才既对社会有益,又能吸引读者。如果只是简单地登一下今天有人掉井里去了,明天又有人掉到井里去了;今天谁谁谁撞车了,明天又谁谁谁撞车了,这样报道的话,新闻的信息量就很不够,而且是简单的重复,对社会生活也不具建设性。车祸报道,你还不如解剖一起车祸对死者家庭带来的影响。

  要有悲天悯人的社会情感

  我在思考,我们作为一份百万大报,农村题材还是要纳入到我们的视野。过去这么多年来,我们也时有涉及。我觉得农村永远是新闻的富矿,“三农”问题是当前最重要的现实问题之一。仔细研究一下《南方周末》题材选择,它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就是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对苦难的承受、对生命尊严的表达、对边缘人底层人的关注等等这些核心理念展开的。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不是说农村就是读者不关心的(事实上我们多少人就是从农村来的,多少农民工在城里打工),也不是说让大量记者都去搞农村题材,而是说我们《楚天都市报》要有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要有对冷门题材关注的眼光和耐心。我很希望《楚天都市报》能够出现这样的记者,花点时间跟踪一个农民的家庭,或者一个农民工,他每年找工作、每年生活的变迁。我们要有自己的东西,《楚天都市报》作为湖北最大的报纸,要有悲天悯人的社会情感,思考在社会文明进程中我们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现状,他们的命运变迁。这是有时代感和生活质感的。这样的报道出来,奖金一稿封顶都可以。

  重视社区新闻,关注普通人

  注意重大突发事件的同时,也要注意社区新闻,不能因为去抓大事就忽略贴近市民生活的事情。

  市民报要多关注普通人的情感,普通人的家庭故事。我们要在社区里面交朋友。我们的读者热线,需要来自社区的线索。同时,记者要主动走进社区,要到社区交朋友。没事去社区走访一下,交几个朋友。熟了就打个电话多交流。这是很有必要的。

  “珍妮宝贝”的事情,一直是情感版的重头报道,有始有终,确确实实牵动人们的心弦,做出了特色,很多读者为之牵挂。这个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做出了张力,值得总结。

  北京青年报社办的《法制晚报》,发行主攻三环以外城区,15分钟以内,记者骑自行车可以赶到社区。社区新闻应该是《楚天都市报》一个重要的来源,要在社区交朋友,发掘社区爹爹婆婆讲的新闻。湖北电台已退休的蔡台长在记者节的大会上讲得很好,老一辈的记者,“脚板底下出新闻”,记者要多到社区走动。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