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技术特征需要借助思考的艺术品质才能激发起人思考的兴趣、直觉、意象、情感、审美、记忆、体验、想象等,思考的艺术品质需要借助思考的技术特征才能进行全面深入理性思考,针对问题提出解决设想,并逻辑分析、测试检验、评估筛选出正确方案,其两者是交融的,这种交融不仅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而且在共时与历时上也表现出融合性,并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激发。
建立的共同基础。首先,都建立在人的主体性上。无论是思考技术特征还是思考艺术品质都需要人的主观认识、理解,虽然他们在情感深度、想象程度、直观感受等方面是不同的,但都体现了人的主体参与性。其次,建立在现实生活上。客观环境上。艺术体验、技术理性思考都是人在主客观劳动生活中产生的,自然、生活是他们思考的起点,也是他们思考的终点。如若没有生活、自然等,他们思考的创造和内心感受都是无源之泉。再者,两者都追求真与美。科学与艺术本是孪生姐妹,但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她们分别走进了不同的领域。但她们在对真与美的追求上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美国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认为,科学家和艺术家一样,对自然界的美都十分敏感,他说:“科学家之所以研究自然,不是因为这样做很有用。他们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们从自然中得到了乐趣,而他们得到乐趣是因为它们美。如果自然不美,它就不值得去探求,生命也就不值得存在。我指的是本质上的美,它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的秩序,并且纯理智能领悟它。”曾为牛顿和贝多芬写过传记的沙利文(J。W。N。Sullivan)说,“由于科学理论的首要价值是发现自然中的和谐,所以我们能够一眼看出这些理论必定具有美学上的价值。一个科学理论成就的大小,事实上就在于它的美学价值。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家的动机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是一种美学的冲动,科学在艺术上的不足程度,恰好是科学上不完善的程度”。
共时互补性。随着脑科学的进步,我们对人自身的认识也愈发清晰。日本的医学博士春山茂雄,通过研究发表了《脑内革命》一书。春山茂雄在传统的人脑左右分工的基础上,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不但是“理性脑”+掌管语言、逻辑等,而且是“自身脑”+储存人后天所获得的各种信息;人的右脑不但是“情感脑”+掌管情感与直觉等,而且是“祖先脑”+储存人类万年以来遗传因子的全部信息。人的左脑和右脑是通过脑梁来联系的。按照人脑的分工,艺术思考恰好在人的右脑,而技术思考或者科学思考则在人的左脑。根据春山茂雄的理论,经常处于艺术思维的人,对其右脑的刺激和影响就大,而这种影响可以通过脑梁传递给左脑,进而促进左脑的发展。而且,这种促进作用是只直接刺激左脑所不能达到的。这就从生理上、从人的神经活动的物质规律上,解释了人的艺术思考为什么可以与技术或者科学思考建立联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如果人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艺术思维训练,经常进行艺术思维活动,那么在艺术思维得到发展、右脑的功能得到开发的同时,整个人脑的功能将得到更全面的开发。而且,人脑特别是右脑对左脑作用的潜能将不断显现,人的科学思考水平亦即人的智慧水平将得到更高的发展。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性思考与艺术性思考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单方面靠技术理性而放弃艺术性思考是发展了理性科学文明而忽视了人文精神内涵,单方面靠艺术思考是重视人文精神涵养而放弃理性科学文明的发展,最终都会出现单向度发展的人。因此,在人的每一发展阶段都应对人进行技术思考与艺术思考的双重培养。
历时特殊性。需要指出的是,技术思考和艺术思考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要共同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理性与感性互融,第二个阶段是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在第一个阶段(接受计划酝酿方案时期),以科学思维为主的理性思考及创作思维需要和以艺术思维为主的感性思考及创作思维结合,但设计者偏重于理性的指导,寻求规律,抽象地或概念性地描述设计对象;在第二个阶段(表现方案逐步实施时期),理性和感性的思考及创作思维成果需要通过感性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设计者需要以形象、想象、联想为主要思考方式,抓住逻辑规律,运用形象语言。总而言之,虽然我们将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相互界定,但是二者的统一性却不能被湮没在纯的对立性中,设计者需要把握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特性灵活运用在设计思维中。
§§第十九章 论现代工业社会的缺陷--缺乏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