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7.2 江西省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调整的对策探讨

  7.2.1 层次结构:构建“梯形结构”的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研究生层次的人才需求量在三个层次中是相对最少的,专科生层次的人才需求量在三个层次中是相对最多的,因此,形成的结构应该是一个“梯形”结构--底部基座宽,顶部有一定的容纳量,如此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促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调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时,一定要充分处理好层次结构的内外部适应问题。内部适应是指三个层次间的比例要协调,外部适应主要是指三个层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跟社会上所需要的人才相匹配,这种匹配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而且,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都能够创造层次内的一流,而不是层次间进行盲目的攀比。换言之,就是使得各个层次都能够有一流的大学,并在各个层次内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不同层次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江西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比重失调。据统计数据,2012年江西省高等教育研本专三层次在校生比重为5:100:86,实际中的层次结构并非理想中的“梯形结构”。因此在层级结构的优化过程中,研究生教育发展步伐要适度加快,本科生教育要稳定发展并且要重点提高质量,专科生教育要继续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得江西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向着“梯形结构”转变。

  (1)研究生教育--适度扩大规模,改革培养机制

  研究生教育处在“梯形结构”的最顶部,它主要是培养“高精尖”的创新研究型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科研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当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优势和发展的保障在于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而研究生教育正是输送这类人才的重要途径。截止到2012年,江西省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15个,研究生在校生规模由1998年的1281人发展到了2012年的25209人。十几年来江西省的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增加了18.6倍,研究生教育发展还是成果显著的。然而历史纵比数据不能代表一切,从全国各省研究生规模情况来看,江西省的研究生教育仍处于下游水平。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江西省的研究生规模仅占到全国研究生规模总量的1.47%。从相对规模来看,江西省的“研究生密度”(每万人口中研究生在校生数)为5.6人/万人,全国为12.7人/万人,中部其他五省中河南省为3人/万人,安徽省为6.4人/万人,湖北省为18人/万人,湖南省为8.7人/万人,山西省为7.2人/万人,江西省在中部六省排名倒数第二位,由此可见江西省高素质人才供给力是很低的。经济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是存在相关关系的,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研究生教育则是高科技人才供给的主要来源。因此,适度加大研究生教育发展力度是必需的,这样才能够弥补江西省高级人才的不足。确定“以南昌大学为研究生教育龙头,以重点学科为基础,积极推动学位授权点的超常规发展,合理调整硕士点、博士点的学科结构,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为江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培养尖端人才”张小兵,蔡高堂。WTO呼唤江西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239.。

  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重点。从研究生就业趋势看,大量研究生毕业后的走向多为应用实践领域。就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而言,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将持续扩大。这与目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为学术型研究生明显矛盾。因此,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应实现学术型和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在巩固当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力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除了扩大规模,在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发展上,还应注重改革培养机制。研究生层面的教育要进一步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综合考虑导师的师德、理论和实践创新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优秀研究生导师队伍”徐书生,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7(1):48.。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应该通过科研任务,来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则坚持实行双导师制,支持在行业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Z]。http://www。edu。cn/gao_jiao_788/20120423/t20120423_768680.shtml。研究生教育的自身培养机制优化改革是很有必要的,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为科研开发提供储备力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又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保证高层次人才质量上的竞争力。当然,这些都需要财政经费的支持,因此加大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政府支出也是研究生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双赢的物质保证。

  (2)本科教育--巩固教育质量

  本科教育在专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对本科教育而言,要牢牢把握其教育质量,不断巩固其基础地位,并将其视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本科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绝不能因为扩招而忽视质量。

  巩固本科教育质量,要注意合理调控其增量。今后江西省本科教育的规模扩张主要依托独立学院而非公办大学的扩容,继续支持优质本科高校通过社会融资的方式扩大独立学院的招生规模。

  巩固本科教育质量,师资力量是关键。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高校制定具体办法,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并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文件中的这番论述,正是说明了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更表明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对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

  巩固本科教育质量,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重要一环。当代大学生不应该只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还要与社会接轨,这样才能更好地投身于社会经济建设。连接大学和社会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毕业实习,本科教育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为社会输送符合要求的人才。

  就目前江西省内本科院校情况而言,均为地方所属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应该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契合,紧密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服务于区域经济”这一中心任务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优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努力造就一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素质较高的创造性高级人才。贺建清,与江西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江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2009(2):27.

  (3)专科教育--稳定规模,办出特色,合理定位

  当前专科层次教育以职业教育为主要形式,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学院所提供的教育,因此普遍将专科教育称为高职高专教育。专科教育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处于整个梯形结构的底部,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基石。原教育部部长李岚清曾指出“职业教育在任何国家都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物质生产在任何时候都是维系人类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一样”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7.。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已经明确把职业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足以说明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性。江西省的专科层次教育自扩招以来,规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12年江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中专科层次在校生人数是1998年的9倍。专科教育的发展规模不仅从历史纵比来看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全国情况相比也是成绩突出的。2012年,江西省普通高校专科在校生占普通高校研本专在校生总数的44.2%,而当年全国这一比例仅为37.6%。今后江西省专科教育应稳定规模,把发展重点放在质量上。

  如何促进江西专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呢?首先,专科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出特色。要始终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向生产或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专科院校通过全面了解行业、企业需要具备哪些技能的人才,以外部需要为依据有预见性地开设相关专业。江西服装学院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学院前身为江西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服装相关专业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从建校至今二十多年来,该校为服装产业输送了大批人才,并且其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始终保持高就业率。刘建林,卞民德,这里的毕业生,很紧俏[N],人民日报,2010-08-06(12),该校鲜明的特点就是定位清晰,以服装教育为特色,与服装产业需求相契合。学院会定期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裁减冷门方向专业,新增社会需求专业,以此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江西服装学院成为江西省专科院校中的一个品牌,通过走特色发展之路,办学实力也大幅提升,于2011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为本科院校。服装学院的成功经验表明,专科教育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准确把握行业动态,深入发掘社会需求,根据企业、社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和课程,从而保证所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

  其次,专科层次高校要合理定位。专科层次高校办学过程中切忌盲目攀比,一味热衷于“升本”,而是应该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出路。盲目跟风升格,缺乏合理的定位只能使高校办学效益低下。其实每个层次的高等教育都有属于本层次的“一流水平”,专科层次高校应努力加强建设,做强做大,争创名牌高职高专。

  再次,社会要为专科层次高校发展创造一个好的大环境。一个是观念层面上,要转变社会中一些学生、家长的观念,学生和家长要摆脱传统的观念,不能认为就读专科层次院校就没有出息、低人一等,而应该要树立“行行出状元”、“术业有专攻”的思想,社会经济发展同样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的支持。另一个是物质投入上,要保证专科层次院校教育经费,注重提高专科院校教师队伍水平,保障其与本科院校学生同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总之,江西省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要与社会产业结构相适应,其三者的比例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调整。各层次高等学校的职能要定位清晰,办学目标要明确。避免在各自的层次中盲目升级,而应该争当本层次中的最优。

  7.2.2 科类结构:学科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接轨

  判断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科类专门人才的比例是否适应这个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蔡克勇,赵伟,对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探讨[J],高等教育学报,1987(8):20-33.自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来,江西省朝着中部崛起“五年一发展,十年新跨越”的目标不断迈进。据江西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江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1702.8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150元,城镇化率达到45.7%。江西省经济发展已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形势蒸蒸日上。但是已有成就并不能掩盖江西省经济发展上存在的缺陷,江西省仍旧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2011年江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列中部六省第五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排在第五位。中部其他五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湖北(19632.26亿元、34197元),湖南(19669.56亿元、29880元),河南(26931.03亿元、28661元),安徽(15300.65亿元、25659元),山西(11702.82亿元、26150元)。虽然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已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相对而言发展速度还远远不够,同时离《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确定的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000元、城镇化率达到48%的目标也有一定差距。

  江西省近年来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均在20万以上,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模可见一斑。这些高校毕业生能否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缓解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推动本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就需要从高等教育结构,特别是起关键作用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上来寻找突破点,科类结构调整优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因此,笔者认为,江西省高教育的科类结构的优化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满足江西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并能适应江西省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的科类结构体系。立足江西省本省实际,其既可有效发挥高等教育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又能最终满足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时还可以解决江西省高等教育未来的出路和发展问题。从总体思路上看,江西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调整应从下几方面入手:

  (1)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江西省科类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在于其要适应本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这里所说的“适应”,并非是完全的被动适应,更应该转变为主动适应。而实现主动适应的前提,便是高校有充分的专业设置自主权。专业设置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问题,理应由高等教育的举办者--高等学校积极承担。因此,要逐步扩大省内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起一种由学校面向社会需求自主设置专业的灵活机制。高校领导者和教务部门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瞄准经济结构的演变趋势,有的放矢地调整专业。招生就业部门应对就业市场需求、经济形势变化进行科学的论证分析,在充分调研各行业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为科类结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高校应立足本校办学的物力、财力特别是学科队伍实力,缩减或合并与现代产业和行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专业,扩大或增设满足发展需求、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

  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的扩大并不等于政府及主管部门对专业设置事项的撒手不管,自主权的扩大并不排斥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角色。事实证明,扩大专业设置自主权带来的一大弊病就是高校盲目上马热门专业。2012年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中六成以上设置了会计专业,七成以上设置了国际贸易专业,九成以上设置了英语专业,就是最好的例证。注:依据江西省教育厅2012年内部数据整理而得。热门专业能够吸引大量生源,办学成本较低,众多高校为了办学效益趋之若鹜。如果缺少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学科专业设置最终也将走向混乱无序。

  江西省政府应保持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监督指导,通过建立和完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察学科专业队伍建设、硬件设备、毕业生就业率等多方面因素,加强对原有专业和新增专业的评估,对办学质量低下的专业减少或暂停招生。省内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监测各专业毕业生情况,科学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各专业毕业生走势,根据劳动力市场人才密度情况适当调整各专业招生指标,使整个就业结构趋于稳定。同时,在制订经济战略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专门订立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将科类结构调整作为重要手段纳入其中,依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对传统学科专业内涵的丰富、新兴学科专业的适当增加给出指导性意见。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第三方作用,通过由政府人员、学科专家、行业代表等多方参与的中介机构,对高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突出社会对高校专业建设的监督作用。

  (2)推动专业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创出品牌

  科类结构调整除了数量上的增减,还表现在质量上的提高。专业建设应该由重“量”转移到提“质”上,由外延建设转移到内涵建设。应重点支持省内高校中基础实力较好、发展前景明朗的新学科、新专业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像南昌大学的食品工程专业、江西服装学院的服装相关专业、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瓷相关专业,均在准确把握行业动态、深入发掘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设置专业和课程,从而保证所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

  专业集中重复设置,不仅对高等教育资源是种浪费,培养出过度的毕业生也是种人才资源的损失。在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方面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麦可思研究院,通过对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调查,总结出2012年中国高校就业“红黄牌”专业。“红牌专业”是指那些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黄牌专业”是指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在江西省布点前15位的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中,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电子商务4个专业赫然列在红牌专业榜单中,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商务英语、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8个专业被标记为黄牌专业。对于这些已经大量重复设置的专业,应根据专业评估结果,坚决缩减招生规模甚至撤销学校专业布点。

  现阶段,江西省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应该与本省经济结构相适应,为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能有效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高新应用技术专业,力争江西高等学校有更多学科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行列,努力推动一批优势特色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应重点解决好科类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不相适应的问题。下大力气建设与江西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通过着力发展工学学科中的材料类、机械类、地矿类、化工与制药类、电气信息类、轻工纺织食品类等相关专业,为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江西省六大支柱产业提供人才支持。而对于本科工学学科中的土木类专业和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中的土建施工类专业,则不宜再增设新专业,应该稳定现有规模,努力提升专业培养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保持适度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完善。鉴于此,专业的交叉与融合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拓宽专业口径成为科类结构调整的常用之策。纵然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避免知识结构单一,增强学生跨学科研究能力和毕业后的适应性。但随之产生的问题是,不少学生在专业知识上学习不足,专业性大大降低。因此,在探讨专业口径的时候,不能以或宽或窄简单定论,应结合高校办学质量、本地高等教育水平以及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决定。就江西省高等教育的当前情况而言,专业基础还不甚雄厚,高等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专业面向应保持适度,在专业内则可以通过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的方式实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在积极面向支柱产业调整专业的同时,江西省高校还要高瞻远瞩,充分考虑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诉求。可以通过改组、改造、整合等方式,形成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促进优势传统学科创新发展。江西在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迈进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新兴农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传统农学学科相关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已越来越难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对于农学学科下设专业的调整,可以考虑其与理工类专业相结合,大力培育农业生态与环境、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作物种植与加工、农产品质量检测等专业。而在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专业上也应加大培养力度、提升培养质量,助推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航空制造、非金属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江西省第三产业未来发展的主流是现代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等行业将成为第三产业发展主体。随着江西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入,相关行业的人才缺口将有所扩大。因此,江西省高等教育可以考虑加大旅游管理、金融、保险、房产经营与管理、物流工程、心理咨询、社会体育等专业培养力度。

  7.2.3 形式结构:教育形式多样化和一体化结合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激烈竞争,使得承担了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教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表现得更加重要。当代中国正处在急剧变化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和创新就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孙忠梅,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4):9-12.自扩招以来,江西省丰富了高等教育办学形式,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又使得更多人能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上节在对江西省高等教育各办学形式进行分析时,发现各形式高校间缺乏交流、沟通的有效渠道,没有实现教育形式多样化和一体化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对江西省高等教育形式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好这一问题,既完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形式,又形成一体化的高等教育系统。江西省高等教育形式结构调整的具体思路如下:

  (1)成人高等教育--把握发展重心,协调好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

  尽管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江西省成人高校数量有了大幅度缩减,但其在校生规模却有所扩大,2012年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为1998年的2.6倍,这既是终身教育理念推广的必然结果,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继续学习、提升自己的需求。要真正营造江西省学习型社会的良好氛围,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势在必行。应加快健全宽进严出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制度,规范成人自学考试制度,适当提高录取分数线,加强对教学环节的管理,切实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作为继续教育的主体,江西省成人高等教育应突出继续教育的特色,要充分利用夜大、电大、函授、网络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把成人高等教育由以学历教育为主转移到以岗位培训为主的轨道上来。2012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到“推动建立继续教育国家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引导高校面向行业和区域举办高质量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江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鼓励社会力量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调节为原则,兴办各类非学历的成人继续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业余文化培训和教育培训咨询等机构和企业。”这些都给今后江西省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出路:要逐步改变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中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重理论教学轻实际操作的倾向。要充分发挥成人高等教育在培训实用型人才中灵活、高效、实用的特点,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岗位职业技能培训,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的跳板。

  一直以来江西省都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很大。2012年全省人口中73.04%为农业人口。正处于农业农村经济转型、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关键期的江西省,需要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来肩负这一使命。而随着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众多农业人口将向非农业人口转移,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加强农村成人高等教育正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统筹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为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

  在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协调其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江西省的成人高等教育绝大部分是由普通高等院校在承担,这就要特别注意避免成人高等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趋同发展。目前江西省高等教育实际中,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严重的趋同性。要明确认识成人高等教育不是“缩小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两者之间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都应该是有所差别的。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应是自成体系又相互促进的。成人高校理应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举办主体,普通高校则可以对成人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补充,决不能本末倒置。应逐步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学习成果的互认和学制的衔接,促进两种形式的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其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2)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办学特色,完善高职教育体系

  在前文关于专科教育的论述中,已经涉及高职教育的定位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江西省高职院校必须瞄准市场设置专业,依照职业设置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力度,着力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线岗位人员。应重点做大做强几所高职院校,新建或重组一批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职业技术学院。

  尽管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角度而言,高职教育的培养能力还有待提高。今后还应继续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招生比例,保持高职教育规模的适度增长。应加快完善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把高职教育视为一类教育形式而非教育层次。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要依据不同专门职业技术的复杂和难易程度,有所区别地培养高级专门职业人才。在现有的专科层次高职教育基础上,可以适当培养面向行业专门职业的本科层次的学士、研究生层次的专业硕士及专业博士。黄少平,刘金玉,冯孟,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4):86.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外部,应建立其与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沟通机制,通过转学教育、学分互认等方式,满足不同群体的受教育需求,真正促使我省高职教育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

  (3)民办高等教育--支持、鼓励规范发展

  江西省的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在全国民办高校中位列前茅,成为江西省高等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得力于社会、高校、江西省政府的共同努力。《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推动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据了解,江西省把光伏产业作为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之首重点打造,民办高校则成为江西大规模培养光伏产业专门人才的优势平台,一批民办高校组建太阳能学院,建立新能源院系,设置相关专业。江西科技学院(原蓝天学院)专门引进了有关专业背景的博士,设立了新能源与材料工程系,还设置了太阳能光伏工程专业方向,从200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已培养出近千名毕业生。由江西省政府牵头,一批光伏产业的大企业与民办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支持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杨晨光,江西省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在2011年开了个好头[EB/OL]。http://www。jxbsu。com/show。php?contentid=8175,2011-03-14.可见在外部环境方面,江西省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给予了大力支持。针对江西省民办高校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从外部环境角度看,首先,应坚持发动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面对江西省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政府应坚持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大力鼓励和扶持个人或企业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框架内兴办高等教育,继续对民办高校给予税收、财政、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其次,应加大省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宏观管理力度,加强民办高校的规范化建设。应通过制定科学合理有操作性的民办高校评估体系,对民办高校办学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要对各项办学指标特别是师资水平、专业设置进行详尽规定,提升民办高校生均办学条件标准,使得江西省民办高校不仅有“大楼”,而且出“大师”。对于那些办学效益低下的民办高校,政府应通过缩减招生指标等手段,引导其通过合并或重组来扩大办学规模。

  从民办高等教育的内部角度看,其一,要创新观念,提高办学水平。应认识到民办高校也能创办成一流大学,鼓励民办高校发挥自身运营机制、管理体制方面的优势,做大做强,创出品牌。在把高职教育作为民办高校办学重点的基础上,支持办学水平较高的民办高校举办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上,民办高校应紧跟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切不可为追求办学效益而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其二,要注意调整民办高校布局。江西省的民办高校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南昌、新余和九江三市,这些基本都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而高等教育发展较为薄弱的萍乡、鹰潭、景德镇等地市至今民办高等教育仍是空白。高等教育发展不足的地市更应该积极发展民办教育,以满足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7.2.4 区域结构:坚持非均衡发展,保持适度的教育落差

  无论是一国内部还是一省内部,高等教育总是由非均衡状态逐步发展为相对而言的均衡状态,绝对意义上的“均衡发展”是不存在的。不同地区间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必然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在各地区之间的非均衡分布。高等教育绝对的均衡发展,将使得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在举办高等教育时,会失去必要的经济依托,可能面临经费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了“均衡”而“均衡”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至少会以牺牲办学效率为高昂代价。而坚持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将高校集中布置在经济发达地区,能获取更为充足的办学经费、吸引质量更高的生源,这是符合高等学校办学效益要求的。

  在坚持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兼顾调控地区间的教育落差。一味地追求高等教育的效率,把绝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的地区,却忽略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将使得两类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地区高等教育水平不高,对优质生源缺乏吸引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欠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无法支持举办高等教育的庞大开支,地区高等教育水平不高……如果仅仅认准非均衡发展所带来的高等教育高效率,欠发达地区将陷入上述一个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而言,高校布局的非均衡性的确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却也造成同类高校、相同专业在某一地区过分集中、重复设置,引发高校间的无序竞争。并且当地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有限,大量毕业生往往不容易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致使人才供过于求不得不降格使用,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代蕊华,沈玉顺,高等学校的空间布局与教育的公平和效率[J],高等教育研究,1998(4):35.

  因此,一省在调整高等教育区域结构时要以非均衡发展为手段,以相对均衡发展为最终目的,在省域范围内各地区实行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同时,兼顾教育落差。应创立江西省高等教育网络平台,整合省内优质的教学资源,让全省所有高校都突破地域限制,能够通过这一平台共享资源,打破各地区、各高校“孤岛”办学的局面。各同类高校之间可以实行开放选修课程,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部分学分互认的方法,以此进一步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发达地区的高校应对欠发达地区高校进行对口支援和帮助,通过诸如师资借调等措施来带动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全省高等教育水平提升一个新的台阶,最终推动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江西省高校绝大部分集中在省会南昌市,南昌市拥有全省59.2%的高等学校和59.4%的高校在校生;而鹰潭市、吉安市、上饶市、宜春市、萍乡市、抚州市六个地市高校数量总和仅为14所,仅占全省高等学校总数的14.3%,在校生数量也仅为全省在校生数总数的14.8%。尤其萍乡和鹰潭两个地市,没有一所本科院校。

  江西省高等教育区域结构中资源配置落差较大的原因,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江西省各个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南昌市作为江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能够享受很多国家教育政策的优惠以及资源的共享,因此成为高校的密集区。而有些地市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比较低,各方面的底子都比较薄弱,高等教育难以得到快速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符合历史渊源和现实需要的。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江西省自身在高等教育布局中,缺乏长远和整体的战略规划,在对待应该发展多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以及江西省各高校应该如何分布等问题上,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因此,在高等教育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应该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从高等教育大区角度来看,当前江西高等教育的重心在赣北,第二支点在赣南,潜力在赣东和赣西,形成了九江--南昌--赣州一条高等教育中轴线和赣东、赣西两个高等教育发展点。为适应江西四个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江西高等教育应该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笔者认为在江西高等教育区域结构调整的具体环节中,至少应把握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1)“中轴线”区域的高等教育要做到稳定规模、提升质量、专业发展适度超前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1(9):5.。结合江西高等教育的情况,朱虹副省长也指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江西高校已经完成了规模化发展,下一步高校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心要从注重外延扩张、规模发展向注重内涵建设、质量提升转变”朱虹,论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2(7):5.。从教育布局角度来说,中轴线上各地区高等教育规模远高于其他地区,应该说规模已经不是其发展的瓶颈。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中轴线地区包含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两个国家级战略,是江西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和试验田,质量提升迫在眉睫。

  此外,中轴线高等教育要力争突破与经济社会的伴生发展关系,构建先导发展关系,引领地区经济发展,夺取新的经济增长点。这要求高校管理者高瞻远瞩,洞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与江西的适应程度,以敢想敢干的魄力发展相关专业,形成专业适度超前发展的有利局面。

  具体来说,区域内各地市可以采用以下几点发展策略:

  第一,提升南昌市本科高校各方面的质量,注重创新能力提高、成果产出。南昌市内本科高校中不仅有南昌大学这样办学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还囊括财经、师范、农林、医学、航空、水利、交通等各具特色、实力不俗的多科性高校和单科性高校。作为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最大推手,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不再是重点了,质量才是南昌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创新是质量的直接体现,市内高校要从教学、课程、学科、科研、管理等各方面提高本校的创新能力,加快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基地建设,加强原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博士点建设,立足本校特色学科,继续实施研究生科技创新、创意创业等立项资助政策,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做好创新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与此同时,市内昌东瑶湖和红角洲前湖、昌北下罗三个高校园区做到协同发展,形成高等教育引领南昌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三大校区应共享信息、成果、经验,促进交流,密切注意省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超前设置有发展前途的专业,跨入高等教育先导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培育南昌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南昌高职院校众多,科类齐全,是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的保障。各高职院校应该培育本校的品牌专业,确定办学地位,避免重复建设,瞄准鄱阳湖地区紧俏专业的人才做精做深。

  第三,繁荣发展九江学院,着力建设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九江学院是九江市唯一的本科院校,也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院的旅游、材料、国贸、植物、物理等专业独具特色,可塑性强。该校旅游专业可以打造成为省内各景区专业人才的桥头堡,植物专业可以定位为省内植物利用、植被保护的智库,材料、国贸、物理等专业可以为加快临港产业开发提供人才。此外,发展其他学科尤其是化学、机械等工科专业对于推进当地产业快速发展也有可观的意义。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已形成以机械工程专业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群、船舶工程专业群、汽车工程专业群为主要特色的专业体系,与九江的优势产业十分吻合,着力建设该校是夯实产业人才基础的必然要求。

  第四,推进赣州市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利用现在的高教资源在赣州重组2-3所面向该市六大传统主导产业的高职院校。赣州是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轴线的最南一环。振兴战略的落实必定会给赣州带来投资热潮,形成战略高地,全新的企业、技术必定对赣州高等教育输出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它直接制约着江西经济的总体水平。在数量上,针对可能到来的传统主导产业投资热,可以重组2-3所面向该市六大传统主导产业的高职院校。在质量上,必须加大江西理工大学等本科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力度,建成多元化协同创新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建设提供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学科专业高端人才。

  第五,重点建设井冈山大学,增设高职院校。吉安市是江西南部大市,“吉泰脊梁”的阵地,却只有井冈山大学一所高等院校,这很难应对发展新增长极的挑战。江西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将吉安市建设为全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和能源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际知名的旅游观光休闲基地江西省发改委发展规划处,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这将使吉安市对高层研发人员和一线服务、技术人员有很大需求。应鼓励井冈山大学主动与行业企业展开深度校企合作,宣传服务家乡理念,鼓励毕业生到地方企业参观、实习、就业。同时,在吉安市建成1-2所高职院校,为经济发展提供电子信息等地方产业实践性人才。

  (2)“发展点”高等教育要做到规模适当增加、办出高校特色

  “发展点”地区高等教育的特点是规模相对较小,高校大多有自己的特色专业,主要任务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服务地方发展时,部分专业很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因此,高等教育要依据地方产业发展情况做到规模适当增加,规模增量用于地方特色专业。

  在“发展点”地区追求多所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没有经济基础和社会需求,因此在规模适度增加的同时,“发展点”地区高等教育还要注意由大而全的均衡发展向小而精的重点突破转变,找准自身特色优势学科,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办出高校特色。

  具体来讲,第一,稳定抚州高教规模。昌抚一体化是未来十年抚州发展的趋势,届时随着两市空间、产业、技术的对接,南昌高校的许多毕业生都会来到抚州谋划职业生涯,稳定抚州高教的规模既可以使更多的政府经费安排到其他需要的部门,又可以避免重复办学,使由昌来抚的毕业生能够充分展示智慧和能力。

  第二,提升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建设景德镇的高职院校。突出景德镇陶瓷学院理工学科优势,着力打造陶瓷、机械特色优势学科,加强学院研究生教育,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发挥景德镇学院综合性大学作用。景德镇的高职院校基础好、实力强,将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定位于服务地方陶瓷业发展,培养技术熟练、有较高艺术品位的实干型人才。

  第三,加快上饶师范学院建成多科性、地方性大学的步伐,做大做强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上饶是赣东的中心城市,成立一所多科性大学总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既有必要性也不失可行性。上饶师范学院是市内唯一的本科院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多科性体系发育成熟,具备成为多科性、地方性大学的资质。上饶职业技术学院着眼本区,粗具规模,专业特色鲜明、职业技能型办学定位明晰,是培养本区工科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做大做强该校是顺应赣东工业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第四,全力创办鹰潭本科院校。鹰潭是中国铜都,地方铜产业规模大、产业链长、发展势头强劲,但是高等教育却十分落后。而今之计是要全力创办一所属于鹰潭自己、以铜产业专业为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为鹰潭培养出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高水平人才。

  第五,做大做强宜春学院。充分发挥宜春市在赣西的引领带头作用,利用宜春高教基础较实、经济实力雄厚、特色产业多样、人才需求旺盛的优势,以培养农、林、生物医药、陶瓷专业高素质人才为中心,适度扩大规模,集全区之力,从师资、教学、质量、科研等各方面做大做强宜春学院,使之成为全省有名的人才培养基地。

  第六,打造新余学院新材料新能源优势特色学科。新余学院既有新材料新能源学科基础好的先天优势,又有新余市这个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地理优势,加强优势学科建设、突出自身特色、服务地方产业是新余高等教育发展的不二选择。

  第七,以萍乡学院为主干,加强萍乡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适当合并萍乡的高职院校。萍乡的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优势学科,大都有煤炭部的影响,可以适当合并,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7.2.5 能级结构:合理分类定位,完善能级层次

  江西省高等教育能及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是争取在省内具有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高校中设立研究生院。截止到2012年,江西省共有四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却还未有一所设有研究生院,这严重制约着江西省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并进一步限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生院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代表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最高水平,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学位与研究教育信息网,研究生院[EB/OL]。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wbl/zdjs/yjsy/,2014-11-3.设立研究生院,不仅能够促进我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我省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也大有裨益。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江西省政府的支持和高校自身的努力。政府应该制定高层次科研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高校应该突出高校的特色专业,使学校内部师资队伍更加合理化,提高自身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力争若干专业能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引进优秀的科研人才的同时着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高高校内部的科研水平。只有硬件不断完善,软实力不断增强,才具备设有研究生院的前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要指向这一目标,根据江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只需要优先发展一两所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大、体系较成熟的高校设立研究生院即可,从而培养本土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对于省内少数具有一定办学水平的高校,应力争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大学,并打造一两所在国内个别学科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校。目前全国“985”工程高校有39所,“211”工程高校112所,而江西省仅有一所“211”工程高校,无一所“985”高校。江西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能忽视质量的提高,除了高等教育规模的一步步壮大,还应发展几所重点高校,如此才能够适应江西省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江西省高等教育要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的首要任务。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这些基础好的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高校自身的建设,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提高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朝着省内一流高校的行列迈进。以南昌大学为例,作为江西省唯一的一所“211”工程高校,高校自身发展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加大对现有重点学科(如食品类专业、机电类专业)的投入,促进其形成精品学科、精品专业,使其在全国高校中具有一定专业权威,逐步打造为该学科领域的国内知名高校。

  对省内大部分地方所属高校而言,要坚持科学定位、特色立校,按照“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思路,努力建成一批学科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打造一批优质特色示范性专科院校。朱虹,论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2(7):5.江西省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推进,离不开省内多数地方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地方高校应挖掘学科特色、提升师资水平,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强省内高校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