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5.2 我国省域高等教育体系结构问题研究和原因分析

  知识经济社会决定了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其结构与地区的适应性是释放人力资本活力、实现地区全面发展的有力推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虽然我国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一系列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省域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仍然陷入了一些歧途,出现了一些问题。提炼问题并找到这些问题的原因事关省域高等教育结构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诸多问题的突破口。

  5.2.1 管理体制结构的问题分析

  省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结构表面上看是一个省自己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事实上是国家对省级政府、省级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控制和分权体制。省级政府能否和省域高等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中央能否放手让地方自主决策和管理。虽然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实行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体制,但还是留下了不少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痕迹。首先,省域高等学校在招生录取、学科建设、教师聘用、组织人事等许多方面仍受制于国家和地方管理部门,学校的自主权被严重剥夺,致使整个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缺乏一种灵活的、实用的驱动机制。省内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手段越位、管理思想陈旧,以往的“全能政府”的影子无所不在、无所不管、无所不能的权力运行方式仍然存在于大多数政府中。其次,高等教育政策和法规计划思想盛行、灵活程度不足、执行过程变形,从另一个方面加剧了管理的混乱。再次,教育中介组织的缺失使得省级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没有形成缓冲带,各种矛盾冲突凸显,高等教育管理机构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处理这些问题。此外,整个省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结构还有诸如省级政府统筹不力、高校自主权难以落实、高等教育市场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省级政府统筹不力表现为许多省级政府并没有找到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内涵发展的结合点,缺少对省域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调研和整体规划,没有理顺省域内各形式、类型高校的职能定位,间接纵容了省域高等教育层次、类型、形式等结构的无序发展;高校自主权难以落实表现为高校的人事安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规划调整、教学模式等方面仍然与理想的高校自主相去甚远,受到各级政府的控制和刁难;高等教育市场不完善表现为许多高校往往不会对学科专业的市场需求实施预测,也不会主动迎合市场需求开发产品,更不要说组办校办企业、融入大学科技园了。

  5.2.2 层次结构的问题分析

  衡量一个省域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就是其与省域的适应性,即能否适应省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现阶段省域高等教育的层次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各层次的规模比例常常不能与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技术结构相协调,规模重心上移过度,各层次教育办学盲目追求高层次。许多省域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层次结构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充分分析人才结构上还做得很不够,再加之毕业生不良的就业观,导致了各省高等教育培养的“高才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层次的就业岗位,大量人才“高不成低不就”,出现了研究生竞聘环卫工人、大学生就业难、专科生的岗位被研究生、本科学生挤占的奇怪现象,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此外,省域内高校定位不清、职能混杂、重复建设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省域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与省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契合度。在上述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除了广西等极少数地区外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计算得来。各省市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基本上都长年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基础层次的专科教育规模相对较小,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则存在着专业硕士占比小的问题。赵义华先生曾说过:“在发展程度较低的时候,会需要较大规模的低层次人才,这时的人才结构会呈现一种金字塔形结构;随着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才的需求结构也会不断地上移,最终会呈现出一种菱形结构;而当社会极度发达时,菱形的两翼可能会继续上移。”赵义华,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问题--一个分析框架[J],高等理科教育,2011(1),目前我国发展程度不高,仍需要大量的职业型应用人才。不切实际地、人为地拔高“金字塔形结构”为“菱形结构”很有可能要吞下揠苗助长的苦果。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11年青海、甘肃、云南、吉林等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本科在校生与专科在校生的比例分别达到1.87:1、1.71:1、1.54:1、3.07:1.此外,各层次教育都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定位问题。例如,部分专科学校借示范高职、联合办学等多股“春风”要求升格为本科院校,而部分本科院校又罔顾自身的基础条件限制一哄而上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部分专科院校也想方设法提升“品味”,招收本科生。

  层次结构失重可以从人才结构失衡得到反映。一般来说,就业人员中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结构模式应该呈正金字塔形,而现在我国的就业人员队伍却呈现出倒金字塔形。杜希民,于东红,高等教育结构析[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1),总之,在当下这种知识经济和流变世界中,省域的本科、专科、研究生的人才需求最终是由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人才的流动状况决定的,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流动又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渐进过程,与社会不适应的、静态的省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既缺乏实用性,又缺少长远性,实在是应该加以改良。

  5.2.3 科类结构的问题分析

  如前所分析,现阶段省域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不合理,一方面体现在科类结构中的理工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比例失调而且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历来就存在重理工轻人文社会科学的倾向。从洋务运动开始,出于对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考虑,我国就非常重视理工科;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苏联模式”的指引下也是全力照顾重工业;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更是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说法。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素质教育理念的兴起使得人们挖掘出“人才”的更深层次内涵。理工科的发展的确可以使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也不能否认社会人文科学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如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此外,文学和艺术类在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及普通生活中也一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2012年江西省高等院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本科生分别为94115、143074、221265人,比值为1:1.52:2.35.另一方面,各省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在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许多岗位却人才奇缺。现在很多地方高校盲目发展那些投入少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人才过剩现象,如管理类、会计类、新闻类、艺术类、语言类等。《光明日报》在今年5月曾刊发《求职引发的“专业”思考》一文,文中北京某高校研究生导师王敏就直言:“单说艺术设计这个专业,全国有超过1000所高校都开设了。学科布局大多过剩、重复设置,说白了,很多学校,不管有没有师资条件和科研实力都有这个专业,而且大多没有特色。某些学校只管招生、收钱,不管培养、就业,要是学生再贪玩没规划,坑的岂止是四年?”光明网,求职引发的“专业”思考[DB/OL]。http://edu。gmw。cn/2013-05/28/content_7770111_3.htm,2013-05-28.此外,时代的发展可能会使社会在人才需求方向上发生一定量的偏转,但是大部分省域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却不能根据市场及时地调整,导致与专业需求脱节。学科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引发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具体说来,即使一个专业目前的社会需求大、培养价值高,可是当高校经过了四年培养出这方面的人才时,知识周期缩短可能致使此时这个专业的社会需求已非“当年阿蒙”此语来源于《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孙权劝学》。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虽战功卓著,却没有文化。孙权得知情况后劝说他“不可不学”,吕蒙就开始认真读书学习。过一段时间鲁肃前去拜访,发现吕蒙语出不凡,全非以前那样学识浅薄,感慨而言:“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现在“已非当年阿蒙”泛指时间能给一个人、一件事带来巨大的变化,以至于与原来的情况有天壤之别。了。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四年前可能是就业率高、社会需求大的专业,但是在现今的人才市场这个专业的人才已经趋于饱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供给大于市场需求,“卖方市场”已经无形中转型为“买方市场”,大量毕业生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知识背景进入其他行业就业,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5.2.4 形式结构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省域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不合理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体制机构上看,省域高等教育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缺乏统一有效的宏观管理部门和协调缓冲的中间部门。统一的宏观管理部门是确保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职能清晰、步调一致的基本要求,也是顺利分配人财物资源、保障求学者教育收益的必要条件。单一形式的高等教育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依靠行政指令单独指挥,多元形式的高等教育必须依靠具有协调缓冲属性的中间部门来协调相关利益。美国的州一级教育管理部门常规性地设置“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是对全州高等教育机构主体的利益协调的有益尝试,也取得了公认的成绩。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快、省级政府放宽办学条件等背景下,现今不仅各省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对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缺乏统一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规划,而且大部分省区均没有这种协调缓冲的第三方机构。其二,省域高等教育各种形式的教育不能得到均衡发展,有“偏科”的先天特性。一个茁壮发展的省域高等教育体系必然是各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基础设施、资金产业等--能够得到公平对待、最大程度发挥各自应有作用的体系。但是由于文化观念、办学师资、历史渊源等先天因素,各省均出现成人高等教育在经费、师资、学科、教学、科研、场地、名誉等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普通高等教育的现象,遑论教育质量。各省的电大生、函授生、夜大生的总体规模毫无例外地远小于全日制学生。根据相关数据,2012年江西成人高校在校生数是普通高校的1/10,在江西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函授教育、业余教育、脱产教育的学生分别为392665、42206、22668、4885人。其三,各省中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缺乏清楚、系统、合理的定位,职能意识缺失,没有树立起在特色基础上提高质量的观念。特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一所高校的立校之基。在科学的省域高等教育蓝图中,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拥有着各自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尊卑长幼,各类学校都能结合自己的特色找到科学定位,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求高、求大、求强。这种理念和现今的省域高等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妄自菲薄、一味求‘综合’求‘重点’”的思想是南辕北辙的。

  5.2.5 地域结构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各省的高等教育机构数、学生规模、师资力量的城乡分布呈不平衡状态是制约省域高等教育地域结构均衡化发展的拦路虎。各省的高等教育布局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中心,优秀高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上没有服务于农村本地发展的高等教育,这已成为制约省域高等教育合理发展的瓶颈。现行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在农村”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人才。刘尧,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评论[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299.县级社区学院的发展也是稳定性不足,规模很小,政策扶持少。除了北京、浙江等部分教育发达的地区,很多地区都不知县级社区学院为何物。即使是那些有县级社区学院的地区,其对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也是十分混乱。无章可循、缺乏灵活有效的教育管理和办学激励机制、缺乏教育、培训与经济建设之间的沟通桥梁、缺乏乡土特色是县级社区学院发展的主要问题。刘尧,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评论[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322.另外,虽然许多学者提出根据非均衡理论来建设一个高等教育强省,但是这些处在“发展极”的高校并没有起到理想的集聚效益,反而是逐渐形成了强的越强、弱的越弱的“马太效应”。很多省市区甚至没有区域的高等教育布局规划,任高等学校自行发展、自生自灭。国际经验表明,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有大城市的重点大学群体与地方社区的各种初级学院网点相互帮扶才能做好。以加州公立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为例,总体规划根据经济、人口发展情况将加州划分为9个“非大都市区”(Nonmetropolitan Areas)和10个“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s),研究各个区域的各类型院校容纳能力和人才需求,制定了对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有实际操作力的建议对策。总体规划的实施不仅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为中心的加州大学和州立学院体系,还扬弃地继承全州各区社区学院的职能定位传统,造就了加州公立高等教育半世纪的辉煌。与加州相比,目前各省的高等学校分布整体上是集中有余,分散则均衡不足,形成“点、面”失衡,不要说全面提高各省落后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就连能不能满足落后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都很难说了。

  5.2.6 能级结构的问题分析

  目前省域高等教育能级结构存在的问题重点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与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需求适应性不强,各能级比例不当;二是对省域高等教育自身能级结构的合理架构问题思之甚少,一知半解,没有提炼出合理能级结构的基本准则,更不要说具体的方案规划。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由政府完全主导型向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双轨型转变以及中央政府集权模式向地方分权模式转变大潮引发了高等教育管理重心向省级政府倾斜的重大转型,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的理念逐渐达成共识。省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对人才、科技、信息都提出了全新透明、有针对性、有能级性的需求,是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针。肩负着服务地方的崇高使命的省域高等教育,必须发挥人才培养的源头作用、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向省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需求主动靠拢,务实贴切地服务地方。基于上述分析,省域高等教育能级结构必须瞄准省域内人才、科技需求,核定各能级高校的规模和职能。经济社会发展呈“知识密集型”状态的省域要着力加重研究型大学规模的比例,加强大学内涵发展建设,加大对研究型大学的科技成果的投资,加快实现成果转化;经济社会发展呈“劳动密集型”的省域要注重教学型大学的教学质量,把精力投入教学型大学与市场人才需求的适应性上来,适当提升科研成果质量。非常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省域高等教育能级结构大多固定僵化,结构变动阻力很大,失去灵活性,原来的计划性能级结构痕迹明显,与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需求大相径庭。

  此外,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对省域高等教育自身能级结构的合理架构模糊不清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直接后果就是各省中的高校内涵式发展缺位,类型不清、定位不明、特色迷失、盲目扩张办学规模和提升办学层次。各省的大部分高校对本校的类型属性不清楚,有些专业性质强的高校不甘心游离于热门学科的门外,急于介入其他学科以便摇身一变成为综合性大学,大跃进式地追求“综合”、“重点”,逐渐淡化自身浓厚的专业品位,培养目标方向性缺失和教学科研内容趋同使受教育者根本无法“因材受教”,在丧失个性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省级政府对本省的高等学校没有一个通盘的评价定位和省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不完善助长了省域内高等教育能级结构的混乱,各省的高校也就会有胆量和自信去趟“升格热”的浑水了。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省域高等教育结构问题日益凸显,致使省域高等教育无法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大大地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各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有内涵、适应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省域高等教育结构是必然的趋势。

  探其因才可纠其果,造成目前省域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第一,长期以来落后、僵化、集权、命令式的高等教育观念积重难返,束缚着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化。无论是政府管理者,还是高校工作人员,抑或是高校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陈旧的高等教育观念影响,使得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出现种种问题。从政府管理者来说,政府不愿意放权到高校基层,处处管、事事管、人人管,甚至连教学应该带的课本都要插入一手;从高校工作人员来说,“上档次、求综合”的思想充斥在高校管理者中,为了争指标、争资源,丢掉了自身的合理定位和传统优势学科;从高校学生来说,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专科教育层次低,不愿选择专科教育,这种思维定式影响专科教育的发展,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民办教育之中。

  第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使得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出现了不合理的现象。高等教育的规模受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地域上容易形成不均衡的发展。例如,江苏省高等教育大都集中在苏南一块,江西省高等教育集中在昌九走廊一带等。此外,民办教育还在起步阶段,不可能一步到位,与公办教育形成竞争。

  第三,高校人才动态预警机制的不完善使得省域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不能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省域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为当地提供所需要的各类型和各层次的人才。但是,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动态预警机制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因为这个机制有效运转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支持和持续繁杂系统的市场调查,而高校人才培养的科类专业、数量和质量与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动态调适的责任主体客观上难以落实,加上主观上大部分高校管理者主要负责人没有职业人的“远虑”,只有行政官员的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高校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第四,大学分类体系、高校定位标准的缺失使得省域内的高校没有自身的发展目标,缺少类别归属感,盲目地进行升格。高等教育的多元复杂性使得高校分类定位标准很难统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时间不长客观上没有完全解决高校管理体制的遗留问题;高校观念尚未扭转难以给高校分类定位提供意识形态的环境。凡此种种,导致了目前各省几乎都没有对省域内高校实施分类定位规划,省域内各高校没有相应“类型层次定位”的约束和限制,也没有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强烈愿望,一心只想争个高层次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加快省域内高校分类定位的步伐,制定各类高校的管理办法和教学科研目标,不以层次论英雄,才能使省域内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迈出重要一步。

  虽然目前省域高等教育结构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高等教育结构改革所取得的瞩目成就。这些不合理是改革路上的不合理,只要认真对待、积极调整,省域高等教育结构完全可以焕然一新,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第六章 我国省域高等教育体系结构调整的对策探讨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