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远听杨崇文如此道来,心中略觉宽慰,说:“崇文叔,即使小女有读书天分,也离不开良师教诲。我五个犬子无一人学而优则仕者,都走上经商之路。一乃天资有限,二乃我忙于生意,放松了对其教育。我不想让小女也步其后尘,故而不想将女儿带在身边,免得她过早嗅见铜臭,让她留在白马寨,由贱内负责对其抓紧教育。为使她得到良好教育,我想聘请您做她的私塾先生,专教她一人。‘养不教,父之过。’我很看重对她的教育。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我觉得这话对我们白马寨不适用。白马寨的女子有才也有德。我们建村六百多年,哪一个女子没有才?又哪一个女子没有德?”
“贤侄所言极是,白马寨之女子有才亦有德,自古至今,历来如此。只是令爱方做周岁,离七岁读书尚早。”杨崇文说。
“现在是为时尚早,可我不想让她到七岁才读书。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想让小女三岁就开始读书。我常德的一个朋友,女儿七岁就能题诗做对。他的女儿就是专门请一个私塾先生授教的。所以,尽管村里有义学,我还是想让小女‘吃小灶’,单独培养,早点开发智商。虽说还有两年时间,我怕日后你被人抢跑了,所以在此预订下来。不知您意下如何?”杨振远诚心诚意道。
杨崇文心中波澜起伏,兴奋道:“贤侄果然与众不同,想法特别,提前开发女儿智商,远见卓识。你乃地道儒商,不像有的商人,眼里除了黄金就是白银,再无他物。‘教不严,师之惰’,既然贤侄如此信任老朽,老朽一定竭力,不让贤侄失望。”
“叔叔如此爽快,侄儿在此谢过先生。”杨振远对着杨崇文深深地鞠一躬。
时间像天上的流星,倏地一下就飞过了长长的一段。两年眨眼即逝,杨雪梅满了三周岁。元宵刚过,十六日早上,杨周氏亲自下厨,煮了一个鸡蛋,在蛋碗里滴上两滴刚刚磨好的墨汁,撒上少许葱花,端给杨雪梅吃。这是她前不久听来的偏方,葱者“聪”也,墨者“文”也,说是吃了葱花墨汁蛋读书聪明。有无科学道理她不知道,但从字面理解她觉得寓意不错,后悔知道得太晚,五个儿子上学启蒙时没有吃这种蛋。
杨雪梅接过碗,只见碗中蛋汤有点黑,好奇地问道:“妈,怎么蛋汤和以前不一样,有点黑呀?”
杨周氏笑眯眯道:“雪梅呀,你今天要开始读书,吃了这样的葱花墨汁蛋聪明,老师喜欢。乖,好好吃。”
“聪明是什么啊?”杨雪梅忽闪忽闪着大大的眼睛问道。
杨周氏愣了一下,想了想,说:“聪明就是……老师教你什么,你就能听懂什么。”
“哦。不吃这种蛋就不聪明么?”
“对呀。妈妈小时候读书没吃这种蛋,所以妈妈不聪明。”杨周氏说。
“好,那我就吃掉。”杨雪梅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好像今天的鸡蛋味道格外香甜。
杨周氏见雪梅一副狼吞虎咽的样子,和颜悦色道:“雪梅,你听妈的话,妈很高兴,但要慢点吃。吃东西要有规矩:吃饭时细嚼慢咽,用筷子扒饭时最好扒一下,最多扒两下,不要扒三四下,更不能扒五六下--这有个讲究,叫作‘一扒金,二扒银,三扒四扒扒本身,五扒六扒叫花人’。不要大口大口地吃东西。你刚才吃蛋要是再慢一点,样子就更好看。”
杨雪梅红了脸,低头说:“知道了,下次我不这样吃东西了。”
“还有,雪梅,你已经满了三岁,今天就要去读书,有些生活上的事妈要交代你:不光吃东西要有个好吃相,而且,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走要有走相。坐要端正,不露脚;站要笔直,不抖腿;走要从容,不慌张;说话轻柔,不大叫;笑要微笑,不露齿。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从小没养成好习惯,长大了人家会瞧不起,说我们不像大户人家的人,没有教养。记住了么?”杨周氏耐心细致道。
杨雪梅听得很入迷,点点头说:“记住了。妈,大户人家的人和别人不一样么?”
“对,大户人家的人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就应该不一样。”杨周氏说。
吃过早饭,杨周氏亲自将杨崇文请到地师府第三进的堂前,客客气气地让他坐在堂前中间的太师椅上,太师椅后面案几上端放着孔子画像,太师椅面前放着一个稻草蒲团,蒲团上垫着红布。杨周氏牵着杨雪梅到蒲团前,说:“雪梅,这位爷爷就是你的老师,你今后就跟着老师好好读书。现在,你跪下拜师,说‘老师好’。”
杨雪梅看了看正襟危坐的杨崇文,怯怯地跪下,磕了三个头,稚嫩的嗓音微微颤抖:“老师好!”
杨崇文连忙站起,双手扶起杨雪梅,说:“雪梅同学好!”
杨周氏双手托着一条红绸子布包着的圆柱体,俅俅然捧到杨崇文面前,说:“微薄束脩,不成敬意,万望老先生笑纳。”
杨崇文慌忙推辞,说:“夫人,礼太重,礼太重,老朽不敢接受。孔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圣人尚且如此,我一庸人焉敢受如此大礼?万望夫人收回。”一般拜师礼只是一只鸡,两块银圆;然而,这红绸子布包着的不用数,一看便知,少说也有二十块银圆。
杨周氏塞回杨崇文,说:“老先生,束脩多少,只是聊表心意而已。土话说,长短是根棍,大小是个礼。再说,知识无价,焉能用钱衡量?您就莫嫌少,收下吧。”
“夫人如此一说,倒弄得老朽却之不恭,受之有愧。羞煞老朽了。”杨崇文接过拜师礼,山羊胡子翘动了几下,眼眶里浮上一层薄雾。
“这只是拜师礼,正式束脩我会按月奉上。谢谢老先生费心了。”杨周氏垂着双手,浅笑道。
行过拜师礼,就算正式上学了。书房设在地师府东边的“振远居”第一进西边前间。“振远居”是杨振远居所,一栋六进连通的砖瓦房。杨振远有五个儿子,每个儿子一进,第一进乃杨振远夫妇居住,故而六进。当年建造这栋房子时,轰动了方圆十里,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都说六进连通的房子难得一见,算是开了眼界。
杨崇文当了几十年私塾先生,可是,单独给一个三岁的女孩授课还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原来授课的对象一般都是十几个人在一起,年龄最小的也有七岁,现在单独给一个三岁的女孩授课,这课怎么讲,还真要动一番脑筋。过去教学生总是先念后讲,学生瞎子念经似的能将《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箩。对三岁的杨雪梅恐怕不能这么教,要颠倒过来,先教识字,后教念书。杨崇文苦苦思索了一晚,终于打定了主意,第一个学期光教识字,不教念书。
识字又如何教?从最简单的汉字“一”教起?那样太枯燥乏味,不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杨崇文决定从引起孩子的兴趣入手。
杨崇文笑容可掬地问杨雪梅:“雪梅同学,你知道我们村子叫什么名字吗?”
“知道,叫白马寨。”杨雪梅一脸严肃,奶声奶气地回答。
“老师今天就教你认识白马寨三个字,好吗?”杨崇文仍然面带笑容地问道。
“好。”杨雪梅饶有兴趣地点点头。
杨崇文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上“白马寨”三个字。然后,用教鞭指着,逐字念着:“白,马,寨。”
“白,马,寨。”杨雪梅跟着念。
杨崇文指着“马”字启发说:“雪梅同学,你看过马吗?”
杨雪梅点点头:“看过。”
“马有四条腿,对吗?”
杨雪梅连忙点头:“对。”
“对,雪梅同学真乖,马有四条腿。所以,我们这个‘马’字下面有四点水,代表着马的四条腿。”杨崇文为进一步启发杨雪梅,又写了一个篆体的“马”字,说,“我们中国的汉字是象形字,‘马’字原来是这样的。你看,这个字下面是不是很像四条马腿呀?”
“像,像极了。”杨雪梅频频点头。
教会了“白马寨”三字,杨崇文接着教“爸爸、妈妈”四个字。杨崇文问道:“雪梅同学,你喜欢爸爸吗?”
“喜欢。”
“你喜欢妈妈吗?”
“也喜欢。”
“你最喜欢爸爸还是最喜欢妈妈?”
“都喜欢。”
杨崇文一愣,随即满意地点点头,含笑说:“雪梅同学真乖。我们现在就学习‘爸爸、妈妈’四个字好吗?”
“好好好。”杨雪梅连连点头,喜笑颜开。
接下来,杨崇文又教日常生活用品、瓜果蔬菜、家畜家禽等名字。
教者有方,学者聪慧,一年下来,杨雪梅竟然认识千余汉字。而且,稚嫩的小手还能握住毛笔,歪歪扭扭地写出不少字。杨崇文高兴得逢人便讲,杨雪梅是他这辈子教过的最聪明的学生。
有了一定的汉字基础,杨崇文开始给杨雪梅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书。杨雪梅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尽管书中有不少字她不认识,也不理解书中的意思,可是,每天先生教过的内容,她当天就能背得滚瓜烂熟。
等杨雪梅胸中装下好几本书以后,杨崇文开始讲解课文意思了。杨崇文首先开讲《三字经》。第一天讲课,为了让杨雪梅对课文增加感性认识,杨崇文找来一张白纸,磨了一些墨汁,用水化了小半碟过端午节染蛋用的红花水,放到讲桌上。杨崇文用悠扬的唱腔念了“人之初,性本善”之后,说:“雪梅同学,我们现在讲解‘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什么叫‘人之初,性本善’呢?就是说,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性情是善良的。慢慢长大以后呢,性情就变得各种各样了。好比我们眼前这张纸,”杨崇文拿起白纸,说,“现在是白的。可是,如果我给它画上一点别的颜色,它就不再是一片洁白了。”杨崇文说着,用毛笔在砚台里蘸上少许墨汁,往白纸上一点,白纸上立即出现一个黑点。“你看看,我往上面涂上黑色,它就有了黑点。”说完,又用一支毛笔蘸一些红花水,往纸上一点,纸上马上出现一个红点。“你看,我往上面涂上红色,它就有了红点。”杨崇文举着纸,问杨雪梅,“看见了吗?”
杨雪梅大声说:“看见了--”
杨崇文说:“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大染缸,我们这张人生白纸,什么颜色都有染上去的可能。我们要保持善良的天性,就要抵制各种乌七八糟的颜色,才能使这张白纸永远洁白无瑕。雪梅同学,你听懂了吗?”
杨雪梅点头道:“听懂了。先生,我一定不让黑色染上去,黑色很难看。我要永远洁白无瑕。”
“对,要永远洁白无瑕。”杨崇文赞许道。
随着杨雪梅年龄的增长,《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之类的启蒙教材学完以后,杨崇文循序渐进,慢慢地讲起了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练习题诗做对。到了七八岁光景,“天对地,雨对风,日月对星辰,大地对长空”之类的对仗句子,杨雪梅唱歌一般,整天吊在嘴上。杨崇文时常即兴念一句上联,叫杨雪梅当即对下联,杨雪梅大都能对个八九不离十。
这天端午节,杨崇文正教杨雪梅学习《李太白诗集》,孙子跑来说,姑姑姑爷送节来了,要杨崇文回家走一下。杨崇文便让杨雪梅休息一会,他去去就来。
杨崇文刚走,杨雪梅的丫鬟碧玉按照夫人吩咐,送来一提粽子和半小碗蜜糖给杨崇文和杨雪梅吃。碧玉见先生不在,便剥了一只粽子,送到正在看书的杨雪梅手上,然后回去复命了。
大约一顿饭工夫,杨崇文回来,见杨雪梅手中吃了一半的粽子边缘黑黑的,好生奇怪;再看看杨雪梅嘴巴,嘴唇四周也残留着一圈黑色的墨迹,好像长了一圈胡须。惊问道:“雪梅同学,你的粽子怎么蘸墨呀?”杨雪梅的目光从书上收回,看看粽子上果真有墨,大惊失色,说:“哎呀,我想蘸蜜糖的怎么蘸到墨了呢?呸,呸!”干吐几口,什么也没有吐出来,将手中那半个粽子往门外一扔。刚刚扔出,又跑过去认真捡起来,小心翼翼地扒去黏在粽子上的沙石,用刚才剥下的粽叶包好,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是带回家喂猪吧。”
“这就对了。《朱子家训》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浪费确实可耻。你看什么呢,看得如此入迷,连糖和墨都没品味出来。真可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也。”杨崇文笑着问。
杨雪梅放下书,说:“我正看李太白的《静夜思》呢。我想不明白,李太白躺在床上怎么能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呢?我房间也有对外的窗户,我可从来没有在床上看见过天上的月亮。他如何能看见?再说,躺在床上也没有‘举头’‘低头’的动作啊。”
杨崇文轻轻地抚摸着杨雪梅的头,和蔼地说:“雪梅同学,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能这样想问题很好、很好,我教过的学生还没有谁如此提问。要理解这首诗,最关键的必须理解一个子:床。如果将诗中的‘床’理解为我们现在睡觉的床,那就正如你刚才所言,觉得不可思议。躺在床上是无法看到天上月亮的。‘床’字除了理解成我们家中睡觉的床,还有两种解释:一乃坐具,比如坐榻。这种‘床’,可以放下来,也可以挂上去。《滕王阁序》中‘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榻’便是。二乃水井围栏,也就是我们说的井圈。我们村里香泉井不是有麻石砌的井圈吗?古乐府《淮南王篇》就有‘后园凿井银作床’之句,这里的‘床’就是井圈。如果李太白诗中的‘床’是‘榻’之类的坐具,也不好理解。因为,若是坐具,李太白自己坐着它,那‘床’自然就消失了,‘床前’就成了‘人前’了。所以,诗中之‘床’若指井圈,就好理解了:秋之深夜,诗人来到一口水井旁,看见井圈边明亮的月色,疑为地上秋霜;抬头仰望天上明月,低头时产生了强烈的思乡情怀--故乡的亲人朋友现在好么?”
杨雪梅愣愣地望着杨崇文,扑闪扑闪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缓缓地点点头,说:“这下我便明白了。”
杨崇文帮着杨雪梅擦净嘴上的墨迹,想起了什么似的,说:“雪梅同学,唐诗宋词你学了不少,也能背许多,不错。不过,我教你的《白马寨十二景》你能默出来么?那十二首诗流传了三百五十多年,印于我们白马寨谱头,是我们白马寨的骄傲。”
提起《白马寨十二景》的诗文,杨崇文心中潮涌,充满着对白马寨的自豪和热爱。那是明万历四年(1576)三月,丰城籍兵部副使黄焯从丰城去抚州巡视,途经白马寨,见风景优美、景色宜人,便欣然滞留不前,游赏许久,且诗兴大发,写下《白马寨十二景》七律诗十二首,流传至今。
“我试一试吧。”杨雪梅说着,摊开淡黄色的毛边纸,提起小字毛笔,工工整整地写开了:
“一、莲塘放钩
何事渔舟泊钩矶,莲塘半亩落花肥;鸥眠绿意盟秋水,人立秋风怅夕晖。宿雨投竿青在镜,苍烟随缕翠沾衣;闲情许与蜻蜓共,来去无心款款飞。
二、塔岭归樵
投入芙蓉峰一面,秋得落叶影闲闲;云横塔岭烟疑雨,风送樵歌客出山。夜半平林飞鸟乱,蝉声载道夕阳还;回头笑指登临好,荷担归来月半弯。
三、菱湖观涨
沧州三月桃花雨,倒泻菱湖漾碧多;春水半篙舔软翠,东风一面碎晴波。萍翻绿意青疑芡,流入苍烟秀出荷;我欲临流歌采采,夕阳归去买舟过。
四、柳州课耕
万顷田畴一望平,暖风吹袂落花迎;疏烟细雨驱黄犊,芳草斜阳唤紫莺。桑柘绿盈春社酒,笠斗人伴太初耕;柳州多少锄云乐,杖履寻归月正明。
五、石桥步月
对月何须问主宾,石桥相倚转相亲;斜穿雁齿辉金镜,倒影虹腰走玉轮。夜色空明秋在水,桂香浮动笛留人;攀来风景平如鉴,拟向清虚证旧因。
六、槎水泛舟
槎水十里接西流,乘兴何人拟泛舟;春水落花估客度,乱云归棹碧天秋。一篙烟雨沿堤足,半壁风帆白日幽;莫话张骞横汉事,载来山水自浮沉。
七、鸡峰啼鸟
鹫岭飞来翅若鸡,绿云深处鸟空啼;里烟唱彻天初曙,午雨歌残日正西。细度松阴翻叶碧,横开山色赠人低;踏青归听鸣鸾曲,路入春风花月迷。
八、乌桕晴岚
半林图画石桥东,染入丹霞碧落中;夜雨寒生溪水冷,飞鸦影乱夕阳红。云依古水槿秋气,人立苍烟倚晚风;料是花开新有色,胭脂一抹醉濛濛。
九、香泉晓汲
桕塘门第霭春风,修便当年汲古蒙;家在晨烟疏雨内,人来春气碧云中。平分太极含初日,倒掬残星映紫宫;报道呈祥先有兆,香泉瑞接彩霞红。
十、古寺晨钟
古寺寒云一夕深,霜钟破晓转升沉;韵敲落水烟笼日,响彻空山鹤出林。醒来禅关警觉梦,催开曙色散秋阴;高风起处声声急,随带清光度远岭。
十一、双溪绕带
双双倒泻度重弯,一样溪流去复还;恰合逢原宜左右,会同飞瀑绕家山。月明夜气浮金缕,泉响疏林碎玉环;行到板桥声细细,清风四面白云间。
十二、七宿联珠
山势蝉联妙化工,如星三四立天中;图画磊落开东壁,斗牛参差列紫空。拱入合垣缠一一,困来烟雨锁濛濛;秋雨几处眠龙好,阅尽奇观兴未穷。”
不到半个时辰,《白马寨十二景》全诗默写完毕。杨雪梅恭恭敬敬地呈给杨崇文,说:“请老师批阅。”
杨崇文拿过写满诗文的毛边纸,见杨雪梅不仅内容默写准确无误,且颜体小楷写得也大有进步,尤其是颜体字最难写的那一捺,写得既形似,又神似,很是满意。说:“雪梅同学,你默得很好,字亦颇有长进,为师给予表扬。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学习,为师以我们村名村史出副对联,我出上联,你对下联。好不好?”
“好。老师请出上联。”杨雪梅虔诚站起。
杨崇文捋着胡须想了想,说:“白马寨仙人骑白马引路建寨。”
杨雪梅眨巴眨巴眼睛,皱着眉,思索着:上联开始是个地名,而且第一个字带颜色,下联开始也应该是个地名,也要带颜色就好。“白”对什么呢?对“黑”自然最好,可是,什么地名有个“黑”字呢?而且,上联用了典故,下联也要有典故才好。杨雪梅苦思冥想许久也没想出合适的下联,心中惭愧,小嘴扁了扁,鼻子抽搐有声,眼中泪如雨下。杨崇文不觉惶然,连忙安慰道:“雪梅同学,别难过,这对联难度大,你慢慢想,暂时想不出没关系,回家以后再想。为师几十岁也有对不上下联的时候,何况你如此小小年纪?什么时候想出来了什么时候告诉老师。好吗?”
杨雪梅木然地点点头,擦了擦眼泪。
回到家,杨雪梅将油纸伞随便往堂前一放,便躺到床上,两眼愣愣地望着床顶,一眨不眨,任凭汗珠爬满面颊也不动一下扇子。丫鬟碧玉见状,心中咯噔一下,小心翼翼地问道:“小姐,怎么了?”杨雪梅一声不吭。碧玉心下惊慌,一个时辰前送粽子她吃时,人都好好的,怎么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伸手摸摸杨雪梅的额头,似乎有点微热,忙问:“小姐,你病了?”杨雪梅仍然一声不吭,嘴唇翕动着,好像念叨着什么。碧玉还想问下去,忽然传来杨周氏叫“吃饭”的声音,只好扶起杨雪梅,用香水手帕擦干她脸上的汗珠,牵着她一同往厅堂用膳。
时值端午节,伙食自然比平时丰盛许多。桌子上大盘小碗的摆满一桌,香喷喷,热腾腾。其中蒜瓣红烧黄鳝、蒜条炒肉、清炒黄瓜是杨雪梅最爱吃的菜肴。要在以往,杨雪梅早就忍不住伸出筷子夹一块解馋了,可是眼下竟然熟视无睹,兴味索然。杨周氏见女儿不动筷子,连忙夹了一段黄鳝到杨雪梅碗里,说:“‘秤杆黄鳝马蹄鳖’,这秤杆粗细的黄鳝最好吃,肉嫩。吃,这是你最喜欢吃的,多吃点。”杨雪梅咬了一小口,放下,用筷子有一下没一下地扒拉着碗里的米饭,一副难以下咽的样子。杨周氏奇怪地问道:“雪梅,怎么啦?今天的饭菜不好吃么?”
杨雪梅一愣,说:“不……好吃,好吃。”
“既然好吃,你怎么味同嚼蜡啊?”杨周氏说。
“老师今天出了一个对子,我没有对出来,真是丢人。哪里还有心思吃饭嘛?”杨雪梅心情沉重,说话之间,几滴泪水已然悄悄地流出。
杨周氏既高兴,又心疼,说:“什么对子难住了我的小才女?说来听听,看看妈妈能不能对上。”
“白马寨仙人骑白马引路建寨。”杨雪梅说。
“白马寨仙人骑白马……”杨周氏轻声念叨几遍,思索许久,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妈妈一时也对不上来。没关系,雪梅,现在对不上没关系,慢慢想,不急,吃饭。有的对子可能几十年也没人对出下联。妈讲个故事给你听。我们丰城县与高安县交界,有个才子路过交界的山岭马鞍岭,见风儿吹着枫树叶飘向丰城地界,随口吟了一句上联‘风吹枫叶落丰城’,可是想不出下联,便到处征求下联。据说至今也没有人对出下联。可见,有些绝对很难对出下联的。今天大过节的,要高高兴兴。你听听,‘咚咚咚’,龙船鼓响了,快吃,吃了饭我们去玉龙港看龙船。”
要在以往,杨雪梅早就高兴得拍手叫好,可眼下已然毫无兴致,只是点点头,用香帕擦了擦眼泪,开始慢慢吃饭,每口饭只扒一下,偶尔扒两下,绝不扒三下。吃了小半碗饭,便说吃饱了。
吃过饭,杨周氏撑着伞,领着女儿去看划龙船。碧玉左手帮杨雪梅撑着伞,伞顶几乎全部遮在杨雪梅头上,自己全身暴露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右手轻轻地摇着一把蛋白色嫩叶蒲扇,扇把上吊着一串红丝线扎成的坠子,一晃一晃的。杨雪梅将伞往右边移了移,说:“碧玉姐,你自己也遮着点,不要光顾着我。”碧玉固执地将伞往左靠了靠,说:“没事,我不怕晒。”
玉龙港两岸黑压压地挤满了人。人们有的撑伞,有的戴草帽,多数人光着头,让太阳亲密地接吻。大家指手画脚,大呼小叫,有的翘首踮脚,有的东奔西跑,想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挤在桥头的几个妇女,见杨周氏领着小姐、丫鬟来看龙船,纷纷退让,腾出一块空地方,说:“夫人、小姐,你们到这里来看。这里好看,没人挡住。”
“你们看,你们看。我们找个地方。”杨周氏谦让着。
“你们不站这里,谁好意思站这里?来来来,别客气。”一个妇女将杨周氏等人拽到了刚才腾出来的空地方。
玉龙港里十六条龙船前后摆列,像一条长龙。每条船上坐着十八个身穿黄色背心、短裤,腰扎红腰巾的年轻男子,船头站着一个擂鼓的鼓手,船后站着一个手持长篙的舵手。人们整装待发,满脸喜悦,和岸上的人说笑搭腔。玉龙港港窄弯多,不宜划龙船;眼下港里停泊着的龙船,是附近几个村子的,在这里集合待命,要从这里出发,划往玉龙港下游的玉龙湖。玉龙湖水汪汪一片,上半年是湖,过了五月份,湖水慢慢消失,变成一片稻田。那里非常适宜划龙船。但是,由于湖面太宽,人们看龙船比赛就不方便了。因此,人们只好在玉龙港看看龙船出发的情景。所以,尽管龙船在玉龙港不比赛,但人们还是非常看重龙船出发时这一短暂的热闹场景,看的人多,划船的人也就很是卖力,以博得阵阵叫好声。“起航了--”随着头船一个威武的男子的一声大叫,玉龙港两岸爆竹喧天,鼓声动地,人声鼎沸。后生们一声吼“划啦--”二百八十八双胳膊同时飞舞,二百八十八枝木浆同时飞上空中,又同时扎进水里,再同时从水里跃出来,明晃晃,亮堂堂,滴着水珠,重新扎进水中。如此循环往复。十六条披红挂彩的龙船首尾相连,像一条巨龙,飞箭一般向前驶去。“咚咚”的鼓声像一声声闷雷,震得人们心里产生共鸣,不禁热血沸腾。“走啊,走啊--”,许多人沿着河岸,跟着龙船向前飞跑。
杨雪梅看着龙船远去,仅有的一点高兴劲也渐渐消失,拉着母亲的衣摆,说:“妈,我们回家吧。”
杨周氏知道女儿又想起了对子的事,便开导说:“雪梅,你平日里整天不是读书,就是绣花,难得出来玩一玩,今天就玩个痛快吧。妈妈带你到处走一走,看看白马寨十二景。”
杨雪梅虽说能熟练地默写《白马寨十二景》诗文,可是十二景并没有全部游完,听说游览十二景,重新生出了一点高兴劲,微微一笑说:“好吧。”
主仆三人走走停停,游览一景又一景。忽然,杨雪梅见白马寨东北面有座山,山岭虽不高,可形状颇有趣,略呈方形,山顶上直立着一块巨石,俨然一枚巨大的官印。杨雪梅越看越有趣,问杨周氏:“妈,那座山叫什么名字?蛮有意思。”
杨周氏顺着杨雪梅手指的方向,说:“你说那座山啊?那叫金印山。是我们白马寨的福山。”
“金印山?怪不得像一方大印!”杨雪梅惊喜道,“怎么还是我们村的福山?”
杨周氏点点头,说:“此山可有来历了。原来叫狐骚山,后来改的名。传说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托塔天王李靖奉玉帝之命,拿着天庭最厉害的法宝--玉帝金印来降服孙悟空。不料孙悟空顽皮古怪,竟然对着金印撒了一泡尿,金印立即失去了法力,掉在这座山头,变成了那块官印似的石头。从此,人们便叫这山为金印山。此山原有两只狐狸精,弄得山上野鸡不下蛋,兔子不拉屎,远隔十里都能闻到刺鼻的狐骚味,故而叫狐骚山。金印掉下来时,雌狐狸精正呼呼睡懒觉,被压在了石头下面,雄狐狸精吓跑了。从此,土地变得肥沃富饶起来,种什么长什么。尤其是种的西瓜,大如南瓜甜如蜜,成了贡品。后来,雄狐狸精不甘心,跑来破坏,想让这里重新变成狐骚山。玉帝便命观音菩萨在印把上画了一道符,日夜守护这座山,收服了雄狐狸精。从此,这里物产丰富,人丁兴旺。当年我们的始祖杨桂公定居白马寨,便看中了这座山。这是我们村后最近的一座山,等于是我们的后龙山。因而,成了我们白马寨的福山……”
杨雪梅被这神奇的传说迷住了,听得如醉如痴,一边听,一边轻声念叨:“金印山,金印山……”忽然,醍醐灌顶一般,双手一拍,高兴得跳起来,说,“妈,有了,有了!我想出下联来了!”话音未落,撒腿就跑。杨周氏猜想她是去杨崇文家,忙叫道:“伞,伞!”碧玉撑着花伞拼命追去。
杨崇文年近古稀,素来好静,中午正值赤日炎炎似火烧之际,便没有随家人去看龙船,独自在家午休。杨崇文醉意微醺,躺在睡椅上打了一会儿瞌睡。醒了,从壁上取下二胡,调好弦,悠悠地拉起了《良宵》。
杨崇文正沉醉在《良宵》的意境中,忽然,杨雪梅一阵风似的跑进来,对着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气喘吁吁道:“老师,我想出来了,我想出来了!”
杨崇文抬起头,茫然道:“想出什么来了?”
“想出下联来了!”杨雪梅兴奋道。
“哦?”杨崇文停住拉弓,看着两脸通红、上气不接下气的杨雪梅,欣然道:“说给我听听。”
杨雪梅急切道:“金印山菩萨护金印祐民守山。”
杨崇文轻轻地念了一遍,觉得对仗基本工整,与白马寨的历史挂上了钩,而且也有一个典故传说,与上联基本珠联璧合,便惊奇地问道:“雪梅同学,你怎么想出来的?”
杨雪梅打爆竹一般,小嘴噼里啪啦,如此这般说了一遍。杨崇文心里十分激动,爱抚地摸着杨雪梅的头,感叹道:“孺子可教也,孺子可教也!”
金印山或许过于传奇,以致连玉帝也没想到,它会遭受厄运。一九四二年,小日本窜扰时,将金印山误听为金银山,认为山上有金矿、银矿,找人到处开挖,连山顶上的“印把”--那块巨石也用炮轰掉了。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当然,此乃后话。
杨雪梅从未见过杨崇文拉二胡,现在见他二胡拉得如此动听,羡慕道:“老师,您这拉的什么乐器?”
杨崇文说:“二胡。”
“能教教我么?真好听!”杨雪梅喜滋滋地望着杨崇文手中的二胡,恳切地说。
杨崇文思忖着:大家闺秀,理应吹弹歌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只是原来雪梅年纪尚小,读书任务过重,便专门传授文化知识。现在,年近十岁,文化基础已然扎实,是该考虑考虑向她传授琴棋书画的时候了。于是道:“好啊,为师不光教你拉二胡,还要教你画画、下棋,让你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那样,我才高兴呢。”
杨雪梅再次鞠了一躬,说:“谢谢老师!”
“还有,雪梅同学,你记住:今后从容一点,纵有急事,也要不慌不忙,谨言慎行。大家闺秀,要温文尔雅。知道吗?”杨崇文说。
“记住了。”杨雪梅红着脸,低声说。
杨崇文忽然想起什么,说:“雪梅同学,你现在课余时间学习绣花,还有时间学习拉二胡、下象棋和画画吗?”
“有,时间是挤出来的。我妈说我绣花已经学得差不多了,不要再花太多的精力了。”杨雪梅尽量放慢说话的速度。
“哦,那就好。学习拉二胡要先学习识谱,我们不学工尺谱,也不学五线谱,学习现今最流行的简谱。学会了识谱再学习拉二胡。”杨崇文说。
杨雪梅突然说:“老师,您刚才提到绣花,我正有一事要请教。”
“我可不会绣花啊,雪梅同学。”杨崇文笑笑说。
杨雪梅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不是要您教绣花。家父今年十月要做六十大寿。我们这里习俗是,做寿主要是女儿要送礼。我现在还小,没有出嫁,怎么送礼?家父并不需要我的钱,我也没有钱;但是,我要送个礼物给他。我想好了,我要绣一幅松鹤延年图,作为家父六十大寿的礼物。可是,我不知道怎么落款。我见人家落款都是女婿的名字。我怎么办?”
杨崇文想了想,说:“这个好办。”
这正是:
诲人不倦师德高,循循善诱育新苗。
学而不厌求知渴,自古神童靠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