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这句不知荡涤了多少人心灵的诗句,也总在我心底涌动。我也不知道,诗中的“南山”到底出自哪里?但是,我的故乡,我居住的小城正南方确有一座山,其名南山。每逢周末、节假日,城里的男女老少都要登此山休闲,外地归来的游子也要爬上山之顶峰,欣赏家乡城市的全貌。
南山主峰海拔184米,总面积约4837亩。它东靠彭家山峦,西南均面向鄱阳湖和北齐山脚下的环湖路。南山上有一座清隐禅院、一座观音阁、两处摩崖石刻、一个木质构造的烈士亭。2010年,在南山顶上还专门建造了一个护山的高塔,名“灵运宝塔”。
当黎明来临的时候,南山的林子里便有了鸟儿的欢叫。接着,此起彼伏的叫声里,南山影影绰绰地露出了它的轮廓。山下的湖畔,枕眠了一夜的渔船,在主人发动引擎后,开始鸣笛起锚。晨练的人们也开始在南山的周围出现,他们穿越晨曦,冒着微露,或慢跑,或练功。细观看,南山东西两头的石阶上,也有不少的人在轻装拾级踏行。
爬上南山之巅,放眼向南眺望,湖岸逶迤、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尽收眼底,湖面的浪花朵朵,波光粼粼,偶尔还有渔船鸣笛经过,而转身北望,县城的全貌一览无余。如果是夜晚,城里的万家灯火恰似天上的星星,在闪烁,在奔腾。我常想,南山矗立在鄱阳湖的身旁,定是怀着一颗无比崇敬之情,才会这么谦恭地守候在这里。
阵阵秋风吹来,凉爽爽的,坐到木亭里,舒畅筋骨,慢慢进入梦境般的小憩。南山,我曾多少次想来看你啊!可是,身体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曾多少次阻止了我欲罢不能的登山之梦啊。如今,腰好了,今天来了,终于能在南山之巅驻足、涌动。模糊中,历史曾经的一幕幕恍惚飘荡在眼前……
南山日夜守望着鄱阳湖水的到来与流去,同时也深情款款地迎送着跨进山门的人们。北宋文豪苏轼来了,他仰望蓝天白云,紧锁眉头的脸庞终于展开了笑靥。他在不可料定的仕途前景中,依然坚信自己能从黑暗中走向光明。他披荆斩棘,一路劳累,携着娇妻慢慢爬行。他俩来到了半山腰,看到了清澈的泉水汩汩而流,不假思索地双手合拢,捧泉水于口中,连称“舒哉!畅哉”,接着他在一石碑上刻下“野老泉”三个字。到达顶峰,云在天上,似人在云中,顿然思潮翻腾。他找到一石碑,奋笔又刻下《过都昌》诗句:“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乃至后来,《过都昌》一诗和“野老泉”石刻让诗人的身影永远定格在都昌历史文化的天空。
接着,同时代的黄庭坚来了。他从停泊在南山脚下的小船里蹭了出来,爬到南山半山腰的清隐禅院边上,见到了“老者有所休,壮者有所游,少欲而常足,无聚禄而果人之腹”的祥和气象,遂由心发出“余得意于山川以来,随食南北二十年矣,未尝不爱乐此山之美”的赞叹,写下《清隐禅院记》。
依然记得,1926年春的一天,几个热血青年披一身潮湿的湖风来到南山。也是在清隐禅院的阁楼内,他们围坐在几叠红色报刊、几杯清茶的八仙桌前,面向墙壁上鲜红的党旗,神情庄重地举起了右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都昌第一个地下党小组。连夜,他们分头进山区下鄱湖,与湖口、鄱阳、彭泽等地的革命志士一道,在密林、渔村、湖岛、农舍,播撒革命的种子,点燃红色的烽火。
“爸爸,看那船又来了!”女儿的尖叫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倏地发觉,苏轼、黄庭坚、革命志士们已悄然离去。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南山不大,但临湖而居;虽不奇险,但有历史的碎片。就在这一张张历史文化的碎片里,每一次品读它,都有一种新的感悟。南山不仅记录了先辈们的光辉事迹,还留下了历史诗人的足迹与人生态度。苏轼虽有三次遭贬的失意,虽历经磨难,却有淡然心境,仍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诗句,他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人生心境,其豁然开朗的淡定,顿使我明白了许多……
(原载于2014年第九期《江西公安》杂志公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