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清代钱庄钞票

  清代江西钱庄业的创始时间,目前史料有两种不同年份的记载。学者赵松如先生引用的档案史料记载为:江西钱庄创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赣州信丰县的罗裕丰钱庄;而学者刘俊德先生收录到的档案史料记载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江西宜春万载县的晋和祥钱庄为江西最早的钱庄。两位学者引用的档案史料来源都是正规的档案馆史料摘录,依据清晰明确,但均未见到存世的实物券钞票。从目前收藏到的江西钱庄实物券来看,年份最早的系光绪本月(1875年)义宁州卫前街祥和钱号壹串文和壹吊文,如。从保存下来的档案馆史料来看,在清代光绪及宣统时期只有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实业家才能发行钞票,其发行的钞票都要经过当局的审批或备案。从存世实物券来看,清光绪及宣统时期的钱庄钞票流通券存世数量十分稀少,这表明当时这些钱庄钞票的诚信度高,回收彻底。从存世实物券品种和精美程度来看,光绪年间江西宜春万载县和九江义宁州(今修水义宁镇)钞票品种最为丰富,钞票精美程度最高。从存世实物券分布地区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宜春、九江、南昌、上饶、赣州、萍乡等地。从存世实物券票面内容来看,江西清代钱庄钞票的图案多以古训、历史典故、人物故事、名著名画及山水亭楼等图案为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票为直型居多,票幅较大。从存世实物券史料信息来看,年份越早其承载的历史信息量也就越大,特别是光绪早期的流通钞票,其正反两面的背书内容极为丰富,有加盖钱庄、商号、私人印章的,也有私人手签的。使用率越高,其背书内容就越多,这也是清代早期钞票最好的防伪方法。每张钞票都记载了一段货币流通的过程,传承了一段民间金融发展的历史,它为我们研究当时人文历史、经济、金融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剑邑:今江西丰城市,一个有着1800年建县历史,底蕴深厚的人文城市。

  相传在晋永平年间,县令雷焕挖狱基得春秋干将、镆铘雌雄宝剑,丰城因此得名“剑邑”。

  20世纪90年代初,南昌辜先生收到一批光绪早期江西吴正元钱庄号壹千文钞票。在两年不到时间里,辜先生先后在广州、上海、常州等全国钱币交流会上公开出售,成为交流会上一大亮点,并在收藏圈引起热议。事隔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在笔者着手撰写此书期间,对收藏到的每件实物券进行梳理、归类及逐件点评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光绪年吴正元钱庄号钞票与同时期江西钱庄钞票有着明显不同,经过与同时期钞票进行反复对比、考证,并与这批钞票的初始发掘者及钱商进行反复讨论、分析、研判,通过追踪这批实物券发掘的初始过程,尽可能还原这批实物券的“庐山真面目”。现将光绪年吴正元钱号票实物券发掘过程及笔者研究观点,报告如下。

  1991年12月中旬,南昌市区有户胞兄李氏哥俩,哥哥走村串户收购古董,把收购来的这些古董拿到南昌、广州、上海等地古董市场出售,赚取差价,以此维持生计。哥哥刚刚开始做此古董生意,其初始经营的本钱,还是其胞弟向同窗好友的家长所借,并约定半年内如期偿还。随着还款时间一天一天逼近,哥哥收购到手的古董没有一件是值钱的,可借来的钱却用去一大半,兄弟俩心急如焚。正在兄弟俩犯难之际,年少的弟弟为了不失信于同学,主动提出,与哥哥一道下乡去收购古董,以尽快偿还所欠款项。据事后,李氏其弟向笔者回忆,当年兄弟俩行走在进贤东乡一带农村时,正逢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几天下来跑了好几个村庄,一无所获。就在兄弟俩一筹莫展之时,哥哥提议是否去老家丰城的外婆家碰碰运气,随即兄弟俩站在路边风雨中,很久才等来一辆开往丰城的公交班车。一路上人饥体乏,狂风暴雨,说来也神,车一到丰城车站,雨停风止,晴空万里。20年后的今天,李氏兄弟向笔者回忆当年丰城之行的情景时,仍心有余悸。外婆住在丰城市吴家大院,一栋独门独院的大宅院里,老丰城人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外婆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江西振华银行大股东,其爷爷辈、父亲辈都是丰城富甲一方的巨商。从光绪年起其经营的钱庄就在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多处开设分号店,生意做得特别大。后因几代家无男丁,无人继承家业,从晚清开始家族事业开始逐渐败落,至外婆这一代基本就没人了,现在也是就外婆一人独守这栋位于市中心的老宅大院。兄弟俩来到外婆家,没费多少工夫,就在外婆家无人居住的二层阁楼里,翻箱倒柜寻找他们认为有可能值点钱的老物件。其中这批吴正元钱庄号钞票还是用农村人用的老麻布料一层层包裹着,遗弃在2楼过道一直无人问津,被兄弟俩顺带一并收于囊中。此外,外婆家之行还收购到四条屏及明代青花座瓷等老物件。据说原来外婆家还有许多清代官钞、红木家具以及古瓷摆件若干,但均已遗失。回到南昌后,兄弟俩对这批钞票进行清点,共计960张,其中,剑邑吴正元钱庄号壹千文面值有286枚,吴正元钱庄号壹千文面值有674枚,另收有存根号钞票一大本。1992年夏天,哥哥在弟弟极力反对下,仍以不到200元的价格一次性将这批钞票全部出让给南昌一位刚刚涉足收藏领域的年轻人辜先生。辜先生于当年就带上这批钞票中的几十枚实物券,参加了在江苏常州举办的全国钱币交流会。没想到,钞票一经露面就被外地收藏家和钱商们抢购一空,年轻的辜先生大喜过望,这时他才知道手上的这批实物钞票原来是一批好东西。后来几年间,辜先生先后在广州、上海等钱币交流会有少许出售,就再也舍不得将余下这批实物券出让,并一直珍藏于家中。

  自这批光绪年间吴正元钱庄票面世以来,一直受到收藏爱好者及收藏家们的热捧,辜先生也一直视其为珍品,从不轻易售让。主要原因有:一是年份好。这批实物券主要集中在光绪五年至光绪七年之间,属于目前江西民间钞票存世的早期实物券;二是钱庄名称、面值、防伪印章等钞票要素齐全,具备民间钞票的基本要素;三是这批实物钞票的真假问题也无任何争议,是真正的一眼开门老货;四是钞票所用的宣纸纸张十分高档、讲究。纸张薄、韧性强,与同时钱庄钞票所用纸张来比较也算高档宣纸;五是每枚票的正面都有手写的“付”或加盖“见票即付”等字样,说明此票是由吴正元钱庄发出,并收回所留下来的印证;六是存世实物数量巨大。除李氏兄弟二十多年前收集到这批实物券之外,2011年6月南昌古玩交流会上,南昌另一位收藏爱好者万先生也收购到了近百余张实物券,当时正值笔者也在现场,并见证了交易全过程,只是这批钞票品相差了许多。也就是说,这批实物券有两次已知的比较集中的面世,共计1060张左右,扣除几次公开出售的少许数量外,现集中在南昌两位收藏爱好者手中的实物券仍有900多张左右,另加存根一本;七是从收集到的这批实物券存根券与实物券进行比照来看,其使用过的痕迹比较明显,说明这批钞票就是使用过的。而被保存下来的存根则因为没有流通过的岁月痕迹,故这批实物券一直受到收藏爱好者及收藏家们的热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就在笔者将自己收藏到所有实物券逐一比照分类时,却意外发现吴正元钱庄号这批实物券与同时期的钱庄钞票实物券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单面票的设计格式与钞票基本格式不符。从面世的这批近千枚实物券来看,都是单面票,其背面都是空白。这与流通钞票正反两同时印有精美图案完全不一样,与光绪早期钱庄钞票更加不相符。从笔者收藏到的其他钞票来看,绝大多数钞票的正背两面都印有图案或文字,这也是钞票的基本格式,其一直沿用至今。各历史时期极少出现过单面的钞票流通于市面,光绪年间钱庄号钞票更是如此。

  二是光绪早期民间钞票流通的基本特征缺失。有点深度的收藏爱好者都知道一个基本常识,在光绪早期流通的官钞或民间钞票当中,一定都会在钞票的正面或背面留下特定流通痕迹,这种特定流通痕迹就是流通券上的背书。所谓背书就是钞票在流通过程中,经手方必须在钞票的正面或背面签上或加盖本人姓名或商号印章等符号,以示证明此钞票系从本人或本钱庄号流出,如有伪造,便于追查核实,这也是清代早期钞票防伪的重要手段。显然,在这批实物券中,找不到一枚在流通过程中有背书的,很明显,这批实物券从未在市面上流通过。

  三是钞票设计过于简单与当时背景不符。除了印章防伪,基本没有任何防伪措施,这与当时民间钞票把防伪当着第一要务显然格格不入,仅凭加盖在钞票上的几枚简单牛角印章是没法达到流通钞票所需要的防伪效果。从笔者收集到同时期的同类实物券来分析,这批吴正元钱庄号存世的实物券上的防伪措施仅依靠几枚防伪印章,显然是不够,这与钱庄主们把钞票上的防伪视同生命也不吻合。

  四是实物券的存世数量与常理不符。没有哪家钱庄主人胆敢保留如此众多的回收钞票而不立即销毁,这在货币史上闻所未闻,也不符合基本常理。按照存世的这批实物券面值来换算,每枚面值都是壹千文,以当时每壹干文折算为938枚铜版来计算,再乘上这批存世的1060枚实物券,得出的金额是今天几千万元甚至过亿元的市值,如此庞大现钞放置家中,试想有哪位商人会有如此大手笔?显然不符合实情。从事过银行工作的人都知道,回收回来的旧钞票必须立即销毁,否则后患无穷。怎么可然有如此惊人数量的实物现钞保存至今呢?此外,凭借笔者多年的收藏实战经验,通常存世的实物券一次被发现也就是几枚而已,多点也就是七八枚或十几枚比较正常,即使有幸被保存下来的半成品或未流通券也就几十枚而已,如果超出三四十枚就算够多。但这批被保存下来的成品实物券却有千枚之多!显然不符合常理。

  五是每枚面额都特别巨大,与钱庄发行辅币券为主的基本特性不吻合。民间钞票收藏爱好者都知道,民间钞票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钞票的面额比较小,主要用于市面找零之需要,相对风险也小许多。很显然,这批实物券面值都是壹千文,在当时壹千文属于典型的大面额钞票。印制如此之多的大面额钞票,与钱庄多以辅币券为主基本特征格格不入,与实情更不吻合。

  六是使用过的痕迹与市面流通中所形成的磨损痕迹完全不相同。虽然钞票有流通的痕迹,但票面十分干净、完整,没有任何的折痕及流通过程当中自然的磨损痕迹,也没有流通过程中的损伤痕迹,更没有钞票在人们手中流通过程中钞票表面留下的点块污秽。显然,这批存世实物券的流通痕迹是很有限,应该是一种在保管之中留下的岁月痕迹,与在老百姓手中通过交换而流通使用所留下的痕迹完全不同。

  七是与流通中的钞票纸张不符合。有集钞常识者都知道,钞票要保持长期流通,其纸张就必须有相当的韧性和厚度,才能保证钞票在市面流通时不会磨损和损坏。所以,历朝历代的印钞机构,在印制钞票所选用的纸张,都是采用加厚的纸张来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清光绪时期的钞票,基本采用厚实的桑树皮纸或加厚的元书纸、毛边纸。很明显,我们今天收集到的这批所用超薄宣纸显然与实际不符。如此超薄的宣纸,就是今天我们用手试着去轻轻提起来,也会有一种将被损坏的感觉,如此超薄的纸张,与实际流通钞票中所需要的纸张厚度显然不符合。

  综上所述,经笔者多次与这批实物券最初发现者、持票人及圈里行家反复讨论、比照,并查阅大量清代早期钱庄相关资料与档案史料,得出一个可能让大家十分意外的结论:这批被幸运保存下来的光绪年间吴正元钱庄票实物券,实际就是当年由吴正元钱庄给客户签发的一种汇票,这种汇票类似我们今天银行给客户签发的银行本票或现金支票。虽然是有价凭证,也能兑现,但不等同于现钞,更不可以在市面上流通,只能在钱庄指定的分号店或商铺兑现或交易,它与钞票有着本质的区别,系钞票的前身,属于民间准钞票。

  很长时间以来,国内众多爱好者和收藏家,包括一些研究文章,都一致认同这批实物券是民间钞票,这是由于不了解当时钱庄的经营范围和业务流程,也没有对清代钱庄印发钞票的流程及基本特征进行过研究,更没有将同时期同地区钱庄钞票进行认真比对,仅凭实物券上印有的钱庄名称、面额、防伪印章及“票流通市面”、“见票即付”等字样,就简单将其视同钱庄钞票。这是对清代钱庄经营业务情况不熟悉、不了解的结果,这是不正确的。其实,我们从存世的这批实物券上用毛笔画圆圈并书写“付”来分析,应该是持票人将此票到吴正元钱庄分店(多为异地分店)办理兑现业务,吴正元钱庄分店经办人员在办理此笔业务时,留下的收签印证。这种签收方式类似于我们今天银行的经办人员,在收到客户转账支票或现金支票,并办理完这笔业务之后,需在凭证正面或背面加盖“收讫”等印戳一样,表明银行已办完此笔业务。这批被保存下来实物券就是吴正元钱庄签发给客户,客户持该票到签发人指定的钱庄(多为其异地分号店)兑换现银或现钞,以解决随身携带的铜元、金银等金属货币在运输途中繁重与不安全等问题。其实,这就是清代钱庄业早期的汇兑业务,也是当时钱庄的主营业务。

  总之,这批被意外保存下来的清代光绪年间吴正元钱庄票实物券,虽然不属于民间钞票范畴,却为我们研究早期清代钱庄业的业务范围、汇票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难得的珍贵实物券资料,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从钞票上加盖的“光绪本年本月”并不能断定该钞票就是光绪本年发行或流通的实物券,但从该钞票背书内容来看,与光绪早期钱庄流通的实物券相符合。该钞票流通时,在其正面与背面所留下的“元古荣庄”、“郭生和祥”、“义填隆”、“祥恒裕记”、“荣碧森”等各类钱庄、商号及个人签名,属于典型的光绪早期钞票背书格式。

  1994年盛夏,九江武宁县一位杨姓中学老师,利用休闲时间,在当地农村收购古旧文物,所得后,不久就带着这些实物券来到位于南昌市邮局门市部对面的湖边古玩一条街设摊出售。

  票面异常精美。

  义宁州为今修水县的义宁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位于湘、鄂、赣三省交汇之处,是江西省修水县府所在地,是修水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交流中心。历代均为县(州)治所,唐代为常洲亥市,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建分宁县,民国期间废义宁州,改县名为修水,建义宁镇。

  背面中间文字为《朱子治家格言》前半部分,约200余字(至“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见富”),落款:上海商务印书馆石印。

  《朱子治家格言》又称《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为清代学者朱柏庐所著,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500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该钞票系目前收藏到的江西光绪钱庄有确切年份的最早的流通实物券,该钞正面和背面留下的背书内容特别丰富,极其珍贵。购自2011年12月18日“上海泓盛拍卖公司2011年秋拍”第1714号拍品原件。

  河口镇,古称沙湾市,明清为广信府铅山县所辖。河口镇位于江西东北部,地处信江中游,居信江与铅山河的合流之处,故名河口。明代至民国时期,河口是一个以转运贸易为主的商业重镇,在河口镇集散的商品主要有茶叶、丝及丝织品、纸张、棉布、杂货、粮食等。故商业很发达。据史料记载,明代末年,由于移民及商业往来,流传到闽西的赣南采茶戏部分剧目被带到了铅山县河口镇,与当地茶歌结合,逐渐形成赣东采茶戏流派,接着又向西向北流传,逐渐形成了江西采茶戏的赣南、赣东、赣北、赣西、赣中五大流派。

  从该钞票背面的印制的文字,我们知道了该钱庄号发行钞票的背景、原因以及防伪措施等,特别是文字说明的落款时间写得十分清楚,即“光绪丙申仲春月”,为该钞票提供了确切的年份。该钞票正面所印“江西银钱号”及钞票上加盖的几枚防伪印章均为现代钱商加盖而成。背面文字有对联、诗歌及古代文章选段等,其中具体内容及暗记,笔者请教了许多古文字专家至今也没有突破。从其背面的文字组成的黑色线条部分为“保康”两字,这样的防伪水平恐怕今天的造假者也难以达到。

  背面票顶部文字:

  此票创行以来,咸谓方便,故市中相继而出大为快事,惟票式多不更易,未免雷同。今本号新票于正面加以花边,背面改用黑字,较之旧票稍异,用者勿疑。

  底部文字:

  通行钱票原为方便起见,但每张限定壹串未免执而不化,况赎当者零星算数殊嫌繁琐、耽延,是以柜外往往拥挤。兹用此票每张伯文庶为乡人当取便捷,即买卖货物亦属易,于携带收用者提票兑钱。换银作价均照大票之例,务望诸公切勿在票上涂写字句,如将号码、图章、两面字画涂改模糊者,概不作用。光绪丙申仲春月谨启光绪丙申年“江西官银号”银钱票再议2013年8月《钱币研究》(总第37期)刊登了张域定等人的《光绪江西银钱号壹两票及壹佰文票考》一文。文中,作者凭借其收藏经验与事实考证,推断出光绪江西银钱号壹两票及壹佰文票均系现代伪造票/改制票。笔者基本赞同张域定等先生的观点,尤其欣赏其采用的同时期、同一地区钞票的比对方法。但因作者张先生长年居住在湖北武汉,对此钞面的特点及发现过程不甚了解。笔者将该钞面世的详细过程以及走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汇集如下,与大家一起探寻这段尘封往事。

  1992年盛夏,南昌一陈姓古玩商与他师傅到访江西丰城市梅林镇(现在南昌至宜春高速路丰城口不足1公里处)邬姓村庄。经熟人介绍,在该村一老表家,发现一古旧木箱中放置有一批没有冠名,但印有“光绪年间”字样的有面额的彩色清代旧票。因为该票的正面与背面都没有冠名,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性质的钞票。主人只略知是长辈遗留下来的极为珍贵的东西,但现在是否值钱就全不知晓了。一番攀谈下来,师徒俩得知原来和这批东西放一起的还有一些银圆“袁大头”及银锭,可惜这些银币都被之前来农村收旧货的古董商人收购走了。一番讨价还价,师徒俩以较便宜的价格购得这批被保存下来的光绪丙申年间印制的银钱票。回南昌后,师徒俩人立即进行清点。除去放置在木箱最上面的几十枚银票当场碎成纸片外,剩下的银票共108枚,两种面值。一种面值是壹两,此类钞票有95枚,其中21枚为全品相,其他74枚品相均在5至6成;另一种面值是壹佰文。因放在木箱上面,受潮程度相对好多了,除最上面几枚受潮严重之外,其他13枚基本完整。

  根据这批实物券背面的文字说明,这批钞票是为了收回旧票而专门印制的一种新钞票,其设计和印制的时间为光绪丙申年仲月(光绪二十二年,即1896年)。由于市场尚未有此实物券的成品流通券面世,暂时无法判断该钞是否发行流通过。根据光绪年间钱庄发钞的规律,钞票的落款时间,通常早于发行的时间。清代光绪年间,各大钱庄号为防止造假,印制好新票后多立即投放市面流通,同时收回旧钞,由此推断,该钱庄此前应该是发行过上述两种面值的钞票,并使其流通于市面。

  因为这批光绪丙申年印制的银钱票没有钱庄冠名,南昌这两位师徒古董商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性质的钞票,加上当时的老钱币工具书极少,即便他们找遍所有资料,也只是知道在光绪年间江西最早发行钞票的两家官办机构为江西官钱局和江西官银总号。于是,这位聪明的古董商师傅就开始发挥自己雕刻特长,以硬木为材料,雕刻了4枚印章,有长方形和菱形的带有“江西官银号”篆体字样的骑缝印章,还有冠名印章及落地印章。实事求是地说,这些私刻印章的仿古水平还是相当高的,竟让当时一批收藏界大佬们都打了眼。当然,一方面是由于当年资料匮乏,甚至连光绪时期江西官银号钞票实物券照片都未曾见过;另一方面,这位古董商师傅的雕刻仿造水平非同一般,就连加盖钞票上所用印章的印泥料,都是专门从杭州西泠印社门市部购买的仿古代书画专用的朱砂印泥料。这种泥料细嫩,干燥且颜色纯,将其加盖到宣纸或钞票纸上有不褪色、不显湿、易沉纸等特点,其仿制水平在当时应该为最高级别。更重要的是,这批银钱票本身就是光绪年间印制的半成品,只是没有钱号冠名、防伪印章加盖等钞票成品的最后工序而已。故而,这批钞票成为当时藏家们收藏品中的珍品也就很正常了。

  如此高超的仿古工序,配上原有的精美印刷,这批银钱钞票摇身一变,便成如假包换的光绪年间江西官钞。就在这些准备工作完成之后,1993年春节刚过,在上海大木桥街心花园,师徒俩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全国春季钱币交流,并公开摆摊出售。师徒俩除了留下品相最好的10枚外,仅半天时间,这批“江西官银号”银钱票就被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的钱币商高价抢购一空,成为当天成交最火爆的品种。师徒俩回南昌后,因知道笔者专门收集老纸币,就拿出一对给笔者把玩,并告知其他品相略差些的全都在上海高价售空,剩下来的都是近全品,希望笔者可以收藏。笔者当时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光绪年间江西官方钞票,仅凭借多年的实战收藏经验,在把玩其中一枚纸币时,有意用右手的大拇指在“江西官银钱号”几个字上来回擦拭,竟当场将其中几个字擦至模糊状,这位古董商见状大惊。见事已败露,也只好如实道出原委,只是希望笔者可以暂时保密,并将剩下来这几枚钞票全部低价转让给了笔者。

  就在笔者收到这批钞票不久,因出差去南京开会,便顺道去上海拜访一位国内著名钱币收藏泰斗。当笔者拿出这枚刚收到不久的“江西官银号”银钱票时,老先生大惊,忙问是否还有复品。笔者便将来龙去脉据实以告。老先生对着该钞票凝视良久,道出险些被当地一钱商蒙骗的事来。但老先生仍然对该钞票评价极高:由于印刷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在清代由三种以上套色来印制的官方钞票十分稀少,民间钞票更是罕见。笔者见老先生如此喜爱,当场赠给老先生一枚壹两实物券,老先生格外高兴,一时兴起,提笔写下“货币收藏 健康长寿”八大字回赠笔者(见本书首页吴筹中先生题词)。

  这批光绪丙申年银钱钞票的主要特点:

  1.彩印技术堪称一流。对比同时期的钞票,如此套色的彩色钞票在光绪丙申年实属少见,且不论民间钞票,就是当时的官票用色也不过如此。亦有人赞叹此钞的彩色印制水平已接近今日的彩色印刷。据说,当年可以印制出如此套色精美的钞票,唯有上海印书馆拥有的德国印刷机方能印制出来,因而该馆承担了当时国内绝对大部分官钞印刷任务。

  2.设计精美,防伪措施巧妙。钞票的图案设计就是多幅精美的画卷:寿星老人图、竹林七贤图无不惟妙惟肖,意趣横生。更为特别的是壹佰文钞票背面的“保康”二字,此二字是由黑色古代诗文拼成的线条组合而成,常人绝难辨别。各线条中每个小字间的对应关系至今无人破解,也只有当年的设计者才能懂得其中的奥妙。这种精妙的设计亦是当年民间钞票高超防伪技术的最好见证。

  3.这批银钱钞票印制的货币本位分别为九三八平市银和九五制钱。这两种货币本位都是江西光绪年间民间所使用的货币本位。其中,九三八平市银是清朝时期江西通用的银两计算单位,即九三八平市银一千两折合库平足银九百三十八两;而九五制钱,按当时江西官府统一的折数计算,九五制钱壹串文折合铜圆950枚整,壹佰文钱票属于中等面值。这两种折算方式在光绪年间是仅江西才有的折算办法,也是我们收藏者鉴定判别江西钞票的重要依据。

  4.这批钞票亦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一,九五制钱壹佰文钞票背面的“保康”二字正指出了该钱庄号的名称--保康钱庄,为下一步寻找该钱庄相关材料提供了线索。其二,该钞背面的文字透露了如下几点信息:(1)该实物券是刚刚印制好的用来替换旧票,以防止他人伪造钞票;

  (2)这批钞票为该钱庄的新钞,用来收回旧钞;(3)保康钱庄号在光绪丙申年之前就已发行了钞票,该钞印制的准确年份是光绪丙申年。其三,这批保康钱庄钞票不仅是光绪年间江西民间钞票风俗特点的一个很好的例证,还为光绪时期民间钞票的研究增添了一个新版式。其四,该钞背面提及的注意事项与钱庄规定为光绪早期江西民间金融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实物史料,有着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背面绘画为“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政治黑暗,战争不断,在此战乱年代,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文学群体: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博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可以安身立命的所有选择,对我国的思想文化,甚至国人的心灵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圈文字为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声赋》(全文)。《秋声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

  最后摘引清代林云铭(字西仲,号损斋)《古文析义》句:

  林西仲曰:总是悲秋一意。初言声,再言秋,复是(自)秋推出声来,自是神品。

  落款:越湖钓徒书于澥上。

  光绪贰拾叁年本月泰和县沿市聚丰泰票十足典钱实物券发现于2009年前后,当地百姓拆老宅拆出来的宝贝,主要是带存根和不带存根的钞票,都是未完成票,存世数量在几十枚。

  据《钱币研究》(总第三十五期)

  刊登张小杰先生撰写《周扶九的“裕字号”》一文介绍,钱庄主人--周扶九,江西吉安人,出生于1830年江西吉安县高塘乡下村农民家庭。受其伯父影响,从小就学会了一套经商本领,22岁就被店主派往广东当庄客(今天业务经理),因用抵债盐票送住当时正在湖南与太平军作战的湘军,而大发一笔。后开始进入金融业、地产业等。

  周家在上海、扬州、长沙、南昌、吉安、赣州南通等地均有房屋、店铺等产业,其所开的钱庄都有一个“裕”字,系清后期上海租界三大地皮王之一,周扶九64岁那年,次子银藩考取了拔贡,随后自己捐了一个花翎--二品头衔广东候补道,1920年周扶九逝世于上海,终年91岁。此实物券面世于21世纪初,存世量少,该钞系2010年5月8日,得自中国嘉德2010年春拍第4549号拍品原件。

  中圈文字为韩愈的《进学解》(部分)。节录至“岁靡廪粟”。落款:乎小阳月下旬录于芸经馆。

  《进学解》是元和七、八年间(812-813)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即出于此文。

  上海大马路点石斋印吴松卿绘,属于特大钱庄钞票,并在江西各地均有分支机构。得自中国嘉德2006年春拍第3267号拍品原件。

  钞票得自中国嘉德2006年春拍第3267号拍品原件。

  钞票背面由苏轼《放鹤亭记》《超然亭记》、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部分)文字组成“裕丰祥”三个朱文大字。《放鹤亭记》是北宋苏轼谪贬徐州时所作,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拜访云龙山人的一番问答及讨论,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超然台记》是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反映了作者知足常乐、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也隐含了少许内心苦闷、失意之情。此文用“乐”字贯穿全文,是“一字立骨”的佳作。《同学一首别子固》是北宋王安石在青年时期所写的一篇赠别之作,文章明着写的只有两个人,但实际上却有三个人:曾巩、孙侔两人虽然平时没有来往,却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都相互信任。文中指出这正是“学圣人”的共同之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想和两人建立共同进步、相互勉励、相互鞭策的君子之谊。现将这三篇文字抄录于下(与原文有个别文字出入),对照之查看票中文字走向,别有趣味。《放鹤亭记》: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舍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舍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归鹤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接《超然亭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乐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大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接《同学一首别子固》(部分):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背面中间文字似打油诗:平生至气与天交,莫把文章丽嗣豪。胆大锯龙头上角,心存拔虎两边毛。书手欲拔天上月,今日辞君不自由,白云山下处春秋。

  青松林内三生舍,逢木滩头一小洲。玉带解还天子去,芒鞋竹梅是吾畴。乾坤但嗷心丝振,云水茫茫任我游。

  其谓紫竹恩爱修竹气,言鏻可备而勿用,不可用而勿备,革日增心,钱票两轮,无推万载三市小洲上。恒森义主人真知预白,镇江王浩书。

  背面印“棉花市”,棉花市街系民国时期南昌市一条繁华的中圈文字为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全文,后接唐刘禹锡的《陋商业街道。棉花市街现位于南昌市“八一起义纪念馆”南面与室铭》,落款:岁在屠维作噩,上海吴松卿绘,钟玉山房五彩石印。

  中山路平行的一条老街道。南昌市棉花市小学就坐落于棉花市屠维:天干中“己”的别称,用以纪年。

  街。得自中国嘉德2006年春拍第3267号拍品原件。作噩:地支中“酉”的别称,用以纪年。

  2005年底在新余一农村拆除老宅时发现,第二年南昌春季古玩交易会上,南昌左先生一次性出让给北京钱商7枚,现已分藏各地收藏爱好者手中。

  明末清初江西临江府新喻县即今新余市。

  正面上端印有“赣州兴邑中西街”七个小字,正面下方及背面印有英文,上海商务印书馆制造。此钞与光绪三十三年(1907)江西官银钱总银圆票设计风格雷同,详见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江西地方银行纸币》(图片12至15)。此钞于21世纪初在赣南某农户拆老宅时被发现,一共出现几十枚,都是没流通票过的未签发票。该钞票很受业内爱好者欢迎,在极短时间内,就被各地收藏家抢购一空。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